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 哲学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呈现出“研究数量上升”“研究内容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研究步伐伴随新理论的出场与时俱进”等特点。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涵盖了基本内涵、出场与演进、相互关系与整体性研究、实践路径、经验启示研究等内容。但仍存在“理论衔接不足、话语转化不充分”“探索历程梳理不到位、经验总结不充分”“与重大理论命题结合不紧密、对新背景下时代问题总结不深入”等问题。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研究。第一,要努力做好中国
2、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理论衔接和话语转化,提高理论话语的自洽性;第二,要认真总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探索经验和时代启示,增进理论应用的指导性;第三,要继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内容创新和视野拓展,增强理论发展的时代性。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61;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07109作者简介周金鑫,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引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旗帜。随着实践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
3、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也逐渐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命题陆续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自此这一理论命题在全党开始广泛运用,并逐渐确立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三化”并提,完整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正式出场。此后,这一表述在党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4、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后便往往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化”并提,减少使用“三化”表述。2017年,党的十九大继续沿用“三化”表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正式确定“两化”并提的最新表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贯穿了党领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过程。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纲领性主题,涵盖内容极其广泛,囊括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切思想理论成果,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同样,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
5、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重要命题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推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周金鑫(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71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国具体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研究现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独立研究以及其中“两化”的结合研究与“三化”的一体化研究。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及相关结合研究最为广泛,开始时间更早、历史跨度最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这一命题的提出。
6、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三化”并提的重大命题掀起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体化研究的热潮,大量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相关科研基金项目迅速设立,一批批新的理论成果快速涌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数量上升。以知网(CNKI)2009年至2023年底特定时间内相关主题下的文献资源为检索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文献约40478篇,其中直接以此为篇名的文献约 7469篇。同时,该时期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主题的文
7、献约1937篇,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期间,“新两化”提出以来,随着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三化”研究以新形式迎来新热潮。这一现象表明,学术界对“三化”研究进入了较成熟阶段,并依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二是研究内容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知网资源检索表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由一般的内涵研究、“三化”关系研究、推进路径和经验研究,延伸到对其理论基石、现实基础、本质要求等内容的探讨。同时,这一研究在总结“三化”理论形态演进规律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在与之相关的重要时期、重要领域、重要文本、重要人物等方面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三是研究步伐伴随新理论的出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
8、众化的发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学术研究体现前瞻性和指导性。例如,不断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出场、发展与衔接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阐述,积极探索阐明马克思主义“一化”“三化”到“新两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逻辑等。(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关于“三化”研究问题,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其基本内涵,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见解和表述。整体而言,多数研究者在其内涵的基本认知上形成了相似观点,但具体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关表述略有差异。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在“三化”内涵研究中,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阐述最为广泛,许多著名学者都提
9、出了经典表述,涵盖了“过程结果论”“转化互动论”“系统论”等视角。其一,“过程结果论”视角强调,其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成并对中国实践发挥推动作用。其中代表性观点例如,“秋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1石云霞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顾海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化中国”和“中国化”两个方
10、面的基本含义,即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以及新内涵和新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3。其二,“转化互动论”视角强调,其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互动转化,同时解决中国问题。例如,袁银传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 说中国话 而不是说德国话苏联话 或者 美国话,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结合与双向互 本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主要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为参考。-72政治 哲学研究动,让
11、中国的同志解决中国的问题”4;曹泳鑫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并根据中国实际做出转化,马克思主义还与民族文化之间互动结合”5。其三,“系统论”视角的内涵阐述则包含过程、方法、结果、目的、特征等要素,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动态性、发展性。例如,李爽教授、张华教授等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
12、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6事实上,无论是过程结果论视角、转化互动论视角,还是系统论视角,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要素。即,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在这一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此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进行的广泛阐释基本与此相符。其一,许多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
13、义时代化内涵包括多方面含义。例如,刘昀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格局变化和时代变迁中汲取新营养以引领时代发展;二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中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理论;三是在社会实践发展和检验中吸纳群众经验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肖贵清教授8、韩振峰教授9等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包含“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发展”等方面内容。其二,有研究者从侧重内容、形式、话语体系等方面解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例如,“秋石”1、王晓青10等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既包含内容和形式的时代
14、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袁银传教授则具体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非“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4其三,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抑或将其内涵划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广义内涵,而狭义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最大特点是体现时代性,即要体现时代、适应时代和引领时代。时代性还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特点即“发展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时代要求、指导所处时代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大众
15、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时就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随后,学术界基本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提出了多种理解与阐释。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和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其一,有研究者从主体、形式、目标等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例如,何毅亭、沈其新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推广,11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理解到通俗易懂,最终被广大人民理解、
16、掌握和认同的过程。12其二,有研究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分为“大众化”和“化大众”两个方面。如,朱哲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化大众”是辩证互动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其中,“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73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的过程;“化大众”就是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影响和感化人民大众以提升其觉悟、素养和理论热情,并最终转化为人民大众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13其三,有研究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特指来看,它是包括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泛指来看,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4另外,也有研究者从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层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并能够认同、信仰和践行。15由以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特点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信仰、磨炼品格、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
18、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出场与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明智选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长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出场和演进研究,是把握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先导课题,也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推动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出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出场研究属于这一理论命题的前端研究,对该命题的深化研究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术界对“三化”命题的出场研究主要包含起点、背景、进程、原因和意义等方面,其中对出场背景、原因和意义的阐述最为广泛。(1)在阐释出场背景方
19、面,周忠高教授认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16;王凤祥、洪念德从理论创新的视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观、发展观和群众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创新。17(2)在阐释出场原因方面,张华教授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18;陈章亮则认为,“三化”命题提出是我国理论与实践在互动中发展的必然,适应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改造世界的需要。19另外,胡和勤教授认为研究“三化”命题既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需要,
20、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同时还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需要20。(3)在阐释出场意义方面,顾海良教授从理论价值角度指出,“三化”命题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刻画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特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21;冯刚从现实意义角度指出,“三化”命题的出场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问题以及运用中的语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22;顾钰民教授则从实践价值角度提出,“三化”命题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宽广的世界意义
21、,有利于推动理论力量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践力量2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分别提出及一体化命题的产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及其后由“三化”向“新两化”的转变也是顺应理论演进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实际而与时俱进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演进,蕴含着内在逻辑和多重动因。对此,有学者给出了相应的回答。例如,陈培永教授认为,从“一化”到“三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4政治 哲学研究认识的深化,顺应了
22、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格局变化,显示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方案。24章忠民教授认为,从“一化”“三化”到“新两化”的转变,包含“不同时期理论与实践、目标与现实间的矛盾张力”“世界格局、时代主题、历史文明的深度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多重动因,符合“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内在关系发生了重新构建,以一种新的辩证结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体系。25(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互关系与整体
23、性研究1.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关系研究是这一命题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学术界对此产生了广泛讨论,对于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具体而言,学术界的观点仍各有侧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类说法。(1)整体关系说。整体上说基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例如,蔡永生教授认为,从理论分析、历史考察和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都是一致的且在同一个历史过程中发展的,也是缺一不可的。26另外,也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过程统一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创新之中。例如,王中平认为,三者演进过程既是历史
24、过程也是现实运动,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27;王兵、尚庆飞认为“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时代特征及人民群众相结合过程,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28;韩振峰教授认为“三化”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29。(2)结构关系说。结构关系说涵盖了一体两翼说、隶属关系说、三位一体说(三维一体说)等代表性观点。其中,一体两翼说和隶属关系说认为三者关系并非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三位一体说(三维一体说)则认为三者处于并列地位。具体来看,一体两翼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统领“三化”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处于关键
25、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则作为两个重要路径和抓手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的。30隶属关系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是一种包容隶属关系,中国化是核心和根本,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而时代化、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分支和具体展开。20三位一体说认为三者虽内涵不同、各有侧重,但三者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9类似的,三维一体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视角,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时间、主体三个维度,认为三维一体构成了三者的基本架构。31(3)辩证统一说。辩证统一说最大特点是承认三者各自具有的地位和特点,然后在辩证关系中既相互区别又存在能形成
26、统一关系的内在逻辑。辩证统一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主题条件归宿说”,即认为三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具有内在统一性,同时,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视为三者统一发展的中心主题、前提条件、目的归宿。10同样,类似的还有核心动力归宿说,认为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三化”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时代化是灵魂和动力,大众化是归宿和落脚点;32核心关键归宿说认为,三者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目的;33前提纽带目的说认为,在辩证统一关系中,三者分别侧重于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纽带,大众化又是中
27、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342.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三者具有整体性特点以及开展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当前,学术界对“三化”命题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包括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研究和三者内涵的一体化研究,还包含了整体性研究的原因、地位、作用、方法论和意义等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一体化表述。当前研究中,学术界对“三化”内涵的一-75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体化表述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8、,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2)其他研究者的阐述则主要涉及整体性研究的原因、地位、作用、方法论和意义等内容。例如,陈曙光教授从历史逻辑与理论内在逻辑两方面解释了“三化”的整体性逻辑,认为从历史逻辑来看三者“三位一体”的客观事实长期存在,而从理论内在逻辑来看三者又相互联系、紧密相关,因此要努力推进三者的整体性研究。35蔡永生强调了推进三者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这一过程是在整体推进和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6顾钰民教授从方法论角度
29、提出,把“三化”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研究的基本方法,推进这一研究是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体现。23孔德生教授认为,“三化”作为一个整体思想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紧密相连的基本内容,推进其整体性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6(四)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演进是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的,是在二者有机结合中同时发展的。因此,注重理论应用和路径探析成为学术界研究“三化”命题的两大重要方向。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主要
30、涵盖理论建设、行动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持续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1.理论建设层面。理论研究是行动建设的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术界十分重视理论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此,曹泳鑫教授提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5;肖贵清教授则提出,要“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突出问题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8。另外,韩振峰教授从借鉴吸收优秀文明成果的角度提
31、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9。胡和勤教授强调要重视理论的实践来源,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建设,要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同时要联系实际、贴近群众、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2.行动建设层面。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是“三化”命题的重要价值指向,因此,要在实践行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涉及政党建设、载体和平台建设、方法论运用、宣传方式等方面。例如,曹泳鑫教授、张华教授等提出,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建设5,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使其与马克
32、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18。李爽教授提出,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同时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平台和渠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快速深入人心6。刘明芝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强调了掌握科学方法重要性,并具体提出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37另外,还有学者提出,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更加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3.制度建设层面。制度建设是思想建设和行动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术界对以制度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33、代化大众化发展也提出了广泛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李爽教授提出,要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重要保证。6杨荣、丁玉梅则具体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在内容、方法、组织、执行等方面建立制度规范,从而-76政治 哲学研究保证理论发展与实践进步的持久性和长效性。30(五)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经历了百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这一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代,必须赓续传承、继往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赢得历
34、史主动,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学术界也非常关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总结,在梳理“三化”探索历程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观点。其中,对探索历程的梳理,学术界出现了以时间、发展阶段、重要领导人、重大事件或重要理论成果等为依据的不同划分方法;而对经验总结,则主要以具体时间跨度为界限。郑德荣教授以建党以来至90周年纪念为时间跨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三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实现了“三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最主要的经验有,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为重要
35、前提和理论基础;以树立世界视域、时代目光和把握时代特征为时空依据和现实要求;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用理论武装群众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动力源泉和最终目的。38荣开明、张国富等同样总结了这一时间跨度的深刻启示。荣开明从汲取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角度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充分有效结合。39张国富则在分别总结“三化”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经验,同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
36、义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40韩庆祥教授、陈远章教授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出发,将这一过程的基本经验总结为“四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的辩证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心心相印”“坚持基本国情与时代潮流的同频共振”“坚持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融合”。41另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石云霞教授用“八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与发展相结合,既不丢“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反“左”与反右相结合,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破旧与立新相结
37、合,既敢于突破陈规又勇于创立新说;批判与借鉴相结合,既坚持古为今用,又坚持洋为中用;真理与价值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精神又体现人文关怀;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坚持世界眼光;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既依靠集体智慧又尊重群众创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又坚持实践第一;等。42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一)研究不足总体来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研究达到了较为成熟阶段,取得了相当成果,并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在各个时期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同时,尽管在许多具体方向上取得了相当成果,但就发展中的整体来看,这一命题的研究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伴随“三化
38、”演进的理论衔接不足、话语转化不充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适应时代和历史的需要经历了动态演进,在不同时期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也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在目前研究中的理论衔接论证不足、话语转化不充分,无法为这一演进过程提供充足的理论回答。第二,对“三化”探索历程梳理不到位、经验总结不充分。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各个时期积累了应对不同发展要求的宝贵经验,应该在新时代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借鉴。第三,“三化”研究与其他重大理论命题结合不够紧密,对新背景下的时代问题总结薄弱。马克思-77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在新
39、时代面临新的环境与任务,呈现出新的概念表征,如果失去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二)未来展望能否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关乎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新时代,要以宏大视野、战略眼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进步,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务实创新不断提升理论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要努力做好“三化”研究的理论衔接和话语转化,提高理论话语的自洽性。首先,要进一步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逻辑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逻辑,讲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逻辑。其次
40、,要特别重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延续性及其重要地位,阐明“大众化”在“新两化”命题形式于具体实践中的实际体现。再次,要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既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变形”、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不变色”,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话语形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和“通俗话语”的关系,不断丰富适应当代传播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话语”。第二,要认真总结“三化”发展的探索经验和时代启示,增进理论应用的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内在地囊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前进史。未来,继续研究这一理论命题,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41、化大众化史观,认真总结其发展的总体性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指引。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与“以史为鉴”相结合,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体现时代、适应时代和引领时代。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同时要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注意防范和抵制外来思想文化渗透。第三,要继续推进“三化”研究的内容创新和视野拓展,增强理论发展的时代性。未
42、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研究,不仅要结合实践加强理论自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深入探究与之相关的经典课题、时代新课题和衔接性课题。既要继续深入研究人民当家作主、四个自信、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等经典课题,也要开拓探讨乡村振兴、伟大复兴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全新课题的论证和阐述,还要积极回答好理论衔接、经验总结、话语转化等转化和衔接问题。从广义上而言,“三化”命题本身就囊括了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因此做好“三化”命题与之紧密结合的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致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进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成社会
43、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石。参考文献:1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18-21.2石云霞,陈曙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9):133-139.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4-11.4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11-15.5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63-70+86.6李爽.试论推进马克
44、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党建研究,2010(2):40-42.7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25-26.8肖贵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5):4-9.9韩振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11(4):1-4.10王晓青.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78政治 哲学研究版),2010(5):82-86.11何毅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0):1.12吴尚忠,沈其新.
4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12-13.13朱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9-31.14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5-30.15蒋均时,张博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9(5):33-36+51.16周忠高.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理论学刊,2011(10):4-7+128.17王凤祥,洪念德.理论创新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
46、3(1):11-15.18张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J.东岳论丛,2011(6):5-11.19陈章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空间、时间和主体性三个维度释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16-21.20胡和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10(8):4-7+127.21孙来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21-123.22冯刚.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J.高校理论战线,2010(8):7-10.23顾钰民.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13.24陈培永,李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关系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2):34-39.25郭玉琦,章忠民.马克思主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3(3):19-26.26蔡永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2):42-47.27王中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创新的诠释J.理论视野,2011(10):21-24.28王兵,尚庆飞.马
48、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1(5):42-46.29韩振峰.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相互关系J.兰州学刊,2011(1):20-22+26.30杨荣,丁玉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6(2):53-58.31陈德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维”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1(10):49-53.32肖浩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统一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7-98.33周国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
49、机统一J.求索,2012(7):179-181.34田旭明,沈其新,彭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J.理论导刊,2010(4):4-7.35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14-17+56.36孔德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论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5-68.37刘明芝.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J.理论学刊,2012(4):75-80.38郑德荣,牟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39荣开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辉煌90年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18-21.40张国富.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48-52.41韩庆祥,陈远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及经验J.教学与研究,2021(5):5-15.42石云霞.改革开放40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63-71.责任编辑:彭银春-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