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100例医院精神科收诊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在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念;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模式出现巨大转变,从传统的看护变为全面护理[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这可能引发医疗纠纷[2]。为了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切实利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是现代精神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因此,文章主要针对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100例医院精神科收诊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生30例,女生20例;年龄为32~72岁,平均为(60.6±1.3)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6例、狂躁症15例、偏执性精神病12例、重症焦虑症4例、重症抑郁症3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生31例,女生19例;年龄为33~73岁,平均为(60.5±1.4)岁;临床分期:其中精神分裂症15例、狂躁症15例、偏执性精神病13例、重症焦虑症3例、重症抑郁症4例。本次研究入选标准:①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病的诊断标准;③卡氏评分低于70分且住院时间超过半年;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临床研究知情并能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意识不清、认知障碍患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措施。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医师、责任护士以及护士长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并开展以“降低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的主题会议,分析影响患者护理效果的因素和护理相关风险因素,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尤其是基础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指导护理人员学习判断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合理排班,让新入职护士与高级职称护士相搭,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能够提高护理效果[4]。②风险管理流程:具体的风险管理流程为: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评估风险造成的影响→探索相应干预措施→评价应用效果,并从规范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着手,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5]。③实施分层管理模式:采取“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分层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责任护士需要科学评价患者的护理风险并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责任组长则需要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护士长则负责对护理过程进行全控制。④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强化护士的基础知识,并指导护士科学评价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让护士掌握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用药指导、不良反应干预、用药指导以及情绪控制,同时增强护士人员的处理风险的能力[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恶心
呕吐
头晕头痛
心率过速
有效率(%)
观察组
1
1
1
1
8.0
对照组
2
2
3
2
18.0
X2值
1.236
1.425
2.635
1.025
5.102
P值
0.152
0.163
0.135
0.201
0.000
2.2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
组别
自杀
逃跑
伤人
噎食
有效率(%)
观察组
2
2
1
3
16.0
对照组
5
5
4
6
40.0
X2值
3.524
3.526
3.415
3.625
13.52
P值
0.016
0.015
0.013
0.012
0.000
2.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50
25(50.0)
23(46.0)
2(4.0)
96.0
对照组
50
23(46.0)
18(36.0)
9(18.0)
82.0
X2值
2.253
5.426
5.124
5.284
P值
0.258
0.000
0.000
0.000
3.讨论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新闻媒体曝光的影响,使得现代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也导致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精神病是一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1亿人受到该病的影响,导致患者的身体功能下降。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病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疾病。相关统计学指出,2015年我国精神疾病占医疗负担的26.2%[7]。精神科患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减少意外事件的出现。
将风险管理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出现,同时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以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进步,有助于保障医患人员的切实利益。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够改变传统的护理思维,通过分析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提升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在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风险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姚宁,田素英,张蕊等.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5,9(2):44-45.
[2]邢善勇,孙素珍,李栓荣等.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24(19):52-54.
[3]杨爱华.开展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0):1403-1406.
[4]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8(7):52-54.
[5]江春梅,王晓娥,金淑娟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实施消防演练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4(3):258-259.
[6]王翠娇,高镇松,马淑君等.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6,12(1):59-60.
[7]郑益娇.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封闭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134-13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