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 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内容标准】了解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现实意义。【三维目标】学问与力气:了解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基本内容,运用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形成立体学问结构和提高生疏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力气;过程与方法:在中外有代表性的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史学名著的阅读与习题训练中学会运用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而在历史学习中批判地分析、接受以及运用新史观。【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基本内容;难点:学会运用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援引法国史
2、学家雅克勒高夫的形象描述导入新课。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全部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在时间穿行的旅程中必不行少。史观问题是生疏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生疏历史供应了新的视角。当今社会的生活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学习和利用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有助于明确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社会问题。中同学应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坚持科学进展观,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新课教学:一、走近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一)社会史观的基本内容1.社会史观简史法国年鉴学派是西
3、方社会史学的主要代表。20世纪50年月以后,社会史学在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快速崛起,并演化出很多新的分支,如家庭史、妇女史、人口史、婚姻史、儿童史、监狱史、地方史等等。2.社会史观的主要观点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争辩对象。争辩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大事”,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目光投向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大事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如工业革命,社会史则面对基层与田野,聚焦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示我们不要忽视“小的方面”,以往人们都把留意力集中
4、在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状况。3.社会史观视域中的社会问题人们梳理和把握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1)严峻自然灾荒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历史上的水灾、旱灾等,天灾与人祸交织引发的社会问题。(2)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在中古史上“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鸦片战斗前后的“鸦片烟毒”,“文革”时期的民生与心态等。(3)社会转型时期丛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是社会进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转型;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诸如城市化、无产者相对贫困、环境污染等严峻的弊端。进而关注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上
5、统治者制订和实施的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难等对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存在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罗斯福的举措;“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等。争辩历史上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阅历和失败教训,来对症下药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二)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1.生态市观的兴起生态史观在20世纪60-70年月以来进展很快,逐步深化人心。首先由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比如北京等地的雾霾肆虐令人忧心忡忡。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其次,我国在中共十八大以来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行或缺
6、的条件。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需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阅历,记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诸如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孔子的和谐观念、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等精华。再次,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进展前景有目共睹。最终,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生疏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养成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责无旁贷的公民训练职责。另外,浙江掀起的“五水共治”方兴未艾,成效显著。2.生态史观的主要观点由此,生态史观认为,史学争辩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生态史观还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长远、局部和整体的
7、利益。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宗旨,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进展,才是万物灵长的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二、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运用(一)典型案例1. 史学名著推介(1)美 雅克巴尔赞 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林华 译,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3)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6)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争辩,上海书
8、店出版社,2000年版。(7)冯林主编:重新生疏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争辩与争鸣,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8)葛兆光著: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9)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美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1月版。(11)美费正清著:观看中国,世界学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高校出版社,1998年。(1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下册),三联书店,1995年版。(15)焦润明,苏晓轩编著:晚清生活
9、略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16)赵英兰编著:民国生活略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2教材案例解读历史学科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赫尔巴特曾说过:“历史应当是人类的老师”。其实,以古喻今,乐观入世的时代精神,也是历史学固有的学科品质。就是通过历史训练以资借鉴。勿庸讳言,我国在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进展方面暴露出了日益严峻的问题,值得国人深刻反思。为此,高中历史新教科书广泛渗透了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的理念。(1)社会史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即集中体现社会生活史观。鸦片战斗后,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等转
10、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毁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变。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根本改观,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专题七“近代以来重大科技成果”中,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次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时代”的到来,转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转变。(2)生态史观众所周知,中国自然灾难与五千年的文明相伴相随,诸如地质灾难、气象灾难、火灾、疾病流行等史实在二十五史中有不少篇幅。当下全球性重大问题正成为国际社
11、会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短缺、水源污染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难、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平安问题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的环境灾难及科技灾难正越来越凸显。中同学若闭目塞听,抱守残缺,势必无法适应风云变幻的时代挑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专题一第1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刀耕火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工作方式,但长期接受会造成毁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而且产量也格外有限。中国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水旱灾难频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代都留意兴修水利。从大禹治水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关中沃野),再到汉代
12、关中农夫的井渠法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等,都反映了我国农夫的勤劳与才智。3高考试题评说(1)社会史观生活史观的史料格外新颖、鲜活和平实,所引材料擅长从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呈现了历史的生活化和情境的趣味性观念。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选材越来越社会化、生活化,其中妇女问题即可见一斑。2006年四川高考文综卷选择题第1518题以杰出的妇女人物对社会进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题,把视角投向女性,可谓独辟蹊径,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富有人文颜色。再如2008年上海单科卷第37题:从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来评价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2007广东单科卷1
13、0)引用了海昌太憨生的淞滨竹枝词:“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刺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以诗入题表述洋餐,通过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考查了新增学问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07山东文综卷26)有争辩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9分) 运用多重史观,凸显生活气息:最大的亮点是社会史观的运用,使山东试题布满了生活化、大众化的气息。(2007山东文综2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究,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总统关怀民众的生活。(25分)(2008重庆文综3
14、7)选取了材料一:大业八年天下旱皆就役)、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九月,黄河泛滥、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工党政府接受“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25分(2008宁夏文综43)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寒冷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支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削减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缘由,反映了二战后初期寒冷冬季的困难境况,美国实行马歇尔方案供应救济。2010年江苏单科第21
15、题呈现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行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10分)无独有偶,2010北京文综第37题所供应的“张一元”茶庄情境,不仅是考生较为贴近的,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与日常生活亲热关联,集中凸显了“新立意、新主题、新角度、新材料、新情境”,分散了命题者的良苦认真。2010年安徽文综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爱好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2010年福建文综第24题关于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
16、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2021年安徽文综高考卷再次聚焦有关妇女生活问题,得到了各界的首肯。(1)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2)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3)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2022北京文综41)维护和平、进展经济、保障民生和疼惜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乐观参与。要求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2022山东文综38)某历史爱好小组以“20世纪学校国的社会进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争辩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
17、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选取了材料一为爱好小组依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材料二为摘编自董天野等依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材料三为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得出了两个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24分)(2022天津文综13)解释从“扬气”变为“洋气”的缘由,并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归纳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等、(18分)(2)生态史观高考历史命题中的生态史观异军突起,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39题(要树立人类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进展)、2006年上海单科卷
18、第37题(从长时段看,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先声夺人,尤其是从2008年的年初雪灾和5.12汶川地震以来,此类试题让人刮目相看,下列转引自2008年“文综”四川卷I第39题的材料发人深省,警钟长鸣。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气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生疏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成功,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再如2008年四川文综第39题:材料一: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
19、南修筑都城 (统万城)。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缘由;材料三:1886年美国首次毁灭沙尘暴”,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月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缘由及影响。让人记忆犹新的2021年浙江文综第39题留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争辩历史。要求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进展的特征,凸显了当今的生态史观和环保理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导向性。还特殊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海单科第39题以“文明的代价”为主题,选用了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安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疼惜运
20、动。要求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化为全球性问题,威逼到了人类的生存。(11分) 综上所述,人能够生疏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生疏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留意疼惜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进展。这是留意社会生活的命题立意,彰显了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4自我测评(1)传统史学的争辩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争辩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2)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
21、悲壮,曲折而简洁,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学问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同学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争辩视角应当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群体的角度 D. 社会思潮的角度(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当然刺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宽敞民众。”据此可知作者强调争辩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社会文明(4)历史学家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富强景象。由此可见,这种争辩体现的史观是 A整体史观 B文明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5)“我们不要过分地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成功,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于恩格斯的这句名言体现了哪种史观?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6)社会史观的核心主见主要有哪些?(7)结合自己的家乡状况,从生态史观的视角探讨当前社会生态环境的进步和不足之处。【课后探究】我们从多元视角生疏历史问题供应了宽敞的视野,同一历史问题可应用多元史观去解读,从而深化对简洁历史现象的生疏。请你以多元史观(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开放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