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史观 教学设计【内容标准】理解革命史观的内涵,运用革命史观理解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指导高考。【三维目标】学问与力气:理解革命史观的内涵,能自如运用革命史观并充分理解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从而指导高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过程”、三大高潮、八大大事引导同学理解革命史观的内涵,了解革命史观的缘由,正确评价革命史观;通过老师对必修教材相关内容和高考试题的解读示例,引导和挂念同学运用革命史观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在了解革命史观的基础上,生疏到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光明性,主动顺应革命进展的潮流,树立正确的革命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革命史观的内涵,正确的评价革命
2、史观,理解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指导高考。 难点:理解革命史观的内涵,正确的评价革命史观,理解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指导高考。【教学流程】新课:一、理论阐释(一)革命史观的内涵:革命史观,主要是同现实中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国内统治阶级的斗争亲热相关的近代人与事,而不是整个中国的近代史。革命史观是以“两个过程”为主线、三大高潮、八大大事为划分历史阶段标志,以阶级斗争是历史进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为基本学说,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大事、历史制度、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的争辩模式。(二)革命史观的缘由革命史观形成于20世纪20年月,在20世纪80年月以前占有确定优势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
3、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政治变革也就成为一百多年里最为突出的历史主旋律。历史缘由: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斗,严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困苦生活的根源。(三) 革命史观的评价革命史观的贡献:1、紧扣时代脉搏,带有鲜亮的时代特色。2、在革命时代鼓舞人民大众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战,调动了革命者的乐观性。3、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给思想混乱的中国人民指明白一条前进的方向。革命史观的弊病:1、片面性,重点关注革命产生的、进展和结果,而对近代史中的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关注不够。2、革命史观往往留意阶级斗争的暴力革命,忽视和平
4、改良的科学性。二、教材案例解读体现在以下三条线索中:1.“两个过程”。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看法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抵制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侵略史和抗争史。(必修一)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 宏大的抗日战斗从教材的编写思路可以看出,第一节是叙述侵略史,其次、三两节课叙述抗争史。2.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展直接推动力。阶级斗争涉及到革命主体、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目标、革命的核心问题以及革命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等。(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
5、国的民主革命一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附在专题二的第2课中)二 辛亥革命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教材编写思路看,着眼点在于阶级斗争。近代社会的基本冲突是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相交织。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月,属于民族冲突进展的初期,当时阶级冲突是主要冲突,因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农夫阶级领导的一场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战斗。义和团运动发生于民族危机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民族冲突日益尖锐,阶级冲突居于次要地位,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夫阶级领导的一场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发生于20世纪初民族冲突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宏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头
6、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因而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由于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因而辛亥革命结果是失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比较简洁,存在着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地位的变化等问题,涉及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三座大山被推翻,也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3.革命思想是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进展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为人。
7、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20实际中国社会的其次次历史性转折。三、 高考试题评说 革命史观在高考命题中有弱化的趋势,在有些高考试卷中难觅踪迹。但通过总结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照旧可以找到很多与革命史观内容相关的考点试题:【例1】(2022年福建卷16题)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8、,民族冲突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抵制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订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全都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简析:长征期间,指1934.101935.10。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事变发生,民族冲突空前激化。国共之间的阶级冲突听从于民族冲突。据此中共做出了停止内战全都抗日的方针政策。这道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是社会主要冲突的变化。【例2】(2022年海南卷18题)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日好像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
9、时,这却是个很严峻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高校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猛烈影响C正确生疏到农村依据地的地位 D已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简析:新民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由于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留学归来的革命者对中国革命性质的生疏模糊不清。苏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因而中国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十月革命中,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而在中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例3】(2022
10、年海南卷19题)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全部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心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把握全部军队指挥权简析: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维埃是代表议会,行使立法权。经由它所产生的士兵委员会具有行政权,这无疑说明彼得格勒苏维埃形式了部分重要政府的职权。四、 史学名著推介 范文澜著的中国近代史上篇、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四册、胡绳编著的从鸦片战斗到五四运动等著作,基本上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认
11、知框架和编写体例,也标志着革命史范式的形成。 详述:中国近代史(上)作者介绍: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高校、北京高校、国立河南高校、北京师范高校、中国高校、辅仁高校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依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心马列学院历史争辩室的工作。还著有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内容简介:本书所叙内容的时限跨度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斗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对抗瓜分野心的义和团反帝运动这61年间,造端宏大,材料新颖,深刻、丰富、生
12、动地再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肯地评价了各个时期,体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结合。五、课堂测评(2022年海南卷17题)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行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见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进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接受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课后探究】(2022年全国I卷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斗”内容的名目摘编。其次十章 全国抗日战斗的开头其次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斗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依据地的建立和快速进展其次十二章 毛主席论长期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其次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其次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其次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进展其次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其次十七章 抗日战斗的最终成功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斗成功的宏大历史意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该名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