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本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38196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本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本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89美术美育04 2023 北方美术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NORTHERN ART 2023 04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本真Seeking True Essence of Art in Life付小青/Fu Xiaoqing艺术,往往在生活中获得美的经验。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对于“生活”一词的内涵的理解和诠释,也体现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审美境界。艺术、审美这样缥缈、空泛的概念,如何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又如何转化为抽象的情绪和感受,是在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无可回避的问题,但必然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是对于每个与艺术有所交集的人而言,过程千差万别

2、,这也造成了对于美的理解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黄土画派”艺术要植根于人民的创作理念来进行解读,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这所谓“生活”,也包含着对客观对象的自我感受和对当下创作环境的思考,将真实生活和提炼过的“生活”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并且将新的审美经验再次输送到生活中,这一过程,也成为更为广义的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生活”,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继而高于生活。人类艺术的活动与发展始终在证明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规律。何为“生活”?怎样才能称为表现“生活”?我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应该怎样表现生

3、活?怎样理解生活?这是困惑很多艺术创作者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就想从理论的角度对“生活”这个词进行探讨。“生活”这个词究其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规律的生存状态,一种属于自我的生活样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形式,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等都存在密不可分的深层次联系,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与艺术创作者息息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吴山明先生在其著作宿墨法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拓展一书中也曾经提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笔墨语言也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1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更容易发掘出这个词的深层次含义,“生”的即是“

4、活”的,这两个字很直白地表现出了生命的运动、生长和发展。“生活”这个词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生命体的生存发展状态、生存环境状态,以及形成状态。艺术工作者如果在创作中不强调表现生命的生存状态,就很难说是在表现生活。艺术家只有在创作中不断调动自我的生活感受,同时注入主体发自内心的创作境界,表现出自我(自身)对客观对象生存状态的感悟,才有可能创作出有骨有肉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体验生活,就会获得对某种生命状态的敏锐的感觉,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才能将主观情感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创作出感动人的作品。这种感觉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悟,就像“只在此山中

5、,云深不知处”的那种朦胧感。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其实都是对主体生活状态、环境认知的表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创作。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本体的感悟,由于个体的感悟不同,即使表现同一个具体对象,也会生发出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表现生活,必须先体验生活。那么应该怎样去体验生活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前面讲生活是一种生存形态,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表现那一种生活常态,而是需要去表现高于常态的东西。比如表现对象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等等。体验生活不是想表现农民就去扛几天锄头,耕几亩地,体验生活也不是

6、生硬浅显地去接触某一种生活形态,把它表现得和其外在形式完全一样,体验生活不是对生存状态的重复,而是要去表现人们生命中有活力的那一部分。艺术家往往想要不吃到苹果而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像一个富家孩子看到乞丐而问他,你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这实际上是这个孩子把他对自己实际活动的体验当作了对他人生活的认识,所以闹出了笑话。对于体验生活,刘文西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对陕北和陕北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在他的创作中无数次出现的陕北人民形象已成为他创作语言的一种代表符号。他在一生中,曾无数次去陕北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正是因为他对陕北人民生活的深入了解,才促使他创作出了无数饱含深情的经典作品。他晚

7、年的代表作黄土地上的主人就运用写实的创作手法、独特的笔墨语言、标志性的形象刻画,表现出了陕北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了画家对这片黄土地深深的热爱。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观者,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刘文西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画画,就是要画群众看得懂的画,你画的画别人都看不懂,画它做什么呢?”他还曾说:“我是一个南方人,也是一个延安人,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身上。”他正是把自己融入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创作环境中去,完全抛弃了自我现有的生活,真真正正地把自己当作一个陕北人来看世界,所以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打动人的。正是刘文西先生的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在饱含对人民的情感的同时能够雅俗共赏,

8、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真正的来源于生活。最好懂的艺术就是接近大众的艺术,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够打动观者。所以我们说,“生活”永远是艺术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反观当下的部分艺术创作,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味地模仿照片,无论山水、人物,抑或花鸟画创作,往往能从很多画面上看到复制照片的痕迹,这些作品要么是网络上的照片用电脑重新制作,只是改变了颜色然后稍加描摹,要么是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创作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成果并不是人民想看到的。作品一味地求细求大,本身就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的笔墨意味。这种创作不需要写生,更不需要去体验生活,找到图片打印出来,其行为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意义,何谈表

9、现生活,挖掘生活的美呢?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件工艺品而已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不能不使我们警醒。未来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发展?艺术家究竟应当怎样表现生活?当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一些所谓“当代”让人难以理解,抄袭别人又很让人不齿,一味地追求名利使中国画绘画创作在某些时候失去了方向。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扭转这一困局,是值得当代艺术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笔者担忧的是,按照目前一些国展创作的导向,国画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后代的画家也很难再出现如“长安画派”般的辉煌。那时的画家们没有电脑,没有喷绘打印,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对笔墨技法的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往往饱含自我

10、对美好事物的真诚追求,内蕴对生活环境的真实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凝练于笔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歌颂,是充满情感的美好再现和画家自我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生活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在网络图片中难以找到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使笔者陷入了思考,当代部分画家如果离开了网络和打印机、投影仪,甚至有可能难以创作,那他还能被称作一名画家吗?当代国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涵养,达不到“文人”的标准;二是很多画家只是重“技”,作品缺乏生气,缺少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另外,现代教育中,西方绘画对当代中国写意画也有较深影响,使得传统中国画缺乏“意境”。

11、在笔者看来,如果只会制作作品,永远也成为不了一名真正的画家。纵观当今部分国展出现的种种现象,也不由得使笔者对工笔画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难道工笔就是对照片的重复吗?这样的创作到底有意义吗?回味一下宋代的工笔画作品带给人的美好审美体验,每一朵风中的花,池塘中游水的鹅,一只在风中回眸的兔,几个听琴品茗的高士,都是那么的灵动可爱,方寸之间表现出的是创作主体对生活满满的爱。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观者从画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微风、夏天的朝露、秋天的清霜、冬天的寒雪,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在的创作正在慢慢失去这些灵魂。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要去寻找一条更新的创作之路和表现手段,描绘出自己对生活的真诚感受,表

12、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片热爱,而不是一味地去制作出看似写真的所谓艺术作品。有些艺术创作者之所以创作出犹如白开水般寡淡无味的作品,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悟,只求画面效果和所谓的形式感,缺乏精神内涵,缺乏对表现对象的感情。如果艺术创作都演变到如此境地,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去获取创作素材,但是在创作中不能融入自我的思考,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那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是空洞和苍白的,观者也很难从作品中获得任何感官上的共鸣。艺术创作和欣赏都应当注重观察生活,就是要把艺术家自身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例如,清晨的早市充满了烟火气,我们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神态,都可以从中看到他的

13、职业和生活环境,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体悟和感知。大自然中的一朵花、一片叶,或者是山中的一块石头,都带有自我的生命力和对观者的感召力。只要带着探究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它们,每种枝叶的结构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石块是什么样的构造,什么样的岩体,就会体悟到无尽的乐趣。进而将这种体悟和乐趣表现在画面上,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有可能与观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北宋米芾曾在画史中写道:“今人绝不画故事,则为之人又不考古衣冠,皆使人发笑。”意思是讲画历史故事,又不考衣服、车舆、风土、人物、年代特征,是会闹出笑话来的。这句话也正说明对生活理解感悟的重要性。一件艺术作品要反映出时代特点,没有对生活的体会和升华是不会打动人的。只有

14、充满时代感与新意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创作,而作品要体现出时代感与新意,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艺术创作和欣赏是有其艺术规律可循的,在艺术活动中,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当作别人的生活,更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当作别人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强加于别人的生活之上。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题材和内容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画的好与坏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大小轻重,画历史事件、伟人名人也并不能证明作品的优劣,相反,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对象更容易贴近他们的追求和感受。美好的、群众易于接受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艺术家和观者都更应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对客观对象的理解,这才是艺

15、术家的个性。我们应当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只有把自身对生活意义深层次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人所理解和享受的生活,事实上都与艺术息息相关。可以说,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艺术的时代,享受着艺术的生活,也以自己对艺术个性化的解读,将自己关于美的理念反馈给这个时代,使得艺术从此获得了更为真实的美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艺术与生活的个性化关联,也终将促使美育教育的观念更为深入人心。参考文献:1吴山明.宿墨法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拓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70.付小青: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责任编辑:蒙佳亮)88

16、89美术美育04 2023 北方美术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NORTHERN ART 2023 04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本真Seeking True Essence of Art in Life付小青/Fu Xiaoqing艺术,往往在生活中获得美的经验。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对于“生活”一词的内涵的理解和诠释,也体现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审美境界。艺术、审美这样缥缈、空泛的概念,如何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又如何转化为抽象的情绪和感受,是在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无可回避的问题,但必然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是对于每个与艺术有所交集的人而言,过程千差万别,这

17、也造成了对于美的理解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黄土画派”艺术要植根于人民的创作理念来进行解读,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这所谓“生活”,也包含着对客观对象的自我感受和对当下创作环境的思考,将真实生活和提炼过的“生活”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并且将新的审美经验再次输送到生活中,这一过程,也成为更为广义的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生活”,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继而高于生活。人类艺术的活动与发展始终在证明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规律。何为“生活”?怎样才能称为表现“生活”?我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应该怎样表现生活?

18、怎样理解生活?这是困惑很多艺术创作者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就想从理论的角度对“生活”这个词进行探讨。“生活”这个词究其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规律的生存状态,一种属于自我的生活样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形式,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等都存在密不可分的深层次联系,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与艺术创作者息息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吴山明先生在其著作宿墨法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拓展一书中也曾经提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笔墨语言也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1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更容易发掘出这个词的深层次含义,“生”的即是“活”

19、的,这两个字很直白地表现出了生命的运动、生长和发展。“生活”这个词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生命体的生存发展状态、生存环境状态,以及形成状态。艺术工作者如果在创作中不强调表现生命的生存状态,就很难说是在表现生活。艺术家只有在创作中不断调动自我的生活感受,同时注入主体发自内心的创作境界,表现出自我(自身)对客观对象生存状态的感悟,才有可能创作出有骨有肉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体验生活,就会获得对某种生命状态的敏锐的感觉,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才能将主观情感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创作出感动人的作品。这种感觉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悟,就像“只在此山中,云

20、深不知处”的那种朦胧感。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其实都是对主体生活状态、环境认知的表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创作。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本体的感悟,由于个体的感悟不同,即使表现同一个具体对象,也会生发出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表现生活,必须先体验生活。那么应该怎样去体验生活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前面讲生活是一种生存形态,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表现那一种生活常态,而是需要去表现高于常态的东西。比如表现对象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等等。体验生活不是想表现农民就去扛几天锄头,耕几亩地,体验生活也不是生硬

21、浅显地去接触某一种生活形态,把它表现得和其外在形式完全一样,体验生活不是对生存状态的重复,而是要去表现人们生命中有活力的那一部分。艺术家往往想要不吃到苹果而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像一个富家孩子看到乞丐而问他,你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这实际上是这个孩子把他对自己实际活动的体验当作了对他人生活的认识,所以闹出了笑话。对于体验生活,刘文西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对陕北和陕北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在他的创作中无数次出现的陕北人民形象已成为他创作语言的一种代表符号。他在一生中,曾无数次去陕北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正是因为他对陕北人民生活的深入了解,才促使他创作出了无数饱含深情的经典作品。他晚年的

22、代表作黄土地上的主人就运用写实的创作手法、独特的笔墨语言、标志性的形象刻画,表现出了陕北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了画家对这片黄土地深深的热爱。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观者,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刘文西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画画,就是要画群众看得懂的画,你画的画别人都看不懂,画它做什么呢?”他还曾说:“我是一个南方人,也是一个延安人,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身上。”他正是把自己融入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创作环境中去,完全抛弃了自我现有的生活,真真正正地把自己当作一个陕北人来看世界,所以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打动人的。正是刘文西先生的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在饱含对人民的情感的同时能够雅俗共赏,具有

23、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真正的来源于生活。最好懂的艺术就是接近大众的艺术,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够打动观者。所以我们说,“生活”永远是艺术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反观当下的部分艺术创作,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味地模仿照片,无论山水、人物,抑或花鸟画创作,往往能从很多画面上看到复制照片的痕迹,这些作品要么是网络上的照片用电脑重新制作,只是改变了颜色然后稍加描摹,要么是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创作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成果并不是人民想看到的。作品一味地求细求大,本身就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的笔墨意味。这种创作不需要写生,更不需要去体验生活,找到图片打印出来,其行为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意义,何谈表现生

24、活,挖掘生活的美呢?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件工艺品而已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不能不使我们警醒。未来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发展?艺术家究竟应当怎样表现生活?当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一些所谓“当代”让人难以理解,抄袭别人又很让人不齿,一味地追求名利使中国画绘画创作在某些时候失去了方向。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扭转这一困局,是值得当代艺术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笔者担忧的是,按照目前一些国展创作的导向,国画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后代的画家也很难再出现如“长安画派”般的辉煌。那时的画家们没有电脑,没有喷绘打印,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对笔墨技法的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往往饱含自我对美

25、好事物的真诚追求,内蕴对生活环境的真实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凝练于笔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歌颂,是充满情感的美好再现和画家自我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生活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在网络图片中难以找到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使笔者陷入了思考,当代部分画家如果离开了网络和打印机、投影仪,甚至有可能难以创作,那他还能被称作一名画家吗?当代国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涵养,达不到“文人”的标准;二是很多画家只是重“技”,作品缺乏生气,缺少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另外,现代教育中,西方绘画对当代中国写意画也有较深影响,使得传统中国画缺乏“意境”。在笔

26、者看来,如果只会制作作品,永远也成为不了一名真正的画家。纵观当今部分国展出现的种种现象,也不由得使笔者对工笔画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难道工笔就是对照片的重复吗?这样的创作到底有意义吗?回味一下宋代的工笔画作品带给人的美好审美体验,每一朵风中的花,池塘中游水的鹅,一只在风中回眸的兔,几个听琴品茗的高士,都是那么的灵动可爱,方寸之间表现出的是创作主体对生活满满的爱。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观者从画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微风、夏天的朝露、秋天的清霜、冬天的寒雪,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在的创作正在慢慢失去这些灵魂。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要去寻找一条更新的创作之路和表现手段,描绘出自己对生活的真诚感受,表达自

27、己对生活的一片热爱,而不是一味地去制作出看似写真的所谓艺术作品。有些艺术创作者之所以创作出犹如白开水般寡淡无味的作品,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悟,只求画面效果和所谓的形式感,缺乏精神内涵,缺乏对表现对象的感情。如果艺术创作都演变到如此境地,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去获取创作素材,但是在创作中不能融入自我的思考,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那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是空洞和苍白的,观者也很难从作品中获得任何感官上的共鸣。艺术创作和欣赏都应当注重观察生活,就是要把艺术家自身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例如,清晨的早市充满了烟火气,我们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神态,都可以从中看到他的职业

28、和生活环境,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体悟和感知。大自然中的一朵花、一片叶,或者是山中的一块石头,都带有自我的生命力和对观者的感召力。只要带着探究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它们,每种枝叶的结构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石块是什么样的构造,什么样的岩体,就会体悟到无尽的乐趣。进而将这种体悟和乐趣表现在画面上,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有可能与观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北宋米芾曾在画史中写道:“今人绝不画故事,则为之人又不考古衣冠,皆使人发笑。”意思是讲画历史故事,又不考衣服、车舆、风土、人物、年代特征,是会闹出笑话来的。这句话也正说明对生活理解感悟的重要性。一件艺术作品要反映出时代特点,没有对生活的体会和升华是不会打动人的。只有充满

29、时代感与新意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创作,而作品要体现出时代感与新意,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艺术创作和欣赏是有其艺术规律可循的,在艺术活动中,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当作别人的生活,更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当作别人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强加于别人的生活之上。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题材和内容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画的好与坏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大小轻重,画历史事件、伟人名人也并不能证明作品的优劣,相反,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对象更容易贴近他们的追求和感受。美好的、群众易于接受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艺术家和观者都更应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对客观对象的理解,这才是艺术家的个性。我们应当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只有把自身对生活意义深层次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人所理解和享受的生活,事实上都与艺术息息相关。可以说,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艺术的时代,享受着艺术的生活,也以自己对艺术个性化的解读,将自己关于美的理念反馈给这个时代,使得艺术从此获得了更为真实的美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艺术与生活的个性化关联,也终将促使美育教育的观念更为深入人心。参考文献:1吴山明.宿墨法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拓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70.付小青: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责任编辑:蒙佳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