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保山市潞江镇白寨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55724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保山市潞江镇白寨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保山市潞江镇白寨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保山市潞江镇白寨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

2、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

3、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保山市潞江镇白寨为例蒋红缨(保山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摘要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潞江镇处于怒江峡谷地带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中心区域,德昂族是该地区的世居主体民族之一,聚集地白寨居于汉族与傣族村寨中间,处于汉族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包围之中,是典型的“与汉为邻”的“民族互嵌型社区”。从保山市潞江镇白寨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 民族互嵌;德昂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中图分类号 K286.4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674

4、-9340.2024.01.009文章编号 1674-9340(2024)01-0066-07收稿日期:2023-05-14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规划项目“滇西民族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共生研究”(项目编号:A2022YY07)。作者简介:蒋红缨(1970),女,云南保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同时指出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德昂族是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属于直过民族

5、、跨境民族。中国境内德昂族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的芒市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其他散居在保山、瑞丽、陇川、盈江、梁河、耿马等地1。从德昂族整体生存环境来看,德昂族都生活在被傣族、汉族、景颇族等多种文化包围的地域环境之下,傣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渗透尤其显著,他们共同生活在南传佛教文化圈。在“小传统”和“大传统”的影响下,同一区域下的同一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化互相渗透,并构成了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独特的地域空间和地缘感知。本文以保山市潞江镇德昂族自然村白寨为田野调查社区,白寨是典型的“民族互嵌”村寨,从保山德昂族的历史源流、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德昂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族际互动中的多元

6、融合、德昂族民间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论述,将德昂族民间音乐文化从交融共生的角度进行研究,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一、保山德昂族的历史源流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曾居住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德昂族为古代濮人后裔的一部分,是孟高棉系统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定居于云南境内,并有相当数量,由于部落众多,又称为“百濮”。历史上,百濮的分布区域往往与百越系统的部落互相交错。西汉初年,百濮中称为“苞满”的部落分布在滇西一带。至汉晋时期的永昌郡,包括了今德宏、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在内,居住在其区域内的“苞满”“闽濮”“濮”即近代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

7、先民,此时他们还没有分化为单一民族,分布广阔,在永昌郡内有着相当势力。南北朝时期,永昌郡内各民族地区渐脱离了内地王朝的统治,散居滇西地区的闽濮部落成了“檄外”的少数民族。南诏时重新统一蒋红缨: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了这些地区,原永昌郡内的民族从“闽濮”中分化出“望蛮”和“朴子蛮”,“望蛮”即近代氐族的先民,“朴子蛮”即近代布朗族和德昂族先民,发展为一个势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下有许多小部落,总称为“茫蛮部落”。其下的“茫施”部落即今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先民,而芒市亦是由德昂族先民“蛮施”部落居于此而得名。至元代时,“朴子蛮”又被称为“蒲蛮”。明朝时期,又称为“蒲人”。至清朝初年,仍称之

8、为蒲人,且包括布朗族和德昂族在内。清初以后,德昂族才从“蒲人”“蒲蛮”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被称为“波龙”“崩龙”。建国后,德昂族一直沿用“崩龙”这一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9月改名为“德昂族”。保山市潞江镇有白寨、沟边寨、那线寨三个德昂族自然村,白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立的村寨,因寨子的东侧有一块白色的大石头,白寨因此而得名。二、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白寨德昂族自然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傣族乡石梯村,全村总面积12.86平方千米,辖白寨、大田心、二家寨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86户1 626人。汉族、傣族、德昂族、傈僳族、彝族等众多民族在潞江镇杂

9、居,具有典型的多元文化特点,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文化在这里碰撞并逐渐形成了交融互嵌的格局,不同的个体在互嵌的社区中相互尊重差异,同时在碰撞与演变中又不断重新构建文化,德昂族也在与周边的民族互嵌中发生着变迁,尤其是与周围的汉族社区和傣族社区形成一个“与汉为邻文化共生”的互嵌型社区文化。(一)地缘与空间的民族互嵌促使民族文化融合潞江镇傣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乡镇,不同的民族社区和群体在这里杂居交会,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格局。石梯行政村是一个汉族村寨,从白寨村所处地理区域来看,这里是以傣族为核心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中心,与傣族文化核心区域德宏州以及缅甸相邻。丝绸之路以及各项政策制度的实施,使

10、中央王朝政治文化力量以及大量汉族移居潞江镇,从而使潞江镇成为傣族、汉族和本地德昂族以及其他民族相遇的场所,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白寨德昂族被汉族文化和傣族文化所包围,虽然各自文化不同,但相同的生存空间对族群的性格以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历史我们发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永昌地区实行军屯,汉族移民开始进入濮人地区,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开始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由于汉族移民数量有限,濮人的汉化并不明显,濮人凭借民族优势夷化了汉族移民,以致茫蛮和金齿部落王国的再度崛起。明代初期,明朝政府推行移民政策,挤占濮人的生存空间,让汉族移民与德昂族先民为邻,以致在陇川允弄遗址和允崩龙遗址中留

11、下汉族文化的遗迹,这一时期的汉化变迁也非常有限。明代中期以后,傣族开始崛起,傣族文化开始主导滇西多民族地区,德昂族又与傣族共存于傣族文化之内,其文化又开始了向傣族文化靠拢的文化变迁。进入新白寨时代之后,德昂族人又开始了新的文化变迁2。傣族和汉族共同生活在潞江镇的坝区,德昂族则生活在潞江镇的高山区,生存空间的相邻性和交叉性使各民族之间必然发生深层族际互动,自然生态的相同性和互补依赖性就导致区域内群体人文空间逐渐发生了接触改变,地理生存空间的模糊促使人文生存空间发生互嵌,同时人文生存空间的互嵌也加快社区的共生步伐,说明生存空间的互嵌为白寨村提供了民族互嵌的物质基础,最终使他们形成今天民族互嵌的共生

12、格局3。(二)经济上的依赖和政策的嵌入促成长期的文化互嵌由于历史的原因,德昂族社会长期处于封闭、停滞的状态中,直到新中成立前夕,德昂族社会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大多数山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而与此同时,德昂族居住的相对分散性又决定了他们不得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傣、汉、景颇、阿昌、傈僳等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德昂族自身的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结构,因此其经济活动不同-67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程度地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从田野调查中发现,历史中潞江镇的傣族土司拥有当地的统治权和占有大部分土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在族际互动中傣族文化对

13、德昂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非常严重。白寨村的德昂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周边各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使他们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婚丧、音乐文化等方面都打上了傣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烙印。德昂族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维持着整个民族的生命存续,从生存发展来看,“民族互嵌”也符合德昂族经济发展与创新的生存策略。纵观历史,无论是丝绸古道、政策移民、还是明朝的屯田制度和土司制度的实施,都体现了中央政府管理这个区域的手段,从上到下的政策嵌入使傣族文化的一些元素也逐步融合成为了白寨德昂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交融过程中既保持了民族文化本真又超越了民族的重叠与互嵌,这一切也反映出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

14、的国家认同。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保山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及南亚国家陆路口岸的重要通道,必将带动保山的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跨越发展。(三)语言文字与民俗节日共享促进文化的交融音乐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在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语言对民族音乐风格、旋律、节奏的形成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文字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通常使用傣文,少数使用汉文和景颇文。德昂族长期以来与汉族、傣族、景颇族等民族杂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甚至各民族之间通婚也是常事,有些家庭成员之间就跨越2-3个民族。在田野调查中得知,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的

15、宣传、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拉近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也促进了德昂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如今白寨的很多人都会讲傣语和汉语甚至其他民族的语言。民俗节日是所属群体社会的写照,德昂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德昂族群众信奉小乘佛教,民俗节庆活动大多与宗教性的节日有着紧密联系。由于德昂族与傣族长期和睦相处,信仰相同,如今,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泼水节、进洼节、出洼节和烧白柴节等节日成为了德昂族和傣族共同的节日。每逢“进洼”“出洼”“做摆”等节日期间两个民族都会到佛寺拜佛,当德昂族欢度节日的时候,傣族、傈僳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群众都会前来分享欢乐。傣族群众也

16、背起鼓敲起铓,加入打鼓舞圈,两个民族的鼓手有着共同的节奏、共同的步伐和共同的心愿。傈僳族群众也吹起竹笛弹起三弦,另围舞圈翩翩起舞,汉族群众也会跟着德昂族和傣族一起跳起“嘎秧”,和傈僳族一起跳起“三弦舞”。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步,却在同一空间有着共同的心声,构筑了具有共同意义的文化空间和共同价值取向的群体,户外展演成为当地民众表达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德昂族、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都过泼水节,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泼水节,邻近的各族群众都会前来分享欢乐,如今的泼水节已经演变成西南各族人民的狂欢节,节日共享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对德

17、昂族和其他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切都向我们呈现了民族互嵌的文化形态。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族员之间的团结和睦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三、德昂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族际互动中的多元融合(一)德昂族与其他民族民间歌曲的融合民族民间歌曲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各民族民间歌曲对每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生活、风俗、宗教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民歌在德昂族整体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是实现德昂族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历史中的德昂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民歌的题

18、材多以苦难生活为多,如:孤儿歌 等你回来安埋我 受苦的人 等等,即使是结婚仪式中必唱的歌曲 芦笙哀歌 哭嫁歌 都用低沉的歌调来-68蒋红缨: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吟唱。田野调查中,潞江镇德昂族歌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香芳就给我们介绍了 帮工调 这首歌曲。帮工调 是一首长篇的男女对唱歌曲,从试探对方情谊开始唱起到两人相爱准备结婚,因为没有钱,小伙只能外出帮人做工,挣得钱后返回家园与爱人成婚的故事,歌曲长达600多行,把德昂族人到缅甸去帮工挣钱的苦难历程用悲伤的歌声来演唱,德昂族民族的苦难用艺术的形式得以反映,这首歌也是德昂族人结婚仪式上必须演唱的民族长歌,凄婉哀怨的歌声常

19、常让在场的所有人热泪盈眶,也让婚礼上的悲情演唱成为德昂族人民构建共同记忆的场域和传播的方式。当今德昂族民歌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专业人士以歌颂共产党和幸福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新音乐。如歌曲 德昂人民心欢畅 德昂姑娘等你来 等等。德昂族的民歌体裁丰富多样。德昂族的山歌,也被称为“格耳”。其演唱内容五花八门,曲调形式繁多(热烈的、抒情的、粗犷的等等),以对唱为主要形式,通常在山间以及田野中放声高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代表作有 德昂人民心欢畅 共产党的恩情长 等。德昂族的情歌,也被称为“格罗来”“格耳勒哎”等。演唱形式主要有:男女对答、独自抒怀、混合同唱等。根据恋情发展阶段可以分为:相会歌

20、思情歌恋情歌结婚歌失恋歌。其曲式以及调性各有不同,旋律的唱腔也各有特色,情歌在德昂族的青年男女间尤为受欢迎。代表作有 远方的妹妹 爱情不能单相思 我深深地思恋着你 等。德昂族的水鼓调,这种民歌体裁为云南保山潞江镇德昂族独有,也被称为“嘎格楞当”,是打着水鼓(大鼓)、大钹、大铓、的人们又唱又跳的歌舞,是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水鼓调只有一个乐句,反复演唱,却又是一首完整性较强的民歌,曲调短小简练,欢快动听,人们随着音乐载歌载舞,结束时还会在鼓声中高呼“诺啊、诺阿、唔”,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采录时间:2023年4月15日采录地点:潞江镇白寨德昂族聚居地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山歌情歌、

21、叙事歌、风俗歌、宗教歌等等。这些不同民族民间歌曲体裁与德昂族民间歌曲一起构成了当地民歌审美风格的多元特征,如德昂族民歌低沉阴柔;傣族民歌优美抒情;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民歌热情奔放。这些不同审美风格特征的各民族民间歌曲对德昂族民间歌曲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德昂族的一些民歌都是用傣语或汉语来演唱。总之,德昂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通过经济、贸易、文化、民俗节日以及婚姻等形式交流交融并传播流变,使得各民族民间歌曲在审美风格、语言、音调、旋律、节奏等都有相互影响及相互融合,同时也让许多的民族民间歌曲在多个民族之间广为传唱。这也充分说明“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性是同存在的,共生性是弥合差异

22、性的基础,差异性又促进了进一步沟通交流的动力,并在相互碰撞中互相借鉴与补充不是在碰撞中使一种文化消失,而是在碰撞中共同成长”4。因此,德昂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通过经济、贸易、文化、民俗节日以及婚姻等形式交流交融并传播流变,使得各民族民间歌曲在审美风格、语言、音调、旋律、节奏等都有相互影响及相互融合,同时也让许多的民族民间歌曲在多个民族之间广为传唱。如德昂族歌曲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 就是把德昂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升华出带有时代特征与审美的主题风格而被广为传唱。(二)德昂族与其他各民族民间乐器的多元融合德昂族民族乐器和其他少数民族乐器一样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虽然-69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它们在形制、结构和演奏方法上不尽相同,音色各异,但表现力较强,常常用于独奏、合奏、戏曲、曲艺、歌舞的伴奏当中。德昂族民间乐器多与歌曲相配合演奏,具有本民族特点。德昂族乐器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打击乐器有水鼓、象脚鼓、石鼓、圆鼓、铜鼓、蜂桶鼓、韵板、铓锣、钹、鱼磬等数种。管弦乐器有葫芦笙、马腿琴、笛箫、叮琴、小三弦、口弦等多种乐器5。水鼓(德昂语叫格楞当又叫大鼓)是德昂族独有的打击乐器,从它的形状、大小、音质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汉族大鼓和傣族象脚鼓有相似之处。水鼓也是德昂民众精神力量的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乐器,水鼓已经变成了

24、德昂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和集体记忆,被德昂族民众称为“佛鼓”或“神鼓”。象脚鼓和排铓是傣族最重要的打击乐器,现在广泛地流行于保山、德宏等地区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当中;葫芦丝流行于保山、德宏地区的民族聚居地;马腿琴是德昂族、傣族、阿昌族等民族所使用的弹拨乐器;小三弦、口弦、唢呐、箫等乐器通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滇西各地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民族也广泛运用这些乐器。总之,德昂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音色独特而丰富。在各民族相互交往过程当中,各民族民间乐器相互影响,并不断吸收与借鉴,从而形成多元融合的局面。(三)德昂族与其他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融合德昂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重大节庆或者盖

25、房子时要集体跳舞来庆贺,分为节庆性和宗教性两种。德昂族舞蹈可分为象脚鼓舞、水鼓舞、采花舞、长鼓舞、嘎光舞、八步舞、竹竿舞、佛鼓舞、圆鼓舞、花篮舞等。这些舞蹈不论是舞蹈动作、伴奏乐器、传递的文化都各有不同,有的舞蹈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特定的人来跳,如佛鼓舞和竹竿舞。水鼓舞是德昂族独特的舞蹈,德昂语称为“嘎格楞当”,水鼓舞共有5大招式:万马奔腾、雄鹰腾飞、龙凤飞舞、猛虎下山、排山倒海。表演者表演时,将水鼓挂在脖子上置于身前,身体前倾,边敲边跳,敲法是右手持鼓槌敲大面,左手手掌拍打小面,边敲边舞边唱。象脚鼓舞是滇西地区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都会跳的一种舞蹈,德昂族“水鼓舞”和“象脚鼓

26、舞”从道具(水鼓、大鼓和象脚鼓)的形制到舞步动作风格特点与傣族的“大鼓舞”“象脚鼓舞”均大同小异,音乐节拍也一致。流行于潞江镇德昂族群众中的“八步舞”是一种以象脚鼓、小铓、小钹为伴奏乐器的自娱性徒手舞蹈,该舞蹈沿逆时针方向行进,参加人数不限,不分男女老少均可插入踏节起舞。“八步舞”的节奏要素以四四拍构成。表演时人们会随着鼓手的节奏变化而改变肢体动作。在潞江傣族乡境内所举办的傣族“泼水节”“赶摆”等节日文艺活动中,都少不了德昂族“水鼓舞”“八步舞”的参与。在舞场中无论是伴奏乐器还是舞蹈动作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若干组大鼓、大钹,大铓围成内圈,更多的象脚鼓、小铓、小钹以及两个民族的“嘎光”和“八步舞

27、”队围成外圈共同起舞。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但相同节奏的鼓点应和着人们的头、眼、手、腰以及步伐的感应,无论节奏以什么套路呈现,表演者都会自觉地跟随节拍指向完成不同肢体的调整,形成村寨内部特有知识谱系的延伸。折射出南传佛教文化圈族群音乐表达一体多元共性与个性的创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态度6。这时通过肢体展演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族群的文化认同已经转化为积极的从众行为,使得族群的伦理道德、宗教观念、价值取向都已经融入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并取得认同由于受傣族舞蹈的影响。德昂族人也掌握了傣族“嘎光”的基本套路,两个民族在这种同欢共舞的场面中跳起鼓舞来节奏统一,动作协调,风格也趋于一致

28、。人们在不断的具身展演中实现人地互动,建构成一种地方认同,成为这一区域民间的集体认同,这也又一次向我们呈现了德昂族舞蹈在同一地域与自然生存空间,与他民族相互吸引与吸收,彼此共存共荣,共同形成德昂族舞蹈多元融合格局及特征。德昂族“八步舞”伴奏谱例采录时间:2023年4月15日采录地点:潞江坝白寨 表演者:尹香芳 董培文-70蒋红缨:民族互嵌下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谱例1:谱例2:四、德昂族民间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德昂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有着丰富的内涵,将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哲学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都融汇在音乐艺术里,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在全球化

29、渗透社会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保护和利用好德昂族传统民间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一)文化价值德昂族音乐文化内容广泛,涉及神话传说、史诗、民歌民谣等体裁。至今还保持着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显示出无比丰富的文化价值与高度的美学价值和多元丰富的特点。首先,可以通过德昂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德昂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以及审美心理,在传统音乐文化中蕴藏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如:保山潞江镇德昂族民歌 等你回来安埋我 就是一首将生活苦难、社会苦难和爱情苦难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民歌杰作;其次,通过民间艺术可以解读出德昂族先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以及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7,如:德

30、昂族创世史诗 祖先创世 和 达古达楞格莱标 就通过吟唱反映了德昂族先民对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来源、民族的形成等问题的思考8;通过研究德昂族古歌 收割歌 月亮照着我织布 伐木歌 等,我们可以了解德昂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德昂族先民政治、经济以及人与自然斗争的生活内容;最后,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来了解和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如:通过传统节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它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婚嫁习俗歌曲了解其婚俗文化;通过情歌可以了解其爱情风俗习惯;通过德昂族丧葬歌曲了解和研究原始宗教文化和丧葬风俗。德昂族的历史、哲学、政治、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都可以从传统

31、民间音乐文化中体现出来,并且找到交叉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意义。(二)现实意义德昂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9。保护、挖掘、传承德昂族传统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德昂族的民族心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保山市隆阳区地处滇西中心区域,是内联五地州的交通枢纽,外通南亚国家陆路口岸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在发展的同时,赋予了当地文化灵魂,为隆阳区形成了千年的丝路文化底蕴,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必将带动保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2、。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宣传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认同感,促使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推动构建和谐的边疆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71第 43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4 年 2 月结语白寨德昂族音乐文化作为文化活动场域,已经渗透到世俗的各个方面与日常生活形成自然状态,而白寨德昂族被汉族文化和傣族文化包围却保持着文化边界,构建出以自身存在为核心主体的社区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为活态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其他民族共同形成民族互嵌、结构相融、利益相连、情感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社区各民族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图景下相

33、互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共同建构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互嵌型社区”并形成各民族群众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社会空间。参考文献:1 丁菊英,蚌小云.德昂族茶俗文化中的传统生态意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1):51-55.2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昆明: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10):173.3 张晗.民族互嵌与文化共生对芒旦傣族村“与汉为邻”的文化透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144-150.4 闫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J.黄河之声,2019(10):16-17.5 孙家显.论德昂族“水鼓”和“水鼓舞”文化J.民族音乐,2014(2)

34、:61-62.6 申波,冯国蕊.“地方化”语境中的“象脚鼓”乐器家族释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31(02):145-165.7 丁国美.景颇族目瑙纵歌社会功能与价值J.民族音乐,2011(06):50-52.8 钟小勇,庞浩然,沙琪.滇西中缅跨境族群互动中艺术的社会功能J.民族音乐,2020(03):10-15,2.9 宋灵.文化共享视角下巴塘汉藏文化交融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21:83.The Communication,Exchange,and Integration of De ang Ethnic Music and Culture under the In

35、teroperability of Ethnic GroupsA CaseStudy of Baizhai VillageJIANG Hongying(School of Music,Baoshan University,Baoshan Yunnan 678000,P.R.China)Abstract:Lujiang Town,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aoshan City,Yunnan Province,is a central area where multiple ethnic groups gather.The De ang ethnic gro

36、up is one of the main ethnic groups inthe region,and the gathering place of Baizhai is located between Han and Dai villages,surrounded byHan and Dai cultures.It is a typical“ethnic intermingling community”that is adjacent to Han.Start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exchange,and integration of the music and culture of theDeang ethnic group in Baizhai village,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of“ethnic intermingling community”.Keywords:Ethnic intermingling;De ang ethnic group;Music culture;Integration-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