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B-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813331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B-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B-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测评B (高考体验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出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抱负有了重要的进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心情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出仕为个体心情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抱负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照旧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铺张,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出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予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出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乐观的利用,隐逸已不行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1.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抱负有了重要的进展”的缘由的一项是(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心情表达的载体。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抱负有了重要的进展”的结果,不是缘由。 答案:D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躲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予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解析:B项,依据原文“或简朴或铺张”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予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答案:A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予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解析:C项,错误,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①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崇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集中,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余,斤斧所施。山石荦确②,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③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④,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与可曰:“唯唯!” 注:①与可: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出名画家。与苏轼、苏辙是表兄弟。②荦确(luò què):形容怪石嶙峋的样子。③凝冱(hù):冻结。④无朕:没有迹象或先兆,这里形容天地造物之自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物生之自然    信:诚然,的确。 B.庐乎修竹之林 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集中 绝:陡峭的。 D.悲众木之无赖 赖:倚靠,仗恃。 解析:C项,“绝”,横越,穿越。 答案:C 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直接表现文与可画墨竹“有道”的一项是(  )(3分) ①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 ③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 ④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⑤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⑥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①④是墨竹的特点,⑥是客的询问。这三句不是直接表现文与可的“有道”的,排解即可。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呈现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需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呈现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宠爱竹子的文与可留心观看竹子的变化,生疏竹子的各种姿势,在作画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运笔上,并力求精确     呈现竹子的姿势风貌,因而所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格外逼真。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上。 解析:C项,“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运笔上,并力求精确     呈现竹子的姿势风貌”理解错误,原文有“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3分) (2)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3分)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子”,你;“振洒缯绡”是省略“于”的省略句。“一理”,同样的道理;“所从为之者”,所从事工作的人,或所做这事的人;“非耶”,对不对,是不是。 参考答案:(1)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 (2)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予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莫非不对吗? 参考译文: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格外惊异,说:“大自然赐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头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伸展为竹。等到叶子渐渐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势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寒冷。草木所吸取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的确万物生长有其自然 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密,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凹凸,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赐予画竹以蓬勃生气。你莫非就是那得道的人吗?” 文同听过了之后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头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四周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荫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 “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殊秀丽茂密,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格外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孤独     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集中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淡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开放,虽欲倒却坚韧支撑着,虽环境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外形却更加惊异。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照旧在寒冷之后青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势,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头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实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 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予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莫非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或许是这样子的吧。” (二)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南歌子 游赏 苏 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①,琼彝倒玉舟②。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8.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两句诗。(3分) 解析:这首诗的题目为“游赏”,作者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秀丽可人,首句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像,赐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方(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分散,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传,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 9.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作答时,要抓住词人的“忘情”来考虑。 参考答案:全词通过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乏,至晚不归,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同学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灵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抱负主义者。假如我们说抱负主义者是指的不留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宠爱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视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信任。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伴侣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伴侣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洁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伴侣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伴侣们告知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信任。他始终不留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知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伴侣们其次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头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赶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尽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知伴侣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转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生气,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判韩琦的话:“韩琦别无特长,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信任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由于从他21岁考中进士,到他46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25年——他始终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终,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由于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能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夫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的确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始终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确定来历或依据,又能让读者看出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抱负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判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殊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特长,惟面目姣好耳”,除了表达他对留意外表装扮的人的鄙视之外,更是意欲借此表达他对韩琦曾经对自己误会的憎恨。 D.文章接受叙议结合的写法,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谈论,围绕这谈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活泼易懂,读来好玩,这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解析:B项,文章中这句话并非是批判王安石;C项,王安石的评论并不愿定是针对被误会的事情作出的,也并非为了表达憎恨。 答案:BC 11.文章开篇即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可以从王安石的为官处世、生活(衣着、饮食)习惯等角度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为人(思想)方面:有基督救世之心,不会圆通机灵地为人处世。②外表方面:仪表邋遢,不重衣食,把精力全部倾注在内在思想上。③为政方面:虽政绩斐然,堪称能吏,但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12.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信任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和对内容要点的筛选整合。这句话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褒扬,可以从王安石始终拒绝升迁、在地方上很有政绩,以及王安石一向性格率直,“无圆通机灵处人治事之术”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王安石在考中进士之后,在长达25年的壮年时期始终拒绝提升。②王安石“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灵处人治事之术”,从他敢于说批判上司韩琦的话中可见他是率性之人。③王安石有行政才能,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可见王安石也满足这种偏居一方的满足生活。(①必答,②③任选其一即可) 13.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辨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字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5分) 解析:此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同学留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常阅读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参考答案:(同意)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牵制,是一种治学的专注状态。如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等,都表现了他心无旁骛的特点。(如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2)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在这些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    的佳作。  (3)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竞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    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深厚爱好。  A.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独树一帜 B.自出机杼 独树一帜 独出心裁 C.独树一帜 自出机杼 独出心裁 D.独树一帜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解析:“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自出机杼”,比方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方法与众不同。 答案:C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实行严峻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铺张,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商家尽管在“禁令卡”影响下患病销售冷门,但这一禁令多数市民持支持态度,认为公款应当用在正地方,无须铺张,应提倡节省。 C.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中心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乐观促进经济社会进展。 D.假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训练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解析:A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搭配不当,应为“提高……效率”。B项,两个分句是不同的主语,关联词应在前面,应为“尽管商家……”。C项,句式杂糅,“强化……力度”搭配不当。 答案:D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汉字是谁制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       ,不断地孕育、制造、选炼、进展起来的。  ①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 ②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觉,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宽敞劳动人民制造的成果 ③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宽敞、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④比如在《路史禅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 ⑤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商定俗成 ⑥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制造了汉字,鲁迅曾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 A.③④①②⑥⑤     B.④①③②⑥⑤ C.⑥③④①②⑤ D.②⑤⑥④①③ 解析:这是一个叙述性文段。围围着“汉字是谁制造的”问题开放叙述。先说仓颉④①③,由②句“然而”,再转折说劳动人民⑥⑤。 答案:B 17.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规律严密,语句通顺。(4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来源是桃符。最初人们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     ①     ,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回爆竹声声”。     ②     。所谓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     ③     ,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红色有吉利、避邪的意思。  解析:这三处语句都要与横线后的例句与解说相照应,从所给的例子或介绍中提取观点。 参考答案:①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上下联须构成对仗 ②春联还要有横批 ③春联寓意吉利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一般人也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退美图效果,将“秀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忧被哄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个题目给出的材料是有关“美与真”的话题,立意要紧扣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自拍美颜与真实美”,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行;生活需要美化,人适度化妆是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也可以反向思考: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应提倡和追求素面朝天的自然之美;真实生活,无须化妆;美是自然,自然最美。写作时,能从这两个方面任选其一立意行文即可。 例文: 秀丽生活不行欺 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无非出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月,真实不再! 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 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沉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上是奇怪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由绽放。 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出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生疏。 人们对美的生疏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遗忘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相貌极丑、脸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擅长发觉真实中圆满的美。正如《匆忙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真正美在它的残缺与圆满。”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善。 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的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这一款“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召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共性,也不要瘦得雷同。”奇怪,由于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 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生疏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潇洒。 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拘束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 正所谓,秀丽人生不行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