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388434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 赵雨薇+周希正摘要:文化空间是地方戏曲成长发展的重要媒介,对它的拓展研究为以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开创了一条新思路。教育作为人类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它的重要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地方戏曲文化空间扩展的领域,汉剧等地方戏曲作为教育课程改革的民间音乐教育资源逐渐地融入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文化体系中,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汉剧;地方戏曲;文化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传承创新:J610: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6地方戏曲的文化空间,是指在地方戏曲发展形成过

2、程中,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环境,以及与演出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场所。它们的存在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习俗、审美情趣、地域文化、群体语境和群居气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流行汉水流域并影响周边的汉剧以它特有的融合性、兼容性、使自己的戏曲特点,艺术形式适应各地不同的文化生存空间,将西皮、二黄南北性音乐有机地结合,创造了皮黄声腔体系。杨德萱:汉剧图文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当它与汉江重镇汉口的商贾、会馆、茶楼、戏院娱乐需求相遇,得到了适合其生长发展的文化土壤,“湖北成就了皮黄声腔剧种汉剧,汉剧也具有了湖北地方戏曲文化的显著特点,继而影响到湘、赣、粤、川等剧种。方月仿:汉剧纵横

3、谈,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这种戏曲声腔与地方性文化结合的产物,直接产生了地方戏曲种类。从戏曲发展的空间看,不同的文化空间决定了不同的戏曲品质。从文化学的层面来看,汉剧发展进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戏曲领域和汉剧本身,而在于它能在扩展其自身所需文化空间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融合,并产生出新的适合它生存的品质。汉剧的形成、汉剧对京剧的影响正是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文化市场发展失衡,文化需求多元、民众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和所有传统戏曲一样,汉剧的发展也正面临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和变迁。对文化空间的拓展和相关的研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拟在文化空间的视野下,探讨汉剧

4、作为本土教育资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一、文化空间的因素与汉剧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汉剧的发展、成熟、演变是文化空间与地方戏曲相互矛盾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过去的400年间,汉剧盛行于荆沙、汉口等沿长江和汉水流域兴起的商埠口岸,并渐趋形成了以河运、商贸、物流集散地为中心的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这些在汉剧发展史上各具特色的流派,除了地理环境影响外,文化空间的不同,才是四大流派得以形成的核心因素。襄河派是汉剧四大派别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流派,它对汉剧的形成与发展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河派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尚无文献资料可考。而“作为襄河派汉剧相伴相生的文化

5、空间,除商业会馆、和会馆戏楼留给我们实物考证外,陕西安康汉剧的活化形式是襄河派汉剧的遗存。方月仿:汉剧纵横谈,第60页。 ”汉剧的荆河派曾盛传于有着“八庙九宫十三帮戏迷城”之称的沙市,当时的沙市也因之而成为汉剧活动的中心,并向周边的湖南、四川等地传播汉剧的皮黄腔。这种商贸带动戏曲发展的模式,也决定了荆河派的艺术特点。“府河派的汉剧沿府河流域活动,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但与其它派别不同的是,府河派汉剧更具草根性,因他们活动的范围是小城镇和豫鄂山区。当时山区有句谚语哪家无人会唱戏,媳妇不愿进家门。府河派汉剧虽活动范围在小镇、农村、山区,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它的存在

6、奠定了发展的文化空间。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46页。 ”汉河派是以汉口为中心的汉剧流派。明末清初,汉口因其“九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商贸发展迅速,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商业的兴旺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汉剧也从商会、戏楼逐渐过渡到茶楼、剧院。汉剧演出的空间得到空前扩展。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46页。 ”汉河派的兴旺发展,同时也吸引其它流派汉剧演员的加盟。如荆沙的余元洪、府河的吕平旺等,这一时期汉剧阵容尤其强大,“艺人们竞争交流,切磋技艺,丰富提高,使汉剧艺术日臻系统,日臻完善,汉河派的主流地位进一部确立。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7页。 ”汉剧流派的纷呈及整合,正是汉剧在发展过程中与文

7、化空间的相互矛盾、相互融合的结果。文化空间不仅是地方戏曲生存发展的土壤,它的变迁也影响着地方戏曲的兴衰。汉剧的成型、发展是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商埠的人口流带动了汉剧从农村走向城市。同时,固定的演出场所、专业的演出班底,以及与演出有关的文化活动,使汉剧从原始、简单的初级形式,进入到戏曲,行当明确,声腔体系完整剧目内容丰富的成熟阶段。这标志着汉剧向戏剧形态转化的一大进步。当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汉剧与之相伴的文化空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生存状态。众所周知,建国前的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文化空间并不能给汉剧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汉剧的发展进入相对停滞不前的时期

8、。新中国的建立为汉剧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机遇,现代戏借牛、新编历史剧闯王旗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汉剧主动适应当时的文化空间的代表作。特别是电影闯王旗,把汉剧的文化空间扩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把地方戏曲的风貌,完整地呈现在新型媒介胶片上,把汉剧的影响带到世界各国,使汉剧这一地方戏曲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闯王旗的成功,是汉剧这一地域文化艺术产物与江汉荆楚这方水土的民风民俗所共同塑造的,它富有地域文化内涵,扎根于荆楚大地的文化空间。它的成功,也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然而,步入21世纪以来,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坚守传统与顺应现代、本土回归与文化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取舍出现了诸多矛

9、盾与冲突,打破了原有文化空间的平衡。现今,地方戏曲舞台的凋零,传统戏曲艺术所遭遇的冷落,与其说是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表演特点、寓意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还不如说是与之相伴的文化空间的变迁对地方戏曲产生的影响。 二、文化空间的融合与汉剧汉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剧种特色文化要素,离不开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自古以来楚人就有开放融合、革新鼎故之精神,这种文化精遂深深地影响着汉剧,反而观之,汉剧也体现了这一文化特色。“汉剧正因为湖北血缘和因子,汉剧才能在声腔中首次将北方的戏曲声腔西皮与湖北本土的二黄融合在自己的声腔体系中,成就了皮黄戏曲,汉剧作为地方戏曲剧种重要性非同小可,可以讲是划时代的,是将两种不同

10、文化空间所产生的戏曲声腔进行了文化的融合。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4页。 ”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看,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得以永葆生机的基础,在艺术领域同样使然。“汉剧皮黄声腔的形成,体现了这个规律。汉剧的二黄是发源鄂东北的薅田歌一唱众和的罗罗腔”方月仿:汉剧纵横谈,第67页。 。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息息相通,但汉剧二黄与自己的声腔母体“罗罗腔”就音乐风格和板腔结构以及旋律的走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不同,甚至给人造成迷惑,二黄的源头是在湖北吗?当然,就这一问题音乐史学者已有所研究和探讨,并作出了解答。“汉剧就自己的本土声腔二黄运用是开放融合的态度,对源头是秦腔的西皮声腔的融合运用,更能体现汉剧的开放

11、融合的文化品质与兼容性极强的楚文化遗传。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213页。 ”汉剧吸纳西皮,并将西皮作为自己的骨干声腔。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将北曲南用,为戏曲声腔的融合开创了新河,同时,这也是地方戏曲为适应当地的文化空间,为拓宽自身受众面所进行的成功尝试。“作为皮黄戏曲的先行者汉剧,除二黄、西皮等主要唱腔外,在明末清初之时还先后出现了昆腔、秦腔、襄阳腔、苏腔等各类演唱形式,这些唱腔丰富影响了汉剧的声腔体系。杨德萱:汉剧图文志,第3页。 ”因此,汉剧的融合、兼容成为汉剧发展前行的动力。革新鼎故是汉剧秉承湖北地域文化的又一方面。汉剧传统剧目内容丰富,分工严密,行当成熟,为外来声腔的运用提供了艺术实践

12、的土壤。以西皮为例:在适应剧种、戏剧人物、行当特点、湖北四声音韵的过程中,汉剧的西皮腔得以立体化、系统化,衍伸出了西皮慢板、西皮快板、西皮夹板、西皮一字板、西皮散板等腔板,成为外来音乐素材被湖北文化兼容、最终湖北化的典范。这也是艺术领域中楚文化兼容并包,合理运用外来文化,并勇于进行艺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体现。文化空间的融合促成了湖北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重要贡献。荆楚文化与京城文化的相互整合为国剧京剧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清道光后,汉剧艺人进京北上,成为京剧的萌芽阶段。武昌谭志道一家到天津一带“跑帘外”,后辗转入京,搭三庆班,将汉剧的剧目断太后辞朝钓龟带入京城艺人的视野。“汉调艺人米喜子,进京将汉剧

13、的红生戏唱红,是京剧泰斗程长庚程派的学习榜样。汉剧名家余三胜以汉调、徽调为主,辅以昆、秦诸腔创造出新的楚调新声”方月仿:汉剧纵横谈,第47页。 。这种“新声”即早期的京剧。京剧与汉剧的血缘关系体现在剧种之间的声腔、舞台韵白、戏曲伴奏乐器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如若进一步探究,其实是汉剧主动适应和融合京城的文化空间的结果。汉剧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文化艺术原素,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三、文化空间的拓展与汉剧(一)汉剧作为课程资源的内在因素中华戏曲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中唯一还以活态形式存在的戏剧品种,应该以印度的梵剧、古西

14、腊悲喜剧的湮灭为鉴,积极地应对世界一体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同化。作为中华戏曲个性的文化基因库,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如何在现代文明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地拓展戏曲的生存文化空间,成为戏曲发展创新的新思路。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回看我们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师音乐教育,师范院校作为我国音乐师范教育的一个固定体系,已运行多年,同其它学科一样,教师常常以简单机械的方式,把那些定格的音乐知识,再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已是定式的填灌方法,似乎便是我们的音乐教育了”臧艺兵:作为文化的音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15、010年,第47页。 。显然,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激活学生的“中国戏曲情结”,从而建立一种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地方戏曲作为课程资源的传承价值正体现于此。地处华中的师范教育,更应该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中国戏曲的本质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综合手段来塑造人物的艺术。用清末学者王国维的话说,它的表现特征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汉剧是在这个母体中孕育而成的。李金钊:中国戏曲的特征,长江日报,1994年2月。 ”同时,湖北汉剧又是在共性中求个性,在常态中求变通,正是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才推动了汉剧向前发展。汉剧艺术是为

16、数不多的,具有艺术教育传统的地方戏曲,当其它的戏曲还在延续传统的戏班传承模式之时,汉剧已有现代学校教育的萌芽。据史料记载“汉剧余元洪、小玉堂等,创设梨园改良学校,对汉剧词曲,悉心研究,删除邪淫,采其精粹,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编制成韵,以翼通俗教育。朱伟明、陈志勇:汉剧研究资料汇编,汉口中西报,1922年2月24日第3版:第25页。 ”所以,汉剧作为课程资源具有戏曲本身的内在历史因素,同时也具有剧种的内在联系。“湖北著名汉剧导演严世炎曾说汉剧是快乐的剧种,这个快乐的剧种就是以丑行的独立表演体系有别其它剧种,丑行的表演在剧中任务有三:1,凡寓意讽刺之剧词,多自丑角口中出之:2,调和大场面之严肃空气

17、:3,表现市民细民之情态行事。阎金鋨:汉剧第二章组织,北陪国立编译馆注,1943年。16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汉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喜剧也有悲剧,有正剧也有闹剧,还有载歌载舞的中小型剧目等,但不管是哪类的剧目,汉剧艺人丑角都善于调动行当艺术的一切快乐手段来表现剧本的内容,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得到快乐的享受”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境界。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曾引进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育体系、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铃木音乐

18、教育体系等。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教育体系,地方戏曲作为教育资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 (二)汉剧作为课程改革的创新价值大学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不仅仅只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为了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之举,拉开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教育观念的创新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先导。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传

19、授知识的教学中,没有站在同样高度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至于培养的学生缺乏民族自信和完善的文化道德品格。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引进本土音乐资源,对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觉有重要的意义。“汉剧作为音乐资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其本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的文化特征一样可在教育改革活动中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在实践中,汉剧作为音乐资源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创新?关键是将汉剧中符合民族心理的元素和现代化结合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为例:第一,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需要民族音乐理论作为支撑。汉剧在其发展进程

20、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汉剧的剧目号称“汉八百”,包罗了社会各方面,其文化内涵与中国戏曲文化、戏曲历史、民族审美、社会习俗、声腔音韵、人才培养模式等外延为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的物质基础。第二,传统的音乐教育课程需要新鲜的知识给它注入创新的动力。汉剧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从而成为课程资源的首选。三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以个性化办学模式为突破的环境下,汉剧剧目中的“三国戏”在建立特色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第三,作为艺术表演课程改革的需要,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资源成为这类课程源源不断的基因库。汉剧十大行当的歌唱特色和审美特征为民族声乐

21、的教学及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身段表演的程式,丰富了民间舞蹈的教学与编排;借鉴汉剧的戏曲声腔及曲牌来推动钢琴艺术领域的创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皮黄成为中国钢琴比赛重要曲目,随后的生、旦、净、末、丑亦是承袭了汉剧的文化基因。在音乐作曲、音乐配器、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汉剧的传统声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对于旧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前人的文化成果作为我们进一步前行的起点。我们将地方戏曲艺术作为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起点,这就意味它的存在就是一种被超越,因为作为起点的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但这必然是以很好的继承为前提和基础的。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是日已形

22、成的传统艺术成果,它孕育于历史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存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只有借助于地方戏曲已有的历史,才能走向未来。“高师音乐教育应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应体现学院派在文化传承上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四、文化空间的延伸汉剧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双赢尝试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对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已经有研究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认为“素质

23、是在天生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校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3期。 ”从历史和现实的对照来看,地方戏曲要改变目前的困境,当务之急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为地方戏曲生存的文化空间寻找创新点和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文化空间进行梳理与研究。通过研究文化空间与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发展变迁的历史,总结其规律,努力为地方戏曲的发展与创新寻找新的载体,拓展地方戏曲生存的文

24、化空间。“我们认为,当地方戏曲音乐艺术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不妨将其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共同具有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将传统地方戏曲和音乐教育结合,不仅为地方戏曲文化空间的改善与扩展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充实了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朱咏北: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如果站在文化发展的长远战略高度来看,这种把高师传授音乐技能知识的功能与文化传承和文化空间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的举措,恰恰是拓展地方戏曲文化空间和构建高师音乐民族教育体系的创新之举。汉剧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透过技艺的传授而带动

25、文化的传承。汉剧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它的艺术结构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涵,为我们全面地认识湖北地区历史和人文状况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在构建特色教育、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以及符合地域办学特点等发展道路上,都离不开以地方戏曲为代表的本土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传授的音乐知识、教学体系、教育方法、包括课程评价体系仍沿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被相对忽略,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这种模式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学师资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贫乏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常说年轻一代崇尚外来艺术,轻视本民族的传统,是文化断

26、裂的一代。但是问题的根源在教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以地方戏曲为首的民族艺术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亡羊补牢之举。而且,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唤起他们血液中民族文化因子。“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第82页。 ”把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和地方戏曲的载体,不仅能传承地方戏曲,更是它作为课程资源传承文化的价值体现。 汉剧艺术和高师音乐教育的融合,其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了实践、创新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

27、化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第二,甄别瑕瑜,创新前行。司马迁言,“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地方戏曲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它的艺术元素中同样夹杂着不适合作为今人传承的糟粕,我们必须剔除。同时,地方戏曲艺术不是已经终结的艺术,它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走在最前面。第三,把传统与现代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创新发展提供想象的空间。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保留着我们的先民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如千里眼、顺风耳等,现代科技已经实

28、现了很多古老的梦想。同样,古老的地方戏曲对我们今天的创新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价值的体现。什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它不是恢复几曲传统戏,也不是为某一个地方戏曲拨多少款,而是要在传承和发展中挖掘它的现代价值。对汉剧文化空间的研究和拓展,以及它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意义所在,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长期以来,地方戏曲与高师音乐教育处于没有真正相交的两个层面。虽然两者都具有教育的功能,但作为艺术形式的精神产品,地方戏曲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舞台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艺术语言,使大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得到道德品质上的升华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也就是说,蕴含在

29、戏曲表演形式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使人愉悦的表演形式无形地影响着观众,凸现出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人们在构建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教育理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简单说,“教育理念就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高师音乐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其它人文学科相此,它具有师范性、人文性、艺术个性、创新性等鲜明的学科特色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本文认为,对以艺术形式教化人的地方戏曲和以引导人、培养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功能上的整合,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责任编辑:孙凡)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