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9564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平南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

2、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

3、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

4、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选自2015年源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A、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舜时期,诗经中不少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B、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使民众归附,是“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德治思想的体现。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

6、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C、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等人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这为德治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理学烙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C、宋代理学家借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的

7、产生有一定影响。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参考答案:答案:(1)B(2)C(3)A【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解答】(1)B“使民众归附”错误,原文第一段为“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2)C

8、“唐太宗等人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错误,原文第四段是“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3)A“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为“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品 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

9、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

10、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有

11、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

12、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

13、靴子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14、。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始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

15、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1)A D(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

16、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2)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每点3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3) (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主题表达)“我”

17、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4)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

18、终至饿死。(评分标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每点2分,共6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茶经不

19、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民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

20、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

21、“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

22、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

23、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B.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C.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B.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

24、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D.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B.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

25、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D.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参考答案:(1)C(2)B(3)D (1)试题分析:C项,“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时间混淆。由原文“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可知,应该是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要

26、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由文中“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没有人认真执行过”可知,茶道没出现的原因是“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

27、,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

28、,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

29、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上虞令 擢:提拔B. 即谢不往 谢:拒绝C. 听直前奏事 听:倾听D. 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 浸:逐渐10.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A. B. C. D.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存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五年后才归来。他写

30、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B. 宋神宗通过考察觉得王存忠直诚实不参与结党,让他担任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他建言朝廷恢复了唐朝曾实行的一项制度。C. 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D. 任吏部尚书时,王存曾就朋党的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大臣结为朋党,确实不可助长,然而有时不加细察,就会过度从而波及到好人身上。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2)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3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萦青缭白,外于天际,四望如一。(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参考答案:9. C 10. D 11. C 12. (1)王存来到后,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2)在万马奔腾中一同驰骋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3)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迟开,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争奇,竞相开放。成为罕见的奇观。(4)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

32、样。(6)耳朵听到的就是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是景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听:允许。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中排除法,题中是年少

33、时为文事,是善待乡邻之事。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故选D。【11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错误,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原文的意思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故选C。【12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按以州吏受赇:状语后置句,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狱:案子;罢:被罢免,被动句;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在万马奔腾中一同驰骋能够停住脚步的人,

34、定语后置句;其:语气词,表猜测,大概;为寒所勒:被春寒抑制。被动句;相次:接连;是故:因此;无:无论。【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辞别亲人去江西跟从老师学习,五年才回来。当时的学者正崇尚雕琢文字,他独自做了几十篇古文,乡老先生看了,自以

35、为不如他。庆历六年,考中进士,调任嘉兴主簿,擢升上虞县令。豪族杀人,很久没有人敢过问这件事,王存来到后,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治平年间,进入国子监担任直讲。王存原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执政时,多次请王存来谈论政事,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元丰元年,宋神宗通过观察觉得王存忠直诚实不参与结党,让他担任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当时修起居注的官员虽然每日陪侍在皇帝的左右,如 要上奏事宜必须禀报中书等候皇帝旨意。王存请求恢复唐贞观时左右史执笔跟随宰相进殿的旧例,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允许直接在殿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元

36、丰五年,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京城沿汴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汴河大堤来扩大住地,有人请求命令他们修筑大堤恢复原貌,又按照民房侵占官道的规定让他们撤 离。这两个计谋出自宦官,已有诏令。王存说:“这是我的职责。”入朝上奏这件事。即日解除了劳役,京城的人欢呼庆贺。有人建议废除对京城内保甲的训练,王存说:“如今京师士兵逐渐减少,再废除保甲不加训练,不是国家的根本久长之计。而且先帝不怕艰难做这件事,既已就绪,无故废除不行,不可。”黄河决口而北流几十年,水官议论还归故道,王存争辨说:“故道地 势已经很高,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改回故道白白浪费财力,恐怕无法成功。”最终停止了这件事。蔡确写诗发牢骚诽谤,王

37、存与范纯仁想减轻他的罪过,蔡确两次被贬新州,王存也被罢免,以端明殿学士的职衔任蔡州知府。一年多后,任资政殿学士、扬州知府。扬州和润州一水之隔,采用以前宰相的旧例,能够过年时回家上坟,王存拿出赏钱发给邻里乡亲,又准备酒食召会父老,亲自和他们敬酒应酬,乡党传为美谈。征召为吏部尚书。当时朝廷朋党之论逐渐激烈,王存对哲宗说:“人臣朋比为党,确实不可助长,然而有时不加细察,就会过分从而波及好人。庆历年间,有人指责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结为朋党,仰赖仁宗的圣明,没有被迷惑。现在有进言这种说法的,希望陛下审察。”因此又与当时掌权的人相违背,除知大名府,改任杭州知府。王存生性宽厚,日常生活恭敬谨慎,不做欺

38、诈过分的事,对于他的职守,坚持职守不可改变。司马光曾说:“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戴胄传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知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39、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

40、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言如泉涌。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礼之 礼:礼仪,礼节B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嘉:好,美好C胄据法断流以奏之断:判定,断定D朕下敕不首者死敕:告诫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正面表现戴胄“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以监门不觉,罪当死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法有所失,公

41、能正之ABC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胄正直而有才干气度,隋朝时就担任了一定职务,并且很受当时知名人士的器重。B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长孙无忌带刀误入东上阁,应当处以死刑,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建议处死了监门。C戴胄在办理“诈伪者”案件时,没有根据“帝令”判处当事者死罪,还对太宗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劝谏。D太宗对于戴胄的“敢以固请”和“臣不敢亏法”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听从了戴胄的建议,由此可见太宗善于纳谏。12、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3分)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3分) (

42、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参考答案:9、C(A礼:以礼相待,礼遇;B嘉:赞许;D敕:特指皇帝的命令和诏书。)10、B(是封德彝的意见,且于法不合;是太宗的做法;是太宗的评价,属侧面表现)11、B(从行文“竟免校尉之死”可知)12、(1)校尉因为无忌而招致罪责,从法律上讲应当判轻些。(缘,因为,1分;致,招致,1分;大意1分)(2)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表明最高诚信的。(判断句1分;所以,表凭借,1分;大意1分)(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倒装句1分;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戴胄,字玄胤,是相州安阳人。性格坚贞正

43、直,有才干气度,熟悉律令,尤其精通官署文书簿册(的编制管理)。隋朝大业末年,做了门下省所属总录文簿的官员,门下省的负责官员苏威、黄门侍郎裴矩非常看重他。 贞观元年,戴胄调任大理少卿。当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被皇上召见,没有在外解下佩刀就进了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在议论这件事时,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予以阻拦),应当处以死罪;长孙无忌失误带刀进入,罚铜二十斤。皇上同意这样做。戴胄争辩说:“校尉没有发现与长孙无忌带刀进去,同样是失误。臣子对于皇上,不能称失误,唐朝的刑律规定:供皇上专用的汤药、饮食、车船,违背了法律规定的,(责任人)都判处死刑。陛下考虑当事人的功劳,那不是司法官署所能决定的;如果按

44、照法律来判罪,(长孙无忌)被判处罚铜是不适当的。”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共同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屈从他(不依法办事)呢?”于是改变决议,重新商定。封德彝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太宗就准备按他的意见办了。戴胄又说:“校尉因为无忌而获罪,从法律上讲应当比无忌还轻一些。如果只从失误这一点讲,那么两人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在判罚上)却有生和死的巨大差别,所以我冒昧坚持请求改判。”皇上称赞了他,最终免除了校尉的死刑。那时,朝廷大力施行取士选官的制度,如果有在此行事中伪造或假冒资历出生的人,皇帝下令这样的人自首,不自首的可重判直至死刑。不久,果然有造假的人被揭发出来了,戴胄依据法律,判定那人流放罪并上奏皇帝。皇帝说:“朕已经下令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今天(你)判他流放罪,这是向天下人显示我不守诚信。戴卿你想凭借判案卖弄权力吗?”戴胄回答说:“陛下当时直接(把此人)杀掉,不是我所管得着的。但现在既然交给了负责司法的机构,我就不敢违背法令了。”皇上说:“爱卿你自己守法,却让我丧失信誉吗?”戴胄回答:“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表明最高诚信的;(嘴里讲)一句话,有时只不过是说话时喜怒的表达罢了。陛下由于一时的情绪冲动而同意杀人,已经知道不行而要用法律来解决,这是控制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