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498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采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

2、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

3、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

4、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

5、,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6、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参考答案:6D(规模、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7D(原文是“被人们看作是”,并非一定就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不等于“唯一的途径”。)8. C(“城市中的居民迁出城中心”这是逆向城市化的表现。)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湿漉漉的雨陈敏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

7、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

8、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方培为他们细

9、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

10、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

11、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

12、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选自商洛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7版,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B. 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C. 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D. 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

13、力维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5.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4. C 5. 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沉默

14、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6. 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方培老师的热情。小说中间部分对秋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雨一直下个不停,才有后来的校舍经雨淋岌岌可危;也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合情

15、合理,秋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还没有停的迹象,校舍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倒塌。小说结尾对雨的描写,营造了离别时感伤的氛围,渲染学生对方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也使小说在悠悠的情韵中收笔,令人回味;结尾写方培老师临走时天下着雨与开头写方培老师来时天下着小雨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文中说“看着没少一根亳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可知村主任“像牛一样号啕起来”,其实是因为后怕、无奈等。B项“老鼠冷不防

16、会弄下一大团灰尘”不是拟人。C项“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理解有误。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方培”是当代中国教师的形象;然后找出描写“方培”的言行举止的内容,从对待学生的方面来看,“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他关爱学生,非常善良;从教学方面来看,“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

17、用耳朵倾听”,教学有方;从生活中的表现来看,“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聪明睿智;“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献身教育。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方培”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有对方培的语言的描写,也有对其行为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

18、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因为出现的位置不同,故作用有所不同。先找到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看这些内容在情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开头,“天正下着小雨”,这与文章的标题“湿漉漉的雨”形成照应,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对下文孩子们的热情起到衬托的作用;中间部分,“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凄凄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因雨下个不停,才有了后文校舍的危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尾部分,“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

19、送他们的老师离去”,下雨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与开头方培来时的情境形成首尾的呼应。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因要求回答三处写“雨”内容的作用,故应关注这三处写景所在的位置来答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20、完成下列小题。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21、,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

22、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

23、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红叶归处是

24、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描写枫叶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B. 第段作者写小小的动物都能勇敢地面对生与死,二人却不知道顺从自然规律,表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心态上的可悲。C. 第段写喇叭河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作者以鹿能听懂人的歌声一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D. 第段描写山风过后满地红叶的情景,“安然”“富有诗意”“没有半点忧伤”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我”担忧的多余。8. 文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

25、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9. 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参考答案:7. C 8.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9. 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26、”,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作者以鹿声能够听懂人的歌声一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错误,过于拔高,原文“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野蛮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只是作者借以生发的感慨,并不是说作者真的认为鹿能够听懂人的歌声【8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区位,然后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概括关

27、于“红叶”的“哲理的思考”,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概括答题要点。【9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分析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是否矛盾,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此类事答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到

28、文中相关说法的原因,然后分析其中的联系,文中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语境“是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而说“人非万物之灵”的预警时“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通过文章的内容看,产生这两种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因为作者的认识的加深所用产生认识的变化,因此并不矛盾。【点睛】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

29、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题3分,共9分)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

30、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

31、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C.吾尝终日而思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几以捕系死 A.和相同,和不同 B.和相同,和不同C.相同 D.都不相同

32、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记述了苏州市民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烈士仗义抗暴,勇于斗争,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仰慕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这也正是张溥写此文的目的。D.文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参考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申徽,字世

33、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治所在敦煌)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第一等望族)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

34、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

35、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1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吏宾客并委 委:抛弃。B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寻:不久。C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 殷:盛,众多。D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 微:稍微。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我欲因之梦吴越B徽轻以五十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徽自以无德于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3从文中找出表现申徽 “审慎”、“勤至”

36、的三个细节(可用原文回答)(3分) 14翻译句子。(10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4分)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参考答案:11、D微:暗暗地。12C(C项,均为副词,译为“就”;A项,副词,于是|介词,凭借;B项,动词,可译为“带,率领|介词,因为”;D项,介词,“对于”|介词,“被”)13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审慎);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审慎);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之(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勤至);(答对三点得满分)14、译文:文帝动用大

37、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译文: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翻译】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

38、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刚开始的时候,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治所在敦煌),他的女婿刘彦跟随他。等到王元荣死后,瓜州首望(第一等望族)上书请求让王元荣的儿子王康做刺史,刘彦就杀死王康取代他的位置。当时正是四方多难之时,朝廷没有来得及向刘彦定罪,于是授刘彦刺史。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

39、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赞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

40、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乐来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且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几十里不断绝。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年

41、长年幼,听说这诗,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9-22题。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先是,右丞相襄奏移

42、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

43、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金史列传第三十四,有删节)19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 阅岁:过了一年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 务:致力于C如是而农不劝 劝:劝说D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 修:兴修2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 )(2分)A因陈正名从谏之道 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 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C布德流化,必自近始 上嘉其诚,赠太

44、中大夫D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当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

45、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5分)(2)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5分)参考答案:19.C。20B。A项的后句写的是路伯达的妻子的行为,不符合“直接”的要求。C项的后句的主语是皇上,依然不符合题干的具体要求。D项前句的前语境是表现“行义”的,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后句是客观的陈述

46、事件,不表现路伯达的忠诚,此句的关键点是理解“致仕”一词的准确含义,如果只是望文生义,就会有较大的干扰性。21. A。此项中“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忧”字的理解。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学生会经常见到“丁父忧”、“丁母忧”这样的表述,这是古人的习惯表达,由此可知,此处的“忧”是亲丧的意思。22.(1)君主以四海为家,怎么能够只是思念旧国,离开京师而去远巡,这不是稳重谨慎之道。(2)现在改换生辰不是正道,欺骗四方不是诚实。而且祝贺不合时,这是轻视礼仪而重视财物。【评分标准】(1)句意2分,“旧邦是思”的翻译1分,此是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空”“重慎”各1分。(2)句意2分。“易”“绐”各1分,“且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