收藏 分销(赏)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813751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第 2 期149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吕伟松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出场,是基于回应西方“合法化”强势话语对中国叙事的嵌套式解读,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逻辑必然,促进“中国经验话语”向“世界共识话语”过渡转化的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提供新的范式遵循,为塑造新时代良好中国国际形象提供话语辩护,为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效能优势提供话语支持。围绕知识输出、授受互动、叙事引导等要素进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范畴锚定,确保能够将其意义表达的话语生产转移到共识与历时交互的解释框架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

2、传播,要以多元话语主体间互动参与实现叙事传播的“音量合鸣”,以具身体验润泽“人机共生”时代的中华文明浸润式传播,以情感修辞搭设传受双方的“重叠性共识”。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价值旨归;全球传播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24)02014911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a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并具有“人民至上”“协调发展

3、”“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和平发展”等特质的全新文明形态。b作为一种彰显民族特性和文化标识的现代性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表明了古老文明也可以拥抱现代文明以焕发光彩,为拓展人类文明传承发展实践,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提供智慧方案。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全球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影响力与国际认同度,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彰显东方智慧的“中国式话语”转化为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意蕴向度的“世界性话语”。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出场语境话语体系是立足术语概念、叙事范畴、意义阐释等要素综合而成的话语表达,映射、呈现并

4、传递着基金项目:本文是 20232024 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立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hzyx2024YB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吕伟松,男,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a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第 10 页。b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3 年第 8 期。150特定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话语体系并非突兀产生,而是基于特定社会现实与价值观念上的延续蜕变

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以赓续文明发展未来向度,破除文明交往壁垒隔阂,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导引,是对当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系统总结和创新表达。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语境充满着不确定性,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面临时代、文化和实践等语境新变化,对其话语传播力、全球感召力和话语认同力都带来新的机遇挑战。(一)时代语境:回应西方“合法化”强势话语对中国叙事的嵌套解读思维惯习与核心话语总是交相呼应,并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叙事认知。国际舆论场域本身就是携带有特定政治色彩的话语表达,中国作为后入局者,极易陷入西方强势话语所暗设的话语泥沼。

6、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又常以隐蔽排他、预先建构的话语手段,达至背后所谓话语“合法化”建构的价值表达。a“合法化”(legitimization)的话语叙事逻辑,旨在利用话语手段“自证”某观点的合法性,以获取群众认可抑或舆论支持。b西方常见的“合法化”话语策略主要有:权威合法化(authorization)、道德评价合法化(moral evaluation)和叙事合法化(narrativization)c。其一,权威合法化多援引和凸显“权威人士”的评价性观点,以自证合法性。例如,少数西方知名学者和高级政府官员打着政策解读的幌子,以恶意打击或是肆意揣测对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予以污名叙事。d其二

7、,道德评价合法化视西方“文明标准”为衡量国际事务的唯一标准,进行道德压制,强化舆情中与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相冲突的部分,借此鼓吹“中国威胁论”,兜售“中国责任论”。例如,部分西方舆论质疑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向,污蔑中国致力于全球治理旨在实现全球霸主的战略目标。e其三,叙事合法化则基于“演绎推理”的逻辑论证,强行将“过去”与“未来”相衔接,暗示今天的问题是过去的原因所致使;并以“讲故事”的叙事策略强化价值对立,作出警示性预言。例如,弗朗西斯 福山“意识形态历史终结论”本质上就是凭借叙事合法化话语,激活并输出保守主义,自圆“中国文化崩溃论”。f这些“合法化”强势话语操纵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8、惯习,并将原本带有政治偏见的话语叙事以“常识性”的潜在观点渗透世界。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渗透,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价值观念,破除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迷障,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向和美好愿景,进而形成观照世界格局演变的时代性话语,增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影响力。需要明确的是,话语体系作为社会发展样态和文化传承积淀的综合表达,其建构本就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模式或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尺度。因为基于特定实践探索抑或文化底蕴的话语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具备得以实现跨越时空语境和异质文化认同的“通用价值”,跨文化交际中的立场偏差和认知分歧又对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定约束力。鉴于西方强

9、势话语对于中国话语扼制与挤压的现实境遇,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既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g,同时也需立足新的时代语境审思话语体系建构背后的价值导向和语义投射。(二)文化语境:化解文明冲突,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逻辑必然人类多元文化的交织并存,东西文明间的摩擦融合实际上是全球化背景下异质文化相互博弈的真实aMichel Pecheux.(1982).Language,semantics and Ideolog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13-118.bReyes Antonio.(2011).Strategies of Legitimiz

10、ation in Political Discourse:From Words to Actions.Discourse&Society,22(6),781-807.cTheo Van Leeuwen.(2007).Legitimation in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Discourse&Communication,1(1),91-112.d吕伟松: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认知与评析,海派经济学2023 年第 1 期。eP.Carter,J.Wang,D.Chau.(2020).A big data analysis of political

11、rhetoric rela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global powers.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An Asia-Pacific Journal,23(3),227-243.f汤景泰、史金铭:核心话语与话语框架:论美国涉华舆论的话语建构,政治学研究2022 年第 2 期。g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第 487 页。2024 年第 2 期151写照。20 世纪初期,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并认为,“新的世界语境下,冲突的本源并非意识形

12、态抑或经济因素。文化差异将会是人类彼此间巨大分歧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文明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文化间的断裂带将是未来的战场,加剧国家间的摩擦与冲突”a。不可否认,“文明冲突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方文明自诩其优越,并幻想“那些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伟大历史和悠久的强大文化都只能谦卑地绕着这个极在旋转”b的秩序想象。但是,“文明冲突论”过分强调“认同”,弱化文化间的亲和包容必然会致使文明间的潜在冲突。因此,这种观念无疑会制约文明自身发展,也使文明间的对话与交往成为难以实现的乌托邦c,再次深陷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文明包含外在形质和内在精神,外在形质是指人类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内在精神则指思

13、想文化和价值观念。d这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决定着全球异质文明间的交往范式,也会在立足自身文明特质基础上对其他文明带来示范意义。西方长期鼓吹“文明优越”,并站在道义制高点宣传所谓“普世价值”。事实上,西方霸权秩序衰退及治理模式的日渐失灵,传统意义上“文明优越”思想的衰落不仅证实这种“普世价值”无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更会造成巨大的文化空场,新的文化生命体亟待在既有文明的摩擦冲突中获得张力性活力,进而跨越异域文化冲突对立的狭隘视野,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一种文明的生发,离不开扎根于本而溯流于源。”e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熏陶与传承发展,把“寻根意识和全球意识结

14、合起来,实现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推陈出新,从而对人类文化的新整合和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f。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激活中华文明内在动力并发挥其影响作用,突破“普世价值”叙事的全球扩张,赋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重塑过程中,造就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文化生命体。(三)实践语境:促进“中国经验话语”向“世界共识话语”的过渡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g打造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打破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话语垄断,既要超越西方话语体系的约束禁锢,更要在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好中国经验

15、,尤其是那些能够妥善处理人类共有“疑难杂症”的经验方案;以建构具备阐释弹性的话语体系,助力“中国经验话语”向“世界共识话语”的过渡转化,推动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话语体系间的知识传递与平等对话,实现本土化话语体系在全球语境下的顺利落地,在彰显价值引领的实践语境中摆脱话语赤字。全球化背景下,话语体系“从未像现在这样渗透到形形色色的全球性研究领域及其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千差万别”h,而话语体系建构实际上也是思想价值外在表征的传递和表达。不可否认,目前哲学社科领域的范式研究大多发端于西方文明世界。然而,西方文明习惯将未经证实与考察的假定结论甚至猜测臆想,伪装成“普遍性共识”,以实现学术话语的绝对权

16、威。对此,扎根本土实践,思考如何以“中国经验”提炼出具有共识的世界性话语,达至中西双方思维差异背后的话语传递、对话可能、以及理解促成就成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之所在。由此,建设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与之相应的哲学社科话语体系重点,也需重视面向国际受众的“话语体系建构”。鉴于当前各类权力冲突、文化矛盾充斥着国际舆论场域,赓续中华文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为实现异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aSamuel P.Huntington.(1993).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72(3),

17、22-49.b 德 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年,第 15 页。c于小植:从“文明冲突论”走向“文化冲和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d 日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2 页。e刘梁剑: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23 年第 5 期。f萧萐父:吹沙三集,成都:巴蜀书社,2007 年,第 8 页。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 70 页。h 法 雅克 德里达:论文

18、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年,第 7 页。152球传播的实践指向推动了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有利于突破西方陈旧老套的话语范式,推动文明理念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更新a,进而助力“中国经验话语”向“世界共识话语”的过渡转化。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旨归人类社会正阔步迈向以移动互联和技术主导为中心的数字文明时代。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不确定性的现实拷问,西方治理模式的衰落失灵,部分国家内部矛盾冲突加剧,以及全球范围内治理机制的日渐乏力等困境,应该秉持何种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来摆脱困境,事关数字时代的文明转型。任何话语体系建构

19、都是基于特定的价值导向而产生。而诸多客观现实也证明,身处深度调整变革的世界格局呼唤着人类文明的全新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有效建构体现了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祛魅超越。(一)为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提供新的范式遵循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西方收获了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桶金”,并凭借“对内暴力剥削,对外转嫁污染”手段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宰”为其逻辑驱动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蔓延扩张。与资本扩张相匹配,带有独特西方文化烙印和鲜明资本主义特色的西方现代文明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开始贩卖“文明”。西方现代文明中,“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b,个体沦为资

20、本增殖工具,这种以“人道化”表象来遮蔽“人被物化”最终宿命的西方现代文明,注定内嵌“矛盾弊端、制度缺陷与历史局限”c。而这种西方现代文明话语本身就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肆意践踏,本质上还是为了迎合资本势力,满足其全球无限积累的利益诉求。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民族所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形态又是多元且丰富。尽管当下各种世界性潮流依然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文明样态的演变发展也或多或少会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先发者”的影响,但囿于其根深蒂固且不可调和的天然缺陷,西方现代文明距离建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d新的文明范式还相距甚远。因此,将“人民至上”的叙事逻辑置于文明发展中心,克服“资本的文明化

21、”趋势,以审思对资本物化的价值超越与文明范式重塑。期间,价值观作为变革文明范式的核心要素,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塑造起着关键性因素。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其叙事基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突破了被西方奉为圭臬“优越而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文明。正如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 泰勒所言:“成功的转型涉及一个民族立足自身传统文化而寻至资源,这种传统文化经过调整和完善后,将使他们能够获得新的实践方式。”e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共生、协和万邦、求同存异等内在文化基因的充分彰显,有效化解了价值观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型叙事和霸权式输送。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建构,能够有效凸显

22、出中华民族由近代文明蒙尘走向新时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之变的真实写照。同时,基于当下“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西方话语体系多年,那里的人们很多还是相信西方的话语”f的西方强势话语境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在丰富拓展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实践中破除西方现代文明“优越而具有普世价值”话语迷思,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遵循。(二)为塑造新时代良好中国国际形象提供话语辩护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样貌呈现及其舆论反响,是社会群体对国家基本状态的主观认a史安斌、朱泓宇: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理论升维与实践创新,新闻与写作 2023年第7期。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3、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37 页。c周文、肖玉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 年第 5 期。d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年,第 195 页。eCharles Taylor.(1999).Two theories of Modernity.Public Culture,11(1),153-174.f郑永年:中国的文明复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年,第 105106 页。2024 年第 2 期153知和综合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加深国际认同和理解,也有利于塑造一

24、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和名声,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国家形象除了“自塑”,还涉及与“他者建构”外在评价的博弈。正如政治学家汉斯 摩根索表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自身实际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非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a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现了从“韬光养晦”到国际事务“一般参与者”到“重点建设者”再到“负责任大国”b的国际形象演变。然而,“西强中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部分西方国家囿于思维定式、意识形态等因素干扰,在国际舆论场域对中国蓄意制造的污名叙事和肆意曲解还未彻底消解。对此,如何立足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球阐释力和话语凝聚力,塑造出新

25、时代良好的大国形象,也是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亟待考量的重要问题。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实现“双向奔赴”的智慧性成果,不仅是民族生存、延续繁荣的根本性力量,也是“国家形象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c。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由自在走向自觉的民族实体”d,不仅在其历史长河积淀中孕育出“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e,更是凭借“文化主体性”有效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f。例如,“仁民爱物”“亲仁善邻”“睦邻友邦”“胸怀天下”等能够表征中华文化叙事内核的价值旨向和美好憧憬,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葆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因素,为世界异质文明彼此间实现

26、交流往来创造了源源动力。相较于西方利用“资本扩张,侵略征服”文明逻辑以同质化世界文明的价值输出倾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建构则向国际社会展示出中国“和合共生”叙事下的“天下情怀和人类情怀”,传递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g的形象定位和价值导向。正如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传教经历所描述的那般:“我仔细研究了中国人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有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h。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以彰显中华文明的叙事价值,不仅具备能够“打断其他话语、建立新的对象和新的作用领域的能力”i,以有效驳斥西方针对“

27、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编造的各类主观臆想、蓄意制造的“话语陷阱”,更为塑造新时代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了话语辩护。(三)为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效能优势提供话语支持回首百年党史,从百年前夹缝生存长夜难明,到新时代励精图治奋力伟大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群众的价值立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领导广大人民在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斐然成绩。伴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效能优势的持续释放和彰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观念也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海外相关研究再继“中国热”后又出现了“中共热”,日益关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

28、政成就背后的原因与经验。j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凸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社会主义”属性的文明样态,在向国际社会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懈追求的同时,深刻展示了aHans J.Morgenthau.(1985).Political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81-97.b门洪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29、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3 期。c 美 爱德华 霍尔:无声的语言,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77 页。d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1 页。e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 406 页。f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第 9 页。g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 42 页。h 意 利玛窦、比 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 11 页。i孔新峰:“现代化”与“现代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

30、求索2023 年第 6 期。j轩传树、于明:新时代海外中共研究的新热点与新态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 年第 3 期。15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扎根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基础的同时,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弊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化的交融互动。“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a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形态必然是超越了阶级局限和地域界限,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新形态。相应

31、地,文明的本质也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种文明整体推进的文明。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有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创设和建构,不仅高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理论精华,更是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b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全新样态。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其叙事逻辑,既重构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逻辑的根本超越,为科学阐释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显著优势提供话语支持。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范畴锚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围绕“知识输出”“授

32、受互动”“叙事引导”等多元要素进行范畴锚定,以确保能够“将其意义表达的话语生产转移到共识与历时交互的解释框架”c之中。所谓范畴锚定,是指依托“各种说明事物之词”d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纳分类,强调话语体系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以达至“分享知识并由此而产生他们共同的真实性”e的建构导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范畴锚定,聚焦“那些如何改变社会的问题,即那些新奇或具有创新性的现象是通过怎样的社会过程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进一步存留于社会生活中”f,表征出“赓续绵延”“与时俱进”“互利共赢”的价值性认知,并依托范畴确认,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国际认同和全球传播。(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3、价值性认知锚定话语体系建构的知识输出“知识输出”即话语内容,映射着“话语主体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观点和理论”g,内嵌出话语主体的价值立场,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构成。话语内容具有引领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知识输出,立足价值形态,内生动力以及文明样态等三个维度,传递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绵延”“与时俱进”“互利共赢”的价值内核。首先,价值形态基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突出特性,表征其异于其他文明所唯有的“赓续绵延”独特标识。从“连续性”来看,纵观人类文明演进,曾与中华文明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其他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消逝”于历史风尘中,唯

34、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且没有出现断裂,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续航力”。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h。“赓续绵延”所蕴含的独特气质,为异质文明间的互动交流预留了弹性空间。另外,“统一性”也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与“文化主体性”外在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686 页。b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第 483 页。c詹小美、赵晓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生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d王天成:从传统范畴论到先

35、验范畴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对传统形而上学范畴论的批判改造,社会科学战线2004 年第 2 期。eGerard Duveen,Barbara Lloyd.(1990).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4.f 法 塞尔日 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管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8 页。g王永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87 页。h 英 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

36、6 年,第 164 页。2024 年第 2 期155表征的一条主线。汤因比曾称赞中国“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a。诚如其所言,相较于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华文明所表现的“统一性”精神支撑,汇聚了广大人民在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所体现出的强大凝聚力,有效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念基石,为全球动荡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向世界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绵延”的独特标识。其次,内生动力基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性”特性,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化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意涵丰富和价值超越,赋予其“与时俱进”的基因禀赋。当下针对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大同”“小康”概念的创造性赋

37、义,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时俱进”基因禀赋彰显的生动案例。“大同”“小康”话语原初意指理想生活状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话语概念。但传统语境中的“大同”“小康”指涉君主政治和自然经济,这种话语概念也无法与当下的社会语境互通契合。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实践基础上,以“大同”“小康”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图景。期间,以当代文明价值赋意至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大同”“小康”话语概念,在促进概念原初意涵承古创新与意涵衍变的互动中,凸显“创新性”对于实现中华文明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型的内在动力。最后,文明样态基于“包容性”“和平性”特性,绘制出异质文明间“互利共赢

38、”的美好愿景。“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基因谱系中的亮丽底色,体现了中华文明始终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同异质文明交流互融,传递出中华民族从“以和为贵”“睦邻友邦”价值理念,到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早在礼记 中庸中,就蕴含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话语哲思。文明繁荣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和交流互鉴。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强调的:“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b。当前,基于“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演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其叙事原点,走出了西方文明所引发的“异化文明危机”,以“超越文明差异分歧”表征出

39、“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二)以促成“授受互动”锚定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定位和目标受众“授受互动”指涉话语体系全球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收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数字化时代,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赢取异质文化语境中话语受众的正向关注,获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实践中的叙事认可和支持,要重点关注话语体系的主体定位和目标受众,实现中华文明叙事实践的话语内容在国际社会的有效传播,并能够作用于目标受众。一方面,从主体定位角度来看,话语主体可以理解为是依托言语表达或是符号表征,来分享或是传递其价值立场、情感知识的群体或个人。话语主体不仅决定着话语体系核心叙事意涵的全球性传播

40、,其社会地位、身份标识或形象信誉等特征也会影响话语体系全球传播实践的接受程度和叙事影响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主体主要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理论研究者、新闻从业者及各类民间团体。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推动者和领导者,是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的重要话语生产者,这类话语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理念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的话语素材供给,为进一步在国际舆论场域中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提供新的话语养分。另一方面,从目标受众来看,取得知识输出在全球传播实践过程中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促成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或者思想观念能为目标受众所认可和接受,进而

41、实现从“硬性观念灌输”向“软性情感互动”的动态转向。在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中,主体定位与目标受众二者间的内在联动也是话语体系全球传播实践中的重要社会关系。聚焦不同维度话语受众的精准性传播,也是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球性叙事传播效果的重要一环。当前,以 ChatGPT、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型智能媒介集成数字化a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第 284 页。b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5 页。156技术,正重塑国际舆论场域,为世界输出价值观念、宣泄情感表达

42、提供渠道的同时,打破了传统“媒介给予,受众被动”的话语接受模式。a基于此背景,话语主体要精准把握跨文化传播实践中话语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情感价值,进而动态调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叙事建构及其全球传播策略。(三)以立场原则、内容聚焦及话语表达锚定话语体系建构的叙事引导“叙事引导”从属于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实践操作范畴,关系着“怎么讲故事”的立场原则,“要讲什么故事”的内容聚焦,以及“如何讲好故事”的话语表达。话语体系的外在系统表征及其内在叙事呈现,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知识输出关注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层面,而叙事引导则聚焦传播实践操作层面,探索如何在国际舆论场域中实现话语体系主旨

43、要义传播的最优化。当前,国际舆论场域已经成为“不同的传播主体就所占有的话语资源,以期获得受众认同,而行使话语权力、反映话语博弈能力的时空集合”b。期间,各类话语叙事依托“包容性文本叙事、精准性传播叙事、建构性共享叙事以及对话性共情叙事”c等框架表达,“积极地构建并重建我们的世界”d。纵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叙事建构,“中华文化”这一话语概念,是达至话语体系系统建构、科学引导和全球传播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累计有 58 次涉及“文化”相关论述并贯穿全文报告 15 个部分。2023 年 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44、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围绕“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核心叙事再次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主张。可见,“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原点,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建构的关键性范畴。话语表达作为话语体系全球传播实践中用以实现知识信息传递、思想价值表达的张力性存在,掌握灵活有效的话语表达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同时也能把握住国际舆论场域中的话语优势,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的解释赋权。对此,建构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要科学利用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

45、精深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具象化成果资源,挖掘 ChatGPT、AIGC 为代表的智能传播跨文化叙事和数字沉浸的多模态传播景观,赋能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实践,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意涵“说通”“说懂”“说好”,实现话语表达与目标受众间的“有效对话”和“互动交流”,提升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效能。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的优化路径话语体系实际上是思想精髓和文化价值基于特定认知框架的理论化表达。诚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在表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绵延”“与时俱进”“互利共赢”价值性认知的同时,赋予现代文明样态彰显的“解释和命名”e。然而,针对国际舆论场域的“杂音”“噪音

46、”,亟待从主体建设、话语表达和叙事策略等维度提升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和异域表达,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阐释说服力、回应修复力和全球感召力,消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版叙事”与“西方版叙事”间的意义盲区和理解隔阂,为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顺利“落地”保驾护航。(一)从独白到“复调”:以多元化主体间互动参与实现叙事传播的“音量合鸣”话语主体作为话语的言说者及其内容传播者,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助力话语体系全球传播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关键性因素。促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中“人民至上”“互惠性理解”a吕伟松、赵庆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要素、逻辑和策

47、略,学术探索2023 年第 7 期。b王景云:对外传播话语场域的构成、运行与评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c沈悦、金圣钧: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叙事的多维转向与进路优化,云南社会科学2023 年第 6 期。d 法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年,第 52 页。e 法 塞尔日 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管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0 页。2024 年第 2 期157等理念优势转化为全球传播的话语优势,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多元主体建设,实现由“独角”转向“合唱”的融合互动。基于此,以巴赫金复调理论审思中国特

48、色话语体系全球传播过程的主体参与,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复调理论依据音乐中的“复调”(多声部)提出,用以区别传统欧洲小说独白型(单旋律)的艺术表达模式。a“复调”强调以“多元参与”超越“单声语篇”的认知思维,思考话语体系全球传播如何突破“孤掌难鸣”叙事困境,进而在实践层面落实多方话语主体的“复调合鸣”,既彰显全球说服力,又使其能为国际社会所认知、接受和共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的话语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大致分为官方话语主体和民间话语主体。以国家领导人、具有政府性质办事机构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主体,在从事中国话语叙事全球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因带有明显的话语权威和立场代表,充当着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

49、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的“话语掌舵者”,并依托国事访问、国际研讨等形式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及智慧方案。例如,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典话语以强调不同文明间互鉴交流的重要性。这些官方话语主体以“快捷有效”的叙事方式减少对抗性解码,有助于中国话语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除了需要权威性话语主体的时刻在场,还需要与民间话语主体柔性传播保持融通互动,形成矩阵合力。从民间话语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华人华侨、留学生、青年群体等。这类话语主体与受众间的身份区隔并不明显,鉴于话语受众的辐射范围,“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最直接

50、的权力与统治关系是那些作为他们日常生活典型社会背景的场所”b,即生活领域的话语传播场域更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增添色彩。针对民间主体的叙事传播把握,要重视对青年群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青年群体大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当下数字交互平台的现实境遇,他们更是充当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的“中介使者”,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不论是以“帝吧出征”“饭圈女孩”“喜马拉雅上的海外华人主播”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社交互动论坛,抑或以非正式会谈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电视谈话类节目均展现出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民间话语主体依托媒介叙事建构出“中华文化亲历者”的身份认同,并且采取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