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56740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2-27作者简介王梦昭(1999),女,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硕士研究生。陈浩(1977),女,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副教授。2024 年第 1 期总第 126 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024Total No.126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王梦昭陈浩(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124)摘要 黑猫是美国小说家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研究围绕统一效果论、互动式读者反映理论以及陌生化

2、分析,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维度的交互关系,深入剖析黑猫所营造的恐怖氛围。爱伦坡运用效果美学将灵感注入文字,令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心领神会并产生互动反应,进而激发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全方位营造恐怖氛围。关键词 黑猫;多维度;统一效果论;互动式读者反映理论;陌生化手法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24)01-0080-06黑猫 是美国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由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爱伦坡所创作。该作品的主题是死亡,以一个将死之人的第一视角,自述其人格逐渐扭曲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我”从小喜爱动物,与妻子饲养了许多动物,尤其喜爱其中一只名叫普鲁托的黑猫。

3、但婚后没多久,“我”染上了酗酒的恶习,脾气变得暴躁,开始对妻子和宠物施加暴力,将普鲁托的一只眼睛剜了下来,最后将它吊死在了树上。后来出于悔恨,“我”养了另一只同普鲁托十分相似的黑猫,但这猫胸前的白斑逐渐显现出了绞刑架的形状,使“我”深受煎熬,直至 精 神 扭 曲 对 猫 起 了 杀 心,却 误 杀 了 妻 子。“我”为掩盖罪行将妻子砌入地窖的墙内,但被尸体上黑猫的叫声揭露了罪行。爱伦坡在黑猫中使用了简洁而犀利的语句,使字里行间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作品所营造出的浓郁恐怖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强烈的压迫与诡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期待作者对主人公恶行的惩罚,进而与作者产生代入与互

4、动。在关于黑猫的批评分析研究中,“黑猫”形象的研究是焦点之一。朱平珍通过分析黑猫的形象及其展现出的审美意蕴,引申出文字中所阐释的病态人格象征1。刘畅、刘海瑛将视角放在了作者与文本上,从精神分析以及统一效果论的角度,分析了“黑猫”的象征意义2 3。另外,对恐怖氛围的研究亦较多。任凌珊从读者反映的角度分析了爱伦坡通过句式的改变所营造的恐怖阅读氛围4。敬南菲用统一效果论分析黑猫,强调了爱 伦 坡 通 过 文 本 营 造 恐 怖 效 果 的 写 作 手法5。朱洪祥从读者与文本的视角解读了美国当代悬疑小说,指出了悬疑小说的悬疑性主要来自读者对文本的体验6。总之,目前多数研究着重于对黑猫形象和象征意义的分

5、析,较少结合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视角对黑猫进行多维度的文学效果分析。在文学批评的关注点从作家转移到文本,再从文本转移到读者后,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线性单向的作家、作品再到读者的研究,进而转为多向度的把作者、读者、作品文本看成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7。本研究将统一效果论、互动式读者反映理论以及陌生化分析结合起来,深度剖析 黑猫中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两两之间的关系,展示082024 年第 1 期王梦昭陈浩: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不同视角之间的交互对话所迸发出的文学效果,全面解析爱伦坡在黑猫中恐怖氛围的营造。一、作者与文本互动视角分析爱伦坡作为短篇哥特式小说的杰出代表,不仅在文学创作

6、方面造诣深厚,在文学批评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提出了“统一效果论”(Unity of Effect),强调在创作时应当确保每个事件与细节的铺设都能达到统一的效果,为文章的整体效果服务,即“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效果或印象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一点”8,通过营造故事氛围和感染读者情绪,达到作者的某种预期效果。小说黑猫短小精悍,仅保留了能够真正服务于小说整体效果的精华。每一个离奇的场景描写、细思极恐的细节以及主人公“我”对不祥征兆的无视,都是为后续的故事效果服务的。作品运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使故事效果更加强烈。主人公在篇头的忏悔就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个神秘恐怖的氛围,基于主人公的扭曲心理,布下一个预设的诡

7、异效果,进而从他的视角向读者讲述整个与黑猫斗争的心理历程,从情节上、细节上进行恐怖效果的铺设。当主人公将普鲁托吊死在树上的当天晚上,他的房子就被烧毁,而主人公却选择拒绝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更加拒绝承认房子被烧可能是他杀猫的报应,这是他走向深渊的第一个情节铺设。当第二天路过废墟时,主人公又看到了脖子上拴着绳子的黑猫形象映在了墙上,但他再一次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试图寻找一个牵强的理由安慰自己,对自己进行催眠,再次为后续的恐怖效果进行铺垫。这两次明显的报应暗示都没有使主人公悔悟,作者便开始慢慢积累他的罪恶,每段心理描写和细节勾勒都统一为后面的高潮堆叠情感,从情节上制造更多的伏笔,字里行间营造出愈

8、渐浓郁的恐怖氛围。统一的目的就是使故事推向结局时达到足够摄人心魄的恐怖效果。当主人公终于不堪长时间的恐惧折磨,阴差阳错对妻子下了杀手,背上命案后,本以为靠将尸体砌进墙中能够逃出生天,却由于精神错乱导致在警察面前自我暴露,使故事的戏剧性更进一步。警察拆开墙后,映入眼帘的是站在尸体头上令人怵目惊心的黑猫,象征着替普鲁托以及女主人的复仇。前文所有的铺垫都在此刻成为作者预设的效果,使读者的恐惧感拉至顶点,将整个故事的悬疑氛围推向高潮。爱伦坡不仅描写客观情节上令人恐惧的部分,也描写人物扭曲心理中惊悚黑暗的一面。他有意在文中制造各种细节贯穿全文,统一地展现出主人公的精神逐渐偏离常规的过程,达成全方位营造恐

9、怖氛围的目的。当剜掉普鲁托的一只眼睛后,主人公内心还有部分理智:“当理性随着清晨而回归,当睡眠平息了我夜间放荡引发的怒气,我心中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产生了一种又怕又悔的情感”9246;甚至在普鲁托死后有过反思的心理:“我甚至开始惋惜失去了那只猫”9247;到后面日日看着第二只黑猫胸前的白斑时,“在这种痛苦的压迫 下,我 心 中 仅 存 的 一 点 儿 善 性 也 彻 底 泯灭”9249。在这些细节之中,主人公的各种复杂心理仿佛都被展开,散落在文字中,读者在阅读文字时能够感到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直面主人公在理智与疯狂间游离的痛苦经历,恐怖效果跃然纸上。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后,主人公逐渐失去控制

10、,最终堕入了黑暗,完全丧失了理智。当他的妻子阻止他杀猫时,他将妻子砍死,故事情节达到了一次高潮,主人公心中的邪恶也逐渐堆积起来,占据了他的内心。这种反复的心理变化描写,也是故事效果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主人公竟然在杀人之后没有丝毫惶恐,“我犯下的那桩罪孽很少使我感到不安”9251,甚至还能平心静气地策划毁尸灭迹的最佳办法,“完成了这桩可怕的凶杀,我立即开始仔细考虑藏匿尸体的事”9250。这句话展现出了作者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超强的想象能力,简洁的文字营造出主人公失去人性的恐怖结局,每句话都统一地使故事更加接近最终恐怖惊悚的效果。最后,主人公终于在长时间的精神错乱之下,在警察面前自我暴露。当警

11、察推倒墙后,映入眼帘的是站在尸体头上的黑猫,展示了黑猫替女主人的复仇。前文所有的铺垫都在此刻爆发,满足了作者预设的效果,将读者的恐惧感拉至顶点,将整个故事的悬疑气氛推向又一高潮。小说中,“我”与黑猫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我”所18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 1 期感受到的仇恨、惊恐、忏悔等无不通过文本的情节与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统一地构建出了黑猫恐怖的故事效果。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勾勒出主人公理智失控的变化,这也正是爱伦坡作品的巧妙之处,使文本充分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思想,前文所铺垫的每一个情节与细节都服务于最终的剧情高潮,恐怖氛围不断积累,每一句话仿佛都是在为最后一句的喷薄而出

12、服务,达到作者预设的恐怖效果。总之,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心理刻画,黑猫展现出了爱伦坡恰到好处的叙述技巧以及将恐怖氛围融入字里行间的巧思,达成了统一效果。二、读者与文本互动视角分析互动式读者反映理论分析的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10192,侧重于分析文本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以及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感受与解读两方面。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文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切文本 都 具 有 两 种 意 义:确 定 性 意 义(Determinate Meaning)与不确定性意义(Indeterminate Meaning)1120。确定性意义指的是文本提供的所谓的事实,即

13、确定的实际描写;而不确定事实指的是文本中没有给出明确解释的行为或本身引起多重解释的行为,它 们 允 许 甚 至 引 导 读 者 生 发 出 自 己 的 阐释 10194。在阅读黑猫 时,读者的所接收到的不确定意义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他们会在脑中不断猜测故事的走向,根据情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反应。主人公在开篇就表示了对要讲述事情的恐惧心 理:“对 我 而 言,这 些 事 几 乎 只 带 给 我 恐怖。”9244即使是第二天就要死去,即使读者都不相信,当下也要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文本中,主人公作为一个将死之人,还如此急切的将自己的经历告知世人,可想而知这个故事对他心灵的冲击之大,这种急迫感给予

14、读者一种强烈的暗示与不确定性意义,暗示这个离奇故事的真实性,却又令读者怀疑这个神志不清几近癫狂的主人公是否可信,触发好奇,进而产生欲望想在后面的文本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确定性答案。“召唤结构”(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s)作为互动式读者反应的一部分,也是恐怖小说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1111。爱伦坡认为,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对文本解读的具体化过程,文本的价值就无法实现12。因此他的恐怖小说十分强调读者的作用,作品包含了许多空白的线索,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验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进行

15、解读,将抽象模糊的故事脉络具体化。主人公将妻子杀害砌进墙中后,发现黑猫不见时:“它整整一晚上都没有露面第二天和第三天相继而过,那个折磨我的家伙仍没有回来。我再次作为一个自由人而活着。那怪物已吓得永远逃离了这幢房子!”9251文本首先对黑猫不见了的确定性意义进行了叙述,但留下了黑猫的去向这个不确定性意义,而后给出了主人公的结论,从最初试图将黑猫杀死的愤怒转换为黑猫从此消失了的狂喜,影响着读者对这个不确定性意义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会主动进行思考:黑猫是否真正由于害怕主人公而逃走了,未来还会不会出现等。文本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故事背后的不确定性意义,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行动、环境的变化等几个确

16、定性意义来影响与引导读者进行主动思考,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正是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意义的存在,读者才会产生阅读兴趣,才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反应与解读,并带着希望澄清这些不确定性意义的期待继续阅读。当故事逐渐接近尾声,主人公在警察搜查家里时没有暴露,马上将会洗清嫌疑,无罪脱身,却鬼使神差地敲打了墙壁,“我敲击墙壁的回响余音刚落,壁墓里就传出一个回应我的声音”9253,阅读至此时,读者也会思考:为什么墙内会发出声音,是谁发出的,又一个不确定意义的出现使文章的恐怖氛围愈发浓郁。而当墙被扒开后发现,在尸体上坐着的,就是自杀妻后一直未出现的黑猫,让读者产生极强的恐惧之感。加上全文最后一句“原来我把那可怕的家伙砌

17、进了壁墓”9253,使读者对客观上黑猫的去向以及墙壁内的声音两个不确定性意义得到了回答。这种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交织,突显了作品的恐怖氛围。同时,作为整部282024 年第 1 期王梦昭陈浩: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作品的最后一句,也是最后一个确定性意义的呈现,达到了令人惊艳、震撼的效果。从主人公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些不甘,甚至有种自嘲的语气,本来完美无缺的犯罪,偏偏因为自己的轻妄功亏一篑,导致罪行败露;而从读者的角度看又似乎在表明主人公的罪行终于得到了确定性的报应,故事的效果与氛围达到了顶峰,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情绪上的不确定性,回味无穷。这个故事情节也带着一丝荒诞离奇,明明是

18、主人公自己砌的墙,考虑得如此周全,将尸体天衣无缝地藏在了墙里,怎么会粗心到将一只硕大的猫也砌进去呢?这也是文本的魅力,其中产生的不确定意义能够使读者在阅读结束后思考与回味。爱伦坡在故事开端时埋下了伏笔,“我那位内心充满迷信思想的妻子往往会提到那个古老而流行 的 看 法,认 为 所 有 的 黑 猫 都 是 女 巫 的 化身”9245,黑猫的形象具有暗示性、隐喻性,这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不确定意义,难免会有“这只黑猫到底是不是巫婆”的疑问,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恐怖氛围与神秘色彩,成为作品的不确定性意义,留给读者进行品味。三、作者与读者互动视角分析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De

19、familiarization)的文学理论,即将人们熟悉的事物或事件,以一种似乎它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们对这些事物有一个感知的过程,获得审美享受13。在文学尤其是恐怖小说创造的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将事实进行二次创造使其陌生化。通过语言的变化,脱离客观的描述,为事物附上新的意义,达到令读者感到新奇的效果。在阅读作品时,要依靠读者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来解读作者陌生化的意图。在黑猫 中,爱伦坡最后描述猫的叫声时使用了大量夸张的描写进行了陌生化,将墙中黑猫的叫声形容为:那是一种狂笑,一种悲鸣,一半透出恐怖,一半显出得意,就像只有从地狱里才可能发出那种声音,就像因被罚入地狱而痛苦的灵

20、魂和因灵魂坠入 地 狱 而 欢 呼 的 魔 鬼 共 同 从 喉 咙 里 发 出 的声音。9253尤其在地窖这种封闭的空间,声音更加刺耳,这种出离正常、令人感到陌生的声音不仅仅是对警察的提醒,是为死去的女主人复仇,更是对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我”的一种审判,使主人公犯下的罪孽无处隐藏,使正义得到了伸张。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予读者检验自身洞察力的机会,是作者与读者跨越时空的互动游戏,真正使关注点从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爱伦坡描写这种从未真正听到过的陌生叫声,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感官上、情感上触发因认知差异而导致的刺激,产生神秘感与悬疑感,能够进一步烘托作品的恐怖氛围

21、。先是从听觉上奠定环境气氛,进而引发读者寻找声音的来源,而随着墙被推倒,出现了“在尸体头上正坐着那个有一张血盆大口和一只炯炯独眼的可怕的畜生”9253,通过对黑猫嘴和眼睛的具体描写,以血红色作为主基调,勾勒出人们所不熟悉的猫的形象,令读者产生陌生感。这不仅仅刻画了主人公对猫的恐惧,更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压迫感与恐惧感。这幅血腥的画面,通过对黑猫的嘴和眼睛的陌生化描述,以及整个画面的展开,是作者给读者的最后一次强烈冲击,使恐怖的效果达到了顶点。这种从未想象过的陌生化场景描述富有动作性,十分连贯,引人入胜,完美地达到了作者的预想效果,给予读者巨大的差异感与陌生感。任何看到这一血腥残忍场景的人

22、都会难以承受这阴森恐怖的陌生冲击,产生一种强烈的紧张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更多地是来自心灵:一方面是对动物黑猫的恐惧,因为黑猫已经变成人类的对立面,令人感到陌生;另一方面是对主人公理性泯灭的恐惧。爱伦坡在描写场景时,将稀松平常的事物陌生化,渲染出极强的恐怖氛围,在令读者感到压抑、紧张、惊恐而又无法逃离恐惧的同时,也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兴奋和快感,令读者深陷其中。作者与读者也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恐惧情感的跨时空交互。这时,爱伦坡不再一股脑地将想法变成文字,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去更好地与读者互动。他与读者之间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这种上下游的关系,而是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38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2024 年第 1 期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大的篇章结构和叙事技巧上,如情节的安排、叙事者和叙事视角的选择等 14。黑猫中,爱伦坡通过人物有限视角将事件陌生化:那堵墙跟前聚集着一大堆人,其中许多正在仔仔细细地查看墙上的某个部分。人群中发出的“奇哉”“怪哉”和诸如此类的惊叹激起了我的好奇心。9247常规的叙事角度是将故事的所有信息全盘托出,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作所为都讲述给读者听,这是一种全知叙事角度,没有给读者留下推理的空间;而叙事角度的陌生化,则是改变人物的有限视角,通过不同人物感受的第三视角间接描述情况。旁观者的有限视角让读者不禁代入主人公的视角,对这堵墙产生好奇,更加能够感受到

24、故事的离奇与恐怖。正是这种卖关子,构成了事件的陌生化,激发读者推测故事的走向,与作者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同时,对故事的叙述者“我”来讲,这个场景的描述也是陌生与未知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与主人公共情,产生好奇,进而加深感官感受,逐渐沉浸在故事的恐怖氛围中。作者将自己的构思注入文字,如同对文字进行加密,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加密方式。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对这个加密文字进行解码,解码的规则千差万别,解读出来的信息也就因人而异。目前,陌生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经常被作者用在制造反差较大、令人震惊的故事效果中,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富有审美价值与艺术鉴赏性。文学创作“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

25、 文 本 中 存 在 着 许 多 的“空 白 点”“未 定性”,与读者产生一定“审美距离”,而这些又恰恰成为文本的一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读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阅读、去欣赏,与作者一道共同完成文学作品的创造,缩小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独特的互动关系。四、结语黑猫是爱伦坡在经历了爱妻病故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之作。在创作时,他将自己当时的心境以及内在的阴郁写进了作品的字里行间。而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渐融入文本主人公叙述的心路历程中,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矛盾与痛苦,感受故事的恐怖,并唤醒隐藏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多个角度的交叉联系中营造出了小

26、说的恐怖氛围。作者创作作品,读者阅读文本进而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对话,在作者、文本、读者的三维关系交互作用下,营造出惊艳的故事效果。黑猫 通过细节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将恐怖的氛围表现出来,成为爱伦坡统一效果论中作者与文本关系的体现。而读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接收到文字中的信号,通过对文本中不确定因素的暗示、引导进行解读,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恐怖气氛的围绕,得出了自身对文本的反应,进而对作品产生好奇与期待。作者通过对事物以及叙事角度的陌生化令读者感受到出离正常的离奇体验。正是因为爱伦坡高超的叙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非凡的阅读体验,使黑猫成为了一篇经典作品。参考文献1朱平珍.黑猫:病态人格的象征 论爱伦坡的

27、短篇小说黑猫J.湖南社会科学,2004(2):125-127.2刘畅.用精神分析法看黑猫 的象征意义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23-24.3刘海瑛.由黑猫看爱伦坡的统一效果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47-48.4任凌珊.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怖:黑猫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111-114.5敬南菲.爱伦坡的文学 理论 及其 在 黑猫 中 的体 现J.四 川 理 工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6(4):91-94.6朱洪祥.构建读者与读者构建 美国当代悬疑小说的读者反映批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3-

28、25.7王培松.后现代语境中作者作品读者关系的重构J.学术交流,2014(4):175-178.8POE E A.Review of Twice-Told Tales J.Grahams Ladys and Gentlemans Magazine,1842(5):298-300.9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曹明伦,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10 美泰森.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赵国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482024 年第 1 期王梦昭陈浩: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黑猫的恐怖氛围营造11 ISER W.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29、of Aesthetic Response 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12 POE E A.Review of Ballads and Other Poems J.Grahams Magazine,1842:11.13 ZHU GANG.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8.14 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30、003(3):94-97.Author,Book and Reader:Construction of Terror Atmosphere in The Black CatWang MengzhaoChen Hao(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Abstract:The Black Ca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Gothic novels created by Edgar Alla

31、n Poe.Previous studies on The Black Cat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mes of the work and the writers use of imagery,and only very few researchers analyzed this work from the readers perspective,but the dimensions of the analysis are relatively single.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theoretical persp

32、ectives which include the Unity of Effect,Transactional Reader-response theory,and Defamiliarization,the horrible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Black Cat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the book,and the reader.Therefore,this research had a thorough d

33、iscussion of how Allan Poe applied his superb writing skills to construct a well-rounded horror atmosphere,how the reader could interact through reading the book,as well as how readers resonated with the writer.Key words:The Black Cat;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the Unity of Effect;Transactional Read

34、er-response Theory;Defamiliarization(责任编辑:张静)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正式启用公告为了进一步加强编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与中国知网密切合作,推出全新的“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即日起正式启用,欢迎校内外投稿者使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链接网址:http:/。投稿时请进入网页,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即可投稿至我刊。编辑部将尽快处理来稿有关事宜,切实保障作者权利,使我刊的采编工作再上新台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5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