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654099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审计风险是指被审查资料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被审查资料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被审查资料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的影响,以此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一、重要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

2、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允许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大小。举例来说,比如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1万元,则意味着低于1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执行有关

3、审计程序查出高于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另外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8千元,则审计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来查出高于8千元的错报或漏报。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工作量越大。二、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做出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审计步骤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重要性与审计工作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工作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工作风险就越高

4、。但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当我们做出重要性水平数值这个决定时,我们已经承受了风险,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机会风险。显然机会风险与重要性水平成正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机会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机会风险越低。最后,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风险与机会风险的简单综合(加法),此时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就已不再是简单的正向或反向的关系了,重要性水平高,机会风险高,但审计工作风险低;重要性水平低,机会风险低,但审计工作风险高。由此可见,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三、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

5、出,如何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是整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各审计机构定位的重要性水平普遍不够低,这样虽然承受的审计工作风险较低,但机会风险较高,对外表现的审计风险仍然较高,实质上没有规避审计风险。笔者以为,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人是决定因素。因此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出发点。审计机关管理层应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氛围来约束和激励审计人员,把审计单位定位为具有良好信誉的专业性服务机构。一是要要求每名审计人员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有事业心和使命

6、感,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要廉洁自律、团结协作、服从大局,工作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二是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审计事项、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到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在政策制定中,应尽量考虑到制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同时,审计机关应在内部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对审计质量工作全面进行量化和细化,制定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审计质量认定标准。有效执行既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参照质量标准体系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经常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总结提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如

7、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讲是降低了重要性水平,这样虽然提高了审计工作风险,但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由此减少的机会风险一定大于审计工作风险,也就从审计人员这个主观因素上控制了审计风险。(二)处理好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一般地讲,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正比关系,即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但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情况,我们不能仅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在实际工

8、作中我们更加关注于取证成本。取证成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审计实施方案、事物的表现程度、取证方法、取证的难易程度等。当取证成本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取证成本较低时,根据谨慎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重要性水平定低一些,多取得一些证据,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根据取证成本,通过调节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的关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当今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受托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提高审计成本,降低重要性水平,以此来规避机会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意义。(三)灵活运用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具有实践意义

9、。因此重要性水平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从实践上讲,审计初期设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主观初评,这具有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来适当调整重要性水平,以求重要性水平设置的合理与适度。从空间上讲,重要性水平可以根据报表层次、账户层次、会计分录层次而分别设定,这样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整体的审计风险就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当然,重要性水平往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交织,同时外界经济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因素。这样我们就必须灵活的运用重要性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的加以调整,以求审计成本与审计

10、风险的最佳配比。(四)严格履行审计程序。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对审计人员工作量的限定,它与执行审计程序是相互独立的。具体来讲,如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低,说明该项程序可能引起的风险较高,需要增加审计步骤和工作量,以达到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反之,如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高,则可适当减少审计工作量,但无论重要性水平设置为高或低,审计程序必须严格履行。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 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从分析重要性的特定概念入手,论述了重要性原则在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评估审计风险、发表审计意见中的不同应

11、用,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指出应用重要性原则,必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专业判断能力,其中降低审计风险是其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出发点,减少或规避法律责任是确定其重要性水平的归宿。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审计 应用 审计风险 法律责任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概念和应用原则。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复杂和审计人员面对的信息资料的日益庞大,他们在受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等方面因素制约的条件下,既无必要亦无可能就会计报表的方方面面发表审计意见,而只能是就重要的方面发表意见。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原则的正确应用至关重要。一、对“重要性”特定概念的界定目前,各国的财务会计领域

12、对“重要性”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作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认为:“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重要性可能在整个会计报表范围内、单个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的单个项目中加以考虑。”在我国,所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明确指出:“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

13、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概念的表述虽然不尽一致,但其对内涵的理解则基本一致,即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这乃是“重要”的。显而易见,对于财务会计领域来说,要正确地理解“重要性”这一特定的概念,必须注意从内涵上把握住几个主要方面:第一,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第二,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而不应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审计人员自己的角度出发。第三,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

14、,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一项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会计报表可能是不重要的。对一个企业这一时期是重要的,另一时期则是不重要的。第四,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即从金额(数量)角度考虑,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从性质(质量)方面考虑,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也是重要的,比如,涉及舞弊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等。二、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的应用 (一)重要性原则在编制审计计划中的应用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第47款指出:“在制定审计计划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评估会计报表的重要性项目时,应结合其审计经验,考虑到有关法规

15、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行业属性、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等因素,对重要性进行初步估计、判断,从而将重要的审计项目在审计方案中详细展示,以确定审计的方法、范围、分工和时间安排,编制好审计实施计划。这里需要指出,由于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各交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各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一贯的整体性结论,因此,审计人员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此外,审计人员应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

16、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对此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至于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指南:(1)税前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在审计实务中,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也需要审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一般可参照世界“五大”会计

17、公司运用的变动比率法来确定)。至于对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人员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关键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第二,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其中对于重要的账户或交易,审计人员则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而对于出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交易,则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此外,在采用分配方法时,应注意各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二)重要性原则在收集审计证据中的应用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

18、的各项凭据。为了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必须要收集足够的且具有相当证明力的审计证据。那么,根据对重要性的定义,可以把重要性理解为一种错误的程度。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能够使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来的决策,则为重要错误,反之,即为不重要错误。也就是说,这里的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误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一界限的均不能容忍,而低于这一界限的可以接受。由此而论,确定重要性水平至关重要,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较高,说明可以容忍较大的错误,则所需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反之,重要性水平定得较低,则所需的审计证据就应多一些。在这里,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作为审计人员,应根据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来明确应收集的审计证

19、据,从而降低证据收集成本,提高证据收集效率。(三)重要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中的应用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大小通常与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也就是说,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人员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成反向变动关系。对这一反向关系,也可理解为,计划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

20、序也就越多,在此条件下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因而也就越低。因此,正确把握重要性原则与审计风险两者间的这种变动关系,可使审计 合同管理制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职责、合同的授权委托、洽谈、承办、会签、订阅、履行和变更、终止及争议处理和合同管理的处罚、奖励;本标准适用于龙腾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厂内各类合同的管理,厂内所属各具法人资格的部门,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办法3 定义、符号、缩略语无4 职责4.1 总经理:龙腾公司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对厂内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以法人代表

21、名义或授权委托他人签订各类合法合同,并对电厂负责。4.2 工程部:是发电厂建设施工安装等工程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签订管理基建、安装、人工技术的工程合同。4.3 经营部:是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设备、材料、物资的订购合同。4.5 合同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4.5.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办法并逐步完善规范;4.5.2 参与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查、签约、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的签证、公证、调解、诉讼等活动,全程跟踪和检查合同的履行质量;4.5.3 审查、登记合同对方单位代表资格及单位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技术装备、信誉、越区域经营许可等证件及履约能力(必要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检查合同的履行

22、情况;4.5.4 保管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合同专用章,并按编号归口使用;4.5.5 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合同文本资料进行编号统计管理;4.5.6 组织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定期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工作;4.5.7 在总经理领导下,做好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4.6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及材料、燃料供应部兼职合同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4.6.1 在主任领导下,做好本部门负责的各项合同的管理工作,负责保管“法人授权委托书”;4.6.2 签订合同时,检查对方的有关证件,对合同文本内容依照法规进行检查,检查合同标的数量、金额、日期、地点、质量要求、安全责任、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并提出补充及修改意见。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提出解决方案;4.6.3 对专业对口的合同统一编号、登记、建立台帐,分类整理归档。对合同承办部门提供相关法规咨询和日常协作服务工作;4.6.4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合同,建立合同统计台帐,并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