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节 史料与分类
【内容标准】
把握史料的含义和正确的分类方法,学会辨别正史和野史,树立正确的史料观。
【三维目标】
学问与力气:了解史料的含义和基本分类
过程与方法:学会辨别史料真伪性,生疏史料与史学、史实、事实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不同类型的史料价值作出精确推断
【重点难点】
重点:史料的含义和类别以及不同的分类方法
难点:辨别史料真伪性和学历史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图片呈现:出名的历史学家(见后)
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激发同学了解历史的爱好
引出概念:
一、 历史学与历史科学
(一)历史学
1、什么是历史学?
又称“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争辩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进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依据确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争辩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牢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历史:保存和记录下的客观世界的实际存在
历史学:对实际存在的解释(说明、阐释、分析,评论等)
2、 历史学的结构
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 如通史、断代史、特地史等。
②争辩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同学疏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
③争辩史学自身进展过程及其律的史学史。规
④争辩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
⑤争辩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
(二) 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精神
1、学科特征(学科共性)
①从争辩对象看:争辩人类社会的进展变化:动态的、整体性的争辩。
②从争辩内容看:争辩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去:1)总结历史文化。2)用现实的眼光来争辩历史。——资料性和基础理论性学科(“实证学科”)
③从学科进展看:是一门源远流长,格外成熟、完备的学科。
2、历史学的学科精神的主要体现:
(1)敬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
(2)探究社会进展规律的理性精神 。
(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
(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
(6)培植民族分散力的聚合精神。
①挂念人们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
②培植了民族的分散力和向心力。
③培植满足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
二、 为什么要学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使同学增加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才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进展大势,增加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
(一)促进个人成长,特殊是人格完善。
1、完善人格。历史训练,首先是要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公民,培育同学具有乐观的公民意识至为关键。
2、进行历史思维方式的训练,培育“历史意识”。
什么是“历史思维力气”?简言之,就是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规律,挖掘历史才智的力气。这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力气,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观念和方法。
(二) 弘扬历史精神,启迪历史才智
历史是人类的精神家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
历史学是人类从远古走向将来的“导航系统”。
2、 历史学是人类的道德坚持与价值推断。
1、敬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求真作为一种精神,是历史学存在的内在要求,敬重客观历史事实也是中外历史学家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
2、探究社会进展规律的理性精神。
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4、品评历史人物的抑恶扬善精神。
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
6、培植民族分散力的聚合精神。
7、与文明共进、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
(三)促进特地学科的进展
以下例举几位历史学家简介,并出示书籍、专著。
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笔名别士。杭县(浙江杭州)人。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争辩,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此外他还留意学习外国史地学问和自然学问。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争辩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静安文集》 《王国维遗书》 《王观堂先生全集》 《宋元戏曲考》 《曲录》 《人间词话》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诗词全编》 《<红楼梦>评论》 《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争辩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同学后来依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胡适(1891年—1962年)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出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争辩》《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进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争辩》、《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争辩“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争辩的历程与成果,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凹凸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假如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争辩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快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受尤深。
范文澜(1893年—1969年),《中国通史简编》
顾颉刚(1893年—1980年)
顾颉刚先生学述 刘起釪 中华书局 1986年5月出版。
顾颉刚先生著述年谱 郑树良 中国友情出版公司 1987年4月出版。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4月。
顾颉刚年谱 顾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3月。
顾颉刚评传 顾潮、顾洪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月。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刘俐娜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9月。
古史辨学说评论争辩集 陈其泰、张京华 京华出版社 2001年2月。
港台争辩书目:
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究
(美)施耐德著(1971年)梅寅生译 台北华世出版社 1984年1月。
《古史辨》——中国一次科学论战的结果 (德)吴素乐
顾颉刚最终三十年 (德)吴素乐
顾颉刚与中国古代历史的考证 (德)吴素乐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王泛森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1987年。
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进展 彭明辉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1年9月。
据刘俐娜《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增补
钱穆(1895年—1990年)
1918 《论语文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11月出版。
1919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出版。
1925 《论语要略》(国学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3月出版。
1926 《孟子要略》,上海大华书店1926年出版。
1929 《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1930 《墨子》(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王守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刘向、刘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七期。
1931 《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 《惠施、公孙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出版。
1932 《老子辨》,上海大华书店1932年出版。
1935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出版。
19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出版。
1940 《国史大纲》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6月出版。
1942 《文化与训练》,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出版。《清儒学案》,重庆,为国立编译馆写,1942年稿成佚失。
1943 《中国文化史导论》,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出版。(待查)
1945 《政学私言》(人人文库),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出版。
1948 《孟子争辩》,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出版。
1949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49年5月出版。
1950 《中国社会演化》,香港中国问题争辩所1950年10月出版。
1951 《中国学问分子》,香港中国问题争辩所1951年出版。《中国历史精神》,台北国民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庄子纂笺》,香港东南印务公司1951年12月出版。
1952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1月出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出版。《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1月出版。
1953 《国史新论》,香港自刊本1953年5月出版。《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四书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53年6月出版。
1954 《黄帝》,台北成功出版社1954年出版。
1955 《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局1955年3月出版。《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出版。
1957 《秦汉史》,香港新华印刷股份公司1957年3月出版。《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高校问节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庄老通辨》,香港新亚争辩所1957年10月出版。
1958 《学龠》,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8年6月出版。《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香港新亚争辩所1958年8月出版。
1960 《湖上闲思录》,香港人生出版社1960年5月出版。《民族与文化》,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0年6月出版。
1961 《中国历史争辩法》,香港孟氏训练基金会1961年12月出版。
1962 《史记地名考》,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10月出版。
1963 《孔子论语新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中国文学讲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3月出版。《论语新解》上下册,香港新亚争辩所1963年12月出版。
1968 《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三民书局1968年7月出版。《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1968年出版。
1969 《中国文化丛谈》(一)(二),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11月出版。
1970 《史学导言》,台北中心日报社1970年5月出版。
1971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7月出版。《朱子新学案》,一至五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9月出版。《朱子学提纲》,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出版。
1973 《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2月出版。
1974 《理学六家诗钞》,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元旦
【课后练习】
1、请区图书馆查阅有关著作,选择感爱好的一本,并写下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