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西部开发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指数的统计,结合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对西部地区信息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时策进行了一些探讨。信息是一种处于深人和发展中的社会现象,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对信息化发展趋势作了非常深人的研究。美国是推动世界进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发源地,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则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了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信息化建议的关键,本世纪启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
2、战略,既是巨大的经济变革进程,也是探刻的社会变革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有政策,资金保障,也要有信息人才保障。最近,国家教育部拨款9亿元,支持西部高校网络建设,这对提高西部信息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态势及分析方法,针对西部信息资源的发展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几点对策,对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建构,也是不无益处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世界上一般采用两种测算方法:即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并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
3、部门两大类,识别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的形态转换的相关程度而确定,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的区分标准是看其经济活动的结果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根据此法可测得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的比重及信息产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我国利用波拉特法进行定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其中包含了大量重复计算的因素,测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不具有国际比较的意义。而信息化指数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角度,研究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格局的变更。其基本观点是:信息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信息
4、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继农业、工业后的又一种新的人类社会形态。1965年,日本学者建立了对信息化进行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指标,包括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话次数、每百万人每天报纸发行数、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万人电视机数、每百万人计算机指数、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个人消费和杂费的比率。这些指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以测度的,基本上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信息化程度的总体水平。具体测算方法是采用算术平均法(即11项指标变量权重相等),以某国或地区某年的各项指标数基年的荃数.权重为100,然后将被测地区某年的各项指标值分别除以基年的各项指标值,再分
5、别按大类累加除以项数,求得各大类的平均指数,最后,将各大类平均指数相加除以4(共四大类),其降数即为最终所求的代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指数”。依据这一方法测得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指数见下表:根据信息化指数测得我国部分省、市、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可以看出,香港特区信息化指数为22287(1998年),远远高于全国145.3(2000年预测数字)的平均水平。我国信息化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突破性的发展,信息化水平1995年是1990年的5倍,1996年又是1995年的3.2倍,1997年为1996年的1.9倍,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加人WTO后,信息化水平将发展得更快。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上网率的
6、迅速提高,是促成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说明选择互联网用户作为测算指标的正确性,亦可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差距最大的是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区域间不平衡性,东西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已经影响到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整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影响到我国的信息产业结构和信息建设在区域间呈现现梯度与布(局)的特点,即仁要集中子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比较缓慢。去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受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委托,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我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初步测算分析。该课题根据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
7、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商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改革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共25个指标,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测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结果表明,我国2000年信息化指数为145.3,其中,北京、大津、福建、广东处于第一集团,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排在最后,其信息化指数平均分为28,约为最高地区的1/5。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息窟和关,据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通行的研究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指标进行研究表明,东西部知识发展指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1998年,西部人均GDP相当于东部人均的41%,而综合知识能力指标仅相当于东部的3
8、5%。而且三大类衡量知识能力的指标即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及交流知识的能力中,最关键的获取知识及交流知识的能力差距更为明显,都分别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14%和31%。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尚不足100人,不到东部及南方沿海地区的1/10。西部信息通道的阻塞,信息的稀缺,知识发展的落后及科技人才的相对匾乏,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瓶颈之一。互联网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西部地区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突破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1)网站。网站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从网站数量上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信息发布能力和信息资源的占有能
9、力。由于网站与域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从关于域名的统计中我们已经看出东西部在网站建设上的差别,虽然互联网发展只有几年的时间,西部地区的网站数量已经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区。其统计数字如下:域名是网站的标识,网站是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集散地,域名的数量标志着一个地区信息数字化的程度。表中可以看出,域名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省区,西部省区中,四川、云南、陕西较多,而其余省区数量少,占的比例也很小。(2)购买的数据库、电子书刊。购买数字化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是文献信息机构增加信息占有量的最直接的途径,但商品化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从价格上来说一般较贵,需要大量投资。从1996年的图书经费统计中
10、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文献信息机构在图书经费上与同时期的东部省区差别就已经比较大,近几年来,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图书经费增长幅度很大,西部省区的大多数文献信息机构的经费并没有太大的增幅,在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方面的购买力自然也就很弱。很多文献信息机构由于经费的原因,对一些很好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只能望洋兴叹。(3)自建的特色数据库、电子书刊。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生产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甚至销售过程有一个统筹规划,需要在人力和物力上有比较大的投资,同时通过销售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部地区在经费上比东部要差,因此投资生产有一定规模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事实上,近年
11、来西部地区很少生产出有影响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从销售上来说,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在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销售上往往面向的是全国市场,因此占了很大的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这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对国民经济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在观念上来一个大的转变,要充分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七一”讲话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
12、中的地区,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参与西部开发的省、市及企业集团同样需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料,可见,西部开发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持,这就需要从观念上加以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技术和项目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加大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投人及资金投人的力度,加快西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着力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极大促进西部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加人WTO,信息化的脚步明显加快,实际上,跨国公司在西部IT领域已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IT产业关键性上游产品的开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举措都将对西部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振兴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的水平归根结底靠经济、科技和教育的支撑,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总之,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迅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强烈和深远的影响,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是网络的竞争,西部将在这场竞争中掘起,在本世纪最终实现历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