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唯物史观【内容标准】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理解唯物史观的地位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三维目标】学问与力气: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在训练中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运用唯物主义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重点难点】重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难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两个宏大发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激发同学了解历史的爱好新课教学:一、了解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进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生疏、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2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为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进展过程,社会基本冲突是一切社会进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进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阶级
3、斗争是社会进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展的主要力气。3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1)它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础之上。 (2)它作为人类的生疏工具,是我们观看和争辩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3)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同学疏,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终一个领域得到彻底的摧毁。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二、运用唯物史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
4、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进展起打算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生疏历史的一把钥匙。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典例1】春秋战国时期毁灭“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缘由是( )A政治上存在分裂局面 B思想界格外活跃 C官
5、府垄断文化训练的局面被打破 D社会大变革的毁灭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毁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礼乐文明到礼崩乐坏,社会意识的大变动,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百家争鸣局面毁灭的缘由应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去查找。经济上,铁力牛耕,生产力进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渐渐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破坏,郡县制渐渐确立,战斗频繁。在这种社会失序的状况下,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为化解社会冲突提出自己的主见,于是就毁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典例2】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特地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由于民主与
6、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进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阅历D提倡文学革命的需要简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这就是最大的社会存在。辛亥革命失败,民主共和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学问分子在苦痛中反思,他们发觉不转变国民奴性,就不行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于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了。用唯物史观的术语来表示,那就是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A.(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制服自然的力气。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定发生的确定的物质关系。生产力
7、打算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进展为核心。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展主要经受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打算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打算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进展打算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进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进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进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典例1
8、】(2021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心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进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简析: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全部制发生了变化,从公有制到部分承认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进展的需要的表现。选C。【典例2】(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
9、支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全部制结构发生根本转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加简析: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进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展。C、D两项简洁排解,B表述错误,故选A。(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确定进展阶段的生产力所打算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确定社会的基础,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全部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支配关系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全部制是首要的、打算的部分。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
10、基础派生和打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其次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典例1】(202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行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简析: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故选B。【典例2】北宋政府设立转运使管
11、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退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满足浩大的军费和官俸开支简析:该提体现了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各地节度使不仅拥有军权和行政权,还把握地方经济。北宋这一举措,消退了割据势力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四)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冲突。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行避开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动身点。虽然有时他们也会实行一些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的措施,但其目的仍是为了
12、缓和阶级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在争辩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如在指导同学复习中国现代史时,可以从阶级冲突的角度整理课本的主干学问。如国共两党从1924年1949年经受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化,均受社会主要冲突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冲突: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交织影响国内各种政治力气特殊是国共两党的政策。【典例1】(2021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判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
13、判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简析: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新派批判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而不改革政治制度的做法。【典例2】(2021广东文综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简析: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该题中,资产阶
14、级与封建统治之间的斗争在艺术领域里表现出来,那就是资产阶级追求人性的解放,因而艺术家借宗教题材来呈现人的心理活动,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三、自我测评1.1917年4月,列宁依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马上推翻临时政府,主见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解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见的重要依据是()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斗的成功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2(2022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掏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缘由
15、在于( )A请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力力的冲突加剧 C一般民众受训练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3(2022江苏卷7)民仆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成功,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污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哀思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哀思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4(2022海南卷17)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
16、制渐归毁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厉。(四)地权集中、农夫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进展 C生产力的进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进展4(2022浙江卷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进展到灭亡的必定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定性【课后探究】1“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 “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心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而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渐渐演化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选自百度文库问题:阅读材料,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国共关系变化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