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很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转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而细致讲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
2、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亲密关系。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奇特的自然力气。比如在周人的传奇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奇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假如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进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斗中的优势
3、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消灭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进展,政局的动荡,很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头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称名称氏,成为社会进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
4、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诞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由于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头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敬重。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亲密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出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
5、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准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22.02.19)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隐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亲密的关系。
6、C中国最初的姓来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随着经济的进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渐渐上升,他们也开头称氏。解析“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连续
7、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格外亲密,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相互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亮。解析“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答案B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亲密。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亲密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
8、称他“孔明”。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消灭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准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格外盛行。解析“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亲密”无中生有。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
9、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
10、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缞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关:指山海关。 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连续为官。墨缞:黑色的丧服。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隳士气隳:毁坏B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眚:灾异,灾祸C体仁衔之衔
11、:怀恨D道周不与焉与:参与解析赞同。答案D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BC D解析为崇祯帝所为;表现黄道周的正直英勇;有的不行选。“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黄道周明显是预见了魏忠贤掌权后的政治走势,才离开朝廷,句中有预料以后政治状况的潜台词,确定能体现出其政治远见。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这句同样是黄道周离开朝廷,缘由仍是与当权者有嫌隙,有对自我政治前途的警惕,同样有类似于蔺相如的那番用意,这也是政治远见。答
12、案C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道周认为,假如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B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格外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终却也成功得以减死。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端详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解析“假如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
13、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5分)译文:_(2)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5分)译文:_答案(1)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气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2)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期望。参考译文黄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有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
14、借重(毛文龙)的力气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行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成功。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其次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害将从今开头。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峻责怪黄道周。黄道周
15、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给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损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期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难战斗,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期
16、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举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反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当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扬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常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德,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当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今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有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7、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注禅观:即禅理、禅道。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布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共性喜清静、追求闲适、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悲伤之感,反觉梦都闲适;虽染病但
18、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2)转朱阁,_,照无眠。不应有恨,_?(苏轼水调歌头)(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诗经)答案(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2)低绮户何事长向别时圆(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味道。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
19、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宠爱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由于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吵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
20、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很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确定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
21、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洁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简洁体会得出。江南河港沟通,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闲适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
22、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闲适?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示意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潇洒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定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
23、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其次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宠爱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或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或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秀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照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闲逛罢!(摘自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真实
24、描绘了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宠爱大自然的感情。作者擅长捕获江南冬天典型的景物,在细致的观看和细密的描写中表现主题。B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了作者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C作者引用四句诗写雪景,依据时间的挨次,不仅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秀丽,还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有高雅的趣味。D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由远及近,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E文章对江南冬景作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楚,首尾呼应,结构圆合。(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6分)北国的冬天有什么
25、特点?开篇写北国的冬天有什么作用?(3分)答:_闽粤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写江南的冬景时为什么要特地写闽粤的冬景?(3分)答:_ (3)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述构成了一幅幅图画,请依次简要概括。(6分)答:_ (4)与本学期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进行比较,两文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不同心境?(8分)答:_解析(1)B项既不形成对比,也不能说独爱江南冬景;E项首尾没有呼应,结构是开放型的。文章以写北国入笔,中间对江南冬景的大量描述,再以走出房间去闲逛作结。答案(1)BE(2)作者开篇写北国的冬景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人两三个月蛰居,(1分)为下文写江南冬景的和暖、明朗作铺垫(或“与下
26、文所写江南冬景的和暖、明朗形成比较”,故都的秋也运用了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2分)闽粤地区冬天极和暖,无冬意,“气候异状”,(1分)作者特意强调文中的江南冬景不包括闽粤地区。(2分)(3)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突出关键词 “谈天”、“冬郊”、“微雨”、“雪景”即可,每条2分)(4)故都的秋突出了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2分),表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2分);本文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和暖”、“明朗”、“温存”(或“潮湿”,但用“可爱”、“迷人”、“秀丽”等词语需酌情扣分)等特点(2分),表达了闲适、潇洒的心境(2分)。四、
27、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好像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高校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高校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很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
28、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打算说一说。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当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当稳重,可是经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当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存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高校
29、一九二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深思,也多值得读者深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泛泛的谈了不少,应当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很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冲突,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毁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日还没有好方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期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
30、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谢,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或许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格外感谢,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当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
31、去。照旧礼,我应当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最终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终一面。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经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贵重,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
32、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生疏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削减,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假如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辞,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观察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兴奋。”(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
33、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了解、生疏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头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衬托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D朱自清先生的品德、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E本文作者
34、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仰慕之情。(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答:_(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分)答:_ (4)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分)答:_答案(1)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2)朱自清先生品德高洁,待人厚,律己严,性格敦厚,明是非,重气节。朱自清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文思缜密,有值得人反复诵读的专著。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自成一派,文笔清丽绵密,真挚而富于情思
35、。(6分。每条2分)(3)1947年,作者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包括朱先生在内的饱学之士求援,朱先生很快写了一篇内容切实的文章寄来,让本不抱期望的作者大为感动,足见其待人厚超过常格。(3分)随着名声增大,地位增高,空闲削减,名人与旧交不再走动也是人之常情。但1947年五月前后的一天下午,作为有名学者的朱自清先生竟然亲自登门探望作者,其待人厚超过常格可见一斑。(3分)(4)参考示例: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是德的帮助,德是才的统帅,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值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
36、文中的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皆出众,而让作者感受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先生一生正派,明是非,重气节,待人厚,律己严的“行”,也即是“德”,正是其高尚的品德让人们对其学养文采感佩至深。朱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名学问分子理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8分。要有鲜亮正确的观点,能辩证思考,并结合文中实例进行适度延长拓展,酌情给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电视购物广告良莠不齐,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还影响到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引发严峻的信任危机。B澳大利亚连续坚持首鼠两端的立场,一方面利用美国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又从中国经济进展中猎取利益。
37、C拉辛时代日记雄鹿记者报道称,有联盟消息人士表示,活塞总经理乔杜马斯目前的境况如履薄冰,危机四伏。D在城市建设中,有必要多一些“瞻前顾后”意识,“瞻前”就是“敬重前人”;“顾后”就是“留待后人”。解析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迟疑不决。这里用前者。A.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使用对象错误。B.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又动摇不定。不合语境。应当是“脚踩两只船”。C.如履薄冰:比方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用于主观心态谨慎当心,不用于客观状况危急。答案D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2022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与中国元宵节同期相遇,记者走
38、访发觉,当公众还在争辩是该回家吃汤圆还是捧着玫瑰陪恋人,消费市场已“甜蜜一片”。B网民说,春晚小品扶不扶的故事还在耳边回响,现实中又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确挺让人唏嘘,呼吁大家都从自己做起,传递更多正能量。C国防科工局昨天正式宣布,12日下午,“玉兔”号月球车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此前,嫦娥三号着陆器于11日实现自主唤醒,进入第三个月昼工作期。D千龙网讯(通讯员刘辰)20余家来自西城区的老字号企业参展,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庆丰包子,很多高雄居民慕名而来,早早就在摊位前排起了长龙。解析A“同期相遇”语义重复;“当时”缺乏呼应的词语。B.“故事”与“回响”不搭配。D.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先说领属、时间、处
39、所,再说数量。应为“来自西城区的20余家老字号企业”,“高雄的很多居民”。答案C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般规律和辩证规律虽有区分,但并不相互对立,_,_,_。_,_。_,都是人类科学思维所不行缺少的。辩证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关系它们各有自己的争辩对象和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比方的那样一般规律也绝不排斥辩证规律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因此,辩证规律决不否定一般规律A BC D解析紧承,紧承,排解A;其余3项区分在于,句和原文最终一句构成转折关系,排解B;和构成因果关系,选择C。另外,还可参照6个空的标点推断,分成三层。答案C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新闻的主
40、要内容,字数在20字以内。(5分)微软WindowsXP停止服务正在倒计时,不过,中国2亿XP系统用户最终可以放下自己的担忧了,微软中国在其官方微博宣布,已经安装XP的电脑仍旧可以在4月8日以后使用。微软将与包括腾讯在内的国内领先互联网平安及防病毒厂商亲密合作,为中国全部使用XP的用户,连续供应独有的平安爱护。微软在微博中表示:数据显示,70%的中国XP用户,在过去13年中没有选择使用微软定期推送的平安爱护服务,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XP退休带来的影响有限。尽管在停止更新之后,XP系统仍可工作,但可能更简洁受到平安风险与病毒的攻击。微软最新发布的微软平安情报报告指出:XP在没有更新的状况下,其病
41、毒感染几率是Windows8的6倍。对此,微软建议“尽快升级到Windows7或Windows8操作系统”。答:_答案示例:微软宣布XP系统在中国不退休(答案应当涵盖:“微软XP”“中国”和“连续使用”等要素,20字以内)17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一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读书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心灵的半径。由于读书,我们触摸到人性的简单与迷乱;_;_;_。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涵,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明白。解析只要写出对读书的感悟,和上文形成排比即可,但须是抽象概括,不需要形象概括。答案示例:由
42、于读书,我们感受灵魂的崇高和才智;由于读书,我们发觉历史的真实与遮挡;由于读书,我们化解了生命的苦痛与悲伤。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幼的徒弟,徒弟特殊宠爱别人表扬,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知别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徒弟有些飘飘然。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让他晚上观看荷花是怎样开放的。其次天一早,徒弟就急不行待地告知师傅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师傅听完,问他:花开的时候,它告知你了吗?徒弟听了,若有所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安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悄悄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宏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留意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简洁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简洁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擅长启发是最好的训练;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