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田彩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626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田彩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田彩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田彩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田 彩 云 等|黄 河 流 域 乡 村 旅 游 重 点 村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摘要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

2、(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关键词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5006(2023)08-0032-13DOI:10.19765/ki.1002-5006.2023.08.008引言发展乡村旅

3、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农业融合度最高、与农村空间联系最紧、与农民群众接触最深的旅游形式1,在开展精准扶贫、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推动新型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 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2万亿元。我国乡村旅游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滞后的背景下,仍然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

4、和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2。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旅游资源聚集区。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支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2019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公布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黄河流域相关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 质 量 发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EB/OL.2022-05-26.https:/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3-03-26.https:/ 2019年 7

5、月 23日公布,共计 320个;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0年8月26日公布,共计680个;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1年8月25日公布,合计199个;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于2022年11月15日公布,共计200个。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高质量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视角下的北京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ZK20202301)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AcademicResearch Projects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to TIAN Caiyun)(No.Z

6、K20202301).收稿日期 2022-10-10;修订日期 2023-06-22作者简介 田彩云(1972),女,山西平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产业、区域与文化旅游、酒店管理,E-mail:,通讯作者;管祥泰(199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管理;田惠文(1993),男,山西晋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引用格式:田彩云,管祥泰,田惠文.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8):32-44.TIANCaiyun,GUAN Xiangtai,TIAN

7、 Huiwen.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River BasinJ.Tourism Tribune,2023,38(8):32-4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田彩云1,管祥泰2,3,田惠文4,5(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3.航天工程大学教学考评中心,北京 101416;4.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河南 开封 4

8、75001;5.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 475001)32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的9省区72市在4批名录中的数量为267个,在全国占比为19.24%。探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旅游供需平衡,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农业生产的旅游3、驱动要素4、可持续发展5等方面,国内则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6-7、旅游减贫8、传统村落研究9、社区参与

9、10和空间分布11-12等方面。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依托空间计量方法,基于ArcGIS、QGIS和GeoDa等探究乡村旅游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13、可达性14、时空演化规律15-16、要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17等。如杨友宝和邓巧综合运用数理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湖南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公路交通基础数据刻画其可达性特征14。吕丽等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 sK函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索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15。目前,关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2,但仍有不足之处。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一种重要的乡

10、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其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空间尺度上看,目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18-19,对各个地理单元较少涉及11。如王秀伟和李晓军通过研究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异规律,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各类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揭示其影响因素12。就研究对象所在的流域而言,目前关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20,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相对较少。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完善要素配置、促进黄河流域生

11、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聚焦黄河流域26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综合考虑流域、行政区和城市等尺度范围,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研究设计1.1 研究区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 km,流域总面积 79.5万

12、 km2,地跨中国地势三大阶梯。本研究以黄河自然流域为基础,考虑地理单元的整体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及其与经济的直接关联性21-22,选取72个地级市(或州、盟,含河南省直辖济源市)作为研究单元(图1);以内蒙古河口和河图1 研究区域及乡村旅游重点村Fig.1 Research area and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33田 彩 云 等|黄 河 流 域 乡 村 旅 游 重 点 村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南桃花峪为界,参考 黄河年鉴(2022),同时考虑行政区划边界,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地区

1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落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四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运用地理编码技术,于高德地图采集地理空间信息。通过高德坐标拾取系统和 ArcGIS10.8软件进行去重、补全和纠偏,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全国90 m分辨率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流域边界、主要道路、水系等矢量数据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年降水量数据来自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各市(州、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门统计数据。1.3 研究方法1.3.1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指数是表示

14、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本文采用最近邻指数来表征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数学表达式23为:R=r/rjrj=1/2n/A=1/2D(1)式(1)中,R为最近邻指数,r 为实际最近邻距离值,rj为理论最近邻距离值,n为重点村数量,A为区域面积,D为点密度。若R=1,r=rj,重点村为随机型分布;若R1,r rj,重点村趋于均匀型分布。1.3.2标准差椭圆标准差椭圆是分析点数据空间分布方向性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点数据的度量,以椭圆来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点要素分布的中心位置、离散情况和方向趋势24。长半轴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方向,短半轴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

15、分布范围,长短半轴差距越大,则乡村旅游重点村格局方向性越明显,反之,则方向性不明显。1.3.3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是通过距离衰减作用来测量点密度,能够直观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程度和空间集聚地。数学表达式25为:P(x)=1/nhi=1nk()x-xih(2)式(2)中,k()x-xih为核函数,n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h()h0为带宽,(x-xi)为估计值点x到重点村xi的距离值。1.3.4地理联系率地理联系率是用来分析研究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情况,其公式19为:L=100-1/2i=1n|Si-Pi|(3)式(3)中,L为地理联系率,Si为第i个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总数的比例,Pi为第i

16、个地区的人均GDP、年旅游收入、年旅游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占全区各对应指标总体的比例。L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则说明要素之间的地理联系程度越紧密。1.3.5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可以识别单个驱动因子多大程度上解释目标变量,交互探测可以明晰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目标变量的影响,具有揭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对影响因子响应程度的潜力。本研究运用ArcGIS 10.8 create fishnet工具将黄河流域均匀划分为10km10km的单元格,以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值作为目标变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计算公式26为:q=()

17、N2-h=1LNh2h/N2(4)式(4)中,q(0q1)为某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密度的影响程度探测值,若q越接近1,则说明该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程度越大;若q越接近0,这说明该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程度越小。L为第h类影响因素的分类个数,Nh和N分别为第h类影响因素和重点村密度值的单元数,2h和2分别为第h类影响因素和重点村密度值的方差。2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2.1 空间分布类型根据图1发现,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在上游占比最高(47.19%),其次为中游(35.21%),第三为下游(17.60%)。对黄河流域及其各段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空

18、间位置进行平均最近邻 34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分析,得到最邻近指数结果(表1)。从黄河流域整体来看,平均最近邻距离r 为30.71 km,实际最近邻距离rj为42.58 km,最近邻指数R为0.721,p0.01,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最近邻指数均小于1,空间类型为集聚型。2.2 空间分布方向通过计算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的标准差椭圆,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标准椭圆转角为86.36,整体上呈现东西走向,与北纬36带基本吻合,总体

19、形成弓弩状分布格局。黄河上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53.35,与黄河上游流域走向基本一致,涵盖河湟谷地、宁夏平原以及六盘山地区。黄河中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43.61,与汾渭平原地形走向基本一致。黄河下游标准差椭圆转角为63.81,与黄河流域走向一致,中心最接近山东省行政中心济南市。2.3 整体分布特征通过核密度分析计算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值,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25,得到全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图(图3a),有如下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集聚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7大片区,包括3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3个高密度区包括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谷地、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平原以

20、及晋豫交界的南太行山;4个较高密度区包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丘陵、以太榆(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行山区以及宁陇交界的六盘山。基本符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的“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北纬表1 黄河流域及其各段乡村旅游重点村最近邻指数及其分布类型Tab.1 Nearest neighbor index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type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 in the YellowRiver Basin and its sections区域Region全域 Overall上游 Up

21、stream area中游 Midstream area下游 Downstream area平均观测距离/kmObservedmeandistance30.7134.8231.9221.69预期平均距离/kmExpectedmeandistance42.5854.6634.3231.42最近邻指数Nearestneighborindex0.720.640.930.69类型Type集聚型集聚型集聚型集聚型表2 黄河流域及其各段标准差椭圆参数Tab.2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parameters of the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22、sections区域Region全域 Overall上游 Upstream area中游 Midstream area下游 Downstream area长度/kmLengthX轴646.88446.18181.87285.23Y轴285.76227.06318.4681.42转角/Rotation86.3653.3543.6163.81中心坐标Central coordinates经度Longitude108 51 E104 32 E110 49 E116 20 E纬度Latitude36 26 N36 58 N35 46 N35 55 N图2 黄河流域及其各段标准差椭圆与中心分布Fig.2

23、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d center coordinat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sections 35田 彩 云 等|黄 河 流 域 乡 村 旅 游 重 点 村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36带附近涵盖“一轴”,即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两区”即黄河中下游涵盖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集区;“五极”即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2)黄河流域西部、北部的旅游重点村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和南部,在整

24、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3)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自然资源富饶的省会城市以及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富集的地区。2.4 分类型分布特征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发展特征和功能存在差异。有学者将传统乡村旅游分成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类等8种类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分成现代新农村类、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等6种类型27;也有学者基于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分为景区依附型、文化遗产型和新型三农型3种类型18。本文征询专家意见,结合2017版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考虑黄河流域雪山、湿地、草原、瀑布等多种自然风光、古文化遗迹和特色农业交相辉映特点,将267

2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划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3大类型。本研究对3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测算,发现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自然风光型旅游重点村占比最小,为26.59%,呈现“1+3”的格局,即 1 个核心和 3 个副核心(图3b)。1个核心是青海湖祁连山东麓,3个副核心分别在秦岭山脉、泰山鲁山以及阴山附近。依托山地、草原、沙漠、峡谷、湿地、瀑布等自然景观基底,给游客提供自然观光和生态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热点模式之一。主要代表村落如陕西省柞水县朱家湾村,该村毗邻秦岭深处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脱贫致富,形成了较好

26、的旅游效应;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肯呼都格嘎查(又名光明村),该村依托巴丹吉林沙漠发展乡村民宿旅游,通过成立旅游发展协会,执行统一的民宿服务标准,形成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银河村地处黄河河滩湿地草原,以黄河草滩、草原沙漠、湖泊湿地为主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富民强村的产业带。文化遗产型旅游重点村占比29.21%,集中连片分布于晋冀豫交界及山东省省会周边,向外围呈现逐渐扩散态势(图3c)。该区域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留下了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轴带。因此,区域内遗迹遗存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集,

27、其中,山西的图3 黄河流域整体及不同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核密度Fig.3 Kernel dens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different types 36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晋察冀地区为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山东的特色家族宗祠众多。该类型重点村主要依托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遗

28、产和历史风貌发展乡村旅游,以历史文化遗址、地上地下古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家族宗祠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民族传统和红色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开发旅游。主要代表村落如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村,该村的天堂寺是始建于唐代的藏传佛教寺院,藏族民俗文化突出,主打“雪域藏乡,避暑天堂”旅游品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被誉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在此成立治理“三害”一线指挥部,该村依靠焦裕禄纪念林和四面红旗纪念馆等开发红色旅游;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布拉格嘎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谢协村、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等也是典型的文化遗产型乡村旅游目

29、的地。农业生产型旅游重点村占比最大,为44.19%,呈多核心分布,核心区域分布在青陇交界的祁连山东麓-河湟谷地、宁夏平原、豫北平原(图 3d)。山地、谷地、盆地、河套、河滩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农业自然景观,并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农业观光、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为代表性的农业生产类型。该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农事观光和劳动体验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开发旅游,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观光类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代表村落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马家庄村,该村以兴建马术游乐城、发展滑雪产业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区域脱贫致富先行村;河南

30、省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社区,该村以樱桃种植为主,通过举办农产品节事活动发展观光、生态旅游,打造美丽乡村综合体;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以有机水稻和“智慧渔业”为主导打造鱼米稻乡旅游景观,同时通过“村企互动、产村融合”的方式发展民宿型乡村旅游,带动周边乡村发展。3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和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13,本研究考虑区域的特殊性,结合数据的易获得性,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禀赋、交通配套和客源市场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表3)。通过 GIS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各因子对乡村旅游重

31、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3.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基础因素。黄河流域地跨中国地势三大阶梯,重点村主要分布在第二阶梯,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村落分布占比分别为19.85%、51.69%、28.46%。将黄河流域海拔高度图与重点村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图4a),发现表3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Tab.3 Index system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tourism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维度 D

32、imension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社会经济Socio-economic交通配套Transportationinfrastructure客源市场Tourist market资源禀赋Tourism resources因子选取 Factors地形地势水文条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旅游人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距离城镇化率高级别景区数指标 Indicators海拔高度(x1)河网密度(x2)人均GDP(x3)年旅游收入(x4)年旅游人次(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公路密度(x7)距最近城市距离(x8)地区城镇化率(x9)距高级别景区(3A级及以上级

33、别景区)距离(x10)单位 Unitmkm/km2元亿元万人次元km/km2km%km分级标准 Grading criteria海拔高度:1600为5级距最近城市距离:80为5级距最近高级别景区距离:14为5级其余指标采用自然断点法分15级 37田 彩 云 等|黄 河 流 域 乡 村 旅 游 重 点 村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位于第一阶梯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基本位于第一和第二阶梯交界,该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业景观丰富。当海拔过高时,地势与环境条件不利于旅游活动开展,重点村分布密度陡降。第二阶梯的地势高、地貌复杂

34、,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呈现散点式分布,局部的大型山谷、平原、河套呈现集聚式分布。第三阶梯以丘陵、平原为主,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域。由此可见,海拔梯度奠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域分异基础。此外,水文条件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自然资源依托。水源是孕育古文化的摇篮,发达的水系直接影响着历史文化遗址和传统民俗的形成。运用ArcGIS 10.8的 Buffer工具绘制黄河流域主要河流20km缓冲区(图4b),乡村流域重点村绝大多数分布于主要河流20 km的缓冲区内,这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亲水性,临水而居特征明显,距河流的距离通过影响农业生态、生产、生活间接影响着村落的形成和分布。3.2 社会经济上文

35、的核密度分析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以省会为中心的区域分布较集中,表明社会经济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主导因素,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对地方经济状况的高度关联和依赖。运用地理联系率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各个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程度,计算出的地理联系率L均大于99.30,说明社会经济与重点村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越高,潜在的乡村休憩旅游人口越多,消费意愿和购买力越强,越有助于提升当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而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提升进一步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可持续发展动力。3.3 交通配套交通便捷程度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分布,完善的道路系统是增强乡村

36、旅游连通性的重要载体。本研究运用ArcGIS10.8的Buffer工具,以1km为单位在国道、省道和县道设置30个缓冲区(图5),用来揭示交通对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km缓冲区范围内,国道、省道和县道附近分别有 56.18%、77.53%和 86.14%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这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交通配套条件显著相关。交通配套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可以节约游客出行时间,提升游客的前往意愿和旅游体验,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目前,道路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道路不仅具有通达功能,还能推行自驾游,串联沿途各景点村落的旅游网络,将进

37、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3.4 客源市场乡村旅游重点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业生产生活,对城镇居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很自然地成为城镇居民周末或假期的休闲放松目的地。城镇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城镇化率越高,城镇居民占比越多,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规模潜力越大。本研究运用地理联系率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城镇化率的关联程度,计算出的地理联系率 L=99.71,表明两者之间联系紧密。此外,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以黄河流域各省会、地级市行政驻地为中心,分别建立80 km、40 km的缓冲区作为“一小时都市圈”(图6)。乡村旅游重点村多数分布

38、于城市近郊,包含在省会和地注:地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GS(2019)4345号标准地图制作,无修改图4 乡村旅游重点村与高程、水系空间关系Fig.4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and elevation and watershed 38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级市城市缓冲区范围内,这进一步验证了城镇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流域的各个中心城市及其城镇化率通过客源市场规模来影响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3.5 资源

39、禀赋景区景点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尤其是位于或毗邻景区和景点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依托景区的溢出效应,通过为往来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创造收益。目前,3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景区的评定由于标准严格且由国家和省级旅游行政部门进行评定和复核,已成为地方景观质量和旅游形象的代表和象征30。高级别景区的聚集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稳定的客源、较低的营销成本和便利的企业协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规模经济效应。本研究运用ArcGIS 10.8的Buffer工具,以1km为单位在3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景点设置20个缓冲区(图 7),结果显示,25.09%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1km 区域,52.43%乡村旅游重点村

40、位于 5km 区域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发展受景区的辐射带动影响,而其未来前景与景区的流量、级别、品牌和网络外宣等因素密切相关。3.6 异质性分析3.6.1空间因子探测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获得因子探测注:地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GS(2019)4345号标准地图制作,无修改图6 乡村旅游重点村与“1小时都市圈”叠置图Fig.6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and the“one hour city circle”overlay basin图5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不同类型公路1 km30 k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Fig.5 Distribution of

41、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within 1 km30 km of different types of highways 39田 彩 云 等|黄 河 流 域 乡 村 旅 游 重 点 村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结果(表 4)。从全域看,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 GDP 和距高级别景区距离的 q 值大于0.2147,是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强势影响因素;年旅游人次、河网密度、海拔高度、年旅游收入和地区城镇化率为中等影响因素,q值范围为0.1041,0.2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相对

42、弱势的影响因素,q 值仅 0.0324,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受交通便利程度、客源市场规模、社会经济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影响因素各异,但公路密度是影响上游、中游、下游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重要因素,q 值分别为 0.3584、0.3348、0.1161,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高度依赖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交通可达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20。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以增强游客的到访意愿,也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此外,距最近城市距离(q=0.3895)和公路密度(q=0.3584)是上游乡村重点

43、村空间分布的两大主要因素。城镇居民拥有相对较大的消费潜力和更旺盛的出游意愿,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加之该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是自然风光型和农业生产型,便捷的交通方便游客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黄河流域上游经过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高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对交通便捷性的影响较大,公路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组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从而有效完成旅游者的空间转移,实现了时间和经济上的节约。就中游而言,河网密度(q=0.3534)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疏松的黄土涵养水源能力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河流的密度对村落分布形成重要影响,村落倾向在河流密度大的区域

44、集聚、发展。此外,黄河中游的汾河、渭河孕育了汾渭平原,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塑造了璀璨的古文明,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这也是以夏、商、周的都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址型乡村旅游重点村集中分布于此的主要原因。在下游区域,公路密度(q=0.1161)和距最近城市距离(q=0.0713)影响明显降低,旅游人次(q=4566)成为首要影响因素。此外,地区城镇化率(q=0.1933)和旅游收入(q=0.2638)的作用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下游位于东部较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游客出行不再局限于短距离旅游。此外,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已经开始反哺乡村旅

45、游重点村的建设,逐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3.6.2交互作用探测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交互探测,获得因子交互探测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因子组合对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均呈现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特征,即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重点村分布的解释力度都要强于其中一个因子,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协同增强特征。具体来看,公路密度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最强,距最近城市距离次之,表明公路密度或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图7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高级别景区1 km20 k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Fig.7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within 1 km20 km

46、 of high-level scenic spots表4 黄河流域及其各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因子探测结果Tab.4 Detection result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sections全域Overall上游Upstream area中游Midstream area下游Downstream areax10.12540.00700.20830.0288*x20.19100.08830.35340.0373x30.23950.14490.20540.1618x40.11330.01290.

47、05530.1870 x50.20730.03070.05400.4566x60.03240.05250.21160.1350 x70.43560.35840.33480.1161x80.42610.38950.19020.0713x90.10410.05050.01100.1933x100.21470.12040.11260.0757注:*表示95%置信度下不显著 40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组合。其中,公路密度和距最近城市距离的交互作用最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48、公路密度的交互作用次之,q值分别为0.5054、0.5041,距最近城市距离代表着潜在的客源量和出游能力,便利的交通则是连接客源与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的桥梁。在上游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密度、人均GDP年旅游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距最近城市距离为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q0.4678)。由于该区域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和欠发达的经济状况,在合适的出游距离下,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会影响游客意愿,对黄河上游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影响较大。而在中游区域,人均GDP公路密度、河网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河网密度人均GDP为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表明伴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

49、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具备一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度逐步增强。对下游区域而言,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交互作用最大,是影响该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最强组合。这表明在黄河下游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的背景下,以商(旅游收入/人次)养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商设共荣的格局逐渐形成。此外,旅游人次人均GDP、旅游人次河网密度也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组合(q0.5405)。4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本文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黄河流域乡村

50、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方向、密度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内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了分类,深入探究了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最近邻指数R为0.72,表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为集聚型。上游为 0.64,中游为 0.93,下游为 0.69,均为集聚型分布。(2)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可知,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标准差椭圆转角为86.36,呈现东西走向,与我国第二、第三级地势阶梯和黄河总体流向基本一致,与北纬36带基本吻合,形成弓弩状发展走向。(3)对黄河流域全部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核密度估计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