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日、菲、印)涉领土争议双方的话语模式对比研究”(1 8 B Y Y 0 6 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尤泽顺,男,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批评话语分析、外交话语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尤泽顺(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摘 要:语境与译者间互动是近年来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境观及“(再)语境化”等从理论上证明:语境越复杂,译者能动性越具有发挥空间。对具体译例的互文分析显示,历史语境(尤其是体裁互文中
2、的历史语境)使译者在原文识解和译文产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增多,同时也为译者最大限度利用或部分突破语境划定界限开展翻译活动提供更多发挥空间。关键词:语境复杂度;译者能动性;(再)语境化;协同互动;互文分析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C o n t e x t a n dT r a n s l a t o r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C o n s t r a i n t s/C i r c u m v e n t i o no r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t e r a c t i o nY O UZ e s h
3、 u nA b s t r a c t:R e c e n td e c a d e sh a v es e e n h o td e b a t e so v e r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n t e x ta n dt r a n s l a t o r.T h i sp a p e r,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e p t so fc o n t e x ta n d(r e)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a d v o c a t e db yc r i t i
4、 c a l 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C D A),a r g u e s t h a tam o r ec o m p l e xc o n t e x t i nt h eo r i g i n a l t e x t l e a v e sm o r er o o m sf o rt r a n s l a t o r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of u n c t i o ni n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o c e s s.T h ei n t e r t e x t u a la n a l
5、 y s i so ft h es p e c i f i ct e x t s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e s p e c i a l l yt h eo n ei nt h ei n t e r d i s c u r s i v i t y)b u r d e n sa t r a n s l a t o rw i t ha ni n c r e a s i n gn u m b e ro f f a c t o r st oc o n s i d e r i nh i so rh e r
6、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s o u r c et e x ta n d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t a r g e tt e x t,b u t i ta l s ol e a v e sm o r es p a c e f o r t r a n s l a t o r sm a x i m i z i n gt h es u b j e c t i v er o l e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671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K e yw o r d s:c o m p
7、l e x i t yo fc o n t e x t;t r a n s l a t o r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r e)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i n t e r a c t i o n;i n t e r t e x t u a l a n a l y s i s 0.引言语境与译者间互动是近年来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研究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译者具有明显制约作用,译者竭力对语境进行规避、抵制或创新,寻求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处于互动平衡状态(L e f
8、e v e r e,1 9 9 2;V e n u t i,1 9 9 5;袁丽梅,2 0 1 1;W o l f,2 0 1 2;陈勇,2 0 1 7;田海龙,2 0 1 7,2 0 1 9;尤泽顺、李俊文,2 0 2 1)。这些研究大多把语境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讨论,没有对不同语境可能存在的不同复杂度进行更多阐释,也没有考察不同复杂度语境与译者能动性发挥(译者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或部分突破语境划定空间开展翻译活动)的相关性。本研究在总结“语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批评话语分析语境观及“(再)语境化”理论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论证,并通过对比具体译例不同译文间的差异度进一步证明,语境越复杂,译者
9、越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1.语境与译者语境与译者间的互 动 是 近4 0年 来 翻 译重 点讨 论 的 问 题(L e f e v e r e,1 9 9 2;V e n u t i,1 9 9 5;魏家海,2 0 0 4;武光军,2 0 0 8;W o l f,2 0 1 2;陈勇,2 0 1 7;田海龙,2 0 1 7,2 0 1 9;尤泽顺、李俊义,2 0 2 1)。此前的翻译研究认为,语境对译者及其翻译具有单向制约作用,译者在语境界限内进行选择。直译/意译讨论以“译文应该准确忠实地表达原文”(M u n d a y,2 0 0 9:3)为前提,表明译者翻译策略可能不同,但必须受到原
10、文(及其语境)限制,语境主要指原文的“语言语境”(l i n g u i s t i cc o n t e x t,上下文)。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N e wm a r k,2 0 0 1:1 1 3)认为,语境决定意义。虽然“时时要求译者翻译之前必先考察词语微观和宏观语境并不总是合情合理”(N e wm a r k,2 0 0 1:1 3 4),但是译者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受其限制。其语境包含了原文本上下文语境和言语发生的即时语境。功能目的论认为,译者需要考虑读者需求,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平衡原文和译文两个语境。语境含义不再局限于即时语境,而是包括了社会文化语境等。译者受语境约束,只能在原文语境和译
11、文语境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文化翻译理论反对语境单向决定论,认为语境与译者间存在制约和抵抗的互动关系。劳伦斯韦努蒂(L a w r e n c eV e n u t i)指出,语境规定了翻译过程涉及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译者必须运用“抵抗式翻译”,尽量超越语境,一方面消除“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的暴力,另一方面防止英美文化帝国主义及其话语侵蚀(V e n u t i,1 9 9 5)。韦努蒂的语境更多指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力等一切因素771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在内的宏观环境。操控学派认为,文本内的专业人士和文本外的“赞助人”是制约文学翻译过程的两大语境因素,译者以语
12、言为工具对文学系统进行改写。权力、操控、意识形态等语境因素对翻译有绝对制约作用;译者翻译行为具有干预作用或反操纵能力(魏家海,2 0 0 4:3 2)。不过,当译者语言手段“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性质等因素发生冲突时,胜出的往往是后者”(L e f e v e r e,1 9 9 2:3 9)。翻译社会学认为,语境、译者、文本之间是动态互构关系。语境包括社会权力结构和机制,也包括翻译活动涉及的译员培训机构、翻译职业机构、工作条件、翻译伦理及其他。语境对译者具有明显直接的制约作用,译者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通过服从、选择或规避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对翻译“规约”及社会权力结构进行干预和构建,两者处
13、于动态发展平衡。批评话语分析认为,翻译是一种话语的“再语境化”(r e 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过程(田海龙,2 0 1 6)和译者参与的社会实践过程(田海龙,2 0 1 7,2 0 1 9;陈勇,2 0 1 7)。语境始终处于动态构建过程,具有意识形态和认知等特性,译者参与语境构建,具有主观能动性。译者发挥主体作用体现在他不仅传递原文思想、对原著思想进行理解、对译著读者进行定位,同时还构建自己的身份。从历时角度看,翻译研究对语境与译者关系的讨论有两个重要发展变化。首先,语境概念内涵不断拓展,涉及因素越来越多,整体内容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语言语境”
14、(上下文)拓展到言内/言外语境区分,再到言内外结合,从静态“语境”(c o n t e x t)发展到动态“语境化”(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从外在于译者的社会交互语境发展到译者内在的认知语境,从价值中立的语境到隐含权势关系的语境(B a k e r,2 0 0 6)。其次,译者能动性越来越受到肯定,从译者完全处于语境的单向制约,到译者可以去规避或抵抗,再到译者与语境动态平衡,最后到译者积极参与语境建构和构建自己身份。本研究借用批评话语分析语境观,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从批评话语研究角度看,语境复杂度差异可以从哪些层面进行区分和判定?如何运用一种较
15、为简单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框架分析和判定语境复杂度?译者能动性发挥空间与语境复杂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语境涉及内容或因素越多,是对译者形成限制越多,还是意味着其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越宽广?2.语境复杂度及其判断标准从历史角度看,“元话语/历史话语原文译文”生成转换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再)语境化”的过程(尤泽顺、李俊义,2 0 2 1)。语境简单地说就是“话语在其中进行生产、流通和识解的条件总汇”(B l o mm a e r t,2 0 0 5:2 5 1),它是一个总体概念,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因素,与话语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相关。对于具体话语片段来说,语境不是先在结构或因素,而是文本生产过程中各种因
16、素语境化或者“再语境化”的结果。语境化“使各种语境因素发生关联或对之进行维持、修订及取消”,构建的871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语境“反过来帮助识解发生在特定节点上的任一言语”(A u e r,1 9 9 2:4),再语境化“把文本置于 新 语境,从而为其添加新的元语用架构(m e t a p r a g m a t i cf r a m e)”(B l o mm a e r t,2 0 0 5:2 5 4),(再)语境化使语境因素得以进入并构成具体话语语境。进入语境的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等文本因素,也包括话语产生时的情景语境因素,同时还包括历史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社会认
17、知因素等,这些因素最终都必须通过“语境化暗示”(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c u e)才能呈现/隐含在话语片段中。“语境化暗示”包括一切可能被使用的语言形式手段,如语码、方言和文体转换过程、部分韵律现象或选择、词汇和句法选择、程式性表达、会话开始及结束和先后顺序策略等(G u m p e r z,1 9 8 2:1 3 1)。从话语角度看,非文本语境因素进入语境的具体方式就是“各种 原有的 话语片段 发生于独特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的事件 从各自原有的语境中分离出来,以引用或回应、书写下来,将之嵌入别的话语,作为例证(或作为科学分析的 数据)等方式传/输入
18、新的话语实践中”(B l o mm a e r t,2 0 0 5:4 7)。可以说,(再)语境化使语境成为一个高度复杂性的整体。如何衡量具体语境的复杂度并进行分析呢?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观对此作出了回答。首先,区分语境层次。露丝沃达克和迈克尔梅耶(R u t h W o d a k&M i c h a e lM e y e r)及马丁雷斯格(M a t t i nR e i s i g l)等认为语境可分为四个层面:语言内或篇章内上下文语境;言语、篇章、体裁和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和互为话语关系;语言之外的(社会)语境,即情景语境(c o n t e x to fs i t u a t i o n
19、);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W o d a k&M e y e r,2 0 0 9:3 2;R e i s i g l,2 0 1 8:5 3)。上下文(互文)语境、情景语境和历史语境分别与话语的篇章、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相匹配。其次,将语境层次与不同因素对应。上下文语境对应文本内部的连贯,包括“主题和语法连贯,词汇的整体一致性、固定搭配、引申意义、隐含意义、预设和局部互动过程”;互文语境对应文本/话语与其他文本/话语间的“互文关系”和“互为话语关系”(如话语表征、典故和再现);情景语境对应涉及的社会因素和机制性构架,包括“正式程度、地点、时间、场合、称谓、互动和政治角色、政治和意
20、识形态取向、性别、年龄、职业、教育层次、种族、地域、民族、宗教身份等”;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对应行动领域、话语实践和话语主题涉及的历史因素(R e i s i g l,2 0 1 8:5 3)。再次,区分语境层次的复杂度。语境层次对应因素表明,篇章上下文语境是最基础层次,其涉及的都是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篇章”的最基础要素;情景语境涉及因素较多,在话语中可能以显/隐性形式出现,且和历史语境有部分重叠(如政治和意识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基本组成要素大体可以清楚确认;相对来说,历史语境较为复杂,其涉及的历史要素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只能根据具体话语片段来作出判断;互文语境是基础语境的组
21、成部分,却也是最为复杂的语境,因为它涉及其他文本与当下篇章间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语篇体裁,每个体裁都可能既包含同时代其他话语及情境语境因素,又包含较为久远时971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期存留下来的历史话语及历史语境因素。最后,确立语境层次分析顺序。批评话语分析认为,分析应遵循篇章(上下文/互文)话语实践(情景语境)社会实践(历史语境)的顺序(W o d a k&M e y e r,2 0 0 9:3 2)。具体而言,第一步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及互文关系考察篇章语言使用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语境来考察话语表达意义,最后把历史语境纳入进来考察话语的社会实践意义,包括话语
22、生产的目的、意图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等。目前,语言学研究已为前三个层次提供了不少分析手段,但在最后一个层次基本没有可利用的分析手段。批评话语分析研究(R e i s i g l,2 0 1 8:5 3)认为,对该层次的分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开展:从某一具体话语片段或言语出发,将之与过去联系起来,重建或还原出其之前的历史面貌;从主题和/或功能相关的历时系列话语片段/言语或先后出现的话语片段/言语出发,重建或还原其在某一具体时期的内在历史联系;批判性地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行为者(如政治家与历史学家)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进行讨论、书写、歌颂,以及事实、规范正当性和真实性主张等如何以符号形式得到不同表征。
23、总之,语境复杂度取决于上下文逻辑关系、是否存在互文关系、涉及语境层次数量、每个层次/维度涉及内容等。对上述方面逐个进行分析和考察就可以大体了解某个具体语境的整体复杂度。3.译者能动性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动性表现为对原著的认识和定位、对译著读者的认识和定位、对翻译目的的定位、构建译者身份等(田海龙,2 0 1 9:2 2)。译者能动性是一种主体性,但是“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主体性是主客观性的统一(刘云虹,2 0 2 2:1 6)。面对以符号化(物化)形式呈现的原/译文及其语境,译者为什么有机会发挥能动性呢?原因在于,原/译文虽然最终都是以“客观”符号呈现,识解与定位原文及产出译文却是通过译者认知
24、来实现。由于认知参与,语境不再完全是一种客观社会情境,而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的“主观构念”(s u b j e c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或“思维模型”(m e n t a lm o d e l)(v a nD i j k,2 0 0 8:5 6),是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参与者对社会情境中哪些特质与他们具有相关关系的主观认识。语境模型是一种呈现于话语参与者短时记忆中的特殊日常经验模型,它包括背景、交际者、交际及其他行为/事件。在具体话语实践中,相关性成为社会情境要素能否被说话者纳入语境模型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情境能否对话语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关键。(再)语境化就是
25、话语参与者在交际中对语境进行理解和共同构建的过程,“交际双方共同运用指示符号对篇章(言语、口头和书面陈述)进行编排以适应某个(组)特定 语 境。我 们 理 解 一 些 内 容 就 是 因 为 此 内 容 在 特 定 语 境 中 有 意 义”(B l o mm a e r t,2 0 0 5:4 3)。如果说者发出构建某个语境暗示,听者理解并接受其相关性,配合他共同激活该语境,他们就可以顺畅交流。如果听者对暗示没有反应或081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没有意识到其功能,识解就会出现偏差,其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不友好、不礼貌、粗鲁或不合作(G u m p e r z,1 9 8 2;
26、1 3 2),交际可能中断或产生不良后果。作为一种(再)语境化过程,翻译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译者在不同时间既是读/听者,又是写/说者,他既参与了原文语境化,又参与了译文再语境化。作为读/听者,译者可能清晰理解并接受原文语境暗示,也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或认知模糊,两种情况都是译者能动性的发挥。因为哪怕理解出现偏差或模糊,译者仍然会按此方式识解原文,并将理解结果作为译文产出(再语境化)可利用的信息(当然,偏差如果过大,就会导致不被接受的误译或走向超越翻译范畴的“创作”)。作为写/说者,译者在话语生产时对原文进行了去/再语境化,前者将指示性形符(t o k e n)从其语境中抽出并进行再评估,赋予默认
27、价值(语境缺失状况下获得的价值),后者把指示性表达的所指域义明晰化,将不被约束的客体设定为某种受约束状态(F e t z e r,2 0 1 1)。正是在去/再语境化操作中,译者能动性找到了最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他从原有语境分离出语言表达,借助它们在新话语中再次激活原语境因素,通过出场(事件中的哪些因素或系列事件中哪些事件出/缺场及凸显/背景化?)、抽象(具体事件进行多大程度的抽象/概括?)、编排(事件出现顺序如何安排?)及添加(在表征具体事件时要添加哪些内容 解释/合法性 原因或意图 及评价?)(F a i r c l o u g h,2 0 0 3:1 3 9-1 4 0)等增添新的元语用架
28、构,生产出其所希望的“与新语境相联系的新话语,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某种特定元话语,可以提供 读者偏好的话语解读方式”(B l o mm a e r t,2 0 0 5:2 5 4)。无论是各种翻译理论讨论的翻译直/意译、抵抗式翻译、干预/反操控、选择/规避/构建,还是批评话语分析指出的对译著读者进行定位及构建译者自己的身份,其实质都是译者在去/再语境化中的能动性发挥。4.语境与译者协同互动关系及其互文分析框架将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讨论结合起来可以发现,译者能动性发挥方式和空间在不同语境层次存在差异。首先,译者在上下文语境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较少。在原/译文中,上下文涉及的是衔接与连贯、词汇一致、预
29、设等具体语言单位及其使用,也是译者从原文直接提取并置入译文的语言表达,上下文语境是不同类型基本语言单位在局部(l o c a l)和整体(g l o b a l)形成一个语法正确、逻辑连贯的整体,翻译过程不允许对其进行太大改变。其次,情景语境使上述篇章实现交流目的,其构成因素可以较清楚确认,译者不可以在译文中将此类因素进行过多改变。再次,历史语境包括了话语涉及的一切历史因素,其表征方式及意义没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只能通过历史话语和互文关系等进行回溯和挖掘,不同译者的理解往往不尽一致,译文产出选择的呈现方式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在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或部分突破历史语境划定的空间进行翻译,译者的能动性较大。
30、最后,互文语境涉及的是他人话语和其他体裁对当下话语的植入,与历史话语纠缠在一起,体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话181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语之间以及历史话语与当下话语之间的竞争和妥协。互文关系“将历史(社会)嵌入话语和将话语嵌入历史”,表明了当下话语如何吸收历史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来,以及如何对历史语篇进行回应、改造和重新定调(F a i r c l o u g h,1 9 9 2)。作为话语实践者的译者,在翻译时也添加了自己的话语,与其他话语进行竞争和妥协。因此,译者对互文语境的处理具有很大的能动性。最后,当四个层面语境叠加在一起,语境复杂度会成倍增长,不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能出现更
31、大差异,产出的译文也会更加多样化,译者能动性也会更加明显。总之,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之间不是制约和规避/抵抗的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协同互动关系。由于协同互动关系的存在,译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传递信息和实现交流同时实现译者的一些抱负重新构建出一种意境或事实”(田海龙,2 0 1 9:1 5),新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也才有机会进入译文。揭示两者协同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具体译例不同译文间的差异度来开展。只要证明的话语涉及语境层次越多,不同译文间差异越大,就可以说明语境复杂度为译者能动性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具体译文可采用互文分析进行对比,因为去/再语境化和“互文性”(i n t e r t e x
32、 t u a l i t y)是看待同一个话语生成转换过程的两个视角,前者立足于元话语,面向将来看待(元)话语的历史发展变化,后者立足于现有文本,面向过去追溯当下话语与历史文本的联系(尤泽顺、李俊义,2 0 2 1)。两者的结合为把各种特定交际事件放在更广阔历史架构里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行性工具:它既可分析文本本身特点,也可分析语篇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使人们能够把微观话语事件与其所涉的宏观模式联系起来,明白单个话语事件实际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B l o mm a e r t,2 0 0 5:5 4)。互文分析包括“语篇表层互 文 性”(m a n i f e s ti n t e r
33、 t e x t u a l i t y)和“结 构互 文 性”(i n t e r d i s c u r s i v i t y)分析,前者分析各种类型的显性语言标记,后者分析体裁、话语和文体等规约结构混合的不同方式(F a i r c l o u g h,1 9 9 2)。本文由于此处译例篇幅都不长,所以没有按照费尔克拉夫(N o r m a nF a i r c l o u g h)提供的显性语言标记和体裁混合方式清单来建立分析框架,而是结合上述语境层次及分析层级概念等建立一个归类分析框架(见图1)。图1 语境与互文特征归类分析框架281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 5
34、.具体译例的互文分析译例选取主要是为了满足分析需要,文本题材没有统一标准或来源。本节译例的分析将按涉及语境层次分为: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结合;上下文、情景语境与历史语境结合;四个层次语境融合。5.1 上下文语境实际上,任何话语片段都必须至少包含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才可以成立,此处把上下文语境独立出来只是想说明该片段涉及的情景语境因素较少,并不是否认情景语境的存在。上下文语境可以再细分为:前后几个句子构成的局部语境、局部语境间联系及由全体局部语境共同构成的整体语境。原文1:W ed i s s e c tn a t u r e a l o n g l i n e s l a i dd
35、 o w nb yo u rn a t i v e l a n g u a g e s.T h ec a t e g o r i e sa n dt y p e s t h a tw e i s o l a t e f r o mt h ew o r l do fp h e n o m e n aw ed on o t f i n dt h e r eb e c a u s e t h e ys t a r ee v e r yo b s e r v e r i nt h e f a c e;o nt h ec o n t r a r y,t h ew o r l d i sp r e s e
36、 n t e d i nak a l e i d o s c o p i c f l u xo f i m p r e s s i o n sw h i c hh a s t ob eo r g a n i z e db yo u rm i n d sa n dt h i sm e a n s l a r g e l yb y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s y s t e m s i no u rm i n d s.译文1 a:我们用自己的本族语所划的线切分自然。我们从现象世界中分离出范畴和种类,并不是因为他们客观地呈现于每一个观察者面前;相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千变
37、万化的印象流,它们是通过我们的大脑组织起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我们大脑中的语法体系组织起来的。(沃尔夫,2 0 0 1:2 1 1)译文1 b:我们沿着母语所设定的路线去划分自然。我们从现象世界中发现并抽象出各种范畴和类别,这绝不是因为它们近在眼前,我们很自然就看见了;恰恰相反,世界是以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印象呈现的,只有经过思维的组织 主要指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学)系统的组织 它们才得以被区分。这是本雅 明 沃 尔 夫(B e n j a m i n e Wh o r f)在 科 学 与 语 言(“S c i e n c ea n dL i n g u i s t i c s”)一文中讨论语言
38、与思维关系的一段话,本片段是全文核心观点“母语语法系统结构设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最明确表达之一。从语境层次看,上下文语境(特别是局部语境)在此具有绝对重要的作用,情景语境因素、历史语境和互文语境作用不明显。原文中“T h ec a t e g o r i e sa n dt y p e s”及其定语从句从“w ed on o tf i n d”的宾语位置前移到句首、“w ed on o t f i n dt h e r eb e c a u s e”中的否定转移、固定表达“s t a r ee v e r yo b s e r v e ri nt h ef a c e”及复杂词组“ak a
39、l e i d o s c o p i cf l u xo fi m p r e s s i o n s”给原文识解和译文产出造成困难,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更好把握。在有效理解上下文语境后,译文1 a和1 b之间除了表达方式略有不同,没有出现太大差异性,表明译者能动性发挥受到语境较大限制。5.2 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结合是话语能够实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一方面,上381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下文语境使话语中各种语言单位能够组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情景语境使语篇信息能够在话语参与者间进行交流。译者在原文识解和译文产出时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层次语境。原文2:T h e f
40、 a c t i s,t h o u g h,t h a t t h es a m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a u s e sg e t t ou sa l lo u rl i v e s.Wh e n w ea r et i r e d,w eg e tu p s e t m o r ee a s i l y;w h e n w ef e e lv e r yh u n g r y,i tt a k e sl e s st ob o t h e ru s.B u ti ti si mm e n s e l yd i f f i c u l tt ot r a
41、 n s f e rt h el e s s o n i ng e n e r o s i t y(a n da c c u r a c y)t h a tw eg a i na r o u n d t o c h i l d r e na n da p p l y i t t os o m e o n ew i t had e g r e e i nb u s i n e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r ap i l o t s l i c e n s e,o r t ow h o mw eh a v eb e e nm a r r i e df o r
42、t h r e e-a n d-a-h a l fy e a r s.译文2 a:但事实上,同样的生理原因会困扰我们一生。累了,我们就更容易心烦,饿了,我们就更容易发火。但是我们从养育孩子上学会的宽容(和精准的判断),要用到有着工商管理文凭或飞机驾照的成人身上,或者用到已经结婚三年半的伴侣身上,就绝非易事了。(朱一凡、刘华文,2 0 1 6:1 2 0)译文2 b:事实上,同样的生理原因也会出现在所有人的一生中。如果累了,人们就会变得爱发脾气;如果饿了,人们就更有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生气。问题在于,希望自己把育婴中学会的宽容对待(和准确理解)等转用于对待儿童是极其困难的;同样的,希望自己用这种宽
43、容方式对待拥有商业管理学位或拥有飞行执照的他人,或与自己结婚并共同生活了三年半时间的另一半也是极其困难的。原文2是 论易怒(“O nI r r i t a b i l i t y”,第2 8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一文结尾部分的一段话,该文主要观点是:“易怒”不是无缘无故发火,而是当事人在承受巨大压力和苦痛却无法得到帮助的情况下,由日常琐事触发的情绪失控行为。从语境层次看,历史语境和互文关系在此话语片段中作用不明显,它主要涉及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包括该文前面部分讨论的日常群体生活中与“i r r i t a b i l i t y”相关的三种关系(伴侣、师生、父母和婴儿)
44、:父母准确理解婴儿的问题,很宽容地对待他们的“反常行为”,最终保证婴儿健康成长;教师中只有部分“不是特别在乎教学效果”,忽略或漠视学生“反常行为”,保持平常心,宽容对待学生,最终反而使教育获得成功;伴侣之间往往没有注意到对方“反常行为”背后隐藏的更深层原因,很难宽容地对待对方,从而诱发生活中的易怒行为。三种关系构成“宽容部分宽容不宽容”心态连续体及“不易怒部分易怒易怒”性情发展态势连续体。情景语境涉及育婴、婚姻、学校教育、商业管理学位、飞行执照等。虽然前三个概念具有部分历史话语含义,但是此处是以其现代意义来理解的,所以属于情景语境因素;商业管理学位和飞行执照等概念突出该群体不是婴儿,也不是儿童
45、,而是学历高、智商高、行为能力强的成年人。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因素结合,原文指出,在处理师生关系和伴侣关系时,人们无法像父母对待婴儿那样“宽容”。“T h e l e s s o n i ng e n e r o s i t y(a n da c c u r a c y)t h a tw eg a i na r o u n d”是“从育婴中481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学会的宽容对待(和准确理解)”,“t r a n s f e r t oc h i l d r e n”是教师在学校将此经验“转用于教育儿童”,“a p p l y i t t os o m e o n
46、ew i t h”是用此方式“对待拥有的另一方”。译文2 a把原来三种关系处理为两种,与原文存在偏差,其他方面与译文2 b没有太大差别。在此,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较为明晰,对译者能动性发挥形成较强限制,不过,由于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同译者能动性发挥出现了差异。5.3 上下文、情景语境与历史语境在同一体裁内,较为完整的话语片段一般不仅涉及上下文和情景语境,还会涉及历史语境,或者说,话语片段一般包含当下话语和历史话语的互文关系;此类历史话语往往呈现为人们熟悉的当下话语(如前文提到的教育、婚姻、育婴等),其激活的历史语境多以隐晦方式散落于话语片段中。对此,不同译者的识解和翻译转换不仅依赖于其语言能力,
47、还与其个人经历及社会认知能力相关,产出的译文表现出更大差异性。原文3:W i t he a c hn e wm a r r i a g e,t h ep a r e n t s a n dc h i l d r e n i n v o l v e da c q u i r eaw h o l en e ws e to fr e l a t i v e s,f r i e n d s,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si ne f f e c t,t h e ys t r e t c ht h e i rk i n s h i ps y s t e m.M a n yp e
48、 o p l ea r em a r r i e dt op e o p l ew h oh a v em a r r i e dt oo t h e rp e o p l ew h oa r en o w m a r r i e ds t i l lo t h e r st ow h o mt h ef i r s tp a r t ym a yn o th a v eb e e nm a r r i e d,b u t t ow h o ms o m e b o d yh a s l i k e l yb e e nm a r r i e d.O u r s o c i e t y,o n
49、 c eb a s e do n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o l i dm o n o g a m yu n t i ld e a t h,h a ss h i f t e dt o w a r dap a t t e r no f s e r i a lp o l y g a m y,i nw h i c hp e o p l ee x p e r i e n c em o r et h a no n es p o u s e,i fo n l yo n ea t at i m e.译文3 a:随着每一个新婚姻的到来,参与其中的父母和孩子都获得了新的亲戚、朋友和社
50、会关系 实际上,他们延伸了自己的亲属系统。人们和曾经已经结过婚的人结婚,对方先前的配偶现在和另外的人结婚,而这个人可能之前是未婚,也有可能之前结过婚。我们的社会,曾经坚守着一生的一夫一妻制,转变成了分期多偶制。人们不止拥有一位配偶,虽然是一段时间只拥有一个。(取自2 0 2 0-0 3-0 8,h t t p s:w w w.w e n k u x i a z a i.c o m/d o c/c 2 6 7 c b c 6 f 5 3 3 5 a 8 1 0 2 d 2 2 0 e d.h t m l)译文3 b:每经历一次婚姻,父母和孩子都会有一大堆新的亲戚、朋友和伙伴 事实上,他们的亲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