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两次鸦片战斗至甲午中日战斗前(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太原三模)龚自珍在担当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天下观念开头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抱负答案D本题考查对鸦片战斗前中国国内状况的理解。阅读材料从 “朝贡”等信息可知,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士大夫,对外面世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
2、,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2(2022平顶山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端详鸦片战斗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进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假如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发动鸦片战斗是历史的偶然B鸦片贸易引发战斗是历史的必定C鸦片战斗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斗是世界历史进展的必定答案D本题考查对鸦片战斗发生的根本缘由的理解。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费正清所言“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英国在华贸易
3、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说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斗根本上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展所必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D。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片面夸大了鸦片贸易的影响。3(2022湘潭三模)英国外相巴麦尊曾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马上用武力占据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水道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今获得最适意的满足。”这里“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是指 ()。A打开市场和掠夺原料 B促使鸦片贸易合法化C在中国建立殖民地 D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答案A本题考查对鸦片战斗目的的生疏。结合题干材料,迁移19世纪中期英国进展的状况,可知当时英国工业
4、革命完成,急需国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巴麦尊的“最适意的满足”是为了打开市场和掠夺原料,A项最能体现信函的本质意图。B项只是表面现象;C、D两项与材料无关。4(2022天津河东区一模)从17世纪中期开头,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使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这一状况毁灭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天津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B本题考查了其次次鸦片战斗的影响。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
5、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答案选B项。5(2022济宁质检)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A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 B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C遭到了列强的猛烈反对 D只是农夫表达思想主见的工具答案D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夫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难以摆脱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制约,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只是农夫表达思想主见的工具,D项正确。A、B两项明显错误;C项说法太武断。6
6、(2022河南信阳调研)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公正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无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斗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B据题干材料信息“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公正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无望”,可见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尚未摆脱皇权统治下的等级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鸦片战斗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故与题干材料不符,排解D项。7. (2022中山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
7、,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缘由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头毁灭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答案A鸦片战斗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银贵钱贱,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A项正确。中国白银开头毁灭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斗以前,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鸦片战斗以后,中国已开头进入半殖民地社会,排解C项;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头解体,排解D项。8(2022虹口区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
8、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进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B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C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D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上很难占有优势答案B题干中的“商人”并非全部指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垄断”与“几乎垄断”不相符,排解A项;C项说法太确定,D项说法与题干相反,均可排解;材料原意是指外资与华资相竞争,B项正确。9(2022蓝山模拟)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
9、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见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D据材料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材料反映了主见向学习西方的机器及制造技术,说明他向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生疏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制度上,故选D。10(2022梅州模拟)上海师范高校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
10、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见答案B从材料信息“最初觉醒”和“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说明近代先进中国人生疏到民族危机,开头向西方学习,故答案为B。11(2022福州模拟)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力气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进
11、展答案B材料用煤气灯与电灯相比较,从“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到“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说明近代上海社会观念的进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从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来。12(2022蚌埠一模)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题材本埠全国国外数量57篇80篇37篇比例33%67%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B申报开头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答案C表中数据和比例体现不出“政论性”,A项错误;B项错误,由于从表中得不出“开头”;全国和国外的比例占67%,说明申报乡土意识淡化,C项正确;D项中的“发行量最大”从表中反映不出来,故答案选C项。二
1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2022苏北四市联考)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其次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当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靠,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
13、,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靠”。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争辩历史与现状材料二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进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争辩述评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进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
14、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问答:(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化趋势。(6分)(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4分)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学问,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4分)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学问,简要阐述理由。(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生疏。第(1)问认真阅读材料,即可概括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是外国人权利的大小,演化趋势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长到内
15、地。第(2)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分类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条约口岸”的功能不难概括出是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不论同意或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 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长到内地。 (2)第一类。 有领事馆、租界等。 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进展重要组成部分。 (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举出两例即可) (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不同意:中国丢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理由应当同等得分)14(2022南京一模)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乐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争辩,假设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依据中心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材料三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
17、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魏源海国图志材料四湖南一位学问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贵重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潮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开放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进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学问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请回答:
18、(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产生的缘由。(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学问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而顾炎武以后的二百年间,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其缘由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蛮夷观”?其意图何在?(4分)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毁灭了哪些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学问分子(或士大夫)的心态。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其反映的现象;其次小问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沟通等角度分析缘由。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情境分析其追求;其次小问从明清时期政治专制、思想文化制度角度分析缘由。第(3)问从材料关键信息说
19、明魏源的“蛮夷观”;意图从当时社会背景及魏源的主见角度推断。第(4)问阅读材料信息,从社会环境、思想、民众阶层等角度分析归纳现象;学问分子心态,综合明清以来学问分子的主见、实践等方面,分析说明。答案(1)现象:中国学问分子开头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西学东渐)。缘由:新航路开拓,殖民势力东侵,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学问分子的主动学习。(2)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缘由: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 (3)蛮夷观: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 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的特长,抵制西方侵略)。 (4)现象: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思想传播;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救亡行列。 心态:具有猛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追求功名利禄到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站在 时代前列,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