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 收稿日期:2023 年 12 月 22 日 作者简介:曹继芳(198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园林绿化养护管及园林植物繁育。-104-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绿道布局优化策略 曹继芳 邢台市园林中心,河北 邢台 054000 摘要: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从社会公平出发优化布局城市绿道成
2、为响应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解决人民公平使用美好生活服务设施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绿道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城市自然、人文条件进行适宜性评价后的选线建设,少有从社会公平角度关注人民使用需求和权利问题方面的研究,缺乏基于社会公平视角的绿道布局评估方法体系。本文以主城区城市绿道为研究对象,从公平性的四个维度“数量均等、空间均衡、机会公平、资源对等”选取评价指标,从而提出布局优化策略。关键词:关键词:城市绿道;公平性;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98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坚持把
3、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从社会公平出发优化布局城市绿道成为响应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解决人民公平使用美好生活服务设施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住建部应势发布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以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都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绿道
4、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并组织编制了绿道建设技术指引。各地从2019年开始,组织开展“全省绿道建设三年集中行动”,各县(市、区)每年建成不低于一定长度的绿道;初步构建各地绿道主体框架;基本建成有机串联全省内主要公园绿地、山体、海域、河湖水系、生态区和历史人文空间的全省绿道网络系统。现有绿道多是基于城市自然、人文条件进行适宜性评价后的选线建设,少有从社会公平角度关注人民的使用需求和权利问题。本研究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现有城市绿道进行公平性评价,发现城市绿道选线的非公平问题,优化绿道布局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城市绿道建设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绿道功能与布局特征 绿
5、道的线性特征使其比点状和面状绿地具有更多的功能性,城市绿道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文化宣传、休闲游憩和经济发展等功能。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确保城市居民公平地享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即实现城市资源分配公平和环境品质公平是城市绿道布局的研究重点。1.1 城市绿道的功能研究(1)生态保护功能 绿道是具备良好自然环境,可以保证生态群落免受外界打扰的生态廊道,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迁徙扩散廊道;城市绿道可以缓解绿地破碎化,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体现在维持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防尘固土、涵养水源等方面。(2)休闲游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绿道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通勤和休闲需
6、求,为市民提供优质的通勤和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105-闲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公共资源的可达性和利用率:通过将城市内各类资源串联成网络,提升休闲游憩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便于市民休闲游憩和认知城市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各类游憩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3)文化宣传功能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防灾避险、知识科普、文化保护以及观赏价值等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方面。同其他任何形式的开放空间相比,城市绿道系统提供了紧急应灾的城市留白空间。城市绿道会将城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增强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各类资源之间的通达性,利于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传达和展示。(4)经济发展功能绿道的经济功能
7、主要体现在带动沿线产业和提高周边土地开发价值两方面。带动沿线产业:城市绿道作为串联城城市公共资源的绿色通道,可将城市市民和游客引流到城市内部,促进绿道沿线服务业或旅游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周边土地开发价值:绿道是具有线性特征的绿色开敞空间,相较于点状和面状绿地有较长的城市接触面,能以较低成本提升沿线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周边土地的开发价值。1.2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绿道布局特征 1.2.1 各级绿道特征辨析 根据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级别,其基本特征见表 1。本文研究的城市绿道属于市(县)级绿道,城市绿道直接联系着区域绿道和社区绿道
8、,是构成完整绿道网络的重要内容之一。表 1 各级绿道基本特征对比 绿道级别 规划环境 空间特征 受众群体 规模特点 区域绿道 城市建成区范围外 跨城区规划布局 各城市居民及游客 绿道总长度较短,单条长度较长,数量少。市(县)级绿道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 建成区内各功能 区间规划布局 建成区范围内居民及游客 绿道总长度较长,单条长度较短,数量多。社区绿道 城市社区范围内 社区内部及周边规划布局 社区居民 绿道总长度较长,单条较短,数量多(1)绿道连接对象特征 根据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和绿道建设技术指引对绿道的定义可明确,绿道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串联对象包括自然、人文和休闲资源。根据城市绿道功能特征,将
9、其串联对象分为服务供给侧和服务需求侧两类。服务供给侧: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城市广场、市级体育中心、市级博物馆、市级美术馆和历史街区等资源;服务需求侧:主要包括建成区内的社区和居民点、区级交通枢纽等。城市绿道布局规划则是在服务供给端和需求端间建立联系,构建具有均衡性、可达性和公平性的城市绿道网络。(2)绿道空间载体绿道不具有独立建设用地类型,因此在规划布局时须依托各类城市用地作为规划布局实施的空间载体。由于研究主体为城市绿道,在建成区范围内主要空间载体包括:主河流、支流、海岸线、城市主次干道、历史遗址等。1.2.2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绿道特征 绿道公平性布局就是要确保城市无差别人群最
10、大程度地可及、可达绿色空间,让城市绿道建设更公平的惠及城市居民。在社会公平视角下,如何使城市无差别人群公平地享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即实现城市资源分配公平和环境品质公平是研究的重点。(1)串联城市开敞空间的线性绿色廊道城市开敞空间是指免费向公众开放,供公众休闲游憩和开展室外活动的空间,兼具生态、文教、景观等多种价值,主要包括休闲游憩空间(历史遗址、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室外活动空间(大型公园、集会广场等)和开敞活动空间(附属绿地、交通枢纽等)。城市开敞空间和居住空间作为绿道的外部要素,对城市绿道的空间布局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绿道作为串联城市开敞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绿色廊道,应优先串联起公园
11、、广场、名胜区、交通枢纽和附属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以保证不同区位居住空间的居民在可达范围内均能公平享受绿道系统的有效服务,从而构建公平、益民的城市绿道网络。(2)实现绿色资源分配公平的绿色空间载体绿道是城市重要的绿色空间之一。绿道的公平分配是从供给侧实现绿色资源的数量均等和空间均衡。数量均等:解决绿道的“有无”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绿道的总体规模满足城市常住人口的人均使用标准。从数量和规模上实现绿道的公平分配。空间均衡:强调绿道的配置区位和各城区人均绿道密度的公平。由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基于数量均等布局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106-绿道无法更好地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因此,要求绿
12、道在数量上满足人均使用标准基础上,尽可能确保所有居民均在其服务范围内公平享受到绿色服务。(3)维护绿色空间可达公平的绿色慢行系统可达性是指通过一种交通系统从给定区位到达目的地需要克服空间距离、出行时间和交通成本等阻力的难易程度。绿道的可达性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使用绿道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能否便利的到达绿道,是衡量无差别人群是否能够机会公平的进入绿地,公平享受绿色慢行系统的前提。只有确保无差别人群进入绿地的可达机会公平,才能够通过绿色慢行系统便捷地到达城市服务设施点。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绿道是维护社会公平,使城市居民公平享受绿道系统的重要方式。(4)保障环境品质公平的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品质公平体现在
13、绿道品质公平方面,即城市居民可享用绿色基础设施地数量、规模、质量公平。从需求侧的角度出发,使城市绿道最大限度公平的服务到所有城市居民。城市绿道作为区域绿道和社区绿道之间的联系媒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载体,在规划布局过程中保障自身环境品质公平,将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有效连接。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绿道一方面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慢行交通环境和绿色活动空间品质;另一方面使各个阶层的居民均能公平地享受政府建设福利,使绿道成为保障环境品质公平的绿色基础设施。由上可知,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绿道依托公园、广场、河流、名胜区、绿色道路等具备较好观赏效果的绿色资源为载体,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联系媒介,在保证
14、绿色资源分配公平、保障环境品质公平的同时,还应确保城市居民公平地可达绿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实现绿道布局公平。2 绿道布局优化策略 2.1 增加绿道数量,完善绿道网络规模 现阶段主城区万人拥有绿道长度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城市居民享用需求,但是主城区绿道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较低,其供需分配水平差距悬殊,绿道资源在数量上分配不公平。结合主城区现状城市绿道空间分布发现,需要着重增加绿道数量。在主城区范围内城市建设完备区域,应以各式绿道网专项规划为城市绿道规划基础,结合实证研究计算结果、各地市主城区用地性质和景观现状,依托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和河流水系进行规划新增城市绿道,串联绿道外部要素(城市开敞空间和居
15、住空间),完善绿道网络规模。2.2 均衡空间布局,消除绿道服务盲区 有些城市各城区绿道密度存在一定差距,绿道规模分配不均衡。由于一些片区建筑密度较大,用地紧张,可用于城市绿道建设的空间较小,导致此片区现状城市绿道数量少、规模小,绿道密度最低。要在各城市用地性质和绿道网规划绿道框架,进行绿道网络规划,确保主城区各片区市民尽可能公平的享受绿道服务,在满足绿道数量均等的基础上,实现主城区范围内绿道服务全覆盖的目标。2.3 结合外部要素,保证绿道机会公平 造成城市绿道可达性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如下:主城区现状城市绿道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呈沿河沿海分布的布局特征,在石臼片区和开发区片区东部、南部绿道数量较少,
16、造成城市绿道可达性较低;城市绿道的规模分布不均衡,在沿河沿海区域生态基底优良、建设空间较充足,相较于用地紧张的沿路绿道,沿河沿海绿道面积较大(绿化带面积绿道面积),其可达性较高,受众市民较广;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主城区中部和东部地区虽然城市绿道资源较丰富,但人口密度高、资源竞争力大,造成可达性较低。一些城市主城区中南部、中北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资源竞争力小的区域成为可达性高值区。城市绿道空间布局、规模数量和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共同导致了可达性差异,使部分人口分布密集区域的城市绿道无法满足市民使用需求,造成供需不平衡现象。在绿道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常侧重于关注供给侧绿道的均衡分布水平,重
17、点关注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万人拥有绿道长度等指标,忽视了人口空间分布因素,造成城市绿道服务水平供给与市民使用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主城区西部和西南部城市绿道资源严重短缺,绿道分配不均衡地区,结合土地利用性质和现状环境适当增建城市绿道,提升此区域的绿道规模和数量,使主城区城市绿道空间分布均衡;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导致的城市绿道供需不匹配,依据规划适当让城市建设为绿道规划腾退出空间,结合已规划居住用地和城市开敞空间优化绿道布局结构;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区域,维持好现状绿道服务设施的养护管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107-理,实现绿道可达性整体提升。因此,在优化城市绿道可达性过程中应结合各居住区人口密度、城市
18、绿道数量规模和空间布局因素来综合考虑。2.4 提升绿道品质,实现绿道资源对等 一些城市主城区部分综合品质较低的绿道零散分布在各片区内,主要存在绿道生态基底较差、游径系统老旧、服务设施不完善、绿道标识系统不完备等问题,也是现状绿道系统需要着重优化的方面。对于服务设施不完备的绿道通过增补服务设施点、完善绿道标识系统、增设智能标识系统,来健全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对铺装缺失、不完整的游径进行修补,铺装材料老旧的游径进行材料更新、替换、重新铺设,提升绿道游径的整体品质;对于绿色基底较好,但植被种类单一的绿道,适当增加植物种类,丰富植被造景,提升绿道网络品质,实现绿道资源对等。3
19、 结语 近年来,绿道在国内各大城市发展迅猛,对于绿道相关研究案例地选择大多集中于较发达城市,且研究视角大多基于游憩学和景观生态学,从社会公平视角出发的城镇型绿道布局优化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公平价值观,选取主城区城市绿道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提出城市绿道布局优化策略。参考文献 1海蒙蒙.基于社会公平视角的城市绿道布局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3.2顾语琪.健康促进导向下城市绿道景观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2.3翁喆锐.成都城市绿道配套公建设施的功能定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2.4张艳梅.全民健身背景下城市绿道选线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5尹怀博.成都市城市绿道独立公厕空间模式与设计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6陈超男.基于资源要素评价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构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