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主要缘由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进展总趋势如何?
(1)缘由
外因:鸦片战斗后,西方文化开头大量传入中国。
内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变迁。
(2)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和列宁装快速取代了象征资产阶级文明的西服和代表清朝遗物的旗袍,成为主要的服装样式。②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渐渐走向开放,渐渐与国际接轨,新款服饰层出不穷。
(3)因素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鸦片战斗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猛烈变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毁灭了很多颜色斑斓、新颖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睱接的新颖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头走向近代的宽敞画面。
(4)总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对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转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进展快速的主要缘由有哪些?
(1)外因
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把握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抵制,投资于交通建设。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内因
①各个时期的政府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大都实行措施进展交通运输业。
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进展。
③社会经济进展的需要是交通业进展的原动力。
3.交通运输业的进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进步性
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展,转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确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进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进展。
(2)局限性
①最初受制于列强,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②不行避开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
4.推动近代邮电事业进展的因素有哪些?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进展快速的主要缘由有哪些?
(1)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
③军事、政治进展的需要。
(2)缘由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进展迅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通信事业的进展。
②中国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通信设备的力气不断增加。
③党和政府对通信事业的重视。
④经济的进展,使社会需求不断增大,这是通信事业进展快速的最主要缘由。
5.推动近代大众报业进展的主要缘由有哪些?
(1)受到西方报业和文化的扩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2)鸦片战斗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为大众报业供应了物质条件。
(4)为挽救民族危机,近代资产阶级宣扬维新、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爱国运动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大众报业的进展。
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训练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同学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扬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同学“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愿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 )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 ②主见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毁灭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④主见男女公正的思想毁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了以下竹枝词:“很多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4.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进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使这种现象毁灭的社会背景是( )
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 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 ④民主实现,言路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人们了解世界、猎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阅读猎取信息途径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途径
网络
电视
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所占比重(%)
82.9
64.5
57.9
18.8
18.7
14.4
①在各种传媒中,互联网所占比重最大 ②新兴的网络媒介并没有减弱传统媒介的地位 ③随着网络媒介的进展,传统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④人们可以依据需要和条件通过各种媒介猎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能感受到的当时社会生活方式有( )
①乘轮船到外地经商 ②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④到《申报》上登广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到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 ——《郭嵩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今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全都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受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促使这一心理产生的缘由有哪些?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争辩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强化训练
1.D [本题材料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清末民初山西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原来的“小足板子”变成“大足板子”,这体现了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受到冲击,故①正确;由“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可看出,当时人们受到这些先进事物的影响,生活方式发生了确定的变化,故③正确;由“破戏台,烂秀才”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故④正确;由“秀才”到“毕业生”,说明当时训练事业是向前进展而非日渐衰落,故②错误。答案是D。]
2.D [材料反映了张维英和任姓女同学要求男女公正,主见婚姻自由。很明显,她们的这种观念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故①②④ 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婚礼仪式的内容,故可排解③。]
3.D [“很多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项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项在材料中没反映;C项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确定态度,表明D项符合题意。]
4.A [近代中国没有实现民主,④说法错误,可排解。
由上面的分析和图示可以看出答案为A。]
5.C [随着科技的进展,传统媒介并没有遭到淘汰,而且新旧媒介是可以兼容和相互促进的,故排解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6.D [留意“中国近代”的时间范围是1840~1949年。①②③④都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表现。]
7.(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
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
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2)态度:热切地追求新的生活习俗。
缘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3)影响:人们乐观接受文明习俗。
趋势:由烦琐走向简约,由封闭走向开放。
(4)为人们观看历史供应了新视角,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史学争辩更全面、更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