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大桥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黑 锅李培俊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
2、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
3、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
4、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
5、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
6、,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
7、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参考答案】 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
9、节。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参考答案】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
10、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鸡,已经是一种圆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
11、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合理。(8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块红布刘学兵儿子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就差没把整个头埋碗里去了。父亲在一旁呆呆站着,木然地看着儿子。儿子是悄悄跑回来的,他已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了。“锅里有饭!”父亲说完这句话,内心撕裂般疼痛着。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来没让儿子挨过饿。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就这样逃下去?”他想劝儿子去自首。“不然还能怎样?”儿子看到
12、了父亲浑浊眼神中的探寻与期待,他躲闪着那目光,打定了破罐子破摔的主意。父亲颓然坐到沙发上,沙发上一堆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一块红布显眼地混杂在里面,他又想起那个人。“你儿子贪污巨款已成事实,逃避是没有用的,你要劝他回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他觉得那人的话有道理。没有用“逃跑”“潜逃”,而是用“逃避”,这让他一下子觉得那人很亲近。“这样吧,你儿子要是回来,也不用你扭送,你就在门外给我们留个记号,我们依然算你儿子是自首,如何?”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了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说完,那人便离开了。儿子吃过饭
13、,靠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孩子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也许在外面漂泊的这些日子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吧,只有家才是儿子避风的港湾呐。可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晾衣杆在雾气氤氲中显得模糊。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该下地了,他走出屋子,想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乖巧地喊着“爸爸”,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在学校得了奖状给他看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晌午,年迈的母亲开始清理沙发上的脏衣服,儿子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这潜逃不到
14、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苍老了那么多。他猛地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他的贪心举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呀?他来到院坝,开始埋头为父母洗衣服,他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为父母洗几次衣服啊。当把衣服晾到晾衣杆上时,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有些穿越般的眩晕,这块布实在太过熟悉了,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一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一阵风吹过,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凉爽的风却让他瞬间起了一身冷汗。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忙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慌慌张张往里屋走。可走着走着,他又渐渐放慢了脚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 儿子觉得父
15、亲有点反常:“爸,怎么了?”父亲没有回答,只是沉默。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扶着父亲那双挂满老茧的手,膝盖却不自主地跪了下去。“爸,我想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我决定去自首!”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了下来。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讲述了一个因受贿而外逃的镇长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做出自首决定的小故事,反映了打击贪腐受贿的大主题。B. 小说暗写了一个善解人意、有劝导工作经验的警察形象,他精心挑选红布来打开劝服缺口,体现了
16、其工作智慧。C. 小说擅长进行心理刻画,故事中儿子潜逃的经历,警察劝说自首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心理活动中呈现出来的。D. 小说结尾交代父子俩露出久违的笑容,写出了主人公的释然心理,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5. 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6. 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4. B 5. 对在潜逃中受苦的儿子感到心疼。对儿子贪心不足受贿犯法的责备。对是否帮助儿子实现自首的纠结。儿子自首后被带走的释然。 6. 在劝服“儿子”自首过程中,“一块红布”为情节发展的物线,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一块红布”记载着儿
17、子幼时的光荣,又触动他最终痛下自首的决心,隐喻正气的感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突出了反腐主题。题目质朴却新颖不俗,能够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精心挑选”错误。文中说的是“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了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从中看不出精心挑选的意思。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18、?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首先圈出直接写父亲心理的词语,然后圈出父亲的表现,根据其表现概括心理。如文章一开始,看到“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几天没有吃过饱饭”的儿子,父亲“内心撕裂般疼痛着”;“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他想劝儿子去自首”,父亲对儿子贪心不足受贿犯法的责备;如“他想劝儿子去自首”“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
19、在晾衣杆上”“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这些内容展现出父亲对是否帮助儿子实现自首的纠结;如“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了下来。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表现出儿子自首后被带走的释然。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小说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主要人物命名、主要情节命名、环境命名、物象命名。本文就是以物象命名。物象命名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情节上,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形象上,对人物形象起到衬托作用;主旨上,凸显文章主旨;艺术效果上
20、,使用双关隐喻等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本文来看,“一块红布”在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在劝儿子自首的过程中,如“发现了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一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忙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可见“一块红布”是情节发展的物线,起到
21、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从文中来看,这块“红布”记载着儿子小时候的光荣,现在又触动儿子最终决定自首,隐喻正气的感召,突出了小说的反腐主题;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看,标题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王 蒙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呼。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
22、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尽管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我们不但需要
23、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24、,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预言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的丰富多彩了。我们当然会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叫做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重视大众与小众沟通与互补。以2009年春节文艺活动为例,在央视春晚的同时,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它们同样不乏精彩,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切磋。我相信这样的共识会推动我们的
25、文化艺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高。1下列关于赵本山及其小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的小品以农民化的风格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赢得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B小品不差钱充分展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的酸甜苦辣。C知识精英群体中不少人对小品这种文艺形式持不屑态度,但因为赵本山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连续进入央视文艺殿堂,他们不得不不正视赵本山“现象”。D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赵本山将喜
26、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赵本山的小品成功登上大雅之堂,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更多更深的思考,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繁荣和向更高品位迈进的期待。B我们的文化更需要的是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同时也需要那些有模仿秀的天才。C我们的文化需要得到笑料,更需要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艺术作品要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还需要对于群众的洗涤启迪。D我们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只要既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大众与小众就必然能够沟通与互补。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要做
27、到文化的大众化和化大众,就需要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就要求广大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B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学者要能够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C在本文作者看来,我们之所以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是因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D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丰富多彩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对于文化建设的预言的正确性。参考答案:1. C 2 D 3. 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林兴祖,字宗起,
28、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
29、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选自元史良吏传)13下列
3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B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C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D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 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
31、属县。C 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十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前后杀人很多。B 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C 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
32、为道州路总管。D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参考答案:13 A 14 D 15 D 16 (1) 第二天兴祖刚一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借到五千锭钱钞。(2)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
33、句。“乃”,连词,就,省略主语“兴祖”,“之”代词,代指前面的两个人,排除B项。“友文”是“至官”的主语,排除C项。“兴祖”作为“命”的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伪造钱币的两个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教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故选A。14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致
34、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乞骸骨”与“致仕”不同。故选D。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分析可知,“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最终答应不退兵”理解错误。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撒兵,兴祖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故选D。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
35、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
36、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明日”译为第二天(古今异义词);“甫”译为刚刚;“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以”,动词,用;“贷”译为借到;“贷钞五千锭”(定语后置句)。(2)“罢”译为停止;“贫乏”译为贫穷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徭薄敛”(互文);“治”译为太平。【点睛】参考译文: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于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 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因为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别派遣四五十
37、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有关部门去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先役使人杀掉他,前后杀人很多,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这些祸害不铲除,何以治理百 姓!”立即 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征求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衙门),(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伪造钱币的两个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 自到官府来,营教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案卷立刻写出。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 多
38、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剪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借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 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特别降旨升官为道州路总管,(他)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撒兵,兴祖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喇帖木儿说:“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兴祖答应了他。第二天兴祖一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
39、御敌人。敌人听说新总管到了,一天置备五百副盾牌,以为大军就要到来,半夜逃走了。永明县的洞瑶人多次出来危害百姓,兴祖亲自写榜文劝说他们。(洞瑶人)都说:“林总管廉洁而爱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没有入境。春天发生旱灾,虫子吃麦苗,兴祖写文章祈祷上苍,大雨下了三天,虫子死了麦子成熟了。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賑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都里非常太平。宪司考核,认为道州最好。因为年纪大辞去官职,终老在家。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泷冈阡表欧阳修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40、。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
41、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
42、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
43、其来有自。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五,有删节)【注】阡,墓道,泛指坟墓。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葬日皆卜筮决定,若吉,方能行事。矧,况且。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B.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C.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
44、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D.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日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B. 戌,地支之一。地支与天干搭配,可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纪时。C. 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D.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12. 下列对原
45、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阳修的父亲为吏清廉,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同时居官仁厚,竭力为死囚谋生路。B. 欧阳修的母亲多经患难,能安贫贱,面对夫君先逝、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C. 作者列出所得封赠名号和官名,表明自己并未辜负父母的期望,呼应开篇“有待”。D. 全文构思巧妙,一碑双表,叙写父母往事,甸甸人情,表达了孝敬父母的主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2)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所以他去
46、世后,没有留下一间屋、一垄地来庇护我们,作为生活的依托,我依靠什么而能够坚守节操呢? (2)使(人们)知道我欧阳修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遇到时机才得到高位,却有幸保全大节,没有辱及先祖,这是有来由的。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外事”“矜饰”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如此”做“所为”的谓语,不要断开;“其”句首语气副词,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
47、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此处“戌”是用作纪年。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
48、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表达了孝敬父母的主题”错误,应是“怀念”。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一间屋、一垄地;庇:庇护;何恃:宾语前置句,依靠什么;俾:使;德薄能鲜: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全:保全。参考译文: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