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711238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七上第二章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m/n(m,n都是整数,且n0)的形式。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平方开不尽的数叫作无理数 ,比如,3.1415926535897932384626.而有理数恰恰与它相反,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其中包括整数和通常所说的分数,此分数亦可表示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有理数分为正数、0、负数正数又分为正整数、正分数负数又分为负整数、负分数如3,-98.11,5.72727272,7/22都是有理数。全体有理数构成一个集合,即有理数集,用粗体字母Q表示,较现代

2、的一些数学书则用空心字母Q表示。加法的交换律 a+b=b+a;加法的结合律 a+(b+c)=(a+b)+c;存在数0,使 0+a=a+0=a;对任意有理数a,存在一个加法逆元,记作-a,使a+(-a)=(-a)+a=0;乘法的交换律 ab=ba;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分配律 a(b+c)=ab+ac;存在乘法的单位元10,使得对任意有理数a,1a=a;对于不为0的有理数a,存在乘法逆元1/a,使a(1/a)=(1/a)a=1。0a0 文字解释:一个数乘0还等于0。0的绝对值还是0. 第二章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1.理数加减统一成加法的意义:对于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我们可以根据有

3、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样就可将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统一后的式子是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的形式,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代数和。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1)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2)运用加法法则,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有理数范围内已有的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在实数范围内有同样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有理数是这样分类的:整数、分数;正数、负数和零;负有理数,非负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可以用a/b的形式表达,其中a、b都是整数,且互质。我们日常经常使用有理数的。比如多少钱,多少斤等。 凡是不能用a/b形式表达的实数就是无理数,又叫无

4、限不循环小数 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例如:ax2b,23等。全部初等代数总起来有十条规则。这是学习初等代数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要点。 这十条规则是: 五条基本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两条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不变; 三条指数律: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指数的乘方等于底数不变指数想乘;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1)代数式: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

5、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带有“()”“=”“”等符号的不是代数式。(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p叫做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3)代数式的分类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如果两个单项式,它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各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就称这两个单项式为同类项。如2ab与3ab,m2n与nm2都是同类项。特别地,所有的常数项也都是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同类项的合并(或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合并应遵照法则进行: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

6、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概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a的次数是1。 性质一.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加一个数或减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 二.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式两边相等。三.等式的性质二:两边都可以有未知数。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

7、,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0;2,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b/a。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牵涉到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种植面积问题、比赛比分问题、路程问题。第五章 走进图形世界有的面是平面、有的面是曲面。我们知道,面与面相交成线,在棱柱与棱锥中,面与面的交线叫做棱。(edge)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vertex)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图形都是由点(point)、线(line)、面(plane)构成。

8、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线段和直线的有关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角的平分线:角的平分线把角分成两个度数相等的角。线段长度的比较:(1)度量法(先量出长度,再比较长度大小)(2)重合法(两同条线段放在一条直线上,一个端点重合,观察另一端点位置。)角的比较:(1)用量角器度量角。(2)重合法(把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然后看另一边的位置,另一边在外面的角大)角的两种定义:1、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2、角也可以看成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角的有关性质:1、同角(或等

9、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有关知识: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直线垂直的有关知识: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一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

10、(二)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同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二个角叫同位角。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个角叫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你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移由两个方面所决定:平移的方向与平移的距离某图形平移后所得的图形称为此图形的对应图形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与形状图形经过平移后,连结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三角形的定义: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

11、角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如右所示:线段AB、AC、BC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交点如右所示:点A、B、C均为三角形的顶点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加以一个“”来表示一个三角形,在表示三角形时,三个字母之间并无顺序关系如上图中,此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C,或ACB或BAC等等内角:三角形两边所夹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例如ABC中,A,B,C都是三角形的内角边BC称为A所对的边,或顶点A所对的边,因此边BC也可以表示为a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2)按边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

12、形的高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 3)三角形有三条高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

13、所组成的角。多边形每一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角是对顶角,n边形就有2n个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注:多边形的外角和并不是所有外角的和。第八章 幂的运算amanamnamanamn(am)namn(ab)nanbn()nnan,特别:()n()n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3)1,52,()2()2,(3.14)1,()01第九章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平方差公式:(a+b)(a-b)=a2-b2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

14、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提公因式法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具体方法: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取最低的。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成为正数。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口诀:找准公因式,一次要提净;全家都搬走,留1把家守;提负要变号,变形看奇偶

15、。例如:-am+bm+cm=-m(a-b-c);a(x-y)+b(y-x)=a(x-y)-b(x-y)=(x-y)(a-b)。注意:把2a2+1/2变成2(a2+1/4)不叫提公因式 公式法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公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注意: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三项式,其中有两项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积的2倍。立方和公式:a3+b3=(a+b)(a2-ab+b2); 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完全立

16、方公式:a33a2b3ab2b3=(ab)3公式: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例如:a2 +4ab+4b2 =(a+2b)2。(3)分解因式技巧1.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为逆变形。2.分解因式技巧掌握:等式左边必须是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以乘积的形式表示;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多项式的次数;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注:分解因式前先要找到公因式,在确定公因式前,应从系数和因式两个方面考虑。3.提公因式法基本步骤:(1)找出公因式;(2)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第一步找公因式可按照确定

17、公因式的方法先确定系数在确定字母;第二步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注意要确定另一个因式,可用原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即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一个因式,也可用公因式分别除去原多项式的每一项,求的剩下的另一个因式; 提完公因式后,另一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两个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方程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定义: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

18、的都指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解法,消元: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消元的方法有两种: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1.有一组解2.有无数组解3.无解第十一章 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19、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第十二章 数据在我们周围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人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20、(sampling investigation),其中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所抽取的这一部分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第十三章 感受概率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一个时间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这个事件的概率。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 什么叫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

21、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2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联系: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

22、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lAB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称线段的中垂线) 5轴对称的性质: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6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对称轴,再找出对称点。lABM-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线段的轴对称性: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距

23、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2角的轴对称性: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2个角相等,那么这2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2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3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0。等边三角形的判定:3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等于60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三角形的分类: 斜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1.等腰梯形的定义: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为梯形。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腰。A

25、DCB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是两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的判定: 在同一底上的2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补充: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CBAcba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数学式子: C=9002、神秘的数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数学式子: C=900满足a2b2c2三个数a、b、c叫做勾股数。3. 一般的

26、,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常见的无理数有: 无限不循环小数:如0.010010001 开不尽的根号:如、等 圆周率:如-3.14、等。4、近似数的认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数据都是近似数,例如测量长度,时间,速度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且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其测量的精确程度也不同。在实际计

27、算中对于像这样的数,也常常需取它们的近似值.请说说生活中应用近似数的例子。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有多种方法,四舍五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例如,圆周率=3.1415926取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取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取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0.01)取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精确到0.001)5、有效数字:对一个近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上面圆周率的近似值中,3.14有3个有效数字3,1,4;3.142

28、有4个有效数字3,1,4,2.第三章 中心对称图形(一)-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1、图形的旋转: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2、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注意: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例,因此,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旋转图形的一切性质。成中心对称的2个图

29、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4、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区别:(1)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指具有某种性质的图形。(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两个图形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在一个图形上。联系:若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若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成为中心对称图形 . 5、对比轴对称图形

30、与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2、矩形的性质: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有两条,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ODCBA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的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4、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5、菱形的性质: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

32、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菱形的判定: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DCBAO7、菱形的面积:S菱形=ACBD8、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9、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四条,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10、正方形的判定: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矩形

33、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1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2、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注意:中位线是两腰中点的连线,而不是两底中点的连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第四章 数量、位置的变化数量、位置的变化、平面直角坐标系 1、数量的变化: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感受用变化的观点

34、分析数字信息的重要意义。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示这种变化通常有3种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表格、图形、式子,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2、位置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也关心事物的位置变化,如行驶中的车辆、飞行中的火箭、航行中的船只、移动中的台风等位置的变化。3、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关概念:平面上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2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Oxy42314321-2-3-1-4-3-2-1-4P(a,b)ab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它们统称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坐标原点。确定点的位置(点坐标)若平面内有一点P(

35、如图),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位置?(过点P分别作x、y轴的垂线,将垂足对应的数组合起来形成一对有序实数,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可表示为P(a,b)若已知点Q的坐标为(m,n),该如何确定点Q的位置?(分别过x、y轴上表示m、n的点作x、y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点Q)4、点坐标的特征: 四个象限内点坐标的特征: 两条坐标轴将平面分成个区域称为象限,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作第一、二、三、四象限。 数轴上点坐标的特征: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可表示为(a,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可表示为(0,b)。象限角平分线上点坐标的特征: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可表示为(a,a);

36、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表示为(a,-a)。对称点坐标的特征: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函数1、常量和变量:在数量和位置的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2、函数:函数的定义:一般的,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函数的表示方法:通常,表示2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3种方法:表格、图形、式子。表示2个变量之

37、间关系的式子通常称为函数关系式。(函数解析式)例如s=100t就是一个函数解析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取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值,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如式子中,能使它有意义的值是的一切实数,所以函数的取值范围是的一切实数。常见的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式子有: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以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要使分母不为0;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要使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第五章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与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kx+b(k,b为常数k

38、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 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2、如何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因为正比例函数y=kx (k0)中的待定系数只有一个k,因此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需x、y一组条件,列出一个方程,从而求出k值。而一次函数y=kx+b(k0)中的待定系数有两个k和b,因此要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需x、y的两组条件,列出一个方程组,从而求出k和b。3、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般的,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由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沿y轴向上(b0)或向下(b0,那么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k0,那么正比例函数的

39、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如果k0、b0,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如果k0、b0,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如果k0,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如果k0、b0,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一次函数的应用 1、一次函数的应用: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若具有一次函数关系,则建立一次函数的关系式;(3)利用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题。在一些具体生活问题中,常常数据较多,反映的内容也很复杂,如何把众多的信息组织起来是解题的核心,要认真读题,分析题意,理顺关系,寻求解题途径。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如何应用一次函数知识

40、解题,关键是建立一次函数关系式,然后再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综合方程知识求解。在一次函数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对应的函数值时,也要结合实际舍去不符合题意的部分。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以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上。两个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关系:一般地,如果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一个交点,那么交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所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除了代入法和加减法外还可以用图像法。用图象法

4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如下:把二元一次方程化成一次函数的形式;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标出交点;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第六章 数据的集中程度-数据的集中程度 1、 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 我们把 叫做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平均数,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补充公式: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 次,x2出现f2次,x3出现f3次, x n出现fn次,(其中f1+f2+f3+fn=n),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表示为: 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 n的平均数为,则一组新数据:x1+a,x

42、2+ a,x3+ a,xn+ a的平均数为: 举例说明:某班第一小组的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158,160,160,170,158,170,168,158,160,160,168,170。计算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精确到1)方法 方法 将各个数据同时减去160,得到-2,0,0,10,-2,10,8,-2,0,0,8,8再计算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得 2、加权平均数: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并平总是相同的,有时有些数据比其它数据更重要。所以,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 加权平均数: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 次,x2出现f2次,x3出现f3次,x k出现f k次,(其中f1+f2+f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