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四)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A晋国 B齐国C楚国 D宋国解析秦国偏居关中,在春秋时期是最西边的诸侯国,它的东部是晋国,因此,秦国要称霸中原,最先越过的是晋国。答案A2. 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由于它的实质是()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解析“相地而衰征”指依据土地的多少和好坏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这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全部权。答案A3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他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
2、练之士。”这些规定()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A BC D解析“奉选练之士”,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扫清了道路;“三世而收爵禄”,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在题目供应的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全部制的问题。答案A4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具有的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 BC D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
3、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答案D5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缘由是()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法家学说的推动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力量。A、B、D三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这是直接缘由。答案C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见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进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土地全部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在此背景下,各国要想在兼并战斗中把握主动,都致力于富
4、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这一目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了变法运动。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进展引起的,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7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实行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解析“平籴法”指官府在丰、歉之年分别进行粮食的储备和平价出售,以稳定物价。答案D8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都是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进展农工商业。但春秋时期的
5、改革没有转变社会性质,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转变了社会性质,使各诸侯国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答案D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变革的最本质的不同在于()A消灭的根本缘由 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解析解答本题,要留意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确立,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而春秋时期仍是奴隶社会。因此,战国时期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的变革仍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两者最本质的不同。答案B10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
6、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缘由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淌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解析材料指出六国变法任用的都是“宗族及国人”,唯独秦国招贤纳士,重用外来人才,因此才能“兼并天下”。答案A1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阅读以下三则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摘自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摘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
7、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同学解读信息和归纳概括历史大事的力量。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变法内容及涉及的国别信息等加以明确。第(2)问则留意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其实质。第(3)问从材料二中猎取信息,由籴的贵贱的论述可知为平籴法。第(4)问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作用。政治特征的分析留意新旧阶级的斗争和新旧制度的更替。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2)内容: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收取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全部
8、权。(3)“平籴法”。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4)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政治的进步。新兴地主阶级的力气不断增加;新制度(封建制度)逐步建立。12观看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1和图2反映的根本问题分别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上的图案的主题是什么?“赏功”是指什么?(3)图3反映出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秦国是如何应对的?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中猎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力量。图1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图2反映了牛耕的开头,两幅图从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展,这是推动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根源。图3则反映了战国时期战斗的频繁,在战斗中立功的将
9、士得以晋升犒赏,则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官僚体制的变化,即由贵族世袭政治向行政官僚政治转化,各国通过变法将这些变化确定下来。答案(1)图1反映诞生产力进展,消灭铁制农具;图2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消灭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进展,农业进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2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水陆攻战。奖赏军功(战功)。(3)兼并战斗不断。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云光升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
10、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詟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计短也。”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土地制度方面消灭了什么新变化?缘由是什么?(2)材料三说明在政治上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3)概括
11、上述新变化的实质,说明其进步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同学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力量和分析理解问题的力量。材料一反映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时期私田消灭,所以第(1)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消灭。第(2)问从材料三可得出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和兼并战斗激烈的社会现实。第(3)问可依据上述问题分析其进步意义。答案(1)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确立。缘由: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斗激烈。(3)实质: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意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进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