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798316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教学设计-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一轮复习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山纪念中学 林晓洁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生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学问与力气:同学把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等学问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和理解材料,同学提高分析问题的力气,培育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学科素养。过程与方法:本考点主要接受史料教学,通过呈现、分析材料,引导同学层层深化探究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同学体会武昌首义精神的贵重,受到鼓舞。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对比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同学初步生疏实行民主、宪政对中国的意义;通过了解

2、辛亥革命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中国对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的选择;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教学难点:清末简洁的政局和革命的必定性;由革命的必定性体会民国建立在结束专制、走向民主共和方面的重大意义。课时支配:一课时学情分析: 作为一轮复习课,同学的状况与新授课时有所不同。就学问层面而言,他们已经有基本的学问储备,照本宣科必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爱好。但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对清末的简洁局面了解较少,甚至片面认为清政府完全反动,毫无改革意图,或是人云亦云,对其中的重要问题没有深究,也无

3、法真正生疏到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就力气层面而言,课程标准要求同学应具备阅读理解力气和分析问题的力气,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由史料动身,使同学在分析材料后得出更符合历史的结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前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主题歌剪辑,幻灯片打出歌词第一段)老师:听到走向共和这雄浑激荡的歌声,大家就知道了,今日咱们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同学:辛亥革命。(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用音乐使同学产生情感的体验。)引子:惊雷阵阵大厦倾武昌首义老师:说起辛亥革命,我们总会想起,101年前10月10号的晚上,一声惊雷,惊醒了沉睡的武昌,也惊醒了沉睡的中国,这指的是什么?同学:武昌首义。老师:对,现在

4、就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了解它发生的过程。(播放百年中国视频剪辑武昌首义)(设计意图:由视频介绍武昌起义的经过,同学回顾相应学问。)老师:刚才看短片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不料消息走露,起义提前爆发。”咱们课本61页的小字部分也提到“不料在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这表明白什么?同学: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意外。老师:是的,正如学者张鸣先生在辛亥:摇摆的中国这本书里所说,“武昌那些事,就是一场意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有什么反应呢?同学: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老师呈现辛亥革命后全国形势图,

5、并提问。)老师: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全国有18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可谓土崩瓦解,在地图上蓝色的部分就是宣布独立的省份,大家看看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同学:以南方居多,面积很广。老师:这说明什么?同学:武昌起义在全国的影响力巨大。老师:武昌起义的爆发或许是个偶然,但它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集中到大半个中国,这还能用偶然来解释吗?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同学:武昌起义的爆发有必定性。老师:那么这必定性应当从哪里找呢?同学:历史背景。老师:是的,我们要从武昌起义前的中国去分析它的必定性。而那时的中国,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山雨欲来风满楼。”(设计意图:同学通过材料体会武昌起义爆发的偶然性和革

6、命的必定性,进而引发探寻缘由的奇异心,由此开放下一子目的复习。)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困难选择老师:让我们看看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描绘当时的状况的。出名的鉴湖女侠、革命派人士秋瑾曾写有如此江山一诗: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g)!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这首诗反映出辛亥革命前怎样的社会状况?同学:列强瓜分中国。老师:这说明,中国正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当中。那么国内的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来看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 从1910到1911年,长江、淮河流域大雨成灾,农田被淹,粮食歉收,米价暴涨。其中湖北、湖南已经是连续七年的水灾,全国各地也都有不同程

7、度的灾情。在灾荒严峻的形势下,最盛产米的湖南长沙发生了抢米风潮。 材料二 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乃反观清政府,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武昌革命军布告这些材料又反映了辛亥革命前怎样的社会状况?同学:自然灾难严峻,民不聊生。老师:在自然灾难严峻、民生困难的状况下,清政府有什么作为吗?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同学:没有作为,会导致人心思变。老师:在当时,“变”已经是人们的普遍共识。如何变?有两条道路摆在人们面前,改良和革命。那么,改良的道路是怎样的?革命的道路又是怎样的?同学:改良是君主立宪,革命是推翻清政府。(设计意图:同学从材料中体会辛亥革命前人心思变的社会状况,体会当时改良与革命两

8、条道路的不同方式。)老师:这两条道路如何选择?这是个格外不易回答的问题。当时无论是改良一方还是革命一方进行了巨大的努力。我们先看改良的一方。19011095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机而实行新政,其主要措施有:筹措军饷,训练新军;振兴商务,嘉奖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请大家从它的主要措施当中分析,这将对中国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同学:军事、经济、训练、政治。老师:有同学可能会怀疑,这些是表面文章吧?新政会有成效吗?我们来看一则材料。庚子(1900年)后的乱局,很快就稳定下来,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外国投资增加,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兴盛的景象。原来以为会引发猛烈反弹的废科举改革

9、,竟然平稳度过,新学堂遍地开花军事改革、法律改革、官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地方自治乃至预备立宪,都在稳步推行。 张鸣辛亥:摇摆的中国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的快速恢复,“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出兴盛的景象”,这说明什么?意味着那部分力气的成长?同学:民族工业进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老师:另外我们还看到,军事、法律、官制等各方面改革都在推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地方自治乃至预备立宪,都在稳步推行。大家知道,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中有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规定,格外重要。而清政府情愿推行预备立宪,并有具体的日程表:(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仿行宪政”;1907年下令成

10、立资政院;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全国22个省建立了咨议局;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五年)这些说明白什么?同学:清政府的确在推行改良。老师:钦定宪法大纲作为清政府走改良道路的重要文件,是值得我们分析的。(幻灯片呈现钦定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行侵害。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

11、民于法律范围以内,全部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依据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惩处。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老师:刚才有同学一看就笑了,大家笑什么呢?同学:皇帝照旧独尊,照旧是专制君主。老师:是的,我们看到了清政府强调了皇帝的独尊和总揽大权,专制颜色照旧格外明显。那么它有没有进步之处?同学:实行分权;臣民有确定的权利。老师:这些进步体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同学:走向民主的趋势。老师:是的,清政府在固守皇帝独尊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走向民主的困难步伐。(设计意图:补充清末新政和钦定宪法大纲的材料,同学阅读和分析材料,由此体会清政府在改良道路方面的努力。)老师

12、:改良稳步推行的同时,革命一方也在加紧活动,力求实现推翻清政府的目标。那么革命派都有哪些活动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简要概括。同学:成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宣扬革命思想、组织起义。老师:请大家看下表,观看革命派组织的历次起义的状况。时间起义活动领导结果1895年广州起义兴中会失败1900年惠州起义兴中会失败1904年长沙起义华兴会失败1905年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宣扬民主革命1906年萍浏醴起义同盟会失败1907年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等同盟会失败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同盟会失败1911.4黄花岗起义同盟会失败大家从中能得出什么信息?同学:这些起义都失败了。老师:多次起义的失败说明

13、白什么呢?同学:革命派的力气还很弱小。老师:是的,在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稳步推行的时候,人心更多地偏向改良,到底改良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小,但革命派并没有放弃。这些都是革命派创办的刊物,其中的民报大家应当不生疏,它是一个怎样的刊物?同学:同盟会的机关报。老师:它在宣扬革命指导思想方面有什么重要贡献?同学:民报的发刊词刊载了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先生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派的指导思想。老师:这些材料说明白什么?同学:革命派始终坚持民主革命斗争。(设计意图:同学回顾革命派的活动概况,通过材料的整合体会革命派所面临的困难和坚持斗争的精神。)老师:是的,革命派的坚持给了清政府不小

14、的震惊,加快了改良的步伐,就在黄花岗起义后不久宣布成立内阁。大家请看内阁成员的名单: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大家从这份名单中发觉什么?同学:他们大多是皇族和满族。老师:正由于如此,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也称“亲贵内阁”。这个皇族内阁的出台说明白清政府的什么态度?同学:清政府期望内阁成立后权

15、力照旧把握在自己手中。老师:清政府的这一做法招致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尤其是始终推动立宪的改良派,也就是立宪派。我们来看一则材料: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斥责立宪党人“欲借立宪倾陷朝廷”,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期望绝矣”,从而转向革命。由材料可见,立宪派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他们对立宪改良感到无望,转向革命。(设计意图:呈现材料,突出皇族内阁,表明立宪派转变态度的缘由,同学由此体会到选择革命道路的必定性。)老师:最终中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正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呢?同学:进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法治。老师:中国的道路选择

16、正是顺应了对民主的要求。现在请大家一起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同学: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已经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同学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理化。)老师:以上因素使中国可以选择改良或革命的道路。而中国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主要缘由在哪里呢?同学:清政府。老师:正是由于清政府专制揽权,立宪派因此无望,才使得改良道路走不通;而革命派则坚持民主斗争,最终获得支持。那么革命发生后,中国是否会向太平天国那样走回封建的旧路呢?同学:没有。老师: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虽然日月未变,但天已换,已经走向了共和制度。二、 敢叫日月换新天走向

17、共和老师: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快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还确立了国旗、国歌。大家请看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东亚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老师:歌词中“揖美追欧”说明白什么?同学:中国向西方学习。老师:“飘扬五色旗”的“五色旗”就是国旗,它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五族共和。老师:是的,五色旗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由国歌歌词大家可以知道,中华民国特殊强调什么?同学:共和。老师:由此可见,中华民国是一个共和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设计意图:以国歌、国旗突出“共

18、和”之意,点明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宏大意义。)老师:民国建立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而此时的清政府统治虽然已经土崩瓦解,但名义照旧存在。这就毁灭了两个政权并立的状况。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同学:和谈。老师:和谈如何进行?这是一个问题。让我们回到武昌起义爆发时,当时清政府派北洋军前往镇压,指挥者是谁呢?同学:袁世凯。老师:袁世凯来到武昌,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打算不打了,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和谈是否成功,关键看三个方面的态度。现在请大家从材料中分析体会各方的态度如何。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材料二 列强:“中国目前的战斗假如连续进行,不仅使该国本身,而且也使外国人的重要利益和

19、平安,简洁遭到严峻的危急”,因此“吁请双方代表团留意,必需尽快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停止目前的冲突。”材料三 袁世凯:“务宜设法和平了解,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行整理之国矣。”老师:依据材料一,孙中山对议和的态度是什么?同学:反对。老师:孙中山虽然反对议和,但在武昌起义爆发时他远在海外,回国后也没有把握实权。那么列强对议和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同学:赞成,为了自身的利益。老师:从材料三看,袁世凯又是什么态度呢?同学:期望早日结束战斗。老师:在各方的努力下,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进行和谈。以下是对和

20、谈过程的记录,请大家从中找出一个关键词。南方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拥有优势军事力气的袁世凯,放弃凭借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表示拥护共和,向南方革命党人做出了妥协。而南方革命党也做出了让步,在商榷清帝退位条件时,同意赐予清帝和皇室的优待条例。同学:妥协。(设计意图:补充材料,同学从中了解和谈的背景,生疏和谈和妥协的必要性,以订正过去对和谈一味否定的偏见。)老师:对,正是由于各方必要的妥协,南北最终达成协议,1912年2月,清帝正式退位。这不仅意味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也意味着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终结。我们来看一看终结帝制的清帝退位诏书写了些什么: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

21、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见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从诏书的文本中大家有何体会?同学:实行共和是人心所向。老师:在诏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立宪的“宪”指的是什么?同学:宪法。老师:在当时,“宪法”指的是什么?同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老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如何体现资产阶级性质的呢?我们将从它的条文入手进行分析。第一章 总纲 其次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次

22、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公正,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分。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其次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同学:主权在民。老师:“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公正,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分。”体现出什么原则?同学:人人公正。老师:“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意味着什么?同学:

23、人民享有自由权利。老师:从“第三章 参议院”到“第六章 法院”规定了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各自的权力,这体现了什么原则?是仿照哪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同学:三权分立。仿照美国。老师:其中我们也发觉了和美国权力结构不同的规定,如“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意味着什么?同学: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老师:这个条款主要是针对谁而制定的呢?同学:袁世凯。老师:在南北和谈之时,孙中山提出,假如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他情愿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人们担忧袁世凯拥兵自重,权力过大,所以特意加上这一条来限制他,也就是不实行总统制而实行责任内阁制。

24、请大家对比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你认为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同学:否定专制,追求民主。老师:是的,从以上条款我们看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确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共和的追求,而它的颁布,体现了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和宪政之路的探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临时约法对中国走向宪政的意义。)三、 丰功浩气留人间千秋功业老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封建君主专制走向共和,是政治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可谓功在千秋。但辛亥革命的功绩不止于此。我们来看民国初的一份报纸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25、;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训练兴,旧训练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大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请大家在阅读后找出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同学:政治上走向共和,建立新的官制;新式训练兴起;军事技术进步;社会风俗和礼仪、文化的变化。老师:这说明,辛亥革命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各方

26、面的巨大变革。在民国时期,人们还有这样的一种生疏: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久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为什么会毁灭这样的状况?同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老师:如此看来,辛亥革命的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政治上,它以较为平和的方式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渐渐深化人心。社会生活上,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变化。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确顺应了历史进展的趋势。而当时的世界,在经济上要求进展资本主义,这一点在中国有没有体现呢?同学:有。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获得快速进展。

27、老师:这说明,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从这些角度看,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设计意图:以当时的材料呈现民国的重大转变,结合必修二,考查同学综合运用所学学问的力气,以此突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老师:可是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我们来看以下材料:材料一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苦痛。 陈独秀吾人最终之觉悟材料二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陈独秀说中国备受专制政治之苦痛,孙中山也说中国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这是为什么?同学:当时袁世凯专

28、权。老师:大家能举例说明吗?同学:民国虽然规定了责任内阁制以制约临时大总统,但内阁更迭频繁,总统选举出名无实,人民的权利也无法兑现。老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时人的日记来了解当时的状况: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图5所示为乡村学问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见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同学:选A。老师:从这道题中我们还可以

29、知道什么?同学:辛亥革命的确使中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在一些地方,特殊是乡村,人们照旧没有认同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老师:是的,中国照旧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这些都说明,我们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那么大家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同学:要实现民主共和很困难。(设计意图:以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和农村变化不大的史实使同学体会到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任重而道远。)老师:我们看到,实现民主共和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由此看来,辛亥革命并没有使中国从今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那么我们为何纪念辛亥革命?是不是没有完全成功的革命和起义就不值得纪念呢?

30、我们需要纪念些什么?请大家思考。(设计意图:引发同学对纪念辛亥革命的思考,也是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思考。)情感升华与课堂总结老师:正如大家所说,纪念一场革命,不单是看它的功绩,也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我们就以黄花岗起义为代表,来体会其中的精神。(播放百年中国视频剪辑)“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当林觉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会想到谁呢?同学:妻子、国家、革命老师:是的,正是为了妻子和未诞生的孩子,他情愿牺牲生命,也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抱负、对民主的追求,使他勇于就死。这样的精神,莫非不值得纪念吗?因此,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起义,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更是一种为抱负而献身的精神,也留给我们回看历史时的一些思考。今日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设计意图:从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析,激发同学对革命烈士高尚精神的鄙视,并学会反思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