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华日企跨文化管理研究第一章 前言1.1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生产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交通运送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既使世界地理范围大大缩小,又使世界市场的空间更为扩大,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不管每一个公司是否意识到,事实上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公司再也不能单纯依靠地区性行为来维持其利润的增长,应立足于全球经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发展的全球战略,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由于实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把触角伸到了全球各地,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各国,从而形成了全球经营。世界
2、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规定各国公司打破国别经济的枷锁,树立全球经营意识,在战略、制度、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规定各国公司经营必须从单一的文化模式向多元的文化模式转变。如何把握国际文化环境,科学地管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地人力资源,是摆在跨国公司的经理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朗,它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与经济形成了统一的同一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即经济,经济即文化,当公司步入跨国经营阶段时,事实上它已经进入了跨文化经营的阶段,因而其管理也必然是跨文化的。我们知道,不管是生活方式、满
3、足需要与欲望顺序、对商品的偏好,还是工作与生活价值观、工作抱负及努力限度、激励方式都是以人们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作为人类知识、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地思维言谈生活及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甚至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也具有多种文化。因此,分析探讨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看待文化价值和行为期盼在经济运营过程和公司经营中的作用,协调中外经济文化,将对那些不视跨国公司中的文化差别为承担,而将其视为公司中文化协调的源泉并加以运用的公司大有裨益。文化冲突的存在,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会对跨
4、国公司的经营管理导致困难。但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管理,是运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跨文化冲突,公司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进行跨文化管理,就是运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跨文化冲突,公司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国际公司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面对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为减少由文
5、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就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构建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从而实现公司跨国经营的成功。中国和日本作为邻国,一衣带水,历来政治经济关系都十分密切。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到大阪的海运成本只有上海到汉堡的1/5,上海到纽约的1/10;东京与北京的航班只有3个半小时,和北京到广州的时间差不多。从两国地位看,中日都是亚洲大国,两国人口占亚洲近40%、GDP占亚洲80%、贸易占亚洲60%。根据IMF数据,假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3、2023年,两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奉献率高达82%和78%。中日的邻居关系决定了两国是亚洲区域的当然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地理前提。从经济角
6、度看,由于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中日经济具有广泛的互补性,30数年来,这种互补性已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合作动力。 202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海外公司数的20%、总产出的11%、总利润的10%在中国。1979年以来,日本在华投资和提供的资金、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可以说,中日经贸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日本经济复苏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对华投资连续升温,有数据显示,日企对华直接投资额(实际运用外资)已达51亿美元。为给日资对华投资提供可靠参考,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于2023年开始, 对中国67个城市的1330家日本独资或合
7、资公司进行了“在中国投资日资公司实态与不同地区投资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华南、中部、西部等地区的大中城市(开发区),内容涉及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法律环境、优惠政策、行政效率、劳动力、技术及管理人员的保证供应、商业习惯、土地及工厂成本、基础配套产业10个领域的72个项目。就2023年来说,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华投资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却比上一年增长19.8%,达成65.3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进展、信息技术革命日益兴起、中国加入的背景下受中日两国不同经济形势的影响,中日贸易连续创新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明显回升;日
8、本的著名大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不仅将一般产品、并且也将一些高技术产品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中国加入使中日经济互补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中日经济表现的反差(中国经济的连续增长和日本经济的连续低迷)增强了两国合作的动机:日本经济形势中的 “中国因素”上升,对华出口的大幅增长越来越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和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中日经贸关系己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日趋兴起的网络型经济与国际分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经济的互相依存性日益加强。1.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跨文化管理这种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以前,有关跨文化的研究仅仅是人类学家的事情。在跨国经营活动还不很普遍的情况下,以国内经营为主的公司很少考虑文化差异对管理
9、的影响。随着公司跨国经营活动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结识到文化的不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管理难题。现代跨国公司的管理其实质就是一种跨文化管理,即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对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公司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公司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五十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它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无数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将美国式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套用到其他国家屡屡受挫,而此时日本式的公司管理对美国式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领先者,美
10、国管理专家开始注重对日本式公司管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日美公司的管理方式对比研究,发现日本公司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功,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更懂得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美日公司管理的主线差别是对管理要素地结识不同。美国公司过度强调诸如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的要素;日本公司则比较诸如 目的、宗旨、人和、价值准则等 “软”的要素。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激起了专家学者进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爱好,于是相继地埃兹拉,沃格尔发表了 独占鳌头的日本一美国的教训(1979年发表),理查德 帕斯卡夫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 日本公司管理艺术(1981年发表),威廉大卫的 Z理论一美国公司如何
11、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发表)等,都是跨文化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Nancy j Adler)研究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差异的变化与世界范围的人事管理变化相同。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一方面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了解人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激励方法;另一方面探讨跨国组织发展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南希爱德勒将公司变革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各种管理措施。南希爱德勒关于公司跨文化变革的四阶段学说,比较系统地论证了跨国经营活动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跨文化管理理论发展的代表性成果。在跨文化的理论上,著名的尚有荷兰文化协作
12、研究所所长霍夫史泰德提出的影响管理的民族文化差异的四个纬度论。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研究方法,民族中心论研究方法,多中心论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全球中心论的研究方法,人际合作模式的研究方法等。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中西文化也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合资公司提出了共同管理新模式的理论,和整协议化管理理论。德国学者也针对中德合资公司对中国文化和跨文化管理从此外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结识中西跨文化冲突。由于在华日企很长时间受到两国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其内部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尽管在文化层面上存在冲突和弊端,作为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双方都没有予以充足的重视。现有的更多
13、的是关注中日国内公司文化的各自研究,对于在华日企跨文化管理研究资料和成果都不尽完满。跨文化管理学说的研究早就有之,对于中日两国各自的公司文化研究也不在少数,然而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对于在华日本公司中两种文化的融合性研究尚未有具体的论述和研究。多数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中会笼统的把亚洲文化合并为一体,然而日本作为环太平洋地区的边沿岛国,从它的文化基础以及2战以来对于西方文化的再消化来看,其公司文化的背景已经和我国公司文化大相径庭。再就是对于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实效性有待于更新。就现有的中日公司文化的研究资料表白,尚停留在上世界九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对于日本公司文化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上世纪末日本经
14、济长期处在低迷状态,然而从2023年开始日本经济出现增长趋势,对外投资力度大幅度加强,并且在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调整。此外,随着日本国民在世纪交替事情思想的变化,日本的公司管理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日式独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察议决策制等管理成功策略已有所调整,日本公司文化已经开始向融合性发展,其可以最直接的影响到在华日本公司领导者的管理理念。第二章 公司跨文化的管理理论2.1文化的内涵2.1.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他涉及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和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具有的能力与习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区分开来的人们思维的
15、集体化程序或“思维的软件”。作为一种知识或“思维的软件”,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结果经验、解释行为、陈述意义、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1。人类学家曾以错中方式来观测文化,它可以被视为某些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文化在某中限度上是通过语言和模仿,历代相传的行为模式。在概括了10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后,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onh提供了一个最具有普遍意义,被广为认同的定义:文化可以有许多明确或模糊的表达方式,可以包含某些特定的行为或传达某种象征意义,因而成为某些人群特有的风格。文化的核心内海涉及传统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可。一方面文化系统被认为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文化系统也将指导人们将来的行
16、为。因此:文化是:被某些人群中的几乎左右成员都认可的价值关;是上一代人试图传递给下一代人的传统;可以约束某些行为,并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如:道德、法律和习俗。而管理人员经常将文化当作是区分不同人群的集体思维模式,他是影响该人群对外环境所做出反映的群体特性。一般来说,假如人们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则可以认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2.1.1文化的取向一个社会文化的取向是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互相作用的复杂结果。个人是通过群体共有的价值观来表现文化和规范特质的。这些价值观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对某些行为的态度。个体与群体这种连续不断的互相影响和适应,最终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17、1那么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有什么区别呢?一方面看价值观,它是个人和群体的某种医院,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所有活动的最终结果。价值观既可以存在与人们的潜意识中,也可以随时被人们意识到。因此,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判断对错的信念或喜好倾向。研究表白,个人的价值可以对一个公司的战略产生影响,而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则可以影响到涉及选拔、奖励制度、上下级关系、群体行为、沟通方式、领导艺术和冲突管理模式等组织行为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看态度。态度是人们价值观的表达形式,它指导人们的行为倾向和情绪反映。态度存在于人与某个客体关系中。最后是行为,行为是人们活动的表现方式。下图可以更形象的表达以上三者与文化的关
18、系:文化态度价值观行为图1-1文化与价值观、态度、行为的关系2.1.3文化的特性文化之所以可以把不同的人群区别开来,是由于文化有很多特性,这里着重论述与管理有关的特性。(1)文化的习得性文化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模式,即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及经验获得的。个人在一种文化中诞生,他们必须学习如何在这种文化中生活与行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个体价值观及新难大约在10岁左右已经基本形成,而影响个体价值观及信念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文化产品”的家庭、学校与社区。在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这些习得性的行为模式的共享系统将影响雇员或管理者对于权力、领导、工作团队和伦理实践的感知。1(2)文化的继承性文化是通过与
19、别人的互相作用而学习得到的,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社会化学习过程而得以传播。文化的代代传递现象是社会文化稳定和延续的基本条件,但文化的传递与生物遗传现象具有本质的不同,文化可以在同代之间传递,甚至可以由年轻人传给老年人。文化的学习不仅保证了社会文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学习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适应环境。(3)文化的群体性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性,而是某些群体所共有。假如只有一个人在做某件事,这只能代表他的个体行为。假如一种思想,一种行为或一件事,被认为是文化,他肯定为一群人或一个团队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或共同享有。(4)文化的约束力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体现的,但文化一旦形成,又
20、有其独立性,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行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文化会成为对个体施加强大约束的力量。但是,文化的约束力并不是否认个体在文化发展中的自由度和空间。一般来说,文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个体在其界线之内有发展的自由度和个体差异,只有在超越这个界线时,才会感受到其约束力。并且,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并不是一味被动地受着文化的制约,人在学习文化,适应文化的同时,还在积极地发展和发明文化。(5)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文化的差异性,即文化的相对性。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形成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种类。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不同,中
21、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美国人崇尚“平等”“自我奋斗”“冒险”等。同在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文化特点有不同,北方人粗犷,大气,南方人细腻,婉约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到与另一文化群体的文化差异,如宗教信仰,语言,教育模式等的不同。文化差异是导致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员工遭遇文化困惑,文化震撼的主线因素。 文化差异并不时存在于不同文化单元中,也存在于同一文化单元中,由于个体的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人际关系又不同样,个体所接受的文化的整合和强化限度不同,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就会不同,文化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同样,因而同一文化单元内,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为等。但是,文化的差异性并
22、不否认文化的共性,人类生存环境的有限及人类在生理上的相似,是人类文化共性的基础。2.2文化与管理2.2.1文化与管理的辨证关系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nk)在管理学一书中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受文化制约的,管理就是文化。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就形成了所谓的“管理文化”。它重要指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扮演着制约的作用,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内化为“公司文化”或“组织文化”的文化
23、也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公司文化是用来培训职工、增长凝聚力的良好手段;也是对职工进行激励的动力之一;是公司进行改革创新、适应环境的思想基础;是公司对外宣传、提高声誉的工具。管理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如公司文化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作为一种“亚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东西方管理可以运用相同的管理技术,但其管理思想、管理哲学截然不同,其主线因素就在于其依存的东西方文化不同,从这点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最佳的管理方法思想,只有与文化背景、公司成长情况最佳匹配的管理。2.2.2文化对管理影响的重要方面理查德M霍吉茨和弗雷德鲁散斯根据国际管理学领域中
24、的大量研究成果,总结概括了文化对于管理影响的一些重要方面:(1) 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在一些社会中,公司与政治的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都是由最高管理着组出的,下属只承担决策执行者的角色,决策具有高度集中化特性;在其他一些 社会中,公司与组织的中层与低层管理者被鼓励参与决策,高曾管理者经常授权下属进行决策,决策具有高度的非集中化专长。(2)安全与风险。在一些社会中,公司与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尽量回避风向,特别是在环境具有不拟定性的情景下,管理者会感到决策非常困难;在另一些社会中,公司与组织鼓励承受风箱,在不拟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是非常普遍的。(3)个体奖励与群体奖励。在一些国家中,公司与组织
25、对那些作出突出奉献的个人给予金钱和物质奖励,并鼓励个体之间的竞争;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中,公司和组织文化的规范规定对群体进行奖励,而不提倡对个体的奖励。(4)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在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在进行沟通或发布命令时,大都通过非正式渠道或程序进行;而相反有的公司也建立了非常严格的正式的沟通渠道与指令发布程序,且必须严格遵守。(5)高度组织忠诚与低度组织忠诚。在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里的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非常强烈,高度组织认同是获得组织信任,获得提高机会的条件之一;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非常单薄,对于专业群体的认同感则非常强烈,跳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雇员的离职率和流动率相称的高。
26、(6)合作与竞争。在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强调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在一个公司内部则鼓励雇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不赞成他们之间的竞争;反之,公司与组织既强调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鼓励内部雇员之间的互相竞争,并对此针对性的奖励。(7)短期事业与长期视野。在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经常有短期事业,重视短期的利润目的的最大化与组织的效率;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更强调长期事业,重视组织长期目的的达成,如时常的份额等。(8)稳定与变革。在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强调与鼓励稳定,回避变革;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公司和组织则支持和鼓励革新。1一个社会的文化基础是由共享的价值观系统与假设构成的。人们通过社会化过
27、程,即通过家庭、学校、2.3跨文化管理2.3.1文化差异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影响由文化的特性可知,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差异性,其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商业习俗、经营行为与管理方式的差异性,从而最终对跨国经营的绩效产生影响。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文化差异会带来矛盾和冲突,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体制模式、经营决策方式等无法有效应用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由于文化差异,国际公司的组织成员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由此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需要和盼望,为了使全体职工不同文化基础上的需要和盼望得到满足,规定国际公司的管理活动可以针对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沟通、激励
28、、领导和控制,从而便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另一个方面文化差异也带来竞争优势,由于不同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会带来更广阔的思考问题的视角范围,以及对不同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这时跨国公司运用文化差异可以带来整体竞争优势。多元文化使国际公司更易于对某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多种层次进行结识,从而达成观念上的互补,结识上的互补,使国际公司对某一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刻、透彻,这显然是单一文化下的公司难举获得的优势,国际公司中多元文化不仅深化了管理人员对问题的结识,并且也使他们对某一问题具有了更全面的知识,使管理人员的视野更开阔了,使国际公司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具有了
29、更多的选择。国际经营具有一个多样性的环境,多元化的架构。环境与文化的多样性为国际经营增长了复杂性和不拟定性,它使得这些活动更为困难。而这些困难的具体表现就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公司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突,又包含了在一个公司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而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阂、对抗,甚至暴动、战争,都是由于文化冲突所导致的结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文化的差异性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也再所难免。跨国公司中一系列跨文化冲突若
30、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与防预,必将导致不良后果:一方面文化冲突使公司的决策效率减少。由于各方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凝结成某种“秉性”,当碰到问题时,很自然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去分析、判断和评价,做出决策8。另一方面,文化冲突使公司各项工作散乱,无法形成集中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在平常工作中往往容易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各级效仿,使组织不能处在正常状态。此外,文化冲突方关系趋于紧张。随着经常性的冲突,会使各方互相猜疑,产生偏见,遇事一方面从悲观处考虑,使双方丧失合作信心,甚至引起整个组织思想的动荡和不安。跨国经营在地理上是扩散的,文化上是多样的,而公司中的管理文化可以通过
31、协调融合各个文化,找到有效的文化适应方法,届时,实现对文化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将是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层面上的胜利。由此,也引出了跨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用来研究和指导跨国经营中对多样文化的驾御。2.3.2跨文化管理理论针对文化差异对公司经营的各种影响,跨文化管理思想应运而生。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与公司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公司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相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公司管理。5跨文化管理 (trans-cultural management)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32、-cultural management)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跨文化管理学研究的起步很晚,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在美国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沿学科。跨文化管理理论重要研究:公司的行为如何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文化性决定因素中有多少产生于文化素质:在世界范围内,公司行为的差异是在扩大、缩小还是保持不变;跨国公司如何在东道国的文化中实现有效管理:公司如何管理文化差异,如何将这种差异转化为公司的一种资源。跨文化管理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规定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公司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
33、握和文化差异的结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足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公司具有生机和活力6。2.3.3跨文化管理分析模式以完毕关于文化差异对管理影响为目的的最重要的研究,最初是由G Hofstede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行的,并在这之后的30年一直没有间断。最初的研究,现在被视为经典的研究,是通过对IBM在40个国家的11.6万名员工中进行意见调查完毕的3。Hofstede认为,文化是一种“集体性思维程序”或“思维的软件”。社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是有序的,因此人们的行为也是可以预测的。在同一种文化中,之所以可以与的人们的行为,
34、是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思维程序,这就是共同的文化。文化正像“身份证”同样,是辨认与坚定一个个体所属群体的“DNA”。Hofstede是跨文化比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先驱,他提出的与工作想关的文化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分析模式,至今仍然在国际管理学研究领域有深远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权力距离、不拟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注意、男性度与女性度。(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限度和领导的独裁限度,以及该成员会在多大限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派的不平等,在公司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
35、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假如领导上的集权和专断是深植在员工的头脑中的,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那么权力的不公平是不会影响到组织稳定的。(2)不拟定性避免不拟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拟定的、模糊的前程末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等等。不同文化,防止不拟定性的态度是不同样的。相对而言,在不拟定性避免限度强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拟定避免限度弱的
36、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这是指人们对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即重视集体还是个人,“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个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是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盼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4)男性度与女性度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ity Vers
37、us Femininity)。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男性化社会而言,强调自信果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无视别人等价值观。而在女性化社会中,竞争的失败者也许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个人的才华受到怀疑和否认。男性化社会追求的是事业成功的价值取向,女性化社会追求的则是生活质量的价值取向4。此外,随着亚洲经济的兴起,Hofstede与香港中文大学专家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在总结其对亚洲22国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其重要是追求未来的长期目的。在这个方面指标高的文化特性有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与和谐。1以上由
38、Hofstede提出的文化方面的分析架构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中受到一致肯定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文化分析模式,它有针对性的把文化对公司管理的影响归类组合,而本文以后的研究基础也会建立在这个方向之上,对所调查地区的日资公司进行管理方面跨文化的研究。2.3.4跨文化管理模式根据加拿大管理学专家南希J阿德勒的研究在多元文化组织中解决文化差异的模式有以下5种:(1)文化支配第一种最容易想到的模式就是文化支配:继续按照母公司本土文化北京中的规矩行事。历史上经常采用文化支配方式行事的公司往往是比其他组织有较强优势的公司,他们规模大,技术先进,有更多的财务资源。在个人管理的层次上,经营人员都坚决认为只有自
39、己的方法才是唯一对的的,特别是在理解所处环境的基本道德问题时,他们经常选择文化支配的方式。(2)文化顺从这种方式与文化支配相反。这种策略规定经理人员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共事时,不应当试图维持原有的行事方式,经理人人员应当消防东道国的文化,在海外工作时,应当试图将两者融为一体。(3)文化妥协这种凡是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方式意味着双方在某些问题上要做出让步,以完毕更为有效的工作。文化妥协过程中,努力强的一方往往让步比较小,但是为了使得商业合作取得成功,双方都必须要作出让步。(4)文化规避假如在工作和管理中没有文化冲突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选择文化回避策略。亚洲的经理人员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西方
40、的经理人员用的比较少。这种方式强调在商业活动中,棉对潜在冲突即将公开、明确时要给人“留面子”。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如当时的情况或谈判的最终结果那么重要时,这种方式使用的最频繁。(5)文化协同文化协同鼓励组织运用文化多样性,由此发明了管理的新形式。协同,重视组织内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意识到多样性既有其潜在的正面影响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在强调影响的同时不去抹杀文化多样性自身。第三章 与时变迁的中日文化差异在公司内部中表现极其影响3.1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其对日本公司的影响3.1.1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独特的日本文化日本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弧形岛国。它东濒太平洋,北隔宗
41、谷海峡,西临中国东海、黄海以及朝鲜海峡和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进7000个岛屿组成,总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0.27%,是中国的126。9日本人口密度巨大,总数已超过1亿2千万。中日两国交流关系源远流长,日本地处大中华文化圈之核心的边沿,以文字为始,在宗教、科技、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涉及到一国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极其深远的影响。10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日本文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中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之道”、“五伦”很久便融入日本社会,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性,另一方面在幕府时期成形
42、的围绕武士集团产生的武家思想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又形成充满坚忍、勇气、力量和忠诚的武士道精神。此外,日本文化极有模仿性对于异文化中的先进元素的总有旷达的接受态度。日本民族可以抱着虚心善学的态度,博采众长,广泛吸取不同文化中适合自己的精华部分,然后加工锤炼,融入本土文化,使得日本文化日渐丰满,日本的民族特性更加显著。日本的文化复杂而多样,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文化和精神成果,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独自的文化传统。在精神和思想方面,儒教、佛教、道教等世界观在历史上都对日本产上过巨大的影响,有些和日本的土壤接个,
43、成为日本人的特质;有些思想在“二战”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今天又以此外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其者不小的作用。战后的情况,则更加的复杂。美国占领日本后,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世界上各种思潮都涌向日本,使广义的日本文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现象,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尽管日本实现了近代化,经济平常发达,但是依旧保存了很多封建主义的痕迹,在精神、思想方面,旧的传统意识在今天依旧起着相称大的作用,并且时刻规范着日本人的行为。在日本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种信仰同时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和平共处”。按照许多日本人的习惯:平时用儒教的道德古知道自己的平常生活;结婚时在教堂举行婚礼;死后用佛教典
44、礼葬礼。像这样,各种宗教和世界观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能否“和平共处”,很多日本人对此从不怀疑。9日本文化发明性的发展,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本土文化主题作用;一是坚持多层次引进及消化外来文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日本文化如此热烈执着于本土文化的传统,又如此广泛摄取外来优秀的文化元素;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的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发明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3.1.2日本文化在日本公司中的影响公司文化是公司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文化构成了公司文化的文化环境,公司文化也被称之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因而它既具有自身的特点,同
45、时也具有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日本的公司文化是在日本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催生了日本的公司文化,又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互相作用。中日在近现代发展中之所以会如此巨大的差异,文化因素是首要因素。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功能催生了日本公司文化,从而发展了日本经济。其文化上的积极因素,极大地减少了日本商品经济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优化了现代公司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11西方文化科学大师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有一个具有导向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能代表时代方向的、对的的价值观能极大地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反之则阻碍现代化的进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
46、出现,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而这种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原动力就是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资源在危机时刻挽救了日本经济,日本国力在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的两度起飞充足说明了其文化的作用。13日本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极大地减少了日本商品经济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优化了现代公司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日本现代公司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又大量吸取了美欧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中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和谐高于一切”的竞争思想、“忠诚、集团主义”的职业道德观等独特的公司管理思想。有独特的日本文化这样的大背景,才塑造了上个实际六七十年代让西方管理学界震惊的日本公司管理艺术,而日本文化对日
47、本公司发展的已经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小岛文化和“求道精神” 日本是岛国,面积小且远离大陆,一种强烈的被隔离、被抛弃的感受深植于日本文化。因此日本民族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向外意识,日本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一旦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因此孤守海岛的环境迫使日本民族善于学习、重视教育,视教育为达成“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必要手段,视教育为连续发展的内在因素,把教育和蔼于接受教育的精神根植于民族的灵魂之中。日本人把模仿视为一种美德,只要外来的文化技术比他们固有的先进,都被认为是值得移植和采用的。在日本文
48、化里有举不胜举的“道”:茶道、花道、书道、剑道、柔道从一技一艺到百艺百能各具流派、同道相争,在互相模仿和互相竞赛下,如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竞争过程中技术得到改良,品质得到提高。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日本公司,在学习上的最重要特性是模仿、吸取和创新。学习模仿避开了研发力量局限性等劣势,同时还把公司发展中也许发生的风险最小化,是最便捷的发展途径。并且日本人并不满足于此,还继续将学来的东西吸取融会,对任何局限性为道的技术都富有“求道精神”,把模仿来的东西变得更加完美、精致,更有竞争力。把别人的知识创新,化别人为己有,从而不受制、不落后于人。(2)危机意识带来无缺陷产品 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所以在文化里总充满了危机意识,明治维新前的被侵略和二战后的被占领更是加重了这种感情,他们总希望以最少的物力、人力发明出最优质的产品,从而使“新、精、省”成为日本公司的三大价值实现方式。日本文化里的危机意识促使日本公司全力打造无缺陷产品,以顾客满足为导向生产产品,以谋求市场占有率的最稳定的连续上升和利润的增长。日本公司在二战后刮起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旋风,改造了整个世界对产品质量的见解。由于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日本公司不需要经历市场的教训便最早的、最坚定的举起了质量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