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386020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汪希 刘锋 罗大明(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 173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31)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理念,是形成实现生态良好、文明发展和社会公正有序的一套制度,是探索经济发展方式、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实践。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在协调好人口、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制度建设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等。其当代价值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二是促进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形成;三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关键词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 A849 A 1001 - 8999( 2015) 01 - 0051 - 05收稿日期 2014 -09 -12作者简介汪希(1986一),四川都江堰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 锋(1988 -),河南南阳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大明(1950 -),重庆合川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无疑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在组成部分。当前学界从多个方面研究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内涵解读和思想历程的论述方面成果不少。但是,关于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解读却不够深入,亟待加强。本文以理念制度实践为框架来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意蕴,重新梳理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进路,着重论述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解读要搞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必须考察文明、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关于文明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就广义的角度而言的。从狭义的角度看,简明人类文化学词典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

4、发展的一种进步状态,是文化的近义词,主要指精神文明。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是知识和技能增长的过程和状态;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文明是指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马克思在考察文明时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而瞿秋白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概念。总之,文明一般是指社会进步的状态,可以单指精神文明也即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关于生态文明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生态”源于希腊语,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厄恩斯特海克尔从生态科学的视角提出的,是指动物与周围事物相互的一种联系,现在延伸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文明”,或者是“

5、人类经过以天定胜人为主导思维的原始文明以人定胜天为主导思维的工业文明后正在形成和经历着的最新文明形态”3。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生态文明也是“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4。同时,生态文明是在人类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退化等生态危机之后的一种本能反映,是对工业化实践的一种反思,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崭新状态,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精神文明等。既然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之后,对未来美好的文明状态的一种设想和期望。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落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为

6、了实现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进而克服危机和负面因素,建设系统化的生态运行机制和理想的运行环境的过程。但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涉及自然生态层面,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生态文明软件建设和生态文明硬件建设”。所谓生态文明软件建设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文化的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而生态文明硬件建设就是指关于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具的建设等。而本文以理念制度实践为框架来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意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态意识观,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生态理念制度化,就是要形成实现生

7、态良好、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套制度、法律法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意蕴。而这些理念和制度最终必须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否则就会成为“乌托邦”。在实践层面,就是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式,探索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路径。二、邓小平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曾产生一些失误,造成一些地区滥砍滥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遭受重创,尤其是很多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譬如,“1972年大连湾因污染荒废的贝类滩涂5000多亩,年损失海参5000多公斤、贝类10多万公斤造成港口淤塞,堤坝腐蚀损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选择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市

8、场的逻辑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就造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的维护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再加上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惜浪费资源,为了减少成本不惜污染环境,致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了。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视了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基本国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科学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伊始,邓小平提出要在我国西北等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他为三北防护林题词“绿色长城”,给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三十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

9、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 05%提高到10. 51%”,使生态环境大有改观。针对四川等地发生特大洪灾,他指出,洪灾问题主要是“森林的过量砍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些树不搞皆伐,特别是大面积的皆伐”。1978年12月31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环境保护工作回报要点中提出,消除污染和保护环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张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制度和法律。中国逐渐将市场因素引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和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的增强,使得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发生变化。用过去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搞生态建设只会适得其反,依靠制度和法律

10、则势在必行。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89年12月26日又进行了重大修订,使中国环保事业走向法制化轨道。1990年6月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方面不断完善。邓小平认为,环境的保护需要依靠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当然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他也曾强调,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法律,如“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时,拨乱反正工作异常复杂,他却仍不忘环境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

1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机构陆续成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另外,在邓小平看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自然生态环境出问题的话,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他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好可避免经济发展中不必要的损失,更可以产生更好的效益,譬如,“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环境有推广价值”,这些话语体现了邓小平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关于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建国初期第一次人口普查后,他就指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的问题。改革初期,他再次正视我国人多、地少和环境脆弱的特殊情况,指出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因为人口的增长对生产

12、力落后的我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势必要面临就业和教育等问题。同时,邓小平非常重视利用科学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他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贯彻到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他曾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在开发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中,他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在1990年12月24日同中央负责同志讲话时他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而且,他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使用相统一,深知资源浪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开发煤炭为例,他主张要搞坑口发电,搞煤的综合性使用,“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对于浪费资源的企业要整顿

13、。最后,关于推进生态建设、进行环境保护的主体,邓小平曾强调人民军队要在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并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随后又通过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从而发起了全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运动,植树造林成为公民的基本义务。虽然邓小平专门论述环境保护的著作不多,但在他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宝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是要协调好人口、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是保护好环境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制度建设和法律体系的

14、完善等,靠人民军队及全国人民积极性的发挥来实现。这些重要思想对当时的工业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邓小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形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一)“一脉相承”: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中介,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技

15、术革新来破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同时,人们要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自然,因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可见,人所以能够不至于灭亡,是因为人每时每刻都遵循一定自然规律,通过劳动同自然界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而所以能发生交换,是因为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界应当实现和谐,使这种交换得以持续。然而,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个别地区没有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维护之间的关系,为了眼前的利益

16、,损害了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最终使自己的生存环境恶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直接表现是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他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那么,变革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制度的优越性,是超越了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然而,由于

17、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不足、环保技术的限制和生态观念意识淡薄,导致没有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利用工业废物、减少废弃物排泄方面,对生产工艺的提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科学技术是摆脱生态危机的重要出路。这一思想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要依靠科学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邓小平针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危机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高度重视人口、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他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现代化

18、实际、生态状况相结合,提出了靠科技进步、制度建设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二)“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独特的目标(生态良好、建成生态强国、实现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先进的生态理念、文明的生态政治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内容体系,以保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满足非人类生命物种可持续生存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为理论与实践旨归,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虽尚不成体系,但其鲜明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

19、重要思想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层面。邓小平强调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认为植树造林对环保非常重要,以及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等。早在1951年邓小平就针对农业发展问题指出, “必须大力提倡修筑塘堰,发展小型水利”。“要考虑对原来的水利工程进行修补,有的地方要打一点井。”注重经济建设是邓小平一生的主线,但发展环保事业,注重生态建设也是其重要思想。早在1943年,他就强调要“发动植树、修渠、打井、造水车等事业”。他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并不矛盾,加强环境的保护、生态的修复,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秩序。这些思想为后来我国提出坚持全

20、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等具有重要启发。二是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和现实保障层面。邓小平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制度、法律,提出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维护生态环境,依靠控制人口的增长来缓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等。同时,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来绿化祖国,促进环保事业发展。这些宝贵思想对于当下“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确定,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的形成等发挥了指导作用。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的明确,为生

21、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三)“扩而充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丰富,邓小平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无疑是内在的重要部分。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变革与发展的特殊进程的称呼”,本质上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变迁、变革过程,可分为“早发和后发两种类型”。而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无疑属于“迟到者”。邓小平等中共领导集体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现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在发展模式的层面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2、。随着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作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不断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话语体系。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具有发展方式(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生活方式(以人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精神文明极大提高为特征)、理想信念(以发展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话语体系(譬如,中国梦、中国特色、实事求是、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四种价值意蕴。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23、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布局,逐渐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世界意义。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邓小平无疑是主要奠基者。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思想来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意蕴更加丰富。关于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方式的内在意蕴。关于建立生态环境的制度、法律法规等,发展科学技术来抑制环境破坏等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明确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之一,但他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内在的组成部分,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意蕴。(责任编辑:元子)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