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规训与新生--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418425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训与新生--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规训与新生--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规训与新生--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49规训与新生 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张 婕 李 正(通讯作者)郑丽虹中国近代社会历经了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清末学堂教育到新民主主义教育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其中,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及其学校系统的改革,对培育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梁启超先生看来:新民的教育与养成,关乎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只有“造摘要: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中,教育革新使学生群体从封建帝制下只为求取功名的书生,转变为中华民族思想觉醒的中坚力量和爱国运动中的关键角色。新教育体制下

2、,学校从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方面对学生的内在思想与外在形象进行全面的教育重塑。其中,对学生形象的塑造包含了身体规训与服饰制度两个维度。教育部在 1912 年、1918 年、1929 年和 1937 年先后拟定、修正和颁布了统一的学校学生制服规程,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穿着的制服形制加以规范。本文即以近代这一重要的教育革新时期为视角,梳理了民国新教育背景下制定与施行“学生制服规程”的动因、理念及内容,并进一步探讨它对于学生形象塑造及其精神构铸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我们今天探索如何结合各地文化特色进行多样性校服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关键词:教育革新;学生;形象塑造;身体规训;服制变化中图分类号:

3、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4)02-0049-07Discipline and Rebirth:Student Image Shaping and Change of Uni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Zhang Jie Li Zheng(corresponding author)Zheng Lihong Abstract: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education

4、al innovation has transformed the student group from scholars who only sought fame under the feudal monarchy to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key role in the patriotic movement.Under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schools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shapin

5、g of students inner thoughts and external im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intellectu-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Among them,the shaping of students image includes two dimensions:body discipline and clothing system.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mulated,revised an

6、d promulgated unified school student uniform regulations in 1912,1918,1929 and 1937 to standardize the uniforms worn by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This article takes this important period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modern times as a perspective to sort out the motivat

7、ions,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 Uniform Regulations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further explores its role in shaping students image and spiritual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us to explo

8、re how to combin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chool uniform designs today.Key words:educational innovation;students;image shaping;body discipline;changes in uniforms理想的国民”才能得以“建立理想的国家”,可见国民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的推动下,展开了全面的教育革新运动,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并实施了新学制。其甚至对学生的身体形象与服饰形象均做出了具体规定,产生了相

9、当大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主要以私塾、书院、国子监等机构进行教育,目标是培养官员和文人,选拔人才。民国时期在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办学与中外合办学校。但由于尚不具备西方那样成熟的学校教育理念与体系,为尽快推动本国教育革新的进程,便采用了“拿来主义”的办法,将西方教育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此对本国教育进行改造。因而,当时学校学生的服制,即以西方学校的制服为模板,再加以本土化的改规训与新生 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2024服饰2期.indd 4924/4/17 上午9:50050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造后作为学生统一的制服穿着。由此,

10、学生着装开始从无序、杂乱的长袍马褂,转变为“舶来”的统一服饰,进而增强了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与对集体的归属感。此后,学生制服规程又经历了不断地修订、创新,最终完成了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服饰形象的确立。一、近代国民教育革新的背景 及其服制变革的原因适应民族与时代需要的教育,是国民健全思想、畅通精神生活的源泉。“国民教育革新”系指民国时期在教育宗旨、教育思想、新学制确立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运动。其中,民国新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它对学校服制规程、学生培养目标与学生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洋务运动时期,以“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等实用主义思想为核心

11、的晚清教育阶段。晚清政府兴学的动机始于两种觉悟,一则政府急需翻译人才加以外交重任;二则西方船坚炮利,国家急需培养出能制造船械,以及可以操作指挥海、陆军的人才,故设置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及南洋公学等这类专门学校。同时,拟选、派遣聪颖的幼童出洋留学,远赴各国学校学习军政、船政、步算诸书等。其二,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时期的教育阶段。甲午战败,清末统治者深感学校不兴,人才不足,无材为国所用,因此数下谕旨,由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王公大臣等详细学堂章程并复奏后钦定学堂章程,欲以此措施培养出能安定天下的人才。章程中对学生的出身、年龄、入学、考核和学习科目等都进行了详细

12、规定,其中也包括学生校服。虽然当时对男学生穿着的操服形制予以了“西化”特征,但其礼服、讲堂服、常服等服饰仍保留了满清袍服的形制与民族特色。以上两个阶段的教育政策皆是晚清新政救亡图存下的产物,“忠君”思想仍为其教育的宗旨与核心。其三,民国新学制颁布与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阶段。当时许多人已认识到清末教育理念落后于西方,且不适宜国民独立思想意识与社会革命的发展,教育革新势在必行。如蓝公武就提出晚清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将人视为封建帝制中巩固统治的一种工具,即过去所谓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后者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人的教育,所谓人的教育就是“把人当目的

13、看”。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使受教育者能自己发展自己的人性,自己开发自己的智能,自己发挥自己创造的力量”。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成为一种自由平等合理的社会”。还有人提出,教育革新应以“疆兵富国”为目标,通过学校系统与新学制改革的手段,培育中华民族自由、民主与平等的新国民。同时,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六艺传统教育体系思想来实现,即“射御,军国民主义也;书数,实利主义也;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概言之,这是以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为德育,三育并举,共同归属于政治教育。由此奠定了民国教育革新下的世界观。可见,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某种程度

14、上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化教育,平民化教育代之而兴。此外,民国时期派遣留学生的教育政策也是中国近代实行的一项重要国策。其与新国民教育人才培养的革新,以及学校学生制服规程的制定紧密相关。这一时期选派学生赴美、日留学参观的政策风行全国,同时,教育部要求当时的学校必须采用日本学制系统。为使学生的教育与形象一致契合,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引入国内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学生制服也理应一并传入我国本土,以期使新服制对学生塑造新形象起到强制规范的作用。起初,学生对这一“陌生”“新奇”的款式尚不接受,直至在新学制的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等教育的全面铺开之后,学生们方逐步从思想到着装上完全接受了这一形制,并开始视

15、其为积极、先进的青年形象。民国元年九月,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以美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宗旨的相关法令文案。其中“学校制服规程案”对学生的着装提出了总要求与规范,之后全国各省纷纷据此订立条例施行义务教育程序。同年,以日本学生制服式样作为参照,教育部又订定了民国学校制服规程,并令各校学生遵照规程穿着制服以形成整齐严肃的学风。不过学校制服规程的施行并非令行禁止,一蹴而就的,政府不得不再三强调“所有高等以上各校自应一律遵照办理。现查京师各学校惟中小各校学生尚多遵着制服,颇有整齐严肃之风。乃专门学校以上各学生仍复参差不一,是名为大学专门而秩序形式尚不足为

16、中小学校之表率”。学生制服规程作为学校教育法令与管理学生的一项纪律制度,成为当时学校教育方针及其精神的外在彰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当时的政府公报中所言:“须知学校风纪必以自尊自重为精神,而制服亦为学校风纪之一种标记,若任其参差不齐则于学生之运动服务既不便利,而精神亦现萎靡之观。学问之2024服饰2期.indd 5024/4/17 上午9:50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51规训与新生 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才有所关注,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身心开始被给予关怀、理解与训练。正如梁启超在论尚武中所言:“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难有文明,难有智识,难有众民,难有广土,必

17、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在此理念影响下,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制定了体育教育计划,订定了大学体育课程纲要。教育部与社会部还联合提倡国民保健运动,普及体育,使体育成为训练国民体质与精神教育的有效方式。学校的体育课程及活动方式大体分为各式球类、田径、游泳、器械运动、国术、拳击、体操、舞蹈、特种运动和野外活动等,并通令全国专科以上学校遵行。体育教育以锻炼健全学生的体格与合作精神为目标,要求学生养成服从集体纪律的习惯与克己自律的理性美德。如若女生上体操课时穿着制服不便利,还可以根据情况统一定制上衣为白府绸衫,下衣为布裤的美观且合适的套装。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强兵、强种、强国的身体训育政策,学校组织学

18、生军并增设学生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旨在“使国民皆具军人之本领,皆蓄军人之精神”。军事体育课以兵操、行军、野外训练、射击、登山等军事课程为主,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强悍勇武的体质、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实现由“臣民”向“国民”的转换,为塑造学生新形象及促进整个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奠定基础。为了配合这种身体训育的需要,穿着的服装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学生制服形式。例如,1912 年 2 月 25 日,严家麟在武昌文华书院仿制英国童子军训练,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童子军。次年,在上海华童公学、青年会中学等也相继建立起童子军组织。受其影响,国内学校教育中特别添设了童子军军事课程,并将童子军教育规定为初级中学的必修

19、科目,童子军制服也仿照英国学生军穿着的标准服式。以童子军露营须知为例,其中童子军露营时需要准备的衣服包括:“旧大衣和雨衣各一件,法兰绒襯衫二件,襯袴一件,袜两双,背心一件,法兰绒睡衣一件,皮靴或皮鞋一双,帆布鞋一双,汗衫或旧短衫一件,浴袴一件”。可见,这完全是以英国短衣窄袖,袒膝露臂或袴长及踝的学生制服款式为样本。这种式样优美雅致,既便于学生户外训练且使其更加神采奕奕,又打破了学生间通过服饰差异造成的贫富身份标识,令朴素节俭相习成风,富者不复骄,贫者不复馁,更利于学生们专心学业。同时,学生在进行军事体育训练时处在学校这一封闭的环境中,其身体、思想都受到监督与教导,养成必须服从训练指令的习惯。为

20、节约学生服装成本,教育部还规定各校军训服装不必另制,穿着学生制服或统一的操服即可,即“以军训学生服装,应照高中以上学校改用学生服”。并且要求其他学生义勇军“如须临时制备操服者,则其制式颜色,不得与陆军军服相似”。为了使学生个体在穿着制服过程中,增加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集体的情感,制服规程同时还要求各学校学生使用帽徽、领章、襟章作为标志,以体现出教育的规范性与标识性。由此可见,学生的身体已完全被塑造为社会与国家中的一部分,制服成为学生身体被教育规范与训育的信号。2、德、智、美育对学生服饰的要求与服饰审美的引导对学生德、智、美的精神培育也是国民新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正如陈之佛讲到的,“现在的教育应该

21、一方面养成科学的头脑,充实国民的智能,以冀道首在不欺,若有规程而不行则法令可废”。二、“体、德、智、美”四育对学生形象塑造理念、路径的指引教育革新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革命精神、科学头脑和强健身体的青年学生,以此真正改善晚清身体柔弱、智识欠缺的国民,造就新国民与新精神,从而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命运。当时,许多人已意识到学生群体是历史及其教育背景下的服从者。他们对个体的认知、审美的需求与意识的形态等,都会受到国家权力、社会舆论、文化交流的干预与规约,并在其影响下逐步接受规训者的意志。这种规训只以一种隐蔽且温和的方式教育来加以实现。正是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常态化、规定式的空间和时间机制来培养训育学生的肉体

22、:由外在的身体、形象的规训,进而转化为其内在思想意识的自我约束与认同。由于教育的规训是以一种非暴力、温和的方式来控制的,因此,这种规训的权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且不会受到其极力的抵抗。学生们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学校灌输的思想意识、审美倾向与道德观念,不知不觉就会接受它的“操纵”,并在内心深处加以认同,最终成为约定俗成的常态。1、体育对学生健康合格身体的训育与穿着制服的规范在封建帝制思想与封建传统教育的压制与干涉下,学生的身体长期处于被遗忘、被搁置、被压抑的状态,并最终成为强制规训化的“机器”。所谓“强国先须强民,强民先须强种,强种先须强身,强身则体育尚矣”。随着民国时期教育的革新,教

23、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身体2024服饰2期.indd 5124/4/17 上午9:50052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物质文化的进展,一方面又必须注意于全民族生命之所寄托的精神教育”。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人也有深刻的阐释,认为智育、德育、美育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智慧是最大的善,善即是美德,无德则亦无美,但凡美的事物会蕴含高雅的德行。对美与德的培育正是一个以现象界的“美”克服精神界的“恶”,以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审美之心与向善之心的教育过程。基于此,民国新教育下的智育、德育、美育对学生是同步进行教育引导的。所谓的“意也,知也,情也,皆人类精神现象之要素,互相作用,无所轩轾于其间”。按今天的理

24、解,即德育偏于意,智育偏于知,美育偏于情,无分轻重美育与德育之间相辅相成:以道德为教育的目的,以美育为达到目的的方法,接受良好的美育教育并拥有审美能力的人才会被视为是一个有道德、高尚的人。具体而言,国民新教育中的德育既包含传统社会文化中的固有道德,还包括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际社交礼仪等道德观念。其中,合体整洁的服饰被视为个体健康卫生,得体守礼的社交仪表与公民道德的体现。晚清旧礼教传统下的衣物往往因过长,过厚,且重文饰,妨碍了身体运动与清洗整理,因此,新教育下的学生服饰改革需要针对以上问题,重新设计出一种合体、卫生、经济,符合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理想衣服。由于学生制服是作为集体统一规制下穿着的服饰,

25、其式样和服色不能是日新月异的,且还要耐穿、具有优美的形态。于是,模仿西服形式或将中装稍稍欧化的改良服装就成了学生制服式样的首选,并且根据不同时令,要求也有差异,如服色夏浅冬深,衣物质料夏天轻薄,柔韧耐洗,冬天厚实,坚固耐磨。学校美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教授美术史、美术理论等与美术相关的课程,以期使学生能从世界艺术中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以此谋求中国的文艺复兴。在当时的人看来,音乐、美术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其听音乐也,能判别音之高低强弱,于袅袅余音之中能感和谐之美;其视美术品也,能审各种色调之配合,形式之大小,比例之当否”。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场所,课程内容包括了绘画、书法、音

26、乐、戏剧、舞蹈、摄影、雕刻、建筑、工艺等全面的艺术教育。新教育理念与学制下的美育训练,使学生认识美的价值,体验美的快乐,感受美中善的言语,并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学生在美育引导中真正培养出了正当雅致的喜好,文雅的态度与欣赏美的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悦美之情与道德之情。这对塑造学生爱国、强健的新国民形象及其健全精神的构铸起到了引导推动的作用。三、“学生制服规程”制定的 内容及其施行后的影响学生制服规程的制定、修正与施行都是经考察实际情形之后,参照有关章程,以简单庄严、经济合用、国货面料、富有弹性为原则起草制定而成的。制服规程原则上提倡穿着短衣,学生制服与袍服为男、女学生的基本服式,辅以短衣衫裙与

27、西式服装,并佩戴徽章或服章套扣作为标识区别。1、“学生制服规程”的制定与修正1912 年 9 月教育部出于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逐渐改善学生形象与穿衣习惯的目的,首次订定了学校制服规程。该规程分别对男、女学生制服的颜色、形式、质料等作出简要规范:第一条,男学生制服形式与通用操服同。寒季服用颜色为黑色或蓝色,暑季服用颜色为白色或灰色。制帽形式与通用操帽同寒季用黑色,暑季用白色或草帽,且制帽靴鞋一校中不得用两色。男学生的通用操服即由洋呢样布制成的西式操服。第二条,女学生以常服为制图 1:慈勤女子中学校学生自治会女学生,转载自慈勤学生第 2 卷第 34 期,第 2 页2024服饰2期.indd 52

28、24/4/17 上午9:50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53规训与新生 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个口袋,口袋上各钉一粒圆钮扣,下身穿着的裤装不过膝。外套衣长至膝盖,袖长至手腕脉搏处,对襟单排钮扣,腰部配有与外套颜色及质地相同的腰带。头戴的圆顶渔夫帽与学生衣、裤及外套质地、色彩一致。脚穿着的鞋袜均为布质平底,冬季是长袜,夏季是短袜,鞋袜的颜色与衣裤相同。第二,初级小学女生夏季制服形制为海军开领连衣裙,前领襟开合处缀三粒纽扣,裙两边不开叉,冬季穿着翻领素色长袍,夏冬两季裙长均至膝盖。衣裙内穿与衣等长的裤子,外套与鞋袜与小学男生穿着相同。衣裤、外套的颜色与质地统一,冬季为深蓝或深灰,夏季

29、为白色或浅灰。第三,中等学校男生制服的上衣未分冬衣、夏衣,其形制与日本学生装相似,立领,前门襟缀五粒铜质花纹钮扣,左前胸部与腰胯部各缀一个口袋,右前衣片的腰胯部缀一个口袋,共计三个口袋。外套同小学生制服款式:冬季颜色为黑色或深灰,夏季颜色为白色或浅灰,冬季裤过膝,夏季裤不过膝。头戴圆顶大檐帽,脚穿布鞋或皮鞋。鞋袜的颜色与衣裤、外套相同。第四,专门学校及大学男生制服的上衣形制与中学男生制服相同,衣服颜色冬黑夏白,外套为翻领、双排暗扣,下穿长裤,脚穿布鞋或皮鞋。学生鞋袜的颜色冬季为黑色,夏季为白色或黄色。第五,高级小学及高中等以上学校的女生制服分为长袍和短衫半裙两种:一种为立领斜襟长袍,衣长至膝盖

30、与脚踝的中点;另一种为立领短衫,前缀四粒钮扣,下裙长至膝盖与脚踝的中点。衣裙、衣扣的颜色与质地为冬季深蓝,夏季白色,虽可酌情使用其他颜色,但须全校制服一致,其外套形制与初级小学女生相同。脚穿布鞋或平底皮鞋,搭配穿着长筒袜。同年 4 月,教育部对之前颁布规程服。寒季服用颜色为黑色或蓝色,暑季服用颜色为白色或蓝色,且制服一校中不得用两色。自中等学校以上着黑裙(图 1),女学校可特制襟章颁给学生佩于襟前以为徽识。第三条,制服质料以本国制造品之坚固朴素为主。第四条,高等小学以上各项学校学生均遵照规程一律着制服。1918 年,教育部因京师各学校学生制服穿着均不一致,再次对已拟定的学生制服规程中的学生服饰

31、加以明确规定,具体如下:其一,专门以上学校系冬用黑色,夏用灰色。其二,中小国民学校冬用黑色,夏用白色,帽章则须分别学校名称,式样各校自定。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再次对规定学生穿着短制服的理由作出如下解释:“服装之清洁整齐足以表现国民活泼健全之精神全国学生为国民中之优秀份子,对于服装改革,宜首行实行短装为全国民众之先导,庶可打破长袍博带缓纡之风尚,造成活泼健全之精神也”。并且进一步提倡各校学生均以穿着国货面料的制服为原则,即“如采用棉织品,则必须用三十二支以下之纱线织成者”。可见,学生服装改革的势在必行,不仅是国内政治命令的号召,也是为推行全国民众服饰改革的前导,同时还是支持本民族工业的

32、行动体现。1929 年 2 月,教育部公布的学生制服规程中又对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生在不同季节穿着的制服形制皆不相同作出了如下规定(图 2):第一,小学男生穿着的制服分为冬衣套装与夏衣套装两种,且同地的学校要用同色的制服。冬季为黑色立领制服,前门襟缀五粒扣子,左右前衣片各缀一个口袋,口袋上各钉一粒圆钮扣,下身穿着过膝黑裤。夏季为白色开领制服,前门襟缀三粒扣子,左右前衣片各缀一图 2:修正学生制服规程(十八年四月二十日本部公布),转载自教育部公报1929 年第 1 卷,第 5 期,第 71 页附图六附图七附图九附图八(一)小学男生着冬衣式(一)初级小学女生着冬衣式(一)中等学校男生着冬衣式(二)小

33、学男生着夏衣式(三)小学男生着外套式(二)大学男生着夏衣式(一)大学男生着冬衣式(三)中等学校男生着外套式(四)中等学校男生着夏衣式(三)大学男生着外套式(二)初级小学女生着夏衣式2024服饰2期.indd 5324/4/17 上午9:50054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令中的第八条进行了修改。通令修改为“各学校学生帽徽除遵照服制条例第七条之规定,限用国徽外,男生须用领章,女生须用襟章以为标志,其式样由各校校长酌定承保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由此,学生穿着制服上学成为一种习惯:“各校男学生,自大学生以至五六龄之幼进生,穿玄色操衣裤及黑袜黑鞋各生均外套黑呢短大衣。女生则穿青土布旗袍,白袜黑鞋

34、,各校男女服饰,完全一律,绝无参差学生制服,一年两易,男生寒黑夏白,女生冬青暑白,且行之有年,家庭间亦成为习惯,学生上学,不待校方通知,均能自动为其子女添制校服矣。”1937 年教育部再次公布修正学生制服规程,相较于 1929 年的规程,主要对学生制帽的式样作出了详细的描述,提倡“中学生以上女生须一律戴帽”,具体条文如下:第一条,全国各级学校学生制服,除有特别规定外,依照本规程之规定。第二条,小学男生制服式样规定,软壳平顶帽,衣式分冬夏两种,冬裤式,长过膝,夏裤式,长及膝。大衣式长与膝齐,袖长至手脉,单排明扣,对襟,其腰带之质及颜色与大衣同。帽、衣、裤、大衣之质及色均须一律,冬黑或深灰,夏白或

35、黄。袜冬长夏短,鞋式不拘。第三条,小学女生学生制服式样,帽分冬夏两种,冬帽式,色黑或深蓝,夏帽式,色白。帽边前宽后狭,帽沿加黑带,打交叉结。衣分冬夏两种,冬衣式夏衣式,均长与膝齐,裤与衣齐。大衣与小学男生同,衣、裤、大衣之质及色,均须一律,冬深蓝或深灰,夏白或浅。袜与小学男生同,鞋式不拘。衣襟佩带学校徽章。第四条,初级小学男女生,除有特殊需要外,免用制服,高级小学女生因家庭经济关系,多数不能置备制服时,亦得免用制服。第五条,初级中等学校男生制服,依照初级中学童子军管理办法规定之服装。第六条,高级中等以上学校男生制服,依照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办法所规定之服装。第七条,高级中等以上学校女生制服式样

36、,帽分冬夏两种:冬帽,色黑或深监;夏帽,白色,帽边前宽后狭,帽沿加白带,打交叉结。夏季得酌用草帽。女生制帽式样除依照规定外可酌量变通,但须以简单朴素为主。衣分长袍及短衫式两种,若为短衫则须配裙。长袍式长达膝与踝之中点,裤长与衣齐。短衫式,裙式,长达膝与踝之中点,裤长与衣齐。衣裙及衣扣之质与色,均须一律,冬深蓝,夏白,得酌用他色。鞋用布鞋或平底皮鞋,袜用长筒或短筒。大衣式样与小学女生同。制服的衣襟上须佩带学校徽章。第八条,初级中等学校女生,除用女童子军制服外,得适用前条规定制服。回看 1912 年、1918 年、1929 年与1937 年的制服规程制定与修正过程。首先,规程对学生从头到脚的着装都

37、做出了要求,且规程从制定到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其内容不断完善,层层推进,对学生穿着的规定愈加细致与全面。其次,对使用帽徽、领章、襟章的使用与强调,更体现出学生制服的教育规训属性,即是团体意志的标识而非个体性格的彰显。2、“学生制服规程”施行的影响为了便于学生制服规程的推行,使上述制服的生活实用功能最大化的同时不给学生经济造成负担,从而完成从传统袍服到近代制服形象的转变,教育部准批各校制服的尺寸、质料可酌情调整。如“若谓短衣未能御寒,可于制衣时比照身量酌加宽大,如虑学生经济有碍则制服原以坚固朴素为主不必定用毛线之品即本国棉质之布均属相宜”。相较于长袍,短褂价值有减无增。于是,各校校长遵照规程令各学

38、生于年内一体预备,明年一致奉行。如若大学制帽暂无定式,帽章酌加特别徽帜以示优异等。以上的调整政策虽然对学校学生制服规程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时的一些学者对学生穿着制服一事仍存有担忧和争议,并引发了讨论,特别是如何协调好新制服与中国传统服装的关系问题,有人就表达了困惑“学校学生为什么怕穿制服呢?这里面的原因是因为爱美心理的关系:因为制服顾名思义便表示它是一律的意思,即是千篇一律自然看不出奇异的美来!但是制服二字,是含有强制性的,里面并没有 任意 的条件和可能。习惯的关系:中国人的中国装,是已经代表着中国四千年来的文明,世世相传,现在还大部分保持着它的固有性;一个学生虽然进了学校门,但是

39、社会习尚的势力,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如何回应学生穿着制服的争议,当时也存在两方面观点:其一,学生追求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与制服的集体统一形象存在着矛盾。近代西风东渐下的服饰潮流,向国人们展示了西洋时髦摩登的服饰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图景。西洋各国的流行服饰和审美情趣已融入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生活中,无论是电影明星还是学生皆受西方“舶来”的影响,更追逐服装的时新时变。“现在的服式可称电影服式,因为现下流行的服饰大多是一般电影女演员造成的。他们在扮演的时候已不能长着一色的衣服,那必须时常换新衣服的样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条件之下,学校通过各项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制定服制规范,引导学生们

40、形成朴素务实的服饰审美也是一种求新的体现,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自信。正如当时的女学2024服饰2期.indd 5424/4/17 上午9:50服饰研究蒋玉秋/主持 055规训与新生 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缺席到觉醒回归,其形象既是身体与服饰的合二为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革新下的产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身体受到训练,行为被接受规训,形象被明确标记。学生服饰被赋予新的意义,它既是教育引导作用下的产物,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因此,教育革新下的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是学生身体解放的逻辑起点,也是学生形象重塑的理想终点,这对我们今天引导、树立当代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意识或许会具

41、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注释:梁启超:新民说,上海:中华书局,1936 年,第 5 页。蓝公武:北方文化1946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30 页。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 147 页。张一麐:政府公报1915 年,第 1286 期,第 26-27 页。杨彬如:三民主义教育下的学校体育,时事新报(上海)1928 年 9 月 21 日,第 14 版。梁启超:新民说,上海:中华书局,1936 年,第 112 页。佚名:大学体育课程,大公报(上海)1937 年 1 月 18 日第 5 版。新民说十八:中国之新民,新民丛报1903 年第十六节,第 5-14 页

42、。吴铭之(著),殷佩斯(译):童子军露营须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年,第 19-20 页。佚名:划一学生制服之规定,中华周刊,1935 年第 506 期,第 1 页。佚名:教育部訓令:第二一九一号(二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教育部公报,1932 年第 4 卷第 1 期,第 11-12 页。陈之佛:学识1947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25-26 页。刘伯明、林昭音、章松龄:美育,教育汇刊(南京 1921),1921 年第 2 期,第 1-6 页。佚名:教育杂志,1912 年第 4 卷,第 7 期,第 7-8 页。佚名:颁发学生制服规程,益世报(天津版),1918 年 3 月 8 日,第

43、 7 版。刘焕林:学生制服与土货运动,江苏学生认为“衣服在吾们女学界里没有什么大变动,因为吾们务求实际不尚奢华,但是在格式和美观也占着一小部分的研究,这也是自成一种派别。”其二,中国传统服制中讲究贵贱有别,服位有等,因而存在着等级秩序的“固有性”意识。但在规程推行之后,原有观念中的服饰“固有性”被打破:从学生服饰上破除教育的身份等级壁垒,营造民族平等的大众教育。各校学生穿着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制帽,阶级地位的差距被有意识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同等地位的受教育者。在笔者看来,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转型之下,产生这样的争议也是很自然的。毫无疑问,教育是围绕学生身体与精神同时进行的。身体是学生介入学校环境

44、、参与学习活动的载体,服饰正是这一载体与外界进行无声交流的语言符号。这种“无声交流的语言符号”也是人在思想、精神上的认同与链接。学校颁布的指令、规程最终是由学生进行具体执行,因此,关注学生身体与引领学生精神是教育施行的基础。由此,对学生制服穿着推行的担忧与问题,离不开教育对学生身体、思想与精神训育的深思。四、结语衣服不仅是蔽体之物,其质料、颜色、式样等都会给他人作为联想穿着对象性格、身份与人格的第一印象,即形式和精神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学生服饰的革新与规范不仅是身体训育,政治教育,也是国家新一代青年精神风貌的展现。民国时期学生服饰已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标志:学生服饰被视为新国民形象,既具有标

45、识学生身份的社会功能,又兼具国家意志与精神符号属性。在近代教育革新下,学生的身体从退隐生,1933 年第 2 卷,第 4/5 期,第 163-171 页。佚名:学生制服规程(十八年二月一日本部公布),教育部公报,1929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79-83 页。佚名:修正学生制服规程(十八年四月二十日本部公布),教育部公报,1929 年第 1 卷第 5 期,第 71 页。春圃:学生制服,锡报,1936 年 4 月 30日,第 2 版。佚名:修正学生制服规程,民报,1937 年 7 月 5 日,第 6 版。竹君:学生制服:学生制服问题汛论,江苏学生,1933 年第 2 卷,第 4/5 期,第 160-178 页。佚 名:申 报 1925 年 12 月 21 日,第一万八千九百七十一号(上海版),第 19 版。本文为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江浙沪高校博物馆馆藏清代苏绣服饰研究”(项目编号:21BG124)的阶段性成果。张 婕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李 正(通讯作者)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郑丽虹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博士2024服饰2期.indd 5524/4/17 上午9: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