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5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 No.12024 年 1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4【本刊特稿】论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收稿日期 2023-05-15 基金项目 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墨经绝学的 E 考据和元研究”(19VJX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中原(1938),男,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摘 要
2、论文用 E 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论述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E 考据,即数字电子化考据。元研究,即总体超越的研究。秦国墨者,是活动于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支派,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重要人力资源,应吕氏征召参编撰稿,收入离谓淫辞别类等多篇论文,继承发展墨经逻辑学,是墨经逻辑学沦为“绝学”前的最后辉煌,是墨经研究史中的重要事件,其所呈现的逻辑范畴与原理,具有积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传承弘扬。关键词 秦国;墨者;逻辑学;类推;语义学中图分类号 B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15883/j.13-1277/c.20240100107一、杂家兼容取众长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3、,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这里说后期墨家分两派,第一派:“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这是东方之墨者、北方之墨者,合称东北方之墨者,即齐鲁之墨者,其代表,韩非称为“相里氏之墨”。第二派:“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其代表,韩非称“邓陵氏之墨”。在以上两派之外,韩非补充第三派,即西方秦国的“相夫氏之墨”,以“相夫氏之墨”为代表。韩非子显学记载后期墨家分三派:“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
4、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秦国,是墨者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说明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墨者的活动中心,有部分转移到秦国。吕氏春秋记载墨者活动的重要资料,提到“墨者”19 次。去尤 说:“秦墨者之相妒也。”去私 说:“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墨者之法。”首时说:“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去宥说:“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应言说:“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上德
5、说:“墨者钜子孟胜。”“绝墨者于世,不可。”“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吕氏春秋论墨者频次,见表 1。表 1 吕氏春秋论墨者频次篇名去私去尤首时去宥应言上德总计频次31124819 墨家成员众多,奔走游说中华大地,是极盛于战国时期的“显学”。韩非子显学在战国后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期,总结学术概况,推出经典论述:“世之显学,儒墨也。”由于诸子百家争鸣辩论,游说各地的需要,在中华大地,自然形成三个墨者活动中心:东方鲁国(山东曲阜),南方鲁阳、
6、邓陵(河南鲁山、邓州一带,属楚),西方秦国(陕西咸阳)。墨家由以上三个活动中心出发,远及各诸侯国,足迹遍华夏,影响满天下。孟子滕文公下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说的“相夫氏之墨”,是“西方之墨者”。“东方之墨者”一词,见去宥:“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前 337前 311 在位),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东方之墨者谢子,从墨者活动中心鲁国出发,远行至西方秦国,游说秦惠王。秦国有土生土长的墨者,去宥称“秦之墨者”,去尤简称“秦墨者”:“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相对于东方之墨者,“秦墨者”是“西
7、方之墨者”。“秦墨者”接近秦惠王,担任大臣,就近备询,秦惠王就是否接见“东方之墨者谢子”一事,征询“秦墨者”唐姑果的意见。有“秦墨者”来源于东方诸侯国。墨者田鸠(田俅),来自齐国,研修墨学,有墨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墨家”著录“田俅子三篇”。田鸠专程西行,到秦国谋求发展。韩非子问田记载,田鸠游说辩论,喜说墨子常说的口头语:“此无他故异物。”即这件事,没有其他原故与不同情况。鲁问载,墨子对鲁国南方隐士吴虑说:“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田鸠说:“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8、。”田鸠用词语气,酷似墨翟。田鸠是墨学的重要传人与有力宣传者。吕氏春秋首时说:“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田鸠游说秦惠王,在秦国苦等三年,秦惠王没有接见。田鸠通过别人引荐,先游说楚王,获得信任,楚王派田鸠带着将军符节,出使秦国,秦惠王接见田鸠。田鸠对人说:“我游说秦王,是绕道楚国。”吕氏发挥说,事情本来有“接近,反而疏远,疏远,反而接近”的辩证法。把握时
9、机,也是这样。有汤武的贤能,没有桀纣的时机不行。有桀纣的时机,没有汤武的贤能,也不行。圣人把握时机,就像形体与影子,不可分离。秦相吕不韦(前 292前 235)征召“秦墨”,参编吕氏春秋,收入多篇论文,传承墨经余绪,发挥墨经义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归类杂家,杂家吕氏兼秦墨,是历史事实。汉书艺文志 概括“杂家者流”的特点:“兼儒墨,合名法。”著录汉代宫廷藏书“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班固自注:“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智略士”:参编吕氏春秋的门客(食客)群体。“智略”:智谋才略,智慧计谋,才华韬略。唐魏征隋书经籍志说:“杂者,兼儒墨之道。”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说:“杂家者流,取儒
10、墨名法,合而兼之。”“秦墨者”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人力资源。史记吕不韦传说:“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是“一字千金”成语的出典。吕氏春秋用众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即世无粹白狐狸,集取众狐腋下粹白皮肤,可制成粹白裘衣。这是“集腋成裘”成语的出典。吕氏引
11、申说:“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吕氏强调“取之众”“出乎众”“以众力”“得之众”,这是“汇聚众智”“民主集中”“群众路线”思想的发端与论证。吕氏有充分理由与现实条件,聚集众多“秦墨者”的力量,把墨学发展的精品力作,熔铸于杂家巨著。第 1 期孙中原 论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3 二、继承发展推理论 墨经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重镇、典范、范式与样态。秦墨者应秦相吕不韦征召,参编吕氏春秋,继承发展墨经的推理论与逻辑语义学,取得重要的学术成就,谱写墨经研究史中的精彩一页。吕氏春秋应言说: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
12、:“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司马喜是前五至前四世纪人,任中山武公(前414 年继位)的相国。这是吕氏春秋应言保存墨家人物活动的重要实证资料。这里出现“墨者师”的称呼,即墨家老师、墨学大师,有深厚的墨学造诣。司马喜与墨者师的对话,表明墨者师始终坚持墨子非攻的观点,在逻辑上前后一致。司马喜作为中山武公的相国,一方面支持中山武公“兴兵而攻燕”,一方面从内心反对“赵兴兵而攻中山”,在逻辑上前后矛盾,陷于思维混乱的困境,所以在墨者师的一再追问下,“司马喜无以应”,被驳得理屈
13、词穷,无言应对。墨者师的反驳方法,是墨家惯用的归谬法,即小取总结“推”的论辩方式,定义是“以其所不取者,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正确思维形式,运用逻辑的墨者师,自然在辩论中占上风,迫使司马喜甘拜下风。清汪中述学补遗呂氏春秋序说:“应言篇司马喜事,则深重墨氏之学。”实际是深重“墨辩”,弘扬墨家逻辑学。逻辑学核心研究推理论。中国古籍常称推理为“推类”,也称“类推”“推理”“推故”。墨经条目论“推类之难”,是中国古代逻辑推理论对“类推”谬误研究的开端。吕氏春秋别类把墨经“推类之难”条目意涵,演绎发挥为独立单篇,补充大量事例,给予充分的归纳论证。吕氏春秋别类与墨经论类推谬误对照,见表
14、 2。表 2 别类墨经论类推别类论类推墨经论类推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戮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韧也
15、,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韧也。又柔则卷,坚则折。剑折且卷,焉得为利剑?”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贤者之所以废也。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于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16、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物尽、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白与视、丽与暴、夫与屦。(经下)谓四足,兽与?并鸟与?物尽与?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则俱为麋:同名。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包肝肺子:爱也。掘茅:食与招也。白马多白,视马不多视:白与视也。为丽不必丽,为暴必暴:丽与暴也。为非以人,是不为非,若为夫勇,不为夫。为屦以买衣,为屦:夫与屦也(经说下)别类发挥墨经的类比推论学说,认为形式类推的结论有或然性,而未必有实然与必然性,结论获得实然与必然性,则应引入辩证逻辑的具体分析
17、方法,其最终结论是:“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即圣人因而订立规制:不能一味相信自己内心的主观臆断。推类,即类推,狭义指类比推理。中国古籍说推类,或类推,多指广义,是归纳、演绎和类比三种推论形式的综合运用,未分化状态。墨经所说推类疑难,强调根据类的相似性推理,结论有可能性、或然性、不确定性,不具有必然性,列举众多事例,予以归纳论证。吕氏春秋别类说:“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发挥墨经类推结论无必然性的意涵,强调辅之以辩证逻辑的具体分析方法,以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保证其结论的实然性、必然性与可靠性。鲁国人公孙绰说:“我能起死回生。”推论说:“因为我本来能治半身不遂,现在我把
18、治半身不遂的药加倍,就能起死回生。”这是诡辩。事物的小大半全,不仅有量的不同,还有质的区别。会治小病,未必能治大病。得半身不遂的病人,毕竟还是活人,与死人有本质区别。所以能治半身不遂,把治半身不遂的药加倍,不能起死回生。这涉及类可推与不可推的两面性。类的可推,是以类的同一性为前提,即同类事物,有同样性质,可发挥类推的功能与作用。类的不可推,是以类的差异性为前提,即不同类事物,有不同性质,说明类推的界限、范围与发生谬误的可能。这里着重讨论类的不可推,指出知人所不知,才是高级认识。不知而自以为知,是错误认知。事物在很多情况下是那样,而实际不是那样。莘与藟两种草,单吃能毒死人,合吃能延年益寿。被毒虫
19、咬伤,涂另一种毒药,却能解毒。漆与水是液体,合起来却凝固。这是意图变湿,而效果变干的事例。铜与锡柔软,合炼则先变液体(熔液),而冷却变硬,这是火烧变流体的事例。或意图变湿,而效果变干,或火烧却变流体。事物的类别性质,不是永远不变,可依此类推。小方与大方是方类,小马与大马是马类,小智(小聪明)与大智(大智慧)不是一类(爱耍小聪明的人,办大事显得愚蠢)。在鉴定剑的质量时,认为是好剑的人说:白锡使剑坚硬,黄铜使剑柔韧。白锡、黄铜兼有,剑既坚硬又柔韧,是好剑。认为不是好剑的人说:白锡使剑不柔韧,黄铜使剑不坚硬。白锡、黄铜兼有,剑既不柔韧,又不坚硬,不是好剑。按对方所说,黄铜使剑柔韧,柔韧则卷刃;白锡使
20、剑坚硬,坚硬则折断。白锡、黄铜兼有,使剑既卷刃,又折断,不是好剑。双方推论,都运用正确的假言联言推论式,结论却相反。相剑者推论,见表 3。表 3 相剑者推论相剑者推论难者推论 1难者推论 2假言联言推论读为白锡坚硬黄铜柔韧白锡黄铜 坚硬柔韧白锡不柔韧黄铜不坚硬白锡黄铜不柔韧不坚硬柔韧卷刃坚硬折断柔韧坚硬卷刃折断PRQSPQ RS如果 P 则 R如果 Q 则 SP 并且 Q R 并且 S 这里三个推论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反映良剑整体的矛盾本性,一个单独推论式,只能反映剑的部分特征。关键是在制剑操作中,白锡、黄铜混合比例的大小,是否合乎制作良剑的需求,应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是用一两个简单推理式,
21、就能认清良剑的整体性。好事小做小有益,大做大有益。坏事做一点,不如没有。射箭靶希望射中小的,射野兽希望射中大的。事情本来不是必然一样,可以此类推。高阳应想盖房,木匠对他说:现在还不行,木料没干透,往上糊泥,一定弯曲。拿未干透的木料盖房,眼前虽好,日后会塌。高阳应说:根据你的说法,则房不会塌。因为木头愈干愈有劲,泥土愈干则愈轻,用愈有劲的承担愈轻的,不会塌。木匠无话可说,按吩咐盖房,果然垮塌。高阳应玩弄小聪明,不懂大道理。实际上,不等湿木干透,湿泥早已把它压弯。高阳应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小不知大,知部分不知整体,单靠一两个简单推理式,不能从整体上认清复杂的具体问题。千里马背着太阳向西跑,到傍晚太阳
22、反而在马前。这是由于太阳比千里马跑得快。眼睛本来就有看不到的,智能本来就有达不到的,圣人因而定下规矩:不单凭心智臆断。篇名“别类”,主旨要求区分事物类别。在肯定推知价值、功能的基础上,着重说明推理的局限与容易产生的谬误。吕氏春秋达郁说:“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耳。”对复杂具体问题,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小不知大,知部分不知整体,是不知事物类别所致。吕氏春秋听言说: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卑,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即现在有人说,某人家里很有钱,家里后墙下雨淋湿,看门狗死,可以在他家的后墙挖洞,偷他货财,一定会遭到非议
23、,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有人说,一个国家正闹饥荒,城墙低矮,缺乏守城工具,晚上派军队,占领其城,却无人指责。这是吕氏对墨子逻辑的推广应用。“不知类”,形容自相矛盾,是墨子总结的元语言逻辑概念,用以形容论敌的自相矛盾。这是秦墨者对墨家逻辑学的传承应用。三、丰富发挥语义学 吕氏与墨家逻辑语义学论述对照,见表 4。第 1 期孙中原 论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5 表 4 吕氏墨家语义学吕氏春秋语义学墨经语义学 离谓:言者以喻意也。言意相离,凶也。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听言者,以言观意也。精谕:言者,谓之属也。淫辞:非辞无以相期。凡言者,以谕心也。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4、。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经上:信,言合于意也。经上: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中亘古未决的争论。易系辞上 假托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北游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是言意之辩中的反题“言不尽意”论,认为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思维。墨家在言意之辩中,最先论证正题“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能充分表达思维。经上说:“信,言合于意也。”经说上解释说:“不以其言之当也。”“信”和“当”有不同的定
25、义与标准。“信”的定义是“言合于意”,语言与思维一致。“信”是语言准确表达思维,发挥语言表意与交际功能的标准。“当”的定义是“意合于实”,思维与实际一致。“当”是判断与语句符合实际,是认识的功能与标准。“当”“是”“正”“真”的含义一致,指语言与思维符合实际。小取说:“以辞抒意。”即用语句命题,抒发表达 意 义 判 断。“辞”:言,语 言,语 句,命 题。“抒”:抒发,表达。“意”:意义。“意”由“心音”合成,表示言为心声,即用语言表达思维。经上说:“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言是语句,由说者用“利口”说出,听者用“聪耳”听到。“意”是心
26、智判断,借助说出的语句,可以察知、辨别语句表达的判断。语句说出,凭借人的健全发音器官。语句接受,通过人的健全听觉器官。把握语句中的判断,要依靠心智思维的辩察分析作用。这是墨家逻辑语义学的发端。现代逻辑指号学(semiotics,theory of signs)的分支逻辑语义学(semantics),研究语言的意义,即语言与对象的关系。离谓论述“实、意、言”(实际、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认为意义反映实际,语言表达意义。听人说话,是通过语言,把握其语义及其所反映的实际。篇名“离谓”,指“言意相离”,语言脱离意义,导致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的谬误。“离”:脱离,离开,背离。“谓”:称谓,指谓,陈述。“
27、谓”指“意”(意义),即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吕氏春秋精谕说:“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言者,谓之属也。”“谓”即指“意”(意义)。“知言之谓者”,即“听言而知其意”。晋张湛列子说符注:“谓者,所以发言之旨趣。”“言者,谓之属。”离谓说:“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广雅释言:“谓,指(旨)也。”说文:“旨,意也。”“言者,谓之属”,即语言是指谓(意义)的从属,指谓(意义)是语言的“主”(主体)。“言以 表 意”,意 为“主”(主 体),言 为 从(从属)。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手段,思维意义是语言的内容所指。“词不达意”,则为误谬。诡辩家
28、篡改语言的真实语义,使语言、思维与实际脱离,是言意关系中的不正常现象,导致谬误诡辩。篇名“淫辞”,指诡辩,诡诈的辩论。“淫”:过分,不正,邪僻,惑乱。“辩”:辩论。孟子公孙丑上说:“淫辞知其所陷。”即对待淫辞,要知道它陷落失足的所在,知道淫辞诡辩的形成机制原理。语言的指谓性,是其交际性的基础。语言离开其所指谓的对象与确定的认知含义,会产生曲解语义与脱离实际的牵强诡辩。在中国两千年持续不断的“言意之辩”中,秦国墨者著作离谓淫辞,表现逻辑学家的正统观点,符合现代逻辑学与语言学的科学规定,颇富启发意义。离谓的主要论点:“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辞者,意之表。鉴其表而弃其意,悖。”“听言者以言
29、观意。”即语言表达意义,语言与意义脱离,是坏事。言辞是意义的表达。抓住语言字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面,背离思维意蕴,导致悖谬混乱。论证的典型实例有五。第一,邓析回应子产命令。第二,邓析回答“郑之富人有溺者”。第三,邓析“与民之有狱者约”。第四,“齐有事人者”。第五,淳于髡以纵横说魏王。淫辞的主要论点:“非辞无以相期,纵辞则乱。”“凡言者以谕心也。”即无言辞不能相互交际,纵辞诡辩导致混乱。凡言辞都为说明意义。论证的典型实例有六:第一,秦赵相与约。第二,孔穿公孙龙辩臧三耳。第三,庄伯与其父斗嘴。第四,澄子欲取妇人衣。第五,唐鞅谬对宋王。第六,惠子为魏惠王立法。离谓淫辞揭示语
30、言的性质 指谓性与交际性,由此揭示诡辩谬误的根源。实际是第一性,思想反映实际,语言表达思想。语言与思想(言意),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语言有相对独立性与能动性,语言脱离思想与实际,任意发挥其独立性与能动性,导致谬误诡辩。篇中分析众多生动典型的案例,说明实际、思想与语言(实意言)三者的关系,揭示克服谬误诡辩的方法。作者是进驻战国末秦国的墨子后学,恰当概括分析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的学术倾向与经验教训,对今人正确思维,克服谬误诡辩,富有启发意义,生动说明谬误诡辩的泛滥流行,批判谬误诡辩,是逻辑家的使命与责任。宋叶适习学记言评论说:“战国群谈聚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
31、,而姑为戏,以玩一世。其贵人公子,亦以戏听之。”辩者的奇辞怪说,是可供社会玩赏娱乐的机智思辨与语言游戏。黑格尔指出,我们所谓谐谑,在智者诡辩家那里,是正规行业。他们许多辩论艺术,是开玩笑。在公共场所,国王宴席上,有哲学家的聚会与聪明的谈话,互相嘲弄,自寻开心,寓教于乐,把抽象的逻辑辩论,戏剧娱乐化,是教育培养门徒的有效手段与实战演练。察传主张对语言传播,要仔细审察。语言数次传播,导致信息失真,黑白颠倒。语言交际,脱离语境,曲解语义的现象,是诡辩谬误的根源。联系语境,确定语义,才能克服诡辩谬误。察传列举典型的语义谬误实例,予以分析究理。鲁哀公读书,读到舜说“夔一足”,不了解其语境,将其曲解为:“
32、乐正夔这个人只有一足。”孔子告诉鲁哀公这句话的语境是:“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管音乐的官)。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想多找一些像夔这样的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即舜说“夔一足”,为特定语境制约的确切语义是:“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并非是如鲁哀公脱离语境,断章取义的曲解:“乐正夔这个人只有一足。”吕氏春秋探讨语言、语义、语境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在西方现代语言符号逻辑中,是属于逻辑语义学的范畴。吕氏春秋用精彩的理论概括与丰富的应用实例
33、,发挥发展墨家的推理论与逻辑语义学,是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当今批判性的理论思维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注释:沈有鼎:谈公孙龙,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 393 页。与秦惠王同时的楚王,有楚威王(前 339前 329 年在位)与楚怀王(前 328前 298 年在位)。高诱注:“留秦三年,不得见惠王,近之而远也。从楚来至,而得见,远之而近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司马喜,中山君之臣也。”战国策中山策:“司马喜三相中山。”史记邹阳传:“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北京: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119 页。参考文献1 孙中原.中国
34、逻辑学趣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 孙中原.诸子百家逻辑故事趣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 孙中原.诡辩与逻辑名篇趣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 孙中原.言意之辩的逻辑哲学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 孙中原.以说出故:墨经的推论逻辑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5).6 孙中原.论日本学人的中国逻辑观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7 孙中原.论墨经的自然学科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第 1 期孙中原 论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7 On the Logical Contribut
35、ion of Mohist School in Qin StateSUN Zhongyuan(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Abstract:This paper employs E-textual analysis and meta-research methods to discuss the 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Mohists in the state of Qin.E-textual analysis refers to the digit
36、ization of textual analysis,while meta-research refers to a comprehensive and transcendent study.The Mohists in the state of Qin were a branch of the Mohist school active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y wer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L Buweis compilation of the Lshi Chunqiu.Invited by L B
37、uwei,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writing and compilation of various articles,including Liwei,Yin Ci,and Bielei.The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logic of the“Mo Jing”,marking the pinnacle of the discipline before it became a“lost art”.This achievemen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d is considered a signif
38、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Mo Jing”studies.The logical categories and principles presented by the Mohists in this context have positive historical,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deserving of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State of Qin;Mohists;logic;analogy;semantics责任编辑 董兴杰孙中原 ,1938
39、年生,墨学名家。1956 至 1964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研究生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师从杨献珍、艾思奇、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周礼全,专攻科学技术哲学、逻辑、中国逻辑史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生学历。1960 至 1979 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清华大学政治理论课,兼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工设备专业连队政治辅导员。1980 至 2006 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教研室,1993年任教授,1995 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专业“墨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方向与逻辑专业“中国逻辑史
40、”方向首任博士生导师,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专业博士点。1998 年,评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科学术带头人,任逻辑教研室主任,哲学院学位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逻辑学”“中国逻辑史”“墨学”“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兼中国墨子学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原副会长,河南省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监事,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著作 80 余种,论文 400 余篇。2001 年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聘为中华大典哲学典 编委与 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 副主编,编 诸子百家分典563 万字,撰诸子百家总部 281 万字(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任首席专家,完成 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墨学大辞典,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墨经绝学的 E 考据和元研究。独著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管子解读,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之一,2018年获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2021 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8 年,名列中国台湾“科学委员会延揽优秀客座科技人才研究工作计划”,设“中西哲学与逻辑比较研究”项目,在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所,开设 墨家智慧 思维艺术逻辑元研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