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以中日韩学者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34551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以中日韩学者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以中日韩学者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以中日韩学者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以中曰韩学者为中心秦菲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在营州都督赵文翗的暴政下发动叛乱,而大祚荣集团却趁机东逃,于唐圣历元年()在东 牟山建立渤海国。在渤海国存续期间,契丹族作为位于渤海西面的边境势力,不仅是渤海国对外进行交流的对象,也是渤海国加强防备的对象。最终,辽天显元年(),辽(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军攻陷渤海上京龙泉府,大誣讓投降,渤海至此灭亡。此外,渤海国灭亡后,相当数量的遗民被纳人契丹所建立的辽朝之内,这些遗民此后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文化上均成为能够让辽朝得以兴盛的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渤海遗民反辽斗争。渤海与契丹关系史研究始于世纪初,在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内取得了

2、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目前为止,韩国学界虽已有介绍渤海国与契丹(辽)关系史研究论点 与课题,渤海的灭亡、遗民史相关研究现状和课题,?以及中国学界对近十五年来东丹史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等相关文章,?但仅限于东丹国史方面。韩国学者的综述论文不仅较多涉及本国学者乃至自己的观点,还仅仅局限于世纪初为止的研究成果,对最近十 年的研究成果未 能做全面且深人地分析。因此,为了今后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渤海国交流史,以及世纪渤海国在北方民族史中的地位,有必要详细了解其中一个层面,即渤海与契丹关系 的研究现状。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检索渤海与契丹间关系 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作一详细介绍及述评。限于篇幅

3、,恕不能一 一析之。就目前的研究对象来看,学界的研究大致可归 纳 为以下三个主题:渤海国与契丹关系、辽(契丹)对渤海遗民的统治政策以及渤海遗民的反辽斗争。本文系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渤 海历史地理问题域外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韩)林相先渤海国与契丹(辽)关系史研究论点 与今后课题,中国史研究 年第 辑,第 页。(韩)李孝珩渤海的灭亡?遗民史相关研究现状及课题,釜大史学 年第辑,第 页。杨雨舒近十五年来国内东丹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战线年第期,第页。当然不可否认韩国学者李龙范(渤海史研究的回顾及韩国史,韩国思想 年第辑,第 页),中国学者郑永振、李东辉、尹

4、铉哲(渤海史论 第章渤海史研究现状与认识,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第页),日本学者外山军治(渤海史研究的回顾,东洋史研究年第卷第号,第 页)、古畑徹(关于日本的渤海史研究,日本学 年第辑,第页)等均从整体上对当时出版或者刊行的渤海史研究成果有所回顾,但很少涉及渤海与契丹关系方面的内容。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辑)一、渤海国与契丹关系渤海国与契丹族的关系始于渤海国建国前夕,即营州契丹人李尽忠的叛乱,但辽天显元年()渤海国却因为契丹的征讨而灭亡。就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渤海国存续期间与契丹关系间的研究成果而言,从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主题:渤海建国与李尽忠之乱的关系、契丹太祖

5、耶律阿保机将渤海视为其“世仇”的原因及实质、契丹迅速灭亡渤海的原因。()渤海建国与李尽忠之乱的关系学界关于渤海建国与李尽忠之乱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在大祚荣没有参加李尽忠之乱的基础上,认为渤海建国集团大祚荣集团与契丹之间并不是从属关系。二是在大祚荣集团参加反唐活动的基础上,认为大作荣集团从属于契丹,其主要依据为存在的舍利官职。?而对“舍利”的认知,日本学者鸟山喜一曾跳出契丹授职的思维定式,以“舍利”名号辨族属,认为乞乞仲象是契丹人。中国学者苗威亦认为,乞乞仲象能够在契丹大贺氏联盟时期便被授予“舍利”一职,足见其并非异族,而应是契丹贵族出身。?与此相反,韩国学者权恩姝则对此观点给予否定,指出

6、当时舍利只是对居住在营州地区一个集团领袖或者首领的称呼。?(二)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将渤海视为其“世仇”的缘起及原因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十二月曾说:“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年渤海国与唐朝之间 的战争及 年 安史之乱均为关涉渤海和契丹关系 的重要事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为如下。(日)古畑彻唐 渤纷争的展开与国际形 势,集刊东洋学年第 号,第页之后韩语版译文刊登于(韩)林相先译渤海史的理解,首尔:新书 院,年;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年;(日)石井正敏日本渤海关系史研究,吉川弘文馆,年;(韩)李基东、(韩)延敏洙、王小 甫世纪东亚的历史像,东北亚历史 财团,

7、年;(韩)郑炳俊安史之乱与辽西平卢军的南下以李忠臣活动为中心,中国史研究 年第辑,第 页;(韩)廉景伊开元末唐的东北方政策变化与国际背景与年渤海侵唐(登州)有关,中国史研究 年第辑,第 页;柏松渤 海国对外关系研究,东北师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韩)权恩姝渤海与游牧民族关系,(韩)郑炳俊、金钟福、权恩姝等编中国的渤 海关系史研究,东北亚研究财团,年,第 页。请参考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一九杂考,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年,第页;张碧波渤海大氏考,学习与探索 年第期,第页;张碧波渤海大氏续考,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魏国忠、郝庆云渤海建国前史事考,学习与探索 年第期,第页;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

8、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但孙昊认为,渤海史学界将 渤海 建国集团乞乞仲象的“舍利”号理解为契丹授职,实受宋元之际释诂的误导。请参考孙昊说“舍利”兼论契丹、秣鞮、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第期,第页。(日)鸟山喜一著,船木胜马 编渤海史上的诸问题,风间书房,年,第页;苗威大柞荣族属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第卷第期,第页。(韩)权恩姝渤海与游牧民族关系,(韩)郑炳俊、金钟福、权恩姝等编中国的渤 海关系史研究,第 页。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岂宜安驻!”学界以此记录为基准,对辽契丹将渤海视为“世仇”的缘起及原因进行了一些细微的探讨。首先,关于辽(契丹)将渤海视为“世仇”的

9、缘起,韩国学 者权恩姝、林相先以及中国学者马 利清、宋玉祥、康建国、李月新均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呈现出三种截 然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辽(契丹)将渤海视为“世仇”的根源 与李尽忠之乱毫无关系,应从契丹和渤海战斗了数十 年的情况来进行理解和说明,持该观点的学者为权恩姝、康建国和李月新。二是认为“世仇”不过是太祖为灭渤海寻找借口的夸张之辞。如林相先指出,在渤海国存续期间,渤海国与契丹虽存在一定时间内的对立关系,但并不是世仇的关系,而是在契丹太祖言及的进出中原前提下,契丹恐怕渤海内通中国及从背后攻击契丹,才将渤海视为必须要消除的后患因素,这也是契丹将渤海视为“世仇”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学者马利清早于世纪

10、末就提出了类似观点,其指出渤海与契丹的关系绝不是“世仇”敌国,之所以提出这种说法不过是太祖为灭渤海寻找借口的夸张之辞;而灭渤海也绝不是因为“世仇”,而是为了实现其目标征服中原清除障碍。?三是认为契丹与渤海之间的“世仇”关系始于渤海建国前期营州地区发生的李尽忠之乱过程中。换言之,李尽忠之乱兴起之时,乞四比羽 和乞乞仲象在不支持李尽忠的前提下向东 奔走,使得契丹人严重受创,之后历经二百多年才好不容易得以发展起来。因此,宋玉祥认为,契丹人将这样的情形归结为秣鞮族背叛所造成的结果。此外,有关辽朝雪耻“世仇”的原因,中国学者宋玉祥指出,辽朝雪耻“世仇”原因在于让辽朝人侵勸海的事件变得合理化和遮世人耳目,

11、以及鼓舞士气,激荡民心。?(三)辽契丹迅速灭亡渤海的原因辽天赞四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仅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攻陷了渤海上京龙泉府,使得曾盛极一时的渤海国迅速灭亡。关于渤海国迅速灭亡的原因,中日朝韩学者虽存在较大争议,?但大体上可分为内因说、外因说和多种因素混合说等二种观点。辽史卷二太祖本纪下,天赞四年()十二月乙亥条。(韩)权恩姝渤海与游牧民族关系,(韩)郑炳俊、金钟福、权恩姝等编中国的渤 海关系史研究,第 页;康建国、李月新契丹人与渤 海人关系探微,辽宁师 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 页。(韩)林相先渤海与契丹交涉关系再探讨,高句丽渤海研究 年第辑第 页

12、。马利清契丹与渤海关系探源,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第期,第 页;陈显昌渤海国史概要(五),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宋玉祥渤海与契丹“世仇”之浅见,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宋玉祥渤海与契丹“世仇”之浅见,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关于渤海灭亡原因的分析成果,请参考(韩)金恩国再探讨渤海灭亡以契丹进攻及其对应为中心,白山学报 年第 号,第 页;(韩)金恩国渤海灭亡的原因,高 句丽研究 年第辑,第 页;(韩)李孝珩渤海的灭亡?遗民史相关研究现状及课题,釜大史学 年第辑,第 页;(韩)金恩国中国的渤海灭亡与遗民研究动 态,高句丽研究财团编中国的渤海史研究:动 态分析,高句丽研

13、究财团,年,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 铉哲渤 海史论第章第节渤海国的衰落和灭亡,第 页。但上述论述只涉及了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辑)首先是内因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为韩国学者李龙范、宋基豪,日本学者三上次男,朝鲜学者朴荣海,中国学者张碧云、张军等。他们主 张渤海灭 亡主要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换 言之,渤海国因内部纷争,或者因腐败堕落、毫无作为的统治集团而灭亡。内因说的主要根据为,契丹耶律羽之向辽皇帝上疏谏言道:“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这里的“离心”一词说明 当时渤海内部离心离德,存在很大的统治危机。?此外,基于在渤海国于辽天显元年()春正月被

14、灭亡前,很多官吏带领百姓逃亡至高丽的事例也可知,当时渤海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内部矛盾。?韩国学者宋基豪指出,渤海国因持续内讧,无法积极应对契丹的进攻,最终在一夜之间崩 溃。除此之外,朝鲜学者朴荣海和中国学者张碧波、张军等人均 把渤海的灭亡之因归结为统治者的腐 败和无能上,即渤海对不断变化的国 内外形势未 能采取积极的对策和 防御措施,从而把国家引向了灭亡。?其次是外因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渤海国的灭亡更应归结于外部因素。韩国学者金恩国指出,上文中提到的“离心”与其说是内讧的表现,不如说是渤海内部社会氛围所导致的民心动摇现象,因此渤海灭亡主要在于契丹的大规模征讨。?韩国学者李孝珩也从契丹对渤海战

15、略中来寻找渤海国灭亡的最大因素。主要表现为,契丹为攻陷渤海 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工夫去攻击渤海西面的土浑(吐谷浑)、党 项、阻卜等部族及辽东地区,且在正式进攻渤海时,采取了经过北部夫余府,直接进攻上京城的战略,未采取经长岭府东北方向进攻渤海上京城的策略。与此相反,渤海除了老相军外,均在上京城附近找不到较大军事部署的痕迹。在此基础上,李孝珩主张,辽契丹在统一部族的过程中,即进出中国北方和辽东地区的战斗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且与契丹相比,渤海末期战争经验相对不足,再加上未 能及时应对契丹的侵略而遭到了灭亡。对辽契丹能迅速灭亡渤海事件持怀疑态度的日本学者,如町田洋于世纪 年代(韩)三上次男考察渤海国的灭亡

16、事件基于渤海国与高丽的政治关系视角,和田博士花甲纪念东洋史论丛,年,第 页;(韩)李龙范渤 海王国的形成与高 句丽遗族,东国大学校论文辑 年第辑,第 页;(韩)宋基豪渤海灭亡时期的对外关系以与契丹?后三国关系为中心,韩国史论年第卷,第页;(韩)宋基豪渤海政治史研究第四章渤海的灭亡,一潮阁,年;(韩)宋基豪渤海的衰退和灭亡,韩国史年第辑,第页;康建国、李月新契丹人与渤海人关系探微,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 页。辽史卷七五耶律觌烈(羽之)传。(韩)李龙范中世满洲?蒙古史研究,同和化出版公社,年,第页。高丽史卷一世家卷第一,太祖八年()秋九月丙申、庚子和十二月戊子条。(韩)宋基

17、豪渤海灭亡期的对外关系以与契丹?后三国关系为中心,韩国史论年第卷,第页。(朝)朴荣海关于渤海的对外关系,历史科学论文集年第辑,第 页;张碧云、张军渤海国外交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韩)金恩国再探讨渤海灭亡以契丹进攻及其对应为中心,白山学报 年第 号,第 页;(韩)金恩国渤海灭亡的原因,高句丽研究 年第辑,第 页。(韩)李孝珩渤 海 遗民史研究以与高丽关系为中心,釜山大学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韩)李孝珩渤海的灭亡?遗民史相关研究现状及课题,釜大史学 年第辑,第 页。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提出了长白山火山爆发论。町田洋与中国方面专家于 年进行了实测活动,结果显示火山爆发时

18、,喷发的火山碎屑物火山灰的规模居世界之首,因此断定当时长白山火山爆发的规模巨大,其火山灰在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地层里面均有发现。总之,町田洋认为,世纪初的长白山火山爆发即使不是直接导致渤海灭亡的因素,最少也使得渤海遭受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而加速了渤海灭亡的进程。此后,这一观点得到了韩国的关注。他们报道称,名古屋大学年代测定综合研究中心研究组在长白山采集到因熔岩和火山灰枯萎的古木后,经年代测定认为火山爆发时间为年。?最新测定表明,长白山火山爆发的时间 比渤海被辽契丹灭亡的年晚了年,有 待日后进一步研允。最后是多因素说。即不能仅仅将渤海的灭亡归结为一种原因,应归结为 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

19、而造成的结果。中国学者陈显昌、李殿福、孙玉良、方学凤、卢伟、赵一祎、马继华、孙炜冉等赞同多因素说,指出渤海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渤海内部混乱,对契丹未 能采取充分的防御措施;第二,渤海灭 亡是渤海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所招致的必然结果;第三,在没有得到宗主国唐国的援助,且对附属民族的统治力减弱的状态下,契丹的兴起和征讨最终导致了渤海灭 亡。韩国学 者金起燮也从纪律松懈和渤海的内讧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观点 为,对渤海进行征讨的契丹先遣队仅用了天就抵达了上京城,因此可知渤海以 山城为基础形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纪律松懈的背后隐藏着日薄西山的

20、社会气象和日益滋生的奢侈之风现象。此外,基于渤海的大部分高官流亡至高丽,且契丹人侵渤海时渤海在未 能大范围反抗的同时就立即投降的情况可知,当时渤海存在严重的(日)町田洋火山喷发与渤 海的衰亡,中西 进、安田喜宪主编迷之王国:渤 海,角川 书店,年,第 页。(韩)渤海灭亡与长白山爆发无关,朝日新闻 年月日;韩国日报 年月曰。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第 页。陈显昌渤 海国史概要(五),齐 齐哈尔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李殿福、孙玉良渤 海国,文物出版社,年,第页;方学凤关于渤 海的灭 亡原因,方学凤编渤 海 史研究 第辑,延边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马继华简谈渤 海

21、国的灭 亡,孙进己编高 句丽渤 海研究 集 成 第辑,哈尔滨出版社,年,第页;卢 伟、赵一祎试论契丹迅速灭 亡渤 海国的原因,佳 木斯 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年第 卷第期,第 页;孙 炜冉辽对渤 海人的移民及其安置,博物馆研究 年第期,第 页。最早从以唐朝 为中心的册封体制崩溃过程中探讨渤 海灭亡原因的学者为日本学者大隅晃弘。参考(日)大隅晃弘渤 海的首 领制渤 海国家和东亚世界,新潟 史学年第号,第 页。(韩)金起燮渤海灭亡过程和原因,韩国古代史研究 年第辑,第页。最早对都城防御机能与渤海灭亡原因间关系进行探讨的学者为日本学者高 桥 学而。高 桥 学而在论文为了理解渤海山城而做的基础检讨(百济

22、研究年第 辑,第 页)中指出,渤海虽然继承了高句丽以城址为单位的传统防御体系,但渤 海却实行着与高 句丽总动员完全 不同的防御体系,因契丹而造成的王系断绝现象更使得该防御体系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换言之,该观点将 渤海内部体制的脆弱性与都城防御体系连接起来,有待日后进一步详细考证。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辑)内部矛盾。由于激烈的内讧,渤海不仅逐渐丧失了之前灵活的实利外交战略,还与正在剧烈变化的世纪初的国际局势失之交臂。即渤海当时坚持与 强敌契丹正面交锋的对外路线,并不是以其力量和准确地分析国际形势 为基础的,只是一种 虚张声势的做法而已。总之,渤海国存续期间,渤海国与契丹间的关系不仅是渤

23、海国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纪北方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日朝韩学界对渤海国与契丹间关系给予了较多研究,但主要内容基本以辽(契丹)迅速灭亡渤海的原因为主,观点分为内因说、外因说和多因素说三种,但现今史学界占较多比重的仍是内因说,且并非 针对当时两者关系变化过程的研究。因此,期 待今后学界能够对渤海国与契丹间关系变化过程进行更为全面深人的研究。二、辽(契丹)对渤海遗民的统治政策辽天赞四年()十二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发动了对渤海国蓄谋已久的战争,渤海国迅速灭 亡。至此,渤海 遗民也开始被纳人辽朝统治范围之内,接 受契丹的统治。中国学者蒋金玲从整体上对渤海 遗民与契丹间关系进行了概述,认为

24、二者属于朝廷与属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延琳起义平定之后,辽朝对渤海遗民实施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如重用渤海人才,待民宽简,驰渤海击鞠之禁,允许与渤海人通婚 等。第二,渤海人与辽王朝的关系也是颇为密切的,渤海遗民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为辽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为止,学界对辽朝渤海遗民的研究成果大体上集中于辽(契丹)对渤海 遗民的统治政策和渤海遗民抵抗契丹的统治(也称之为渤海复兴运动)两大方面。有关辽(契丹)对渤海遗民的统治政策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层面,可归 纳 为东丹国及辽朝 时期渤海人的逃亡与迁徙两个主题。()东丹国 问题在研究渤海遗民 问

25、题时,自然要涉及东丹国问题,中国学者对此多有建树,?部分著蒋金玲辽代渤海遗民 的治理和归 属问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其他涉及渤海遗民对辽契丹社会所作的贡献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如下。岑家梧辽契丹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民族 年第期,第页。王善军辽代 渤海 世家大族考述,民族研究 年第期,第 ,页;秦菲试论辽对渤海遗民 的统治政策,黑河学刊 年第期,第 页;李智裕、苗霖 霖略论辽金时期 东京渤 海 遗民张氏家族,辽金 历史与考 古 年第辑,第 页;满岩辽王朝对渤海国遗民 的治理策 略,兰台世界 年第 期,第 页;李智裕略论辽金时期 东京渤 海遗民李氏家族,辽金 历史与考

26、古 年第辑,第 页;孙炜冉辽代对渤海人的统治政策及其民族同化,博物馆研究 年第期,第页;孙炜冉渤海遗民对辽代社会的经济贡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 页;李智裕、苗霖霖略论辽金时期 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辽金历史与考古 年第辑,第 页;孙炜冉辽代对渤海仕人的任用及选拔原则,宋史研究论丛 年第 辑,第 页。关于东丹国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在这里就不一 一列举了。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作中也给予高度重视;日本方面也出现了几篇关于东丹国的论文;?韩国学者金渭显、李孝珩、罗永男等也发表过相关论文,尤其是金渭显的论文有 助于从整体上了解 东丹国。虽然学界对东丹国的

27、建国和废除过程、行政机构、统治方式等辽(契丹)统治东丹国政策方面给予全面的梳理,但中国、日本学者的东丹国研究更倾向于耶律倍()这一历史人物。耶律倍是契丹太祖的长子、太宗的兄长和世宗的父亲,因此从契丹初期政治史和王位继承等多领域展开较多讨论,近年也有涉及其藏书、绘画才能等方面的文章。在这里,主要针对学界关于东丹国存在的分歧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关于东丹国建立的原因,诸多著作或者论文或多或少均有涉及,归 纳起来主要有四点:第一,东丹国的建立与辽初契丹仍然实行原有的部落联盟旧体制,没有建立起后来那种兼治藩汉的政治体制分不开,“是直接从部落联盟的方式中派生出来的”相对独立的王朝。?第二,为了缓和民族矛盾

28、,巩固和加强对原渤海地区的统治。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等更具体地指出,辽太祖之所以建立东丹国,盖因在初灭渤海后便发现,渤海不仅是个汉化程度极高及人口众多的文明之邦,而且包括忽汗城在内的许多地方都不是经过战争而获得的,所以在善后的处理上,就不宜采用 契丹一贯使用的“括户口”的方式直接掠夺其民为奴隶,而必须大体保留降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由于其距离 契丹本土太远,如果完全保留当地原有的管理体制,即继续让渤海人“自治”,又担心这样会控制不住局面,留下大氏复辟的后患。所以,必须找 到一种适当的方式对当地进行治理,让自己人取代大氏统治当地降民,这样才有了东丹国的出现。?第三,“外放倍建立政权,实是缓和

29、契丹统治集团内部对皇位继承权争夺的斗争,是废除倍皇位继 承权的前奏”。?第四,将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年,第 页;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黑龙江文物出版社,年,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第 页。(日)园田一龟东丹国人皇王南奔的行迹,奉天图书馆丛刊 年第 册;(日)村田治郎东丹国人皇王的考察之一,年荡蒙第卷第期;(日)日野开三郎五代时代契丹与“支那”的海上贸 易东丹国内渤海遗民 的海上活动(上?中?下),史学 杂志 年第卷第?期;(日)外山军治关于东丹王,立命馆 文学 年;(日)岛田正郎契丹与游 牧民族王朝,东方书店,年;(日)篠崎敦史关于东丹国史以来朝理由为中心,续日本

30、纪研究 年第号。(韩)金渭显东丹国变迁考,宋辽金元史研究 年第辑,第 页;(韩)李孝珩渤海的灭亡与遗民 的诸样相以东丹国关联的渤 海 遗民为中心,白山学报 年第 号,第页;(韩)罗永男契丹的异民族支配政策与渤海人的存在样态,韩国外国语大学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年。李锡厚辽金时期契丹及女真族社会性质的演变,历史研究 年第期,第 页。何俊哲耶律倍与东丹国诸事考,北方文物年第期,第页;(韩)金渭显东丹国变迁考,宋辽金元史研究 年第辑,第页。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何俊哲耶律倍与东丹国诸事考,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姚从吾在其论文说辽朝契丹人的世选制度姚从吾东北史

31、论丛(上),台北正中书局,年,第页中指出,东丹国的设立是由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之后,却又发 现他 难当 国家草 创之际的开疆拓土大任,只有次子耶律德光才是理想的大汗继任者,因而伐渤海,建立东丹,册耶律倍为东丹王,目的是让他避位东土,从而为次子耶律德光继承汗位作好铺垫。当然,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刘国斌、李 雪梅、孙 炜冉等 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耶律阿保机将耶律倍封为东丹王其实是经过深思熟 虑的,其并没有废长立(转下页)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辑)东丹国作为辽的藩屏,契丹为本国,东丹为子国。其次,关于东丹国的性质问题。涉及的著作和文章较少,中韩学者之间存在的分歧较大。中国学

32、者大部分将东丹国视为“国中之国”,将其看作为契丹王朝内的一个具有 相对独立性的王朝。特别是王德忠具体地指出,东丹国虽在形式上为契丹的基层政权,但基于耶律倍主东丹,东丹保留渤海仪仗,以及东丹国具有一个独立政权所有的对外政治、经济交往权力等方面可知,其实际上却具备了“国”的体制 和规模。?但朝鲜学者朴时 亨却认为,所谓的东丹国是契丹的支部,是为了把渤海民置于契丹的统治之下,它不过是一种便于剥削 的形式,并不是一个独立国。?特别是唐烈在其论文试论东丹国及其政权的性质中明确指出,东丹国虽享有一些类似“国家”才能享有的特权,但该特权只是徒有 虚名的形式,因此东丹国政权从一开始就只是契丹统治下的一个带有“

33、国号”的地方政权,其只不过是契丹统治下的一个拥有国号的“特殊政权辖区”而已。近年来,李雪梅提出了“过程说”这一新观点,即东丹国建立之初,相对于辽朝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特权的二级封国,但南迁辽阳后,则渐次演变为了辽朝的二级地方政权。?而韩国学者李孝班则指出,自金毓黻以来的中国学者皆认为,东丹国为继承渤海且让渤海得以延续的国家。但东丹国 内的渤海遗民并没有像其他渤海复兴运动一样,想要重建渤海国或者采取反抗辽(契丹)的行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为渤海的继承国、渤海遗民国乃至渤海复兴国家,有必要重新思考将其排除在渤海遗民历史之外的问题。?罗永男则认为,最初的辽朝并没有 实力来直

34、接统治渤海,因此有必要确保足够的时间来积聚力量对其进行统治,进而认为东丹国应为“国中之国”,且最终与辽合并为一国。再次,关于东丹国南迁问题,国 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对东丹国南迁的时间、原因、南迁方(接上页)次的想法,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倍才适合出任东丹国的国王,甚至想通过东丹王作为一个跳板来让他继任皇位。请参考刘国斌阿保机从无废长立次之志阿保机生前卒后契丹王权斗争论辩之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李雪梅论东丹国的建国原因及其性质,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 页;李雪梅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年;孙炜冉辽代对渤海仕人的任用及选拔原则,

35、宋史研究论丛 年第 辑,第 页。(韩)金渭显东丹国变迁考,宋辽金元史研究第辑,年,第页。李锡厚辽金时期契丹及女真族社会性质的演变,历史研究 年第期,第 页。王德忠辽朝对东丹国的统治政策及其评价,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朝)朴时 亨著,(韩)宋基豪释渤海史,理论与实践,年,第 页。唐烈试论东丹国及其政权的性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第期,第页。李雪梅论东丹国的建国原因及其性质,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 页;李雪梅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号。韩国学者金渭显曾于 年指出,东丹国的作用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建国初 期

36、为契丹的藩国,同时通过把渤 海 遗民参人其统 治体制内的方法,组建了联 合 政权,其意图是为了怀柔渤 海人。参考(韩)金渭显契丹社会文化史论,景仁文化社,年,第 页。(韩)李孝舫渤海遗民 的复兴运动与对外关系,(韩)郑炳俊、金钟福、权恩姝等编中国的渤海对外关系史研究,首尔:东北亚历史 财团,年,第 页。(韩)罗永男契丹的异民族支配政策与渤海人的存在样态,韩国外国语大学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案的执行者和实施规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探讨。东丹国南迁的时间 问题,目前学界还未达成定论,主要存在以辽史记录为准的天显三年()十二月说和以耶律羽之墓志铭 为基准的天显四年()说?

37、两种观点。在耶律羽之墓志出土前,学界未对辽史所载的东丹国南迁时间产生任何质疑,但之后却一边倒地倾向于志文所载时间,皆因志文成文更早,缺乏深人考辨。最近耿涛在对志文所载的时间深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与东丹国南迁的事 实有着诸多相悖之处,东丹国南迁时间仍当以辽史所载时间仍为准。?当然,李雪梅也指出,由于耶律羽之墓志所载时间没有明确的月份,如果人皇王下诏是在辽天显四年()年初的话,则与辽史?太宗纪所记载的辽天显三年()十二月相差无几,只是岁尾年初之分。?此外,金毓黻、杨雨舒、耿涛、郑永振、李东辉等学者均对东丹国南迁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主要归结为三点:一是耶律德光希望平复渤海遗裔图谋复国而不断爆发的叛乱

38、;二是借此机会消除耶律倍与渤海旧裔势力联合起来对抗的可能性;三是耶律德光欲逐鹿中原,留下一个东丹国势必成为他南下征伐的隐患,故此想借南迁消减 东丹国的实力,以便将其纳人大契丹国。至于为何要迁至辽东地区,杨雨舒和李雪梅均进一步指出,一是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较渤海故地更为重要;二是辽东地区地理条件优越,可以成为契丹实施南下中原战略的一个后勤补 给基地;三是契丹对辽东地区经营较早,使得该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得以初步发展,进而为东丹南迁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新近,姜雅迪对东丹国南迁方案的执行者和实施规模等进行了深人研究,主要观点 为由于南迁东丹的目的在于削弱耶律倍的势力,所以辽太宗耶律德光才是这一规

39、划的幕后操纵者。而耶律羽之除了担任南迁规划的上书者之外,还是主要的执行者。为了保证迁徙计划的顺利进行,耶律羽之将 南迁分为都 城迁徙、全国迁徙、迁徙 结束后官署重置三个不同阶段。?最后,关于东丹国的废置时间,由于辽史未明确记载东丹国废置的具体时间或标志性事件,因此学界对东丹国废除的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天显五年()、天显六年()、乾亨四年()、统和十六年()之后、太平九年()、会同元年()诸说:第一,天显五年()说。辽朝历史上有两位人物担任过东丹国王,即耶律倍和耶律安瑞。金毓黻:东北通史,第页;陈显昌渤海国史概要(五),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杨雨舒东丹南迁刍

40、议,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第页;耿涛东丹国南迁时间新探,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年第期,第 页;姜雅迪权力整合 视 域下的东丹国南迁研究,史学集刊 年第期,第 页。齐晓光“耶律羽之墓志”对文献记载的勘 补,文物 年第期,第 页;盖之庸耶律羽之墓志铭考证,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第页。耿涛东丹国南迁时间新探,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年第期,第页。李雪梅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金毓黻东北通史,第页;杨雨舒东丹南迁刍议,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第 页;耿涛东丹国南迁缘由初

41、探,佳 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第 卷第期,第 页。杨雨舒东丹南迁刍议,社会科学战线第期,年,第 页;李雪 梅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姜雅迪权力整合视域下的东丹国南迁研究,史学集刊 年第期,第页。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辑)张正明据此以第一任东丹国王耶律倍浮海后唐事件为标志,提出“耶律倍越海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应历二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东丹国名实倶亡”。但该观点基本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第二,天显六年()说。蔡美彪曾说,“天显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 台省”。蔡美彪并未指出当时辽太宗废置东丹国的原因,揆其文意,作者当是以南京中 台省的设立作

42、为东丹国的废置标志。然而,据辽史卷五世宗纪、陆游南唐书卷一八契丹传的记载可知辽太宗于天禄元年()复置东丹国,以及东丹国于天显十三年(南唐升元二年,)向南唐朝贡牛 马的事 实,说明直至年东丹国仍然存在。因此,蔡氏观点难以成立。第三,乾亨四年()说。金毓黻据辽史卷一?圣宗纪一乾亨四年()十二月“省置中 台省官”的记载,推断此年“辽罢东京中 台省,东丹国除”。?长久以来,该观点得到学界普遍的认同,均将中 台省的废除看作东丹国的废置时间。第四,统和十六年()之后说。刘浦江认为,乾亨四年()只是省置了 中 台省的官员,中 台省并未废止,由于辽史关于中 台省官员最晚的记载见于圣宗 统和十六年(),故东丹国

43、及中 台省废罢的时间应在统和十六年()之后,至于具体时间尚需进一步考证。第五,太平九年()说。其实,日本学者高井康典行于 年早就提出,不应忽略圣宗纪“省置中 台省官”一语中的“官”字,其实乾亨四年()圣宗仅仅裁减了 中台省的官员,而并未废除中 台省。高井氏进而推测东丹国及中 台省的正式废止应在太平九年()大延琳叛乱之后,其理由为:大延琳叛乱后,辽朝加强了对渤海人的控制,且在此之后,出使高丽的东京使臣均为采用中原官僚体系 的官员,中 台省官僚系统的官员不再见诸史籍。?第六,会同元年()说。最近中国学者康鹏通过东丹国中 台省的变迁、东丹国外交往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东丹国废罢时间 当在会同元年(

44、)。理由为:辽朝于会同元年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辽太宗将东丹国的南京改为辽朝之东京,将东丹国中央机构中 台省 划 归东京,东丹国名存实亡。天禄五年(),随着世宗被弑、安端被黜,东丹国名实倶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东丹国”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第页。李雪梅在其硕士论文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和姜雅迪在权力整合 视 域下的东丹国南迁研究(史学集刊 年第期,第 页)一文中均指出,耶律安端于穆宗应历二年()十二月死去,至此东丹国随之名实倶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 夏金史“辽五京”

45、条,第页。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四后纪第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年,第页;金毓黻东北通史,第 页。艾生武东丹国初探,北方论丛年第期,第 页;陈显昌渤海国史概要(五),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 铉 哲渤 海史论,第 页。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第页;刘浦江辽代的渤海 遗民以东丹国和定安国为中心,文史 年第辑,第 页。(日)高井康典行东丹国与东京道,史滴 年第号,第 页。康鹏东丹国废罢 时间新探,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 页;康鹏东丹国存亡问题再思考,北方文物 年第期,第页。渤海与契丹关系研究述评(二)辽朝时期渤海人的逃亡与迁徙近年来,中韩学者

46、关于辽朝 时期渤海人的逃亡与迁徙的论著或者论文层出不穷,大致包含渤海人流亡情况和渤海人的迁徙两个方面。首先,陈显昌、杨保隆、郑永振、梁玉多等详细分析了契丹灭渤海后,渤海人逃亡至朝鲜半岛(高丽、新罗)、女真居住区(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中原(后周、北宋)等地区的情况,并总结渤海遗民流亡的特点 为:持续时间长;除零星外逃外,一般都有渤海显贵率领;具有阶段性特点;在逃亡贵族中,大氏王族占有相当 比例。其中,韩国学者韩圭哲根据渤海国灭亡后,渤海遗民的立身处世原则和行踪将其分成了五大类:一是流亡至契丹统治力较弱的其他地区,或者向邻国投顺归化的遗民;二是渤海国灭亡后,进人契丹官僚阶层的统治阶层遗民;三是渤

47、海国灭亡后,向契丹归顺的非统治阶层遗民;四是与东丹一起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遗民;五是处于契丹统治之下或者对抗契丹统治的遗民,这些人又可分为渤海灭亡后,仍带有较强国家意识的渤海遗民(狭义的“渤海遗民”)和渤海意识逐渐消失 或者减弱的渤海后裔契丹人(渤海遗裔或者渤海裔契丹人)。?其次,学者对渤海遗民的迁徙情况作了更为深人且全面的分析。王成国认为,早在渤海灭亡前数年“已有渤海人移居辽地”;而到了辽朝后期,由于契丹对渤海人统治的 削弱,(韩)李钟明投奔高丽的渤海人考,白山学报 年第号,第 页;(韩)李佑成“三国史记”的构成和高丽王朝的正统意识,震檀学报 年第卷,第 页;(韩)金光锡高丽太祖的历史认识以其渤

48、海观为中心,白山学报 年第 号,第 页;(韩)金昌谦后三国统一时期太祖王建对湏西豪族和渤 海 遗民 的政策研究,成大史林年第辑,第 页;(韩)林相先高丽和渤海的关系以高丽太祖的渤海认识为中心,素轩南都 泳博士古稀纪念历史学论丛,年,第 页;(韩)李孝珩渤 海与高丽之间婚 姻关系 的考察,釜山史学年第辑,第页;(韩)李孝珩渤海 遗民史研究以与高丽关系为中心,釜山大学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年;武玉环王氏髙丽时期的渤海移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年第期,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第 页;孙 炜冉渤海国遗民及其后裔流人朝鲜半岛诸事考,朝鲜?韩国历史研究 年第辑,第 页;郭威论进人高丽的渤

49、海遗民及其社会地位,学问 年第期,第页。与中国学者论述重点所有不同的是,(韩)许仁旭高丽时期渤海遗民和渤 海系高丽遗民研究,重视审视的渤 海 遗民史,东北亚历史 财团,年,第页。韩国学者的论文都对太祖王建对渤海遗民所采取的政策 给 予了关注,其主要观点 为:王建对渤海遗民所采取的政策是以高丽和渤海两国均为继承高句丽的国家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采取让渤海人向北扩张的措施,以期对付契丹,最终达到统一北方的目的。(韩)李龙范辽东东京道的渤海遗民,郑在觉先生花甲纪念论文,年,后刊载于(韩)李龙范中世东北亚西亚史研究,首尔亚细亚文化社,年,第页;(韩)李龙范辽东上京?中京道的渤海遗民,白山学报 年第号,第

50、 页;陈显昌渤海国史概要(五),齐 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杨保隆辽代 渤海人的逃亡与迁徙,民族研究 年第期,第页;(朝)张国忠渤海国灭 亡后故土的居民构成与反契丹斗争,渤 海史研究第辑,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郑永振渤海国的灭亡与其遗民 的流向,延边大学合校十周年纪念延大史学论集,年,第页;梁玉多渤海遗民 的流向以未迁到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为中心的考察,学习与探索 年第期,第 页;郑永振、李东辉、尹铉 哲渤 海史论,第 页;郭素美、梁玉多、宁波辽金时期的渤 海 遗民研究,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韩)韩圭哲渤海的对外关系史南北国的形成与展开,新书 院,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