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568082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构建逻辑探析 徐良根摘要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以其内在逻辑,构建了信仰机制、动力机制、践行机制,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生态哲学思想作指导,树立对生态理念的信仰,激发人们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实践的路径。关键词道家;生态哲学;逻辑;启示B22 :A :1672-8653(201)11-0037-03作者简介徐良根,男,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公共管理(湖南长沙,410004)。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是道家人对天人关系理性思维的成果,是关于天人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思想体系,必定有其内在构建逻辑,笔者将其梳理如次

2、:一、道法自然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论点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循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是道的基本属性,也是道运行的基本准则。所以“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道之所以受尊敬,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发号施令而总是任事物顺其自然。道法自然表现在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尊崇事物的和谐与平衡、遵循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灵魂,也是道家、道教学说的纲领,“可以说法自然、宗无为正是道家、道教一脉心法”。同理,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论点,道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一论点而论证、深化和延展。

3、正是这一理论基因使道家学说具备了生态学意义。张继禹道长认为,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定势,唤起了道家中人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二、天人同道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作为生态世界观,道家回答了天地万物的来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老子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道产生混一的气,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生出天地人,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生出万事万物。庄子认为,“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庄子渔父)。可见,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万物皆含道性。因此,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不存在谁贵谁贱、谁控

4、制谁的问题。庄子甚至认定“物不胜天”(庄子大宗师),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相当客观和深远的见解。非但如此,天地、人、万物还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它们相互协调,世界才能安宁。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噘地、万物、人三者互相利用、相生相克,达到均衡适宜状态,才能安稳宁静。既然如此,在这个平等而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中,人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然,只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这就为“道法自然”找到了本体论依据。三、祸福相

5、依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辩证法基础老、庄道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审视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万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充气)而产生新的和谐体。庄子也认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天人关系也是一对矛盾,具体表现在:第一,取和予的矛盾。人类要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但这种索取必须有所节制,“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老子第36章),倘若能给予自然投入,人类将得到更多回报。如果一味强行从自然索取,人类最终将失去一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第29章)。第二,损和益的矛盾。“故物,

6、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第42章)。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减损,实际上是增益;另一些事情,看起来是增益,实际上是减损。例如,经济收入增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是“益”。但环境破坏,生存基础动摇,则是“损”。倘若人们得小“益”却带来大“损”,那就得不偿失。反之,自我克制,受些小“损”,却能得到优良生态的大“益”。第三,祸与福的矛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当我们享受着战胜自然的喜悦,沉浸于幸福中时,“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是福是祸,需要重新认识。处理好这些矛盾,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就为“道法自然”找到了辩证法依据。四、知常日明道家生态

7、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道家承认天地万物皆有规律,“道”就含有规律的意思,如“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老子第77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79章)。老子有时候将规律也叫做“常”,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老子第16章)万事万物蓬勃运动,各自都要返回自己的本根,回归本根就叫做宁静,宁静就叫做复归本命,复归本命就叫做恒常的规律。庄子引老子的话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也就是天地万物都有规律的意思。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认为,天道“不争”、“不言”,但是“自来”、“善胜”

8、、“善应”、“善谋”,因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人们行事如想“大顺”,就应认识规律,了解规律。“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做,凶”(老子第16章)。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庄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告诫人们,“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庄子养生主)。黄老道学更是直白地昭告天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在此基础上,主动利用规律,可以取得成功。“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第41章)。只有大道,才善于帮助万物,使万物成长成功。天地的基本规律就是“道法自然”,基本要求就是“知和日常”(老子第55章)。这样,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实际上就是

9、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持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这就为“道法自然”找到了认识论依据。五、慈悯贵生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伦理观基础为了践行“道法自然”,道家人确立了慈悯贵生的伦理情怀。慈悯者,慈悲怜悯也。贵生者,珍惜爱护生命也。老子将“慈”列为“三宝”中最重要的一宝,指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67章)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悯来护卫谁。有了慈悯之心,则能爱护生命;有了爱护生命,则能获取天下。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13章)以贵身爱身的态度对待天下,就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了。奉老、庄为宗旨的道教进一步认为,“人为天地之本

10、,当为善”。“人行善道,天地鬼神赐福助之,增延寿考,无诸恶事”。抱朴子内篇对俗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这就把慈悯贵生、行善积德与延年益寿、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道家人最大的善和最高追求,从而叩中了人们内心最深藏的本能,唤起人们的热烈回应。由此建立起了实现“道法自然”的动力机制,从伦理观角度开辟回归自然、保护白然的现实路径。六、知止不殆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论基础实现“道法自然”,最好的办法是停止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干扰,任事物按自己的本性自由舒展。这就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老子说:“治人事天莫如啬。”(老子第59章)治理人事,对待自然,没有比“啬”更好的办法。“啬

11、”就是节制、爱惜的意思。老子认为这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59章)。节制的具体内涵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为腹不为目”(老子第12章),亦即保持朴素,减少私欲,只求解决温饱,不求纵情声色。老、庄从正反两面论述了节制的重要意义。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足之足,长足矣。”(老子第46章)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以保持长久,就可以永远满足。反之,贪得无厌,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可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庄子指出,贪财而致病,贪权而使精神疲竭,心神不宁,

12、满心烦恼,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庄子盗跖)。老、庄的论述不失为先见之明。近现代生态问题越演越烈,根本内因是人类欲望膨胀,对自然索取无度,肆意挥霍资源,污染环境。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道还是人类要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节制自己的欲望,停止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让自然界休养生息。做到这一点,就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48章),逐步去掉那些违背自然、违反规律的人为因素,一直到没有悖逆自然、损害自然的“无为”境界。这就为实现“道法自然”建立起了践行机制,从实践角度开辟了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的现实路径。通过以上梳理可以见出,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内建了信仰机制、动力机制、践行机制

13、。在信仰机制上,树立明确的核心理念道法自然,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角度论证和说明,形成完整的生态世界观,以理性力量说服人们,筑牢人们保护自然的信念。在动力机制上,将道法自然与人们最本能的愿望(长寿)、道家人最高追求(成仙)联系起来,唤醒人们心中深沉的欲求,激发人们尊重自然、顺任自然的内在动力。在践行机制上,提出节制欲望,控制消费,减少对自然的干扰,指明保护自然的路径。三种机制互相配合,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引导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参考文献1陈鼓应者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2J3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M华夏出版社1988-07(1):64曹础基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19825王毅、盛瑞裕黄帝阴符经全书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10(1): 66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06(2):3837黄者帛书姓争,转引自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04(1): 2218J赤松子中戒经,转引自李远国、陈云.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M.巴蜀书社2009-11(1):1659抱朴子内篇,转引自李远国、陈云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M巴蜀书社,2009-11(1): 165(责任编辑:潇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