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北京第八十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
2、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
3、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
4、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
5、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
6、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
7、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
8、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参考答案:1. C 2. B 3. D1. 试题分析:D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2. 试题分析:C项,“这种观
9、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3. 试题分析: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
10、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2. 窗外人生 王呈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
11、只有在天地问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澹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尽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
12、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
13、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
14、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塞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扣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 16、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开篇作者从人们喜欢看窗外景物随四季变化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7、唐人、宋人、清人的“窗外人生”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8、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
15、头做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让思想远行。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6、()内容上开篇点题,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中窗的作用。(1分)()形式上引出下文对抽象的窗(或窗外人生丰富内涵)的阐述。(或者“为下文写窗外人生的丰富内涵做铺垫”。)(2分) 17、唐人门窗俱开,拥有诗化的视角,睿智的眼光和开发的胸襟,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宋人的天地变小,视角变得狭隘,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清人背着负担看窗外,平添了许多无奈,借助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18、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需言
16、之成理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6年11月,国家卫计委、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公共场所配置母婴设施排出时间表。根据意见,力争到2016年年底,全国省会城市应配置母婴设施的机场、主要火车站(包括高铁站)均按要求配置母婴设施;其他地区公共场所应配置母婴设施的,配置率不低于50%。到2018年底,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
17、,配置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其标准比较细致精准,强调了评估和督导,并且充分考虑了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意见指出,在建设和完善母婴设施上,将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面积、人流量、母婴逗留情况和用人单位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人数等因素,采取分类实施,并按照“谁管理,谁建设”的原则,明确母婴设施的建设管理职责。 (摘编自“发改舆情大数据”)材料二: “中国南京网”于2017年4月24日至2017年5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就“南京市母婴设施建设情况及满意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您看来,目前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存在的主要
18、问题是(多选):A.数量少,不能满意需要(67.69%)B面积小,经常一位难求(96.07%)C没有醒目的导向标志,寻找困难(86.46%)D内部设施陈旧,缺少管理(42.79%)E建设标准低,不太舒适(27.07%)F卫生情况不理想(27.42%)G私密性不够(83.41%)H其他:(0.44%)您认为,抓好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多选):A.为母婴设施建设立法(64.63%)B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纳入各区政府目标管理范围(98.69%)C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99.13%)D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母婴设施建设上的管理职责(40.17%)E制定母婴室配套和设置标准(4
19、4.54%)F建立健全母婴设施运行管理制度(74.24%)G鼓励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14.85%)H鼓励并奖励建设“示范母婴室”(34.93%)材料三: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鼓励公共场所、用人单位设立母婴设施,不少商场、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开始设立母婴室。但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却发现,由于母婴室没有纳入地方建设规划,建设母婴室比较困难,很多单位、企业母婴室建设的步伐还很缓慢,一些单位对于建设母婴室的意识也还不够。同时,有专家指出,很多人流量大的地方,往往都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型商场、公园的选址也是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这些位于城市核心区的位置,往往是“寸土寸金”之地,企业面对高额的租金和可
20、能流失的巨大利益,往往也只能“放弃”母婴室的建设,或者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人民网”甘肃频道,2017年3月2日)材料四:一个国家对妇女儿童的关爱程度,体现了该国的文明水平。目前公众对母婴室的认识需要改变。专家指出,母婴室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设施,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它有助于提高我国母乳喂养率,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帮助我们培养强壮的T一代,建设更好的未来家园。同时应提高公众素质,保护母婴室设施,不去随意使用和破坏设施。一些发达国家对母婴室比较重视。日本法律规定,在婴儿逗留且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场地必须提供母婴室,在几乎所有公共场所比如机场、百货商场、超市、游乐场
21、所等,都有专门为妈妈和宝宝们准备的母婴室。母婴室里的设备非常齐备,包括垃圾桶、洗手台、换尿布台、自来水和消毒过滤器、洗手液、卫生纸、椅子、插座等。有一部分母婴室里还会配有微波炉、饮料和尿不湿的自动贩卖机。在法国,有公厕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母婴室,法国高铁上每节车厢之间的厕所内都设有专门的母婴室。 (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李红梅)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公共场所配置母婴设施,这是国家从人们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做出的规定。B. 在所有应该配置母婴设施的地方完全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还需3年时间。C. 很多地方并没有把母婴室纳入地方建设规划,是母婴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的重
22、要原因。D.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母婴室设施建设的重视和宣传还需加强。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虽然我国多年前就开始鼓励在公共场所、用人单位设立母婴设施,但是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B. 从材料二来看,现在的母婴室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面积小、无导向标志、数量少、设施陈旧等。C. 小小的母婴室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国家培养强壮的下一代,还体现着该国的文明水平。D. 发达国家对母婴室非常重视,如日本、法国把配备母婴室写入法律,法国有公厕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母婴室。E. 母婴室的标配包括垃圾桶、洗手台、换尿布台、自来水和消毒过滤器、洗手液、卫生纸、椅子、微波炉等。
23、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要想把母婴室建设搞好,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参考答案:7. B 8. BC 9. 明确母婴设施的建设管理职责,并做好评估和督导T-作。把建设母婴室纳入法律,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管理制度等。设立相关的鼓励和奖励措施。提高国民素质,加大宣传力度等。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基本建
24、成”而不是“完全建成”。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但是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错,原文是说“不少商场、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开始设立母婴室”。D项,“日本、法国把配备母婴室写入法律”错误,原文只说日本把这项写入法律。E项,材料并没有说这些是标配,尤其是微波炉,原文只说“有一部分母婴室里还会配有微波炉、饮料和尿不湿的自动贩卖机”。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说明要想把母婴室建设搞好需要注意的问题。归纳概括段意,提炼
25、主要观点的答题策略: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材料一“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其标准比较细致精准,强调了评估和督导”“并按照“谁管理,谁建设”的原则,明确母婴设施的建设管理职责”,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三“由于母婴室没有纳入地方建设规划,建设母婴室比较困难,很多单位、企业母婴室建设的步伐还很缓慢”可以归纳出第二点答案。材料二中第二个图表后的相关调查问题,能总结出后面几点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26、分,共3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小题。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
27、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14.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至于永嘉 不复顾利害B.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C. 为巡船所物色 几彷徨死D. 如高
28、沙,常恐无辜死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北与寇往来其间 其可怪也欤B.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C.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D. 缇骑按剑而前 冰,水为之而寒与水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分当引决A. 安能屈豪杰之流B.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C.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D. 不能容于远近参考答案:14. D 15. B 16. B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本题主要是考查古今异义的现象。A至于:到了;利害,偏义
29、复词,偏向害。B慷慨:意气激昂;可以:可以凭借。C物色:盘查 ;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D古今一样,无辜:清白无罪;有为:有所作为。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介词,因为。A代词,这;副词,多么;C:取独;助词,的; D连词,表承接;表转折。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本题主要是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句和B B都是名作状,例句是,按理。B在表面上。A使动用法,使屈服; C名作动,取道;D形作名,远近的人。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
30、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A、名词类: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的使动用法。B、动词类: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3、动词的为动用法。C、形容词类: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数词活用。参考译文: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
31、,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展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
32、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
33、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
34、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
35、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A B C
36、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供他选择。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5分)译文: (2)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5分)
37、译文: 参考答案:4D(谢:认错,道歉,谢罪。)5B(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6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有误。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7(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2)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就攻打了下来。【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
38、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
39、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隘,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
40、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6.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
41、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周生:汉时的儒者。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寤:同“悟”。12. 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A. 邪 矣 也 哉 B. 哉 也 矣 邪
42、C. 哉 矣 也 邪 D. 邪 也 矣 哉13. 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何兴之暴也 谓霸王之业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A. 和相同,和不同。 B. 和不同,和相同。C. 和相同,和相同。 D. 和不同,和不同。14. 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B.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C. 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
43、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D. 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参考答案:12. D 13. D 14. C.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中“之”不同,作代词,理解为“这样,如此”。中作助词,“的”。和中“而”不同。中表顺承关系,表并列关系。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A项错。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过失除
44、了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更主要的还有项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B项错。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D项错在“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司马迁褒贬得当地评价项羽的功过。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去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终于率领五国诸侯的军队消灭了秦王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
45、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是天意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 (qun)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