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以《中国评论》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56863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以《中国评论》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以《中国评论》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以《中国评论》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 第 期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作者简介:谢志辉()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 :.谢志辉(长沙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摘 要:世纪末到 世纪初英国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学典籍作品发表于中国评论包括诗经离骚和唐诗等 通过梳理和对比阅读庄延龄的文学译介作品发现在译介过程中庄延龄重视译文的文学性力求以诗译诗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误译等不足但其翻译对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早期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键词:庄延龄文学典籍译介中国评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2、文章编号:()():.:中国评论()也称远东释疑报()是清朝末年出版于香港的一份综合性英文汉学期刊该刊创办于 年 月停刊于 年 月共出版 卷 期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涵盖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对外贸易等各领域是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依据和渠道也是今天研究海外早期汉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可以说“无论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汉学史上还是在晚清中英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中国评论都占据着无法替代和无法忽略的地位”中国评论当时最主要的撰稿人多是在华的外侨在所有的撰稿人中最活跃的当属英国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 从 年在中国评论发表第一篇专文起庄延龄在该刊共发表专文 篇释疑及其他类文章 篇撰文总量达到了

3、 篇居中国评论作者群体之冠 其中译介中国典籍的文章数量可观包括译介唐诗、离骚、诗经等中国重要文学典籍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汉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评论为中心对庄延龄中国文学典籍译介活动进行梳理与研究 汉学家庄延龄其人庄延龄()时任英国外交官也是著名的汉学家姓名又译为巴克尔、帕克 他出生于英国利物浦所受正规教育不多在从事茶叶、丝绸贸易之后开始学习中文 年 岁的庄延龄通过英国外交部的选拔来到中国在中国多地担任翻译、领事等外交职务还短暂在中国周边的朝鲜、缅甸等国工作 年庄延龄退休回到英国 年在利物浦大学担任汉语讲师()后来到曼彻斯特大学担任汉学教授创立了曼彻斯特大学汉学研究中心

4、 年 月病逝于利物浦寓所庄延龄是“侨居地汉学家”典型代表在中国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对中国的现实有较多直观的了解其汉学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语言、宗教、历史、民族、贸易等多个方面在中国评论教务杂志亚洲评论等众多刊物上发表大量研究文章还出版了 等汉学研究著作庄延龄勤奋自律人们常用“精力旺盛”“博学”“周全”等词语来形容庄延龄的研究及其治学态度不过相比其他“明星”汉学家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庄延龄的关注度不够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庄延龄的汉语研究成就尤其是汉语方言研究 杨威曾探究过庄延龄及其研究被人忽略和遗忘的原因比如作为“业余汉学家”庄延龄研究随意散漫、不够系统、层次较浅成就远不如“专业”汉学家另外其他汉学家如翟

5、理斯、高本汉等也曾对他进行过不切实际的贬低评价以及他早年缺乏正规教育经历也削弱了他在学术界的威信 但是庄延龄的汉学研究成果真实、丰富、生动、通俗易懂他以中国评论为平台所译介的中国文学典籍是当时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曾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庄延龄对诗经的译介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庄延龄在中国评论译介中国文学典籍正是始于诗经 诗经在中国评论备受关注该刊翻译和阐释诗经的文章共有 篇其中专文 篇释疑及其他 篇作者包括庄延龄、湛约翰()、金 斯 密()、艾德()等著名汉学家其中庄延龄以.为笔名在中国评论第 卷和第 卷连载专文 篇共翻译诗经诗歌 首均选自诗经中的

6、风他还发表专文 篇对金斯密的诗经翻译进行评论(见表)表 庄延龄译介的诗经篇目序号诗经篇目名卷/期/起止页码共 篇:关雎卷耳桃夭汉广汝坟/共 篇:采蘋甘棠行露摽有梅野有死麕邶风柏舟谷风/共 篇:葛覃樛木螽斯兔罝芣苢麟之趾鹊巢采蘩草虫/共 篇:羔羊殷其雷小星江有汜何彼秾矣驺虞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式微旄丘北风静女新台/共 篇:邶风柏舟凯风雄雉匏有苦叶简兮泉水北门二子乘舟鄘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共 篇:蝃蝀相鼠干旄载驰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共 篇:伯兮有狐木瓜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庄延龄在中国评论发表的诗经译文数量超过其他译者细读其译诗不难发现他

7、翻译中的特点 首先原诗的标题都没有保留取而代之的是该诗在诗经中的序号采取的形式是.或者 加数字例如关雎的译文标题为.采蘋的译文标题为 对此译者并没有给出说明大概是因为汉语诗经中的诗歌本也就没有题目现有标题是后来编者统一添加的除极少数外一般选取于诗的首句译者可能觉得标题无翻译的必要其次庄延龄的 期译文均定名为 其中(民间诗歌、民谣)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译者庄延龄对于诗经的理解和定位即具谢志辉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有源于民间、口口相传、适于吟唱的特点同时他将诗经看成是纯文学的诗歌集而以往传播在西方的诗经中的作品首先是作为儒学经典著作而非文学作品 此外译文中的注释较少部分篇目完全没有注释少部分篇目

8、的译文之后有简明扼要的注释这些注释大多是介绍诗歌的主要意思也有部分属于解释难点、分享译者感想等请看关雎前四句的译文: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译文的词汇和句法都不复杂一句汉语译成一行英语两行一组四行一节采取第二、四行押尾韵的方式与英语 的特点一致庄延龄其他的诗经译文也同样采用了该体裁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从而便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从意义上看译者基本采用直译的策略在发表的第一篇诗经翻译开头庄延龄写有一段序言强调了自己的翻译是尽可能的直译“原文的每一行在译文中都只用一行来表达”每一行的意义都与中文相应诗行相同并试图通过翻译“传达原诗文字所表达的幽默、欢乐与绝望”庄延龄对离骚的译

9、介相比诗经庄延龄翻译的离骚知名度更高 年中国评论 在连载庄延龄所译诗经的同时第 卷第 期 页刊载了庄延龄以.为笔名发表的 这是离骚在英语世界的首次全译在此之前只有对离骚的片段英译 同年庄延龄还在伦敦出版了楚辞的首个英译本对于楚辞在欧美的传播功不可没 庄延龄的标题翻译较好地表现了“离骚”两字的内涵与史记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暗合得到普遍赞许 其译文自然流畅可读性强请看例句:原文: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译文:!:!从译文形式看庄延龄选择了英语读者惯见的诗歌表现形式四行一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与当时英国颇为流行的浪漫主义诗体即隔行押韵体一致客观上对离骚在西方

10、的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庄延龄多用感叹句以体现充沛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也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类似拉近了英文读者与译文的距离 从意义来看译文也较为忠实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即“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但是庄延龄译文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译文缺乏准确性这也是学界对其诟病最多之处英国汉学家翟理斯指出“庄延龄是个草率的译者译文中有一些严重的错误”例如“怨灵修之浩荡兮”中间的“浩荡”意为“荒唐、糊涂”庄延龄将其翻译为“”(意为“懒惰”)此类词、句理解错误还有不少 其次庄延龄的翻译和后来的离骚译本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没有任何注释说明与

11、背景介绍对离骚中丰富的文化信息进行了过于简单化、过于归化的删略处理使原诗的文化精髓无法真正传达到异域文化之中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评价:“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解释”可以说庄延龄过于直白的方言口语的使用有损于原文的艺术美导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例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庄延龄简单地将其翻译为“”原文中的形象比喻已经不复存在译文读者不能体会到原文中的艺术美 由于缺少必要的解释译文读者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已经消失殆尽意境也与原文相差甚远当然庄延龄这样处理是考虑了当时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化接受能力的客观实际今人也无需对处于起始尝试阶段的译者求全责备相反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庄延龄在离骚传播过程

12、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历史价值 庄延龄对唐诗的译介英国虽然早在 世纪就与中国有往来但介绍和翻译中国唐诗却要比法国、意大利等国较晚庄延龄是很早注意到唐诗的英国学者之一 有学者指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诗经之外汉诗被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翻译成英语的都不是中国诗歌的代表作 直到 年曼彻斯特大学帕克(注:即庄延龄)翻译了一些李白和杜甫的诗”庄延龄在中国评论译介的唐诗见表 表 庄延龄译介的唐诗篇目序号唐诗篇目名卷/期/起止页码魏征横吹曲辞出关、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等 首/白居易官舍内新凿小池、孟郊游子吟、韩愈秋怀诗十一首其七等

13、 首/杜甫佳人、杜甫赠卫八处士、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八)等 首/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石壕吏、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等 首/从表 可以发现虽然庄延龄所译唐诗有随意、零散、不系统的缺陷但所选均为唐代重要诗人为后来唐诗英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先机其开拓性贡献值得铭记在唐诗翻译中庄延龄依旧采用“以诗译诗”的策略并不总是局限于以原诗文本为中心而是倾向于使用优美的语言形式有不少创作、改写的成分强调译诗的文学审美性 以下为庄延龄所译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

14、曲尽已忘情?.!?.!?.!:“.?”()“!”李白的原诗为 行译诗也为 行汉诗双数行押韵译诗按 韵式押韵译者以格律体英诗译汉诗试图再现原诗格律之美、韵律之美突显诗歌的文学性 原诗描写作者在醉意朦胧中发现世界已是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译诗则通过一问一答、拟声词、感叹句等方式较好地重现了这一生动、脱俗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忘记一切人间忧虑和烦恼的心境但译诗在内容上与原文有所出入尤其是最后四句作者李白怕自己过早酒醒又要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想要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庄延龄的翻译对原意有所曲解未能体现原诗作者逃避现实、批判现实、及时行乐的思想且最后一句译得较为突

15、兀为了与前一行 押韵而增加了 这是庄延龄“以诗译诗”策略的体现也与同时代的汉诗翻译策略相一致当时“汉学家的中国诗词翻译普遍比较重视中国古典诗词是可以吟唱的歌这一特性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讲求译诗的押韵效果随机增减原诗词句的现象很常见”庄延龄正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原作进行了不少创造性的改写在忠实原诗方面有所缺陷庄延龄对唐诗的艺术价值有较深刻的理解所选的唐诗大多为唐代大家之作也是格律体英译汉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早期英国读者了解中国诗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庄延龄英译的特色与不足庄延龄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他翻译的中国典籍众多为了实现译文在英语世界的广泛接受其翻译表

16、现出了较强的读者意识 他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充分关注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剖析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以求得到读者的认可译文的特色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从形式上看庄延龄的译文大多为英谢志辉 庄延龄对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语诗体并且押韵突出“文学”的形式感这既符合早期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以诗译诗”的特点也与英国国内浪漫主义诗歌的韵律相一致考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特点同时译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说明庄延龄的目标读者为普通的英语大众而非学术型读者 从内容上看庄延龄的译文与原文有所出入他并不拘泥于译文与原文字面上的机械对应而是根据情况进行增、删、改以照顾读者的理解力和阅读体验也很少使用注释来再现翻译中难以保

17、留的原文内容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流畅度 从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来看庄延龄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的汉语文化意象如果他认定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则对文化信息进行简单化、本土化改写甚至直接忽略虽然庄延龄的译作也曾得到“语言亲切格式工整韵律优美”的评价但不可否认他的中国文学典籍翻译存有较多不足他的“死对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曾经讽刺他的译诗为“语言的噩梦”()“语意转变怪异押韵方式更 加 反 常”()这些评价固然带有个人情绪但庄延龄翻译存有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汉语教育加上理解中国文学典籍本身难度较大庄延龄翻译中的理解性错误有不少尤其是对风格、背景、题旨的误读常常招

18、致评论者的非议 此外庄延龄过于归化的翻译策略造成原文蕴含的文化内涵被不同程度地扭曲或流失使译文读者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典籍 再者庄延龄有时为了片面追求译文的韵律而“因韵害义”牺牲了原文的准确性和艺术价值未能传达原作的精髓 结论庄延龄是英国汉学界的先行者他首次在英语世界全译离骚较早关注诗经及唐代重要诗人作品的翻译其开拓性的作用值得研究者铭记 他的翻译目的不同于以往的传教士汉学家不在于传教和印证基督教的正确性和普世性其动机来源于自身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正是这份感情让他成为了译介中国文学典籍的先驱庄延龄的翻译可读性强在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他惯用英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押韵的英

19、语诗体少注释甚至无注释注重译文的文学性对原文改写较多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体验这种翻译策略直至今日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庄延龄对中国文化兴趣广泛从他在中国评论发表的海量文献就可见一斑但客观来讲存在杂而不精的不足翻译中的误译不少离完美的翻译还有差距 不过翻译就是阐释和创造的过程今天的我们应该用开放、宽容的心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庄延龄的翻译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他的翻译失误在所难免我们也应肯定庄延龄译介中国典籍时的善意和勇气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贡献与价值参考文献:段怀清周俐玲.中国评论 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王国强.中国评论()与西方汉学.上

20、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章坦妮.汉学家庄延龄的道家思想研究.澳门理工学报():.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娄宇.世纪下半叶英国汉学家的诗经阐释.深圳:深圳大学:.():.陈笑芳.离骚在 世纪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宜春学院学报():.():.冯俊.百年来英译离骚中屈原形象的误读、调适与趋同.南京社会科学():.郭建勋冯俊.离骚英译史视阈下的宇文所安译文初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张智中.汉语诗歌在英国的译介.翻译界():.():.江岚.唐诗西传史论 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北京:学苑出版社:.():.责任编校:寇国庆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