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第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高山流水余秋雨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
2、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的手里。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
3、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那天我当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那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以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
4、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个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撰写挽联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惟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
5、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是错位了的友情。16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分)17在“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句话中,为什么是“无言”的起点和终点?(分)18作者为什么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分)19结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有什么新的认识?(分)参考答案:16(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的意义。(分)(2)友情感受与成长往往同时发生,成长的感受往往源自一次友情感受的突变,而长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分)17“起点”是指对友情的追寻,而“结局”是指追寻的结果。(分)因为人注
6、定是孤独的,终有一天,要远离热闹,孤舟单骑。也许在追寻友情的过程中会遇到真正的知音,但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也注定会失去这份友情,因此,对友情的追寻也就只是无言的结局。(分)18作者的这句话是含蓄地说出自己也许没有找寻到真正的知音,(分)但依然对友情充满了渴望和执着。(分)19作者从高山流水的故事中理解了友情的真谛,在他看来,只有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友情的意义。而真正的友情,一定是“曲高和寡”的,寻找知音,要经历苍茫云水间的追寻,甚至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寻到。也许在不经意间找到了知音,但因为天地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因而也无法真正地拥有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友情也许并非真正的友情
7、,而所谓的知音也是只是虚妄。(分)(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分)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南开之父张伯苓候杰 秦方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张
8、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产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
9、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
10、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
11、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青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
12、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11号。”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河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
13、。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对中国海军的现状不满,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所以他经常对学们生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为了开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切磋。 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E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
14、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2)本文表现了张伯苓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养。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5分)D A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B给予张伯苓帮助支持的人很多,严修只是很重要的一个,所以B项说法以偏概全;C和张伯苓“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的人是凯尔鲍德
15、里教授,而不是杜威等教授;E提供深造机会是为“有潜力”的教师,“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属于无中生有。(2)(6分)爱国,有理想抱负,希望国家强盛; 对事业非常执著,克服重重困难创立南开大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工作认真务实,讲求方法,用行动和热情获得周围朋友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生活简朴,为把南开做大做强而努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6分)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
16、理念。【评分标准】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每点2分。(4)(8分)【观点一】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远大的理想。理想高远,最先树立军事救国的理想。后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有了教育振国的理想。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渴求,决心创办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创业南开,希望国家强大。【观点二】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能。张伯苓能够敏锐察看社会,善于抓住机遇;能够从现实出发,不断学习,有理论水平,能融汇东西方文化;具有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较强的判断力。【观点三】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爱国心,并以此为为动力,不断奋斗;对事业非常执著,最
17、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敢于探索,没有创办大学经验,边学习,边摸索,成就显著;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身边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评分标准】观点2分,理由每点1分,语句通顺2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成理。【解析】略3.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随着时间的发展,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东西越来越多。除了内置有内部传感器和处理器外,这些东西还直接与网络相连,在线传输它们的数据。虽然家庭自动化可能是这一概念的“主要”用武之地,例如冰箱内的牛奶没有了,冰箱会自动从食品店那里定购牛奶,但是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大,办公室会在需要的时候自动定购办公物品,甚至我们衣
18、服上的传感器会实时将我们的健康数据传输给医生。要想充分发挥物联网的全部潜在优势,必须将云计算作为物联网的基础。隐藏在互联背后的理念是收集的数据大部分应当在线传输,只有这样应用才能有效的汇聚、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现在再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冰箱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并不是冰箱自己从食品店那里定购牛奶,而是冰箱向应用传输它们的全部数据,包括目前的食品存量和用户消耗情况,然后由应用读取和分析这些数据。随后,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如用户目前的食品预算资金以及牛奶会在多长时间内送到等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而云正是这些应用的理想归宿。如果我们所有的日常用品都安装这种传感器,那么生成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因此,物联网必
19、须要考虑到如何存储和分析这些生成的数据。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量的问题,其中还涉及到这些数据的生成速度问题。传感器正在生成越来越多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的生成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商业应用的处理速度。而云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自动地动态提供预备存储资源,无需人工干预。关于这些数据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它们。这一问题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实时处理从每个不一物体那里获得的所有数据点。第二个难点是从所有收集到的可用数据点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及关联从不同物体那里获得的信息,为存储的数据增加实际价值。一旦进行实时处理,那么我们将会遇到第二个难点,即如何从这些被存储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它们更上一个台阶,而
20、不仅是个人事务。如果冰箱能够自动为你向食品店下订单,对于你个人来说这非常不错,但是如果制造商知道来自某些特定地区的冰箱有过热趋势,或是存储某些物品的冰箱使用寿命消耗过快,那么对于制造商来说意义将更大。为了从存储的数据中提取这类信息,我们需要利用现有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云计算非常适合处理这些问题。在第一个难点中,云计算允许进行动态分配(和回收)处理资源,让需要实时分析冰箱数据的应用能够应对这些海量数据以及能够优化基础设施成本。在第二个难点中,云计算能够与大数据解决方案进行协作。综上所述,物联网可能会改变云计算的总体架构,但与此同时云计算对于实现这一变化也非常关键。在虚拟化计算资源方面,虽然应用无需
21、人工干预自己可以动态分配这些资源,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云计算不会有任何发展。因为物联网才是推动它们发展的唯一动力。(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改)7下列关于“物联网”概念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内置有直接与网络相连的内部传感器和处理器,可在线传输它们的数据,是家庭自动化的“主要”用武之地。B. 以云计算为基础,使应用有效的汇聚、分析和利用收集的数据,可能充分发挥物联网的全部潜在优势。C. 传感器正在生成越来越多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的生成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商业应用的处理速度,所以物联网中传感器失去了作用。D物联网必须考虑如何存储和分析生成的数据,这不是一个数据量的问题,而是数据的生成速度问题
22、,而云正是这些数据的理想归宿。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冰箱向应用传输它们的全部数据,应用读取和分析这些数据,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这种机器对机器的信息运用模式体现了物联网理念。B. 物联网要面临存储和分析生成的数据,以及处理数据两个问题。后一问题中解决实时处理数据至关重要。C. 云计算允许进行动态分配处理资源,云计算能够与大数据解决方案进行协作,适合处理物联网面临的所有问题,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D. 云计算的发展也需要物联网的推动,物联网可能会改变云计算的总体架构。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课外阅读(15分,每小题3分)武夷精
23、舍记宋韩元吉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磅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缘隙磴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抗溪而上,号为九曲,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徙倚而不忍去。山故多王孙,鸟则白鹇、鹧鸪,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而无惊惧之态。水流有声,竹柏丛蔚,草木四时敷华。道士即溪之六曲,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山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
24、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 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茅草,仅得数亩。面势幽清,奇石佳林,拱揖映带。使弟子辈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予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
25、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常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鼓瑟锵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抑以为何如也。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有删节)【注】 弁:帽子。王孙:猴的别称。华:通“花”。舍:古代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春服既成”之咏:语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弟子谈志向,曾皙鼓瑟,咏唱“春服既成”,其思想得到了孔子的赞
26、同。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时仙人武夷君,中秋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莫:通“暮”,天黑B规之以为精舍 规:规划C元晦躬画其处 躬:亲自D善其徒 善:好的7以下句子中,全都是描写“武夷精舍”环境与布置的一组是(3分)()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 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 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奇石佳林,拱揖映带 中以为堂,旁以为斋AB C D8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夷山山势宏伟,山形奇特,历史悠久,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流连忘返,但一日之游时间仓促,游览者往往匆匆而返。B因居
27、住地距武夷山较近,朱元晦与门徒常携书前往,颂诗经楚辞,饮酒长啸。辞官后,享受祠官的俸禄,更能常游武夷山水。C武夷精舍面溪背石,是朱元晦与门徒亲自建造出来的,其规模比邻近的道庐大了一倍多,而且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D朱元晦是一介儒生,心中有“道”,虽居深山,却不行寻仙访道、炼丹吃灵芝之举,而是效仿孔子收徒讲学,逸情于山水。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3分)译文:_(2)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3分)译文:_参考答案:6D 善:教育好,名词活用为动词。7B 描写的是道士所建的茅庐;是整个武夷山九曲溪的环境。8C “比邻近的道庐大
28、了一倍多”有误,武夷精舍的规模仅有邻近道庐的一半。9 (1)大概山中所有的乐趣,都被朱元晦拥有了吧,对比于他,我常常觉得很惭愧。(大意1分,“盖”“悉”“为”“私”“每”等词语译错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2)元晦既然已经明白这些道理,就尝试着用这些道理教导那些来向他求学的人。(大意1分,“既”“有以”“识”“夫”每处译错扣0.5分,扣完2分为止)【参考译文】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福建的其他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像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
29、;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称为“九曲”,环顾两岸。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山中本来有许多猴子,鸟大多是白鹇、鹧鸪,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水流潺潺有声,竹柏茂盛蔚为大观,草木四季都有花开。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六曲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游人常常喝酒还没
30、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夫里,五夫里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近得好像是武夷山外园,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大概山中所有的乐趣,都是朱元晦的私人拥有,与他相比,我常常觉得很惭愧。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石佳木,拱立于屋子
31、的周围,互相映衬。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元晦,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秦汉以来,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明已经很久了。孔子所说的有志于道,指的是什么呢?孔子,圣人啊,他慢步或快走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他登上
32、泰山之顶,在舞雩台下吟诗唱歌,没有什么他不游历的,原来是因为他的胸中自有广阔的天地。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春服既成”,竟然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古代的君子对于游玩休息,哪里是拘拘束束的呢?元晦既然已经明白这些道理,就尝试着用这些道理教导那些来向他求学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在精舍饮酒畅谈。古时那些神仙般的人物,(求学者)都能享受这仙人般的山水乐趣,那又如何呢? 淳熙八年,颍川韩元吉记载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 范增论 (宋)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
33、未到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
34、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注:卿子冠军:即宋义。宋义
35、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时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死他。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他为义帝。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稍微。B.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分:本分、职责C. 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D.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见识短浅7.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B易曰:“知几其神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C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D岂
36、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8. 依据文意,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A.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 (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9.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B. 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37、C. 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D. 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淮阴侯列传)参考答案:6. A 稍,逐渐 7. C 而,转折连词(A项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B
38、项 副词,表推测;代词,那些;D项 唯独;难道) 8. C 9. C(陋,指范增认不清项羽,还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10. 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善 1分,独耳1分,恨1分)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乃1分,无乃乎1分,剌谬1分)韩信就和家臣商量,连夜假传诏书赦免各级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谋与家臣, 状语后置1分,诸官徒奴1分,发1分)范增论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
39、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
40、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
41、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42、,完成各题。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
43、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
44、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B.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C.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
45、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D.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B. 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C. “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D. “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