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江西省宜春市龙潭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 近平主持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 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
2、;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材料二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
3、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荼”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摘自2017年9月18日四川日报,有删改)材料三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贫困户建房无负担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
4、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 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摘自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有删改)材料四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5、较 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明显改善。B. 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共脱贫5564万 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 7%。C. 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 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D. 从材料四图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呈 逐步减少趋势。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 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B. 各地的扶贫经验证明,要坚持精
6、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广大干部和群众 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C. 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 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D. 前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 任感,都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E.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表明我国的扶贫 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9.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参考答案:7. D 8. CE 9. 中央出台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各级政府因地因人施策,发展脱贫产业,加强
7、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错。根据统计示意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2014年是1232万,而2015年是1442万,2016年是1240万。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概括不准确,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专家
8、、学者的解读。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D项,第一则材料并未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
9、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概括答题要点。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2题红松擎天张抗抗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
10、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
11、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
12、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登上观光
13、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19概括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20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1、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6分)22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6分)参考答案:19 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
14、活,因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2分)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2分,仅答出“引出下文”给1分);为作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2分)。20存活于寒冷地带(1分),生长缓慢(1分),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1分);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2分,答出“多种用途”即可得2分)。21 (1)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第段中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形象地写出红松的高大威严;第段中用“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用“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写出红松挺拔不分叉的形态。(3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再给2分) (2)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第段中将树皮的裂纹
15、比作“时间刻度”,形象地写出红松的苍劲古老;第段中将“松针”比作“玉簪”,形象生动地写出其身姿秀美。(3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再给2分)22 (1)红松高大挺拔(直指苍穹,如擎天之柱);(2)红松有骨气(外刚内韧,不畏风雪);(3)红松实用价值大;(4)红松能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四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6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16、。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
17、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
18、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
19、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
20、?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D.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
21、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C.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参考答案:
23、1. D 2. C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出对“移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
24、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文中说“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就不可信。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5、。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
26、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27、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
28、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脍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
29、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
30、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注搏击:督察检举揭发。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脍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B.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
31、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脍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C.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脍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D.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脍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B.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C.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32、,长官名为大理寺卿。D. “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B. 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C. 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D. 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
33、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参考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河内遇到荒年,(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遇到荒年也是这样。(凶、粟、亦然)(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胜、是、憾)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
34、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抓住关键虚词“也”“则”结合相同句式“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初步断句,然后结合句意断句。本句正确断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
35、、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
36、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D项表述错误,“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
37、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曲解文意。“通撰的审核后”错,原文“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通撰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38、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凶”,遇到荒年;“则”,就;“于”,到;(2)“胜”,尽;“是”,这;“养生丧死”,赡养和殡葬。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39、、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
40、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
41、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
42、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
43、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44、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心惮远役 惮:害怕B.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手杖C. 景翳翳以将入 景:影子D. 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45、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作者自称时用“余”“我”,古人自称时还会用“仆”“某”“愚”“孤”“吾子”等。B.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古人用“孟”“仲”“季”分别表示四季中各季的三个月份。C. 三径,文中指院中小路。汉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辟三径,后常以此代指隐士居所。D. 帝乡,文中指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后人也用以代指皇帝的故乡或京城。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直言自己曾经因家庭贫困被人劝后对出仕心有所动的事实,足见其天性坦诚。B. 作者虽深感做官可以解决饥寒的问题,但还是不愿违背本心而最终毅然选择辞官。C. 引觞自酌、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展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
46、情和孤介傲岸的性格。D. 作者寄情山水,长啸吟诗,逍遥自在,表明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已经消失殆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参考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2)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我感到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47、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C项,“景:影子”解释错误。“景翳翳以将入”意思是,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景”,日光。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A项,“古人自称时还会用仆某愚孤吾子等”错误。“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译为“您
48、”。不是自称,选项不准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D项,“表明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已经消失殆尽”理解错误。此题应联系写作背景分析。由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可知,他家境贫穷,本来希望走仕途维持生计,弃官不做后,他生计上的困窘不会因为归隐而改变,寄情山水、逍遥自在也只是暂时的。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不会消失殆尽。选项理解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