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北京农大附属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坦然走过乞丐毕淑敏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
2、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依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个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丐裹着污浊的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
3、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人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讨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
4、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本事。你说的那些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之前,难道还要雇侦探,查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
5、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
6、,去有去厢,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8.第自然段中“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个大城市眉眼上的瘤”一句有什么含意?(4分) 9.第自然段画线部分描写老乞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10.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4分)11.联系本文,简述你对“坦然走过乞丐”这种做法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8 答案 乞丐们总是在城市的马路边等公共场所,借助“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瘫软地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让他人在同情之后给予施舍的效果。这样做,于城市而言是破坏形象的事情。(2分)
7、作者这么说,表达了她对此做法的否定态度。(2分) 9.答案 画线部分写出了乞丐的贫穷、病态和孱弱,呼应上文所写的对乞丐的畏而避之的态度;(2分)同时也引起下文,为朋友的举动以及作者的议论张本。(2分)10 答案 (1)朋友认为老乞丐阻碍了通道,使得人们不得不绕道;(2)朋友不能判断出老乞丐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3)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她认为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 (4)朋友反感那种轻易地以头触地、不尊重自我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如果施舍则是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与自己善良的愿望相悖。评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11 答案 赞同这种做法:(1)街头乞讨的确影响城市形象
8、;(2)当街乞讨或者展示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路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压迫和威胁;(3)街头乞讨滋长了乞讨人对个人人格的轻视,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效果;(4)街头乞讨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乞丐骗钱留下了可能。否定这种做法:(1)救苦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漠视苦难的人内心无法“坦然”;(2)不是生活极度困难或者生理残疾无法自理,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不会放下人格去街头乞讨;(3)城市的形象应该体现在人人有饭吃,有难大家帮上,而不是为了表面形象而回避乞丐的存在这个事实;(4)我们国家的民政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有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人又找不到出路时只能去乞讨。评分:答出一点給1分,答出两点給3分,答出三点給5
9、分,答出四点給6分。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
10、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
11、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
12、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
13、,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啊!”他说,“
14、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
15、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3)
16、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答:_参考答案:(1)D A (2)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 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 (3)(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 (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4)
17、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 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 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 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 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 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1)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
18、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2)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手法入手,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注意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通过写别人的做法、反映来烘托主人公的形象。本篇小说塑造“格斯拉先生”这一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手法表现性格特点的。我们在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时,要抓住他的语言,如“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19、我热爱靴子”;同时还要注意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品质。通过写店里年轻人说“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 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间接表现了“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特点,组织语言具体回答即可。(4)“我”在文中属于次要人物。刻画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主要是突出主人公的处境、性格、心情、经历等。“我”与格斯拉先生的联系,见证了格斯拉做靴子的前后遭遇,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其次是表现文章主旨,我对格斯拉先生的同情,凸显了文章主题。答案组织要从表现主人公性格、遭遇,表现文章主旨入手。(
20、4)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答,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于格斯拉先生,作者对他是赞赏还是隐含对他的批评;然后根据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表达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即可。如果答“赞扬”,可以分析“品质”这一标题的好处,也就是体现了作者对靴子品质的认可,对做靴子的人的肯定;再结合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通过店里年轻人对格斯拉的评价,组织答案。如果答“批评”,可以小说结局入手,格斯拉最终饿死了,说明他跟不上时代,也可以结合他平时的经营方式入手,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
21、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组合。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 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肉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时,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
22、“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宴会上,余光中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
23、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无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24、当的两项是( )( )(5分)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E余光中是潜心育人的人师,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诙谐地称自己“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光中的性格特点。(6分)(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
25、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6分)(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1)BE(5分)A、“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错,原文“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C、“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错,原文“在宴会上,余光中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D、“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错,原文“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 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26、2)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外敛内溢/爱憎分明浪漫唯美谨言慎行/认真严谨(每一点2分,适当分析,答出三点即可)(3)对美的追求“全神贯注”、神魂颠倒、“看到绝望才离开”;对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各2分)(4)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2分)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全神贯注,做什么事都不马虎,不能出错。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 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不愿与宴会上喋喋不休的俗人交谈(6分)其他理
27、由言之成理即可。选择第二个观点的适当扣分,答案回归文本。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28、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B.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C.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29、”,威吓D. 载舟覆舟 覆:使倾覆14.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莫不殷忧而道著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昔取之而有余C.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 问之,则曰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5.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而耻学于师B.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 虽董之以严刑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参考答案:13. A 14. D 15. B 16. 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30、,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所以“道”的意思是“风尚”。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而:连词
31、,表承接/而:连词,表因果;B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代指天下;C项,其:表推测,大约,大概/其:代词,代指书上的;D项,则,连词,就/则,连词,就。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学于师”即“于师学”,向老师学习,整个句子意思是:却以像老师学习为耻;B项,判断句,“者也”为标志,意思是: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C项,
32、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D项,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先乎吾”,“乎”相当于“于”,即“乎(于)吾先”,意思是:比我早。这个句子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句中“于”,对于;“其身”,其,他们,身,自身,其身指他们自己;“则”连词,表转折,却;“耻
33、”,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向老师学习;“惑”,糊涂。【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
34、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
35、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师说(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
36、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
37、大意呢?谏太宗十思疏5. 文言文阅读。( 16分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3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8.翻译句子 (7分)(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参考答案:略6. (
39、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吾家佳弟子,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
40、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注】重牛心炙:把考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级的食物。骨鲠:性格耿直正派。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讷于言,人未奇之 奇:认为。奇特B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41、就:赴,到C善鸣,求市未能得 市:购买D意甚悦,固求甚之 固:本来 9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1)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2)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1)其任率如此 (2)其孰能讥之乎C(1)司徒导之从子也 (2) 不知老之将至D(1)曦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2)劳苦而功高如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羲之“富有才学”和“率真洒脱”的一组是A(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2)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B(1)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C(1)裕亦目曦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王氏三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D(1)求
42、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无过人之处,十三岁时因周顗 的重视才渐渐出名。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为个性刚健正直,而被人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第一。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30分)12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2分 (2)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3分 (3
43、)尝与同志宴集于会嵇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4分) 参考答案:8.D 9.A 10.B 11.D三、12翻译(1)(2分)(王羲之),很被叔父王敦和王导器重。(为所,句意,各1分)(2)(3分)一问,才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访,妻,句意)(3)(4分)(王羲之)曾经和有同样志趣的好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同志,申,介宾短语后置,句意)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小的时候不善于说话,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他十三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见周顗,周顗看了他以后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当时人们把
44、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在座的客人还没有吃,周顗就先割了一块牛心肉给王羲之吃,于是才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名字。等长大后,王羲之口才很好,且因性格耿直正派被人称道,尤其擅长隶书书法,是古今第一。谈论的人称赞他的笔势,认为飘动好像浮云,矫健好像惊龙。他深得叔父王敦和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阮裕有很高的名望,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经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孩子,应当不比阮主簿差。”王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看成是王家最有前途的三个孩子。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就叫他到东厢房一个一个地观察后辈的孩子。郗鉴门生回来告诉他说:“王家的各位儿子都不错,可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有些矜持。只有一人在东
45、床上坦露着肚子吃东西,独独好像没有听到。”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的好女婿呀!”后来一问,(才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会稽郡山青水秀,名士大多居住在这里,凭借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凭借文章享有声名,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志趣相投。(王羲之)曾经和有同样志趣的好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有一位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烹煮来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去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决要买。道士说:“你替我书写道德经,(我)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然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家了,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率真如此。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