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74261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平遥古城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具特色,悠久古老。这些资源为平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对增强平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平遥旅游的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使平遥旅游业保持独特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及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文章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法、资料收集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与知识,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

2、产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利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章 绪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全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承的、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人们以口头的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浓厚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比如民间的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工艺技能和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以及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作为一种具

3、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在构建地域人文精神、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有效的运用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和多元收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平遥古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底蕴深厚。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平遥古城”的建设等等,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第二章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与利用适宜性分析2.1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4、概述2.1.1 平遥古城-城内概况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

5、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

6、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

7、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

8、明确反映。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平遥国际摄影节(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简称 PIP )始创于 2001 年。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2.1.2平遥古城-平遥三宝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

9、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一宝古城墙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

10、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二宝镇国寺出古城北门,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

11、术珍品。三宝双林寺位于古城西南。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12、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2.2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分析平遥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这是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标志。平遥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方式加以开发利用,所以说,平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是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平遥古城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新的旅游亮点,如白沙壁画、纳西古乐、金沙等等。可见,只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被展示出来。其次,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当地各种有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平遥古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的话,仅仅是一座景色优美的小城镇而已,与其他一般的城镇没有太大区别。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作为支撑,平遥古城才显示出了其独特

14、的魅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影响较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增加了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含金量。最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的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吸引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投资者,增加了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收入。第三章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对策分析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

15、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从平遥古城的本身来说,当然是可以自我改进的。首先必须突出特色,不要与其他地方,其他景区雷同过多,没有特色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广西是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还是十分有优势的。在这方面,平遥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不错的,做的也比较吸引游客。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东西不能掉,不过也要有创新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3.1开发的原则3.1.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有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16、这一根本基础,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蕴涵着某种危险的存在,既这些基本资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损害甚至破坏。虽然尽管有人认为开发的结果会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美感,但这毕竟是一种人为的主观认识,况且也并非所有人的共同认识。就其自然而言,开发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破坏,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在根据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需求而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情况下,人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完善的设计将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反对开发它们,不能将保护与开发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需要而不顾其他是不应该的,过分坚持自然

17、主义的观点同样也是不足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持别是承德自然资源占较大比重,其生态环境状态如何将直接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前景。无论是宗教寺庙考古、遗址的修复挖掘、还是山洞湖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开发都不能粗制滥造,而应精雕细琢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为此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远期非物质文化遗产

18、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四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应该明确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大价值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生态环境的资本积累。3.1.2 树立“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开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重复再现而应该基于历史事实保护,保护自然风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加工。随着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资源的生命周期本身就会不断缩短,因此,必须反对为满足当前利益而盲目甚至破坏性开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营管理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跳出各自的区域加强区域合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行业主管,社会参

19、与的发展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资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寻求更大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多的联合启动点,利用各种资源优势,联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线路,联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设施,联合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使承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走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大产业、火发展的联合经营之路。3.1.3 整体开发建设的原则任何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之间构成一个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得脱离这个整体去进行单项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资源,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

20、产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放在一个区域性广阔的时空去认识它,评价它,开发它。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树立全局观点,统筹规划,扬长避短,合理布局,整体和谐,行业之间,区域之间要联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之间要形成人文、自然、产业、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预期效益。3.2 开发的对策在平遥古城建立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上面也说过,平遥古城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细节上还要有待改

21、进,特别是要注重人性化和生态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点。当然以下几个开发的对待也是不容忽视的。3.2.1 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和突出当地特色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民族地区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从平遥景区的本身来说,当然是可以自我改进的。首先必须突出特色,不要与其他地方,其他景区雷同过多,没有特色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

22、,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还是十分有优势的。在这方面,平遥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不错的,做的也比较吸引游客。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东西不能掉,不过也要有创新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3.2.2 建立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平遥景区建立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上面也说过,平遥景区目前的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细节上还要有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人性化和生态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点。但是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应当根据平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注意档次的合理分布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设施的建造地点应与游览地保持必要的距离,设施的外

23、形要与平遥当地的景观相协调,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协调。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可以对平遥当地居民进行相关的旅游知识培训,这样有利于整个景区的良性发展。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而影响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问题。因此,要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这不仅对平遥景区的本身,还是对桂林或广西的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交通部门、邮电通讯部门、商业部门、金融部

24、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上面也有提到过平遥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问题,注意好平遥景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会给平遥景区的有利发展提供不少的帮助。这同时也是景区长远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发现,就缺少了一份美!最美丽的地方,如果不安全,就缺少了一份真。3.2.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宣传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环境保护和宣传不仅是停留在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上,还应该有社交上的互动。这样不仅是平遥当地居民还是游客本身都会注意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景区的生态和人文景观的

25、合理性开发和利用,是有多方面的努力的。政府机关要完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政策上鼓励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并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游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呢,也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爱护好我们美丽的平遥相关文化遗产!第四章 总结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是一个优势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绿色的产业,而且经过30年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力帮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收入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就平遥来说,在2011年的旅游经济的潜力无限,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参考文献1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中国博物馆,2005(05)66一702 李天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学概论E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常战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41-141页4 杨德华.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5 李柏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调研J6 汤春琳,唐 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20)7东巴文化.云南电子政务门户网,200-05-058范凌云.郑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规划师,加03(06)27-289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经济师,2005(10)57-5810冯敏.试论基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小城镇建设,2005(12)72-7411 肖星,严江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出版社,200012 杨爱文.民俗民风游M .学林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