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能专训11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05044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能专训11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能专训11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能专训(十一) 生态系统与环境爱护 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烟台3月诊断)某科研小组以常规稻作(不放养鸭,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作为对比,争辩“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状况,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项争辩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食物链“稻(杂草)→害虫→鸭”的设计,削减了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C.“人为输入”大量的碳,增加了经济成本,增大了农田的管理难度,不行取 D.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生态系统能增加水稻产量、获得更多农副产品(鸭) 答案:C 解析:该项争辩的意义在于挂念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表格数据分析,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水稻产量、获得了更多农副产品(鸭),削减了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2022·四川绵阳其次次诊断)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像,但其中一个湖泊因四周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 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D 解析:比较A、B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湖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导致;由于污染,A湖固定的太阳能少;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3.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 C.信息传递会影响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 D.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淌具有单向流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对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4.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养分级和能量流淌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养分级,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养分级 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 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 ① 15.91 2.68 13.23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1)②→⑤→④→①→③构成了唯一一条食物链 (2)由NP可知被调查时刻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大于输出 (3)能量在第三、四养分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低于10%,所以数据有误 (4)④的粪便中所含能量不是其GP的一部分 A.(1)(2) B.(1)(3) C.(2)(3) D.(2)(4)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淌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理解和分析力量。⑤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1)错误;题干中NP=GP-R, NP都大于零,故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2)正确;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但是有些养分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可低于10%,或高于20%,(3)错误;生物体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养分级的能量,(4)正确。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淌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头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养分关系一般不行逆,这打算了能量流淌的单向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特点。能量流淌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175+200+875=1 250 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食物链的养分关系一般不行逆,同时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导致能量流淌具有单向性。 6.(2022·浙江六所一级重点中学联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需依靠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取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Z1、Z2、Z3……过程供应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答案:C 解析:图示X1表示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参与的生物可是绿色植物或原核生物蓝藻等,X2、X3等表示动物通过摄食同化有机物的过程,Y1、Y2等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Z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一般状况下,X固定的二氧化碳大于Y和Z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由于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Z1、Z2、Z3……过程供应的有机物中的碳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分解者自身的有机物。当生态系统到达动态平衡时,X3=Xl×10%×10%。 7.红豆杉是我国贵重的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月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某同学对红豆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请据此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h≤30 30<h≤100 100<h≤3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A.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迁地爱护(易地爱护) B.红豆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爱护红豆杉的意义在于爱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迁地爱护指把爱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特地爱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故A正确。红豆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属于直接价值,其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整功能是间接价值,而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是潜在价值,故B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高度低于10 cm的树苗最多,其数量远多于高度高于30 cm的树的数量,因此此种群属于增长型,故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群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红豆杉属于物种水平,爱护红豆杉这一物种的意义在于爱护物种多样性,同时也爱护了基因多样性,故D正确。 8.(2022·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一模)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取,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整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D.大量种植芦苇可以吸取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物污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对相关学问的理解和应用力量。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有外部有机物的输入,A项错误;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整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C项错误;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需分解者分解后,芦苇才能利用,D项错误。 9.(2022·浙江省一模)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消耗量(相对值)的曲线图,请据图推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属于某种生产者,但其同化作用能量的来源与绿色植物并不相同 B.若c是某种哺乳动物,则对其进行细胞培育时,需要在培育基中添加滋养细胞 C.若b曲线代表某种正常生存的植物,则18时植物内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D.若a生物能被人吞噬细胞吞噬,则其肯定能引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学问点是免疫的过程,自养生物的能量来源,动物细胞培育过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积累之间的关系,分析题图猎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学问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可知,a是自养生物但不是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是光能自养生物,A选项正确;c是哺乳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培育时,需要在培育基中添加滋养细胞,B选项正确;若b曲线代表某种正常生存的植物,6时有机物开头积累,到18时之后,有机物的量开头削减,因此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选项正确;若a生物能被人吞噬细胞吞噬,则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D选项错误。 10.(2022·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一模)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和Y代表的生物可分别为乳酸菌和酵母菌 B.含碳有机物由甲图的a和b分解为CO2 C.大气中的CO2在甲图的c、d处合成有机物 D.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都能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学问的网络结构力量。X和Y代表的生物可分别为生产者和分解者,乳酸菌不是生产者,故A错;含碳有机物先在a细胞质基质分解,再进入b线粒体分解,故B正确;大气中的CO2在甲图的c叶绿体基质合成有机物,d处为类囊体,为光反应场所,不合成有机物,故C错;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能量不能,故D错。 11.(2022·江苏省南京、盐城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引进互花米草后造成生态灾难的缘由是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都是双向的 D.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缘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和信息传递,要求识记相关学问点,能列表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和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的特点、范围,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学问精确     推断各选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打算着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故C选项错误。 12.(2022·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模拟)右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状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淌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0 J/(cm2·a) B.图中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E生物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养分级 D.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学问,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的力量。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A同化的总能量900 J/(cm2·a),A正确;图中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65+B70)/A900=15%,B正确;E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错误;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竞争,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3.(12分)(2022·四川绵阳市高三三诊)林区养殖已经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下图为某公司将荒山承包后建立的一个林区养兔生态工程示意图。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1)将荒山开垦养殖基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为了调查生态林建成后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通常接受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树林中的昆虫同化能量的最终去路有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养分级和________。人为调整生态系统时,在能量和物质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 (3)科研小组分别用没有植被的荒山、不养兔和鸡的林地、养了兔和鸡的林地的土壤浸出液处理淀粉糊,一段时间后取样滴加________________,加热后观看砖红色沉淀的颜色深浅,其中颜色最浅的应当是________的土壤浸出液,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 (4)荒山改为林地后,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格外明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1)次生 取样器取样 (2)分解者利用 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物质循环 (3)斐林试剂 没有植被的荒山 该地区土壤中有机物较少,微生物较少而分解作用较弱,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较少 (4)间接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与演替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识记和理解力量,属于中档题。(1)由于荒山原本有土壤条件和某些繁殖体,故在这上面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接受取样器取样法。(2)每一个养分级同化的能量绝大多数用于细胞呼吸,有一部分流向下一养分级,还有一些流向分解者,人为调整生态系统时,主要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物质循环。(3)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麦芽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水浴加热会消灭砖红色沉淀,颜色最浅的应是没有植被的荒山,由于该地区土壤中有机物较少,微生物较少而分解作用较弱,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较少,而其他土壤由于有机物较多,微生物的存在较多,分解作用较强,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也较多。(4)保持水土属于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 14.(14分)如图(a)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b)为其中四种鱼(甲、乙、丙、丁)的养分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a)         图(b)  (1)图(a)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图(b)中的生物对应图(a)中的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a)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 (3)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甲和丁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淌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X Y Z 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50.5×106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2 170×103 8.8×106 未利用 - 62.8% 99.7%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第一养分级与其次养分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中,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下图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甲和丁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则甲的粪便属于________(填字母)的部分,能量由甲流向丁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用序号表示)。气温渐渐降低时,若图中的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1)光合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3)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不同 0.3% (4)A ⑥/②×100% 上升 (5)物质循环、能量流淌、信息传递 解析:(1)依据图(a)中箭头方向,A与D间存在双向箭头,A多个箭头流入,一个箭头流出,可推断D为生产者,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图(b)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a)中的D、B。(2)图(a)中②过程表示捕食关系,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依据表中总同化量推断,Z为第一养分级,Y为其次养分级,由于两者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量不同,导致两者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传递效率为两者总同化量的比值,即(176×103)/(59.3×106)×100%≈0.3%。(4)粪便不属于同化量,应为图中的A,由甲到丁的传递效率应为⑥/②×100%;气温渐渐降低时,青蛙的体温降低,代谢速率降低,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削减,⑦/⑥的值将上升。(5)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淌、信息传递功能。 15.(16分)(2022·潍坊期末)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箭头表示能量流淌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_____(填数字序号)过程实现的。生产者流向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2)从能量角度分析:图中的箭头________(填序号)是不应存在的。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共含有________个养分级。 (3)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填字母)通过________(填数字)散失了大量的能量。 (4)图中生物E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能量。 (5)硝化细菌能够以________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与植物相比其细胞结构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 答案:(1)① ②/①×100% (2)⑪ 4 (3)10%~20% C ⑥⑨ (4)呼吸(或分解) (5)化能合成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1)题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用①表示,草食动物属于其次养分级即B,能量传递效率:下一养分级同化量/上一养分级同化量×100%。(2)生产者不能从分解者E获得能量,故箭头⑪不应存在;食物链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含有4个养分级。(3)相邻两个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通过自身呼吸作用(⑥)和流向分解者(⑨)等途径散失了大量的能量。(4)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5)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6.(10分)(2022·山东潍坊高三四月模拟)2021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进展战略及近期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提出到2021年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推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目标。下图是某地区为实现该目标构建的农业体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有效解决了______________两种主要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问题,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________,削减了环境污染。 (2)图中所示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____;若牛同化的能量是a kJ,其中最多有________kJ流入蚯蚓体内。 (3)若农田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削减,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现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最好接受________法。 (4)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多种杂草和小灌木,其抵制力稳定性会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1)(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 能量利用率 (2)蘑菇和蚯蚓 0 (3)竞争或捕食 取样器取样 (4)提高 生物种类增多,养分结构更加简单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学问,意在考查识图力量和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的力量;能从课外材料中猎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学问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秸秆和粪便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削减了环境污染。(2)图中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蚯蚓和蘑菇;由于蚯蚓是分解者,能利用牛粪便中的能量,这些能量不包含在牛的同化量中,因此有0 kJ流入蚯蚓体内。(3)若一种生物的增加会造成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削减,这两种生物的关系可能是捕食,也可能是竞争;要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接受取样器取样的方法。(4)农田弃耕后,长出很多杂草和小灌木,生物种类增多,养分结构变得简单,因此抵制力稳定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