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古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古 董阿 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这样。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古董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厂,举人士子穷家读书的,搜寻故旧。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这个同学很喜欢我到他家,我们的家庭都属于同一阶级成分,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甚为相得,没有政治的压力。班上还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水画狂热,用毛笔蘸水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水,说实在挺好
2、看的。我画的很杂,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两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的意思。我们是放学后去玻璃厂的小子。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去琉璃厂的时候,已是公私合营之后的时代,店里的人算是国家干部职工。安静。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净。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人和气。熟人进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高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觉得
3、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做官,有个知县送十多块,派人押来,因为毕沅五十大寿。毕沅当然是欢喜得很,赏了这个押差。押差当然也是欢喜得很,一欢喜就得意,
4、一得意就想奉承。于是表功,说知县怎么怎么不容易,按照旧样仿,烧造,浸色,做旧,养苔。毕沅具体气成什么样,很难想象,因为他素称通博,而且手下有一帮有名的金石考订专家,像宋葆醇、俞肇修、赵魏等。不过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了砖的事情。嘉庆年间谢启昆做浙江布政使的时候,因为整治庭院,挖出八块砖。砖上有“永平”字样,于是谢启昆考订为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物。得了古董,谢启昆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八砖书舫”,而且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个人不识相,说这“永平”两个字是明朝永平府烧造标记,古董于是不那么古了。谢启昆气得大骂“你们这类嗜古家,就会穿凿附会,一块砖也值得深究吗”!钱泳记的这件事,好像
5、不是在骂人,因为不识相的人也许说的是实话,只是不识相罢了,谢启昆则是将雅趣看得很透,把话兜底讲出来,倒有真意,谁还能再说什么?认真说起来,清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这和大清律有关。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规定八旗子弟不可经商,怕受腐蚀。不经商干什么呢?每月领了饷银,多也不多,物价稳定,吃穿够了,于是只好游手好闲,玩笼鸟,玩鹰,放鸽子,遛狗,斗蛐蛐,收鼻烟壶,听戏。因为听戏,八旗子弟养成为专业听众。听戏真的是听,不是看,眼睛是闭起来的,而且脸不朝戏台,更专业的是钻到戏台下面听。对这样的专业听众,唱戏的怎么敢唱错?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子弟经商。一八四年前,因为瓷器、丝、桐油的出口,清朝是
6、白银入超国,一仗打下来,贵戚才渐渐明白洋人是要有贸有易。清朝三百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呢?我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没有了呢?(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以“我”与松姓同学、杨姓同学小时候的真实经历来说明当时琉璃厂古董的丰富以及对“我”文化上的深刻影响,说服力强。B. 文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古董价值的变化,并两次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达“我”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感慨。C. 琉璃厂安静的气氛、优美的景致、和气的店员、精彩的故事,吸引着“我”和朋友经常到那里,“
7、我”也学到了一些古董方面的知识。D. 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导致他们的贸易意识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8. 文本中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作者在对“古董”的叙述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D 8. 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展现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生动幽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描写古人古董轶事,表现了作者对古董的独特感情。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所说的“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又对下文“趣味”的论说有启示作用。 9. 古董是作者儿时美好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古董的喜爱之情。从古董的价值起落中,表达了
8、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伤。对假冒伪造古董的批判,也含有对于清王朝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叹息。结尾中作者在商业街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找不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开玩笑
9、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子弟经商”,只是玩笑说法,并不能说“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故选D。【8题详解】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表达技巧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文章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求把握手法技巧的句段,仔细阅读,先指出句段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把句段放置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人物形象塑造、与上下文内容关系等方面说说句段所运用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本中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有什么作用。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
10、分析把握的表达技巧是引用,是要求学生分析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前,首先应明确文章引用诗文的作用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丰富文章内容;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可以用诗文词作为证据,有力地证明某一观点;表现了什么;对上下文有什么作用。本题作答时也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首先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的内容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展现了作品的文化底蕴。然后具体明确引用了什么内容,分析这些内容与上下文关系。答题时,先回归文本,找到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的内容,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的内容在文章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文章第
11、九段写什么东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然后第十段引用金石书画笑史中清代古砖值钱,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做官下属知县仿冒制作古砖给他送礼的故事。第十一段引用履园丛话中也记载的关于谢启昆挖到砖,自己考证是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砖。给自己书斋起名“八砖书舫”,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人不识相,说不是晋惠帝永平年间的,而是明朝永平府烧造。谢启昆气得大骂的故事。然后第十二段指出谢启昆将雅趣看得很透,引出下文对“趣味”的论说。所以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所说的“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同时又对下文“趣味”的论说有启示作用
12、。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看,文章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的内容是描写古人古董轶事,表现出作者对古董的独特感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在对“古董”的叙述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是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对“古董”的叙述中寄寓的情感,回归文章,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对“古董”叙述的内容仔细阅读,圈画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文章前几段对儿时美好试管回忆,在回忆中指出“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古董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
13、厂”“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净。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高了,店员也够下未递给你。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从这些叙述中能看出作者对古董的喜爱之情。在叙述古董的时候,作者一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喜欢古董,古董价值高,到了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古董不值钱了。现在,古董又值钱,从作者叙述古董价值变化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14、西,真是这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能看出作者对关系古董价值起伏的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伤。由于现在古董又值钱了,想到“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然后引用金石书画笑史中因为古砖值钱,仿制古砖送礼,被押差得到赏赐,一欢喜得意,说古砖是假冒仿制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假冒伪造古董和官场送礼巴结上司送礼成风的批判。由古砖的事引出履园丛话中钱泳记与古砖的故事。在由钱泳记对古砖雅趣引出下文的“趣味”,指出“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然后叙述了清朝八旗子弟玩笼鸟,玩鹰,放鸽子,遛狗,斗蛐蛐,收鼻烟壶,听戏等趣味,在叙述中“游手好闲”“养成为专业听众”“清朝
15、三百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呢?”等词句中可看出作者对于清王朝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叹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指出自己“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没有了呢”,通过在商业街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找不到,表达了对代表的传统文化古董遗失的心痛之情。【点睛】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
16、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答题时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引用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
17、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
18、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地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
19、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1下列对
20、“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
21、织原则。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个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
22、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D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参考答案:1C2B3D1试题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A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艺晚会”,不合文意;C对应的原文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民族意识。选项偷换概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
23、,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区分“夷狄”与“诸夏”的标志是“周礼”,所以选项中的“杂处”说法片面,同时“一直”一词表述不准确,而“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的爆发”是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
24、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D“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述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消极方面”,表明其作用是双重性的。此类题一般
2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磨坊目击记 张承志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的木轮巨扇
26、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这木轮就随着水势,缓缓地、颂歌般地在半空转动,转动,缓慢沉重,无止无休,像一个图腾,如一个符咒。我画得不好,但画轮廓不难。费力气的,是怎么对付那凶恶翻卷、滚滚泄下的黄河。速写强使我仔细观察。我看见在水面上的木头,不论木造的磨坊或是矗立的磨扇,都被厚厚的水碱裹住,呈着湿漉漉的一种白绿或者黑黄。第一次,就在我的速写画完的那一天,咯轧转过的木轮上,突然断了一根条。它从大轴上剥离的时候,好像落下了一个烂
27、果,也像滚沸的汤里,一根煮烂脱离的骨头。根本没有动静;它只是轻微地、呻吟般哼了一声,如今忆起是好比低沉的叹息,它先是悄悄地从高高天空上栽了下来,直到溅入水里,才轰然在浊浪上扬起爆炸般的声音。河面上一下站立起两道水墙,半是泥巴半是透明,冲腾的水雾久久不散,染黄了尖梢的树叶。顺流而下的三株巨木,正巧挡住几堆难画的浪花我刷刷几笔,第一张速写于是画成。第二次我带来的是油彩。可是磨坊已经毫无原木的本色,它在落日残辉之下,呈着一抹铁锈的斑驳。突兀一眼瞥去,磨坊如一个不祥的黑架子,准备好的土黄与赭石,都用不上了。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咬住一般摇撼着半颓的磨扇。磨坊这一刻是一头绝望的骆驼,它死不躺倒,亡期还在以后
28、。原木劈成的辐条般的放射线,只剩下斜斜的几根,左一根右一条勉强支撑着。那个缺牙断齿的巨大轮扇,这一回它不是一个圆,而是几块碎了的半扇,互不相干地嵌在千年老桧树凿成的大轴上。我呆傻地痴痴望着。这么画,究竟要画一个什么?已经没有浑圆磨轮、古朴木屋。对着峡口望去,几片庞大的扇面。宽窄不均,直插半空。每当被水流猛撞,就危险地一歪,接着就向前一栽,一歪,一倒,朝着水面跌倒移动。背后的天空是一派血红。油彩几下就涂抹出一个黑框子。它活像一座歪着一个劲地往一边倒的黑牢。我一发怒把它丢进了河里,盘算以后下力气重画。最后一次去磨坊,是在去年的七月初。磨坊的风情,当然不止我一人留意。它已然被当“产品”推销,计划挤入
29、全国旅游百强。火锅厅、小旅社盖了半山沟,红漆在峭壁上刷着大标语,到处是“最后的磨坊”的广告,甚至有一处写的是“磨坊之死”。在这个月份,河床里突然涌进自融雪以来就蓄积不止的汛水,一条河都洪水猛涨,水温冰冽。从遥远的昆仑山,以及所有冻土冰川奔流而至的河水,七月进峡,陡然暴涨,攻打这座建在下游的磨坊。破旗碎扇的磨坊,一瞬间落入劫难,瀑布宛如炮弹,对准了它狠砸猛轰。我蘸了些调色油,正想画溜光的碱垢那时分瞥见一道新鲜的裂缝。桧木上有一道伤口,正静静地绽开。狂怒的水,涩塞了或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在我的目击之下,它正一寸一寸地、无声无息地、微微颤动着劈成两半,露出桧木的淡黄本色。裂缝和嵌着松树的凿口,慢慢酥碎
30、了。力的平衡一瞬崩溃,一片轮扇栽翻水里。但是没有溅起大浪,翻滚的河水,淹没了浪头。尚还没有转上轮顶的磨扇,那一刻如迟疑般,停在了半空,先静了一会儿,然后凭空加力,颓然后仰,一下子散了架!磨坊的木屋被一根巨木砸个正着,不吭声地坍塌了半边。碎木、石块、土坯都哗哗倾入洪水,被疯狂的怒涛接住,一抱即席卷而去。每一根垮塌下来的木头,都在我眼睑里爆皮裂骨,断成碎段。每一颗朽烂腐蚀的铁钉,都在我的凝视中炸跳爆出,化为齑粉。失去了磨扇遮挡以后,天空放晴了,露出紫红的太阳,恐怖至极。剩下的残扇,如可笑的羽翅,倒垂着粘在轮轴上,在水流中横七竖八。随即,它们一根根被拆卸,并撕扯一样把轴上的木头扯下。桧木的巨轴终于瓦
31、解了,磨坊的最后,如刀子宰割的一个羸羊骨架。此刻时辰已到,最后的进程已然开始,它清晰且悲哀,像一场廉价的电影。水更加升涨恣溢,一直淹到我的脚下。踩着的石崖一阵工夫就塌了,我的那张见鬼的画,连同画架子一块,霎时被水卷走,瞬间无影无踪。以上就是我对磨坊的回忆。它能算一篇写生笔记么?曾三次专心命笔,只落下最初的一幅。我还是挺喜欢这幅速写。画得不像,可是它能让我触景生情。在我心里铭记的磨坊,连同它的山河人民,确实是美好的。(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5期,有删节)7第段中“图腾”的含意是 。(2分)8下列对文中关于磨坊写生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次速写抓住磨坊轮廓,描摹浪花冲刷下的磨
32、坊和磨扇的细节,勾勒出磨坊特点。B第二次用油彩表现磨坊,但磨坊太破旧没有颜色,作者没有能力绘出磨坊精神内核。C最后一次去磨坊,磨坊已成旅游商品,磨扇散架,磨坊垮塌,作者的画也被水卷走。D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的磨坊形象,产生了摄人心魄的力量。9第、两段描写太阳由“血红”变“紫红”,这样写的作用是 。(4分)10第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3分)11联系全文,解释第段作者“患了沉重的心病”的原因。(3分)12本文叙述三次画磨坊的经过,标题却是“磨坊目击记”,请从内容角度赏析标题。(6分)参考答案:7(2分)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崇拜对象。“神圣”或“敬畏”(1分)“崇拜
33、对象”(1分)8(3分)B(不只是磨坊没有颜色,也不只是作者没有能力,更是因为走向衰落的磨坊让作者无从下笔)9.(4分)“血红”渲染了苍凉的气氛,而“紫红”渲染了恐怖的气氛,(2分)写出了磨坊从破败不堪到垮塌的变化,寄予了作者对破败磨坊的伤感之情与磨坊最后倒塌后的悲哀绝望之情。(2分)10.(3分)将磨坊坍塌情形比作一场廉价的电影(1分),使磨坊原本高大形象与其不堪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1分),突出了磨坊命运的悲剧性(突出作者内心的悲哀)(1分)。11.(3分)磨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因传统文化的衰落而伤痛。(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12.(6分)与“三次画磨坊”相比,“磨坊目击记”
34、更突出了磨坊这一写作对象。(2分)“目击”表明是作者的亲眼目睹,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感(作者是见证人);(2分)表现了作者对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坊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
35、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铨九龄,母授
36、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
37、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图成,母视之
38、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注夏楚:打。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八归先府君 归:归来,回来B.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纺织、编织C.先府君每决大狱 大狱:重要案件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 延:邀请1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其皆出于此乎B.铨于是退而语画士 门虽设而常关C.母志有乐得未致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D.请寄斯图也可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母辄携儿立席
39、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年幼的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儿子在母亲怀中睡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D.蒋母每生病,就让儿读书解忧;儿读书不能让父亲满意,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跪在地上熟读为止。21分)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儿一,不肖,妹何可托乎?(3分)凭画栏而读者
40、,则铨也。(2分)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3分)参考答案:9A(归:出嫁)10.B(A项 都是“从”的意思;B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C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表句中停顿。)11B(是说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12A(“带着儿子寄食外祖父家”是为了便于丈夫在外游历,不是亲戚族称道的原因。)13(1)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贤能,妹妹靠谁呢?(“儿一”“不肖”“何可托”各1分,共3分。)(2)靠着彩画装饰的栏干而读书的,就是我自己。(“凭”1分,判断句式1分)(3)我认真地按照母亲生平勤劳的事迹,为她写了这样一篇概略的记叙。(“谨”“勤劳”“略”各1分,共3分
41、)【译文】我的母亲姓钟,年幼与几位兄长跟随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的父亲。当时我的父亲喜欢拿财物帮助人,分散给人家许多金钱,直到家中袋子箱子空空。过了两年生下了我,家境越加衰落。经历过困苦贫穷,人所不能忍受时,我的母亲还是安适愉快没有一点愁苦的样子,亲戚和族人都抢着称赞她好。父亲因此能够再次游历北方一带地区,而叫我的母亲同我到外祖父家里去依靠他们生活。我四岁时,母亲每天教几句四书的内容,苦恼于孩子年纪太小不能握住笔,就把竹枝刻成丝再折断它,弯曲成撇捺点画,合并成汉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会了以后,就把这个字拆开。每天教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拼合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完毕
42、。到六岁时,才叫我执笔学习写字。外祖父家向来不富足,好几年来闹饥荒收成很坏,生活更加窘迫贫乏。当时我的衣服鞋帽,都由母亲做出来。母亲善于纺织刺绣,凡是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拿到市场上,人们就争着购买这些物品;所以我没有出现过衣服破烂的样子。 记得母亲教导我时,织带、搓绳、纺纱、缉麻线的工具,一起放在身旁,膝盖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腿上读书。母亲手中一边纺织,口中一边教我读书,读书的声音和纺织的声音,相互交错在一起。儿稍有松懈,母亲就略打几下,随即又抱着儿流泪说:“儿趁这时间不求学,我用什么见你父亲!”到半夜寒冷极了,母亲就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腿,解开衣服用胸膛温暖儿的后背,同儿一起大声
43、读书;读疲倦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着了。不久母亲摇着儿说:“可以醒了。”儿睁开眼看着母亲的脸上,正泪水满面,儿也跟着流泪。过了一会儿,又叫我读书;鸡叫了,才能睡觉。几位姨妈曾对母亲说:“妹妹只有一个儿子,何必如此?”母亲回答说:“儿子多,也就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贤能,妹妹靠谁呢?”我九岁时,母亲教我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空闲时再抄录唐宋人的诗歌,教我将诗歌念出抑扬的声调。我每次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未曾睡觉;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来作为游戏。母亲有病,我就坐在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无言的悲伤就油然而生。我也无比凄楚依恋,曾问道:“母
44、亲有忧愁吗?”母亲说:“是的!”那么怎样解除忧愁呢?”母亲说:“儿能背诵所读的书,这就可以消除了。”我读书发出琅琅的响声。母亲微笑着说:“病差不多痊愈了。”从此母亲有病,我就拿着书在一旁诵读,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十岁那年父亲回来。父亲每次判决重要案件,母亲就手拉着我站在审判官的座位前说:“希望要记住这个孩子!”父亲屡屡点头,表示同意。父亲在旅居的寓所,督促我学习很紧;读书稍有懈怠,他就发怒不理睬我,好几天不说一句话,我的母亲流着眼泪打我,令我跪着读书直到读熟才停止。所以我不能荒废在玩耍中,而母亲的管教也越加严格。又过了十年南归,择居在鄱阳。己巳年,南昌有位老画师游历鄱阳,能描绘人的形状像貌。我
45、请他替母亲画一张肖像,于是向母亲请示,并且问道:“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母亲神情严肃地说:“唉! 自从做了蒋家的媳妇,常常把没赶上给公婆侍奉饮食、洗涮作为遗憾;生活在忧患哀恸之间的几十年里,共经历了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儿夭折的痛苦,现在又哭失去丈夫了。未亡人只差一死罢了。还有什么乐事可为!”我跪下说:“即使这样,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图里也该可以吧?”母亲说:“假如我几和你的媳妇能够习惯于勤劳,不就好了吗?夜间在织机声中教儿读书,我的心愿满足了,别的还有什么快乐呢?”我于是转身对画家说,就画秋夜的景象:厅堂四面敞开,一盏灯的灯光明亮,高高的梧桐稀稀落
46、落,树影映落在屋檐边的地方。厅堂中摆着一架织机,画我的母亲坐着织布,我的妻子握着纺车坐在母亲的身旁;屋檐下横放着一张桌几,亮烛自照,靠着彩画装饰的栏干而读书的,就是我自己。台阶下有一座假山,陈列在台阶上的花草盆兰,草木茂盛互相靠拢,在微风凉月中颤动摇曳。画中一个小男孩正蹲在树根旁捕捉蟋蟀玩耍。 像画好以后,母亲看了很高兴。我认真地按照母亲生平勤劳的事迹,为她写了这样一篇概略的记叙。略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弘敬,字元溥,世居淮淝间,资财数百万,常修德不耀,人莫知之。家虽富,利人 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长庆初,有善相人,于寿春道逢元溥曰:“君财甚丰矣。然更二
47、三年,大期将至,如何? ” 元溥曰:“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相人曰:“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君虽不 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且告后事,但二三年之期,勤修令德,冀或延之。”言讫而 去。元溥有女将适,抵维扬,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内一人方兰荪者,有 殊色,而风骨姿态,殊不类贱流。元溥诘其情,久而乃对曰:“某代为名家,家本河洛。先 父以卑官淮西,不幸遭吴寇跋扈,因缘姓与国同,疑为近属,身委锋刃,家仍没官,以此 湮沈,无处告诉。其诸骨肉,寇平之后,悉被官军收勍?为俘,不可复知矣。”元溥太息久 之,乃言曰:履虽新不加于首,冠虽旧不践于地。虽家族丧亡,且衣冠之女,而又抱冤 如此,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今我若不振雪尔冤,是为神明之诛焉。”因问其亲 戚,知其外氏刘也。遂焚其券,收为甥,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长庆二年春三月辛卯,兰荪既归,元溥梦见一人,被青衣秉简,望尘而拜,潸然曰: “余则兰荪之父也。感君之恩,何以报之!某闻阴德所以动天地也,今君寿限将尽,余当 为君请于上帝,故奉告。”言讫乃去。后三日,元溥复梦兰荪之父立于庭,紫衣象简,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