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654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职业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

2、,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3、。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

4、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

5、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16.第节画线句子中“新的质变点”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17.简要概述第节的论述层次。(6分)18.“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16.(6分)苏轼表达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深刻更沉重;苏轼的“退隐”心绪,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对社会的退避;苏轼对人生目的和意义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每点2分)17.(6分)首先提出苏轼传达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或苏轼诗文中总藏着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接着分析了朱熹对苏轼不喜欢的原

6、因;最后指出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每点2分)18.(6分)苏轼是地主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了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使之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满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仇恨安勇袁五谷和袁丰登做了一辈子的仇敌。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决心和勇气。比如说吧,一条路,如果袁五谷刚走过了,袁丰登就说啥也不肯再走,宁可绕远走另一条路。实在没有另一条路呢,袁丰登在这条路上走一步,就冲着想象中的袁五谷的背影吐一口唾沫,再走一

7、步,又吐一口唾沫。吐完了就骂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当然了,袁丰登也是如此。我十岁那年,袁五谷从乡政府调到了县政府。转年,袁丰登从乡中学调到了县教委。没多久,上级就开始调查袁丰登的问题,查来查去发现,袁丰登这个同志是清白的,没啥问题。袁丰登也弄明白了,是袁五谷给上级写了封信揭发他的问题,意思就是想把他再弄回农村去。不久后,上级又开始调查袁五谷,查来查去,这个同志也是清白的。不用问,是袁丰登回报了一封举报信。某一天早晨,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了。两个仇人一东一西,像两轮不共戴天的太阳似的,升到拱桥中间的弧顶处时,就同时停住了。袁五谷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丰登。袁丰

8、登也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五谷。他们俩的影子投到桥下的河水里,一个伸着脖子,另一个也伸着脖子,看起来像两只斗架的公鸡。袁五谷不肯让路,袁丰登也不肯让路,都是钉子似的,在桥上钉着。后来,两个人,四只眼,都瞪得要冒血了,四条腿也不停地打哆嗦。这才同时把头转过去,冲后面“呸”地吐一声,下桥,找另一条路去了。隔着河他们又同时回过头来,冲着对方“呸”了一声。袁五谷和袁半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亲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的人。我一直想搞清楚,在他们这对亲兄弟之间到底埋藏着什么仇恨?当然了,我更希望他们能解开心里的疙瘩,丢开仇恨。一家人和和美美地

9、相处,不是更好吗?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二叔和三叔是为什么成为仇人的?但每次问,他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他们俩有仇。没办法我只好去问两位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二叔袁五谷和三叔袁丰登的回答是相同的,他们都告诉我六个字:袁丰登(五谷)不是人。我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就不是人了呢,他们就都瞪着眼睛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不得吞了对方的架势,闭口不提。二叔和三叔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成了我心头最大的一个疑团。后来我又问过好多人,他们都知道二叔和三叔有仇,有大仇,但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仇恨的根源。我二叔袁五谷在七十岁那年得了重病,临死指名要见我最后一面。我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想不起来该

10、对他说点什么,最后竟然又问了他和三叔的仇很。已经奄奄一息的二叔听到三叔两个字,立刻瞪圆了眼晴,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他不是人。这也是二叔临死说的最后一句话,算是他的遗言吧!二叔死后,三叔大笑了三天,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第四天早晨睁开眼睛,三叔还准备接着笑时,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我们大家赶到时,三叔已经不行了,如果三叔也死了,那么我心头的疑团就永远也解不开了,所以一见面我就毫不犹豫地问三叔。当时,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这次三叔没有告诉我袁五谷不是人。他好像仔细想了想,然后重重地摇了摇头,告诉我四个字。四个宇刚说完,一歪头就走了。我三

11、叔袁丰登的墓地在县城的一小山上,左边是棵老松树,右边是另一个墓地,是我二叔袁五谷的墓地。安葬了三叔后,我在两个叔叔的墓碑前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想着三叔说的最后四个字,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记不清了。这四个字是三叔在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也算是他的遗言吧!(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谷丰登”象征着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寄寓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但小说中却五谷反目、丰登成仇,这样的设置充满了讽刺。B. 小说开篇就指出了袁五谷和袁丰登是“仇敌”,既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了后文中两人互相敌对的荒唐故事。C. 作者计划着让二叔

12、和三叔解开心里的疙瘩,让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可见他早就料到他们二人之间应该并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D. 二叔和三叔为了一桩“记不清”的仇恨而老死不相往来,情绪的膨胀会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仇恨中的生存状态令人悲叹。5. 文中画线段落生动再现了三叔在二叔死后的反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 “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 5. 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生悲。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比喻,作者把三叔皮肉里含着的笑容比作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生动刻画了其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情感上由喜 悦转向迷惘的微

13、妙变化。 6. 强调了袁五谷和袁丰登两人之间的仇恨之深。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不是人?吸引读者去阅读文章,寻找答案。与文章最后“记不清”的答案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这种仇恨的荒唐可笑。【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他早就料到”分析不当。后文中写道“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可见“我”并没有料想到。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14、。(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画线内容分析。“三叔大笑了三天”“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神态描写;“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重重地摇了摇头”,动作描写;“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告诉我四个字”,语言描写等。写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生悲。“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把三叔皮肉里含着的笑容比作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结合文

15、本内容“记不清了”分析,生动刻画了其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情感上由喜悦转向迷惘的微妙变化。【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结构内容分析。“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的作用,立足文本内容,找到“不是人”出现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吐完了就骂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当然了,袁五谷也是如此”,后来的两人的互相举报,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等分析可知,强调了袁五谷和袁丰登两人之间的仇恨之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结合文本内容“袁五谷和袁丰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亲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

16、的人”“记不清了”等分析可知,突显了这种仇恨的荒唐可笑。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奥运传奇人物杰西欧文斯传 102秒的男子百米纪录,19年内无人问津;813米的跳远纪录,沉睡长达25年之久;1980年,美国政府设立“杰西欧文斯奖”;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开幕式上,欧文斯的外孙女吉娜汉菲尔手持火炬跑进会场。杰西欧文斯缔造了一个传奇,但他的传奇始终离不开那一抹神秘的“黑”。 欧文斯1913年9月12日降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卅一个黑奴后裔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排行第七的他从小遭受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各种疾病的折磨,但其运动天赋却在体育课60码短跑中得以发掘,他被邀请加入田径队,通过系统训练

17、,欧文斯成为所在高中的田径明星。19岁那年,他以9秒4的成绩跑平了100码短跑世界纪录,凭借这一出色的成绩,欧文斯敲开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校门。 运动成绩的优秀并不能让周围的人忽略欧文斯身上的“黑色”标签。1933年的美国被种族隔离制度的阴霾所笼罩。田径场上,师生为欧文斯热情呐喊;但走出田径场,欧文斯与所有黑人学生只能住在校外;外出时,他们被隔离在“黑人食宿区”。 1935年5月25日,美国召开第十届安阿伯大学生运动会。欧文斯背部受重伤,但他仍在短短45分钟内创造了三项新的世界纪录,平了l项世界纪录;下午3点15分,100码跑9秒4,平世界纪录;十分钟后,3点25分,跳远813米,创造新的世界纪

18、录;又过了九分钟,3点34分,220码跑20秒3,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下午4点整,在220码低栏这个项目上,他又成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成绩22秒6。“要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衣柜,里面装着一件体面的外套,但更多的是些互不搭配的脏旧衣服。而我,毕生的训练只为了那10秒钟。”在欧文斯看来,体育成为他的全部。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纳粹操办下臭名昭著。希特勒想借这届奥运会大肆宣扬“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优越论,但可惜事与愿违。 男子百米决赛,一名黑人运动员,像离弦利箭,首先到达终点,扩音器宣布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打破了世界纪录。但更让希特勒震惊的是,这个黑人竞囊括了一百米、二百

19、米、跳远三块个人金牌,而且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金牌。欧文斯成为该届奥运会的头号英雄,媒体把这届奥运会称为“欧文斯运动会”。 大失所望的希特勒看着百米金牌被一名黑人运动员轻易夺走,情绪失控,忘记了东道主首脑应有的风度,气急败坏地离场,赛后甚至回避为冠军颁奖和握手祝贺的仪式。对此,欧文斯的回答镇定自如:“我到柏林不是来跟什么人物握手的,我是来夺金的,现在我已达到目的,这就足够了!” 尽管奥运会上攻破了纳粹的种族歧视,然而,载誉归来的欧文斯却无力反抗本国潜藏的歧视目光:“当我回到美国故土,除了希特勒的那些故事,我还是得从公共汽车的后门上车,不被允许坐在前排。希特勒拒绝和我握手,但白宫总统一样拒绝和

20、我握手” 欧文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他和其他黑人运动员一样没有逃脱失业的命运:“当我带着1936年4枚奥运金牌回到美国,我得到前所未有的赞誉,人们纷纷邀请我参加各种活动,但没有人提供给我一份工作。” 欧文斯的家庭还是一贫如洗,大四时他不得不退学,随后以跑步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屈辱地与汽车、摩托车赛跑,甚至为配合主办方和赛马比赛:“奥运冠军的头衔成了个负担“为了谋生,我不得不和动物赛跑。”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欧文斯的生活才渐有起色,1955年他受邀担任美国国务院负责体育运动的官员。1976年国藤奥委会授予他银质臭林匹克勋章。五大洲20家著名报刊评选他为“本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排名仅次于球

21、王贝利)。1980年3月31日,欧文斯因肺癌去世。19文章开头就写欧文斯骄人的成绩的作用是什么?20作者为什么说“他的传奇离不开那一抹神秘的黑”?(4分)21种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该文也涉及到了这一话题并通过传主欧文斯之口表明了作者的看法。请结合画线句子,对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4分)22奥林匹克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欧文斯个人一生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结合文章自选任一角度进行具体的阐述。(6分)参考答案:19(1)集中突出地展现欧文斯的成就,与下文欧文斯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形成鲜明对比。(2分)(2)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22、(2分)20(1)欧文斯出身于黑奴家庭;(2)作为身份低下的黑人,欧文斯取得的成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3)取得辉煌成就的欧文斯在赛场上受到喝彩和认同,在赛场下却因为肤色受到了不公正的屈辱和歧视。 (4分,意思对即可。答出l条得1分,答出2条得2分,答出3条得4分。)21(1)“要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衣柜,里面装有一件体面的外套,但更多是些互不搭配的脏旧衣服。而我,毕生的训练只为了那10秒钟。”这句话集中展现了欧文斯的纯净的内心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活看起来体面光鲜,但是内心却肮脏杂乱;欧文斯的内心纯净得只有他钟爱的体育事业。作者借此也抨击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不合理。(2分) 二、 古代诗文阅

23、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5分)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主要讨论

24、的,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此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B、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孟子说:“虽欲无王,不可得已”,意思是当“诸侯皆为之驱”之时,统治者虽然想不行王道,都不可能了。D、孟子认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民心所向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体现了仁政的威力。(2)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谈谈你对“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C(“王”的意思是统一天下)(2)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首先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善性。失去善性就不会推己及人,就不会凡事为百姓考虑。把百姓所厌恶的强加到百姓身上,自然就失去

25、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必然失去天下。5. 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

26、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 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

27、。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兄年老

28、,吾自往辩 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他得官者复数人A.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

29、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译文:_(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文:_ 参考答案:4解析:A项,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5解析:A(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是太祖的话,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说的是郑氏愈显。也不属于“孝弟敦行”。)6解析:C(“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 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

30、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译文:郑濂,表字仲德,浦江县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不分家,历时三百年。郑家的家法规定,由一个人来处理家族中的政事。郑濂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弟兄因此逐渐显赫。郑濂到京城去,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家族使之维持长久的道理,并赐给他御果,郑濂感谢赏赐,把水果揣在怀中回到家中,将水果剖开分给家人。太祖听说了很感叹,想要赏赐官职给他,郑濂以自己年老推脱。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有郑家几千人完全没有损害(意指没有人犯罪)。有人状告郑家人通敌,官吏来郑家抓捕犯人,郑家兄弟六个争着想去,郑濂的弟弟郑湜争着要去。当时郑濂在南京城,告诉他说:“我

31、是长兄,应当去顶罪。”郑湜说“哥哥你年纪大了,还是我自己去申辩吧”。两个人争着要去坐监。太祖皇帝召见他时说:“有这样(品行)的人,可能跟着别人去犯罪吗?”就宽恕了他们,并马上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命令他推举几个熟悉的人做官。郑湜推举同一个郡的王应等五个人,太祖都赏赐“参议“这个官职。 郑湜表字仲持,当官时很有声誉。南靖的老百姓叛乱,被诬陷的有几百家人,郑湜对前来镇压的几位将领说明了这个问题,便全部释放了这些人。又过了一年,进京觐见皇帝,死在了京城。(明太祖年后)十九年时,郑濂因为犯罪应当被捕入狱,他的弟弟郑洧说:“我们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

32、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 郑洧,字仲宗,宋濂是他的老师,在学术上有作为,他死了,老百姓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 郑濂去世了,弟弟郑渶继承他的位置。二十六年的时候,东宫缺少官员,让朝廷推举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宽厚者,众人推举郑家。太祖说:“那里的王家也是模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子弟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者,全部都到京中,让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勤两人担任春坊左右庶人的官职。后来,朝廷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从没有官职提拔为礼部尚书,当了一年有余就退休。永乐元年的时候被被朝廷作为太祖朝的旧官员留下来,没有多久,再次辞官而去。家族中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 最开始

33、的时候,郑渶曾担任官职“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政事好几年。建文帝表彰这个家族,郑渶十分感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进来,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放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认为是郑家的孝义感动了使臣。成化十年的时候,朝廷有部门上奏皇帝郑家世代敦厚仁义,于是重新嘉奖郑家“孝义之门”。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因为敦厚仁爱而出名。文融写过家训三卷,一共58条,他的儿子郑钦新增了70条,孙子郑铉又新增了92

34、条,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与从弟泳、澳、湜等,和哥哥郑濂、郑源共同商议,删减一部分条文,定位168条,从那时起刊印成书。略6. 阅读下列文言段落,完成下列各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35、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下列句子中的“方”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方其盛也B、夫虽无四方之忧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今其地方千里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B、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36、C、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D、举天下之豪杰8、对“祸患常积于忽微”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生的祸患常常因忽视了小的方面而累积而成。B、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C、人生的祸患产生于细微的事情。D、祸患常常是因为忽视了细微的事情而累积起来了。9、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段进一步议论评说庄宗的盛衰。B、本段运用对比,指出庄宗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C、本段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当朝着借鉴。D、本段内容与前文的结论意义相同,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

3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选段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2分)参考答案:6、A, 7、C, 8、B, 9、D10、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11、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和上文构成排比句。(4分)幸福是一种伴生物。没有在冰天雪地里踟蹰过的人,不会感到暖室轻衾的舒坦;

38、_ ,_ ;_ ,_ 。参考答案:【答案】言之成理,修辞妥帖即可。(1)没有在骄阳烈日下劳作过的人不会领略到清风树阴的凉爽(2)没有在战火硝烟中战斗过的人不会体验到国泰民安的美好略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_的影响。因为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那么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_、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 ),重“义”的思想

39、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_、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_。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 披荆斩棘 当仁不让 刚正不阿B. 耳熏目染 前赴后继 当仁不让 浩然正气C. 潜移默化 前赴后继 见义勇为 浩然正气D. 耳熏目染 披荆斩棘 见义勇为 刚正不阿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社会的发展之所以是畸形的,是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B. 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C. 社会的发展

40、因为是畸形的,所以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D. 之所以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是畸形的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论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还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B. 即使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C. 即使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还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D. 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参考答案:20. C 21. B 22. D【20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第一空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

41、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熏目染: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此处指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影响,故应用“潜移默化”。第二空处,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指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故应用“前赴后继”。第三空处,当仁不让:指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见义勇为:指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此处强调“义”,应用“见义勇为”。第四空处,刚正不阿:指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浩然正气:指正大刚直的气势。此处形容“天下兴亡,匹夫有

42、责”,应是一种“浩然正气”,故应选“浩然正气”。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强调“义”重要。A项,“社会的发展之所以是畸形的,是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强调结果,与上下文不衔接;C项,“社会的发展因为是畸形的,所以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因果倒置,句子本身不合逻辑;D项,“之所以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是因为社会

43、的发展是畸形的”因果倒置,不合逻辑。故选B。【22题详解】本题是考查语言表达中连贯这一考点。做题时一定要仔细研究上下文语境,填出衔接最为紧密连贯的句子,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定。本句话承接“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联系后句“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此处没有假设关系,排除BC;原文说:“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按照逻辑关系,应是先“反封建”再“反侵略”,故应选“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排除A。故选D。【点睛】“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44、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将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搏补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的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9. 请依循下面提示语的表达意图,重新进行拟写,使之真诚友善、合情合理。字数,句式不限(4分)(示例)护林提示语:放火烧山,牢底坐穿。改写为:把青山留下,把火种带走。(1)候车室提示语:吸烟就是放火,放火就是犯罪。改写为: (2)反扒提示语:一次行窃,终身是贼。改写为: 参考答案:(1)和香烟再见,与健康同行 您喷云吐雾时,想到我们“忍

45、气吞声”吗?(2)偷到的是钱财,失去的是清白 行窃路上迈一步,监狱大门近一分行窃是走向迷途的起点,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莫伸手,向别人的钱包伸手,也是向手铐伸手(从紧扣主题、用语得体、通顺优美方面赋分)10. 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蜀地的韦庄穷困时,写过一篇文字较为通俗的秦妇吟,为众人传诵。待到他显达之后,不但不肯编入自己集中,甚至连别人的抄本也想方设法毁灭。但到了清朝末年,又从敦煌洞窟掘出了这诗的抄本,可见韦庄白用心机了,然而那苦心却也还可以想见。A. 人显达后总想擦除穷困时的痕迹。B. 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抹去的。C. 自以为是的删除过往是白用心机。D. 历史总会还原一些被掩

46、藏的真相。参考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意思,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不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理解概括语段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本题中,考生要想理解这段文字,必须抓住“可见韦庄白用心机了,然而那苦心却也还可以想见”这两句话,思考如下问题:韦庄的心机和苦心是什么,为何说是“白用”。结合韦庄的行为来看,韦庄的苦心是想要删除自己的过往的经历,或者是掩盖一些真相,之所以说“白用”,是因为“又从敦煌洞窟掘出了这诗的抄本”,由此可知,这段文字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的经历是无法抹去的,自以为是的删除只是白费心机,历史是不容纂改的,历史总会还原一些被掩盖的真相;A项,“人显达后总想擦除穷困时的痕迹”错误,第一是说得太绝对,第二想要擦除的不是“穷困时的痕迹”,而是对己不利的经历或过往。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