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475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9分)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

2、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

3、:“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17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www.C提

4、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18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5、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与苏力先生商榷康保成最近,“法律与文学”渐渐成为受法学家关注的一块新的交叉学科领域。苏力先生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从司法的角度解读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窦娥冤,为人们认识这出古典悲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笔者拟对苏文的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苏文提出,在窦娥冤中,张驴儿与窦娥“都没有提出而且也无法提出现代司法要求的可靠的直接证据”,“案件审理者只能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判断:谁的话更可信。”苏文认为,张驴

6、儿在法庭上的陈诉较之窦娥的申辩“更言之成理”,而且窦娥后来自己也招认“药死公公”,才导致桃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这“并非官吏无能或腐败的产物”。现在,也让我们“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来分析案情,看到底谁的话更可信,看桃杌是否“无能”。在法庭上,张驴儿振振有辞:“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苏文认为:“这是不存在合乎情理之怀疑。”的确,张驴儿没有杀父动机。然而窦娥则是没有杀人动机。谁主张谁举证,这在一般的诉讼案中为古今通用之原则,然而张驴儿作为原告,不仅拿不出窦娥杀人的证据,也说不出窦娥为什么杀人。凭什么相信一个足不出户的年轻寡妇平白无故起了杀人之心呢? 这难道符合“人之

7、常情和一般的逻辑”么? 只听一面之辞就滥施刑罚, 说是“无能”实在太轻了些。凡事总有个来龙去脉。一个姓张的被毒死在蔡家,按照“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官府首先要了解的应该是:这两家是何关系,这个畸形的家庭是如何组成的,张氏父子是如何进入蔡家的等等。接着才是对命案本身的讯问。对于这一切,窦娥详细的实事求是的回答显然把张氏父子解救蔡婆、被蔡家收留的事实交代得清清楚楚,她的话才显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比张驴儿简略的胡编乱造更可信。张驴儿没有讲出任何新的事实,只能称作狡辩。窦娥还举出了本案的关键情节和关键证人。张驴儿不是说他不会药死老子么?是啊!羊肚汤本是蔡婆让给他老子的。桃杌如果真像苏文所说,是一个

8、“严格执法”的官员,那就应该抓住这一线索,继而审问当事人蔡婆,张驴儿的杀人动机便会暴露无遗。桃杌如果真是一个“严格执法”的官员,那就应该把杀人未遂的赛卢医抓捕归案,以验证窦娥供词的真实性。同时,卖毒药给张驴儿的赛卢医本案的惟一证人,即使是污点证人,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真凶便会落入法网。然而,桃杌在听了张驴儿的辩解和挑唆之后,便对窦娥施以酷刑。尽管窦娥发出了“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的合理质询,桃杌却置若罔闻,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么?苏文认为“窦娥展示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利他主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理由作为一个相关的证据”,甚至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窦娥的口供可以作为“证据之王”。而在笔

9、者看来,窦娥三次被打得昏死过去不认罪,到棍棒呼啸着打向蔡婆时,却情愿招认“药死公公”,按照“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法官理应抓住这一细节,详加戡问:被告缘何“招认”得如此反常? 继而解开一位孝顺、善良的妇女何以会“杀人”的谜底,再继而对整个案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苏文提出:如果窦娥不认罪,而让蔡婆去挨那无情的棍棒,“如果蔡婆婆也能挺住刑讯,那么依据当时的法律,就要对张驴儿拷刑,或只能取保放之。”然而笔者有理由提出两种可能性更大的假设:一是年迈的蔡婆熬不住酷刑,屈打成招;二是蔡婆被活活打死。窦娥不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后果才做出这种“不大明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认罪”行为的么?退一步说,即使苏文的假设

10、成立,窦娥和蔡婆在“拷满不承”的情况下被“取保放之”,那又怎样呢?真凶照样逍遥法外,窦娥照样是犯罪嫌疑人。在本案中,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却意外使张父被毒死,这就造成了从表面看来张驴儿没有杀人动机。这是本案唯一的一处隐情。但如果一切都已经真相大白,水落石出,还要衙门干什么?1下列对苏力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认为,张驴儿与窦娥都无法提出可靠的直接证据,二人的话究竟谁的可信,只能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判断来确定。B苏文认为张驴儿在法庭上的陈诉较之窦娥的申辩更言之有理,因为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逻辑判断,儿子是不会药死老子的。C苏文认为县令桃杌是一个“严格执法”的官员,之所以造成他错误判断

11、实为窦娥自己的招认,并不是因为官吏的无能或腐败。D苏文认为张驴儿没有杀死自己父亲的动机,所以他法庭上的证词既合乎人情也合乎法理,这是“不存在合乎情理之怀疑”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严格执法的官员,必然先要了解这个命案的来龙去脉,然后才是对命案本身的讯问,这样的程序才合乎常情常理。B作者认为张驴儿的供词没有讲出任何新的事实,只是狡辩;而窦娥的回答详细且实事求是,她的话才更显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C作者认为这一命案关键的线索是“羊肚汤本是蔡婆让给他老子的”,如果县令桃杌能据此追问,就会彻底揭穿张驴儿的杀人动机。D作者认为本案的关键证人也是唯一证人就是赛卢医,

12、尽管他是个污点证人,但只要把赛卢医抓捕归案,窦娥一案便会水落石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认为窦娥情愿替婆婆顶罪而死,这种利他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反而成为她药死公公的一个相关的证据。B作者认为窦娥招供过程很反常,窦娥三次被打得昏死过去都不认罪,但蔡婆要挨打时却情愿招认,不合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C针对苏文如果窦娥不认罪及蔡婆婆能挺住刑讯的假设,作者认为这种假设更可能的后果是蔡婆婆不是被屈打成招就是被活活打死。D作者认为本案唯一的一处隐情是从表面看来张驴儿没有杀人动机,造成了侦破难度,而这也正是需要“严格执法”的官员努力之所在。参考答案:ADC1(

13、3分)A(缺少限制。原文“现代司法要求的可靠的直接证据”)2(3分)D( “只要就”条件表述不充分)3(3分)C(张冠李戴。后者是作者提出的“可能性更大的假设”)3.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619题。 一块牛排美杰克伦敦这天早晨,汤姆金一起床就想吃一块炸牛排,这个心思,一直没散。这次比赛前,他并没有好好练习过。汤姆?金没有陪练手,而且吃得不好,时常还忍饥挨饿;他有时能找到几天卖苦力的差使干干。自从金得到了这次同桑德尔的比赛机会之后,那些商人们才对他客气了一些,多赊一点东西给他。快乐俱乐部的秘书只预支了三磅钱这是比赛的失败者能得到的数目,再多一个子也不肯给了。 “现在几点了,莉丝?”他问道。他

14、妻子到对面邻居家打听了一下,回来说: “差一刻八点。” 他拿了帽子,向门口走去。她用胳膊搂住他的脖子,让他的脸贴近了自己的脸。他身材魁梧,相比之下,她就显得更小了。 “祝你走运,汤姆?金,”她说,“你能打败他。” “对,我要打败他,”他说,“我别无选择,我一定得打败他。” 他笑起来,装出一副开心的样子。这时,妻子同他贴得更紧了。他越过妻子的肩膀,看到了这个家徒四壁的房间。这,就是他在世界上所拥有的全部了:老婆、孩子和拖欠的房租。今夜,他将走出这个房间,到外面去为妻子和孩子觅食。 “我一定要战胜他。”他重复道。这一回,多少带了一点拼上老命的口气。 “我等着你。”她在走廊上对他说。 到快乐俱乐部,

15、足足有两英里。他边走边回忆起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时,他是新南威尔士的重量级冠军通常,他乘坐马车去参加比赛。车费由那个在他身上押了大赌注的富人付。过去的好时光已经遥远了!现在他渐渐地回想起来,那些年里,败在他手下的,尽都是些老头子。那次是在金潮湾,打到第十八个回合的时候,他击败了老比尔。也许,老比尔也是一直想吃一块炸牛排。现在,汤姆?金自己也落到这种下场后,终于明白了二十年前的那天晚上,老比尔是为了更大赌注去斗拳的。而年轻的他,只不过是在争夺荣誉和并非来之不易的金钱。后来老比尔在更衣室里失声痛哭起来,也就不奇怪了。 他走到凯色尔雷大街,穿过三条横马路,来到了快乐俱乐部。在去更衣室途中,他遇到了俱乐部

16、的秘书。这是个目光锐利满脸机灵的小伙子。 “感觉怎么样,汤姆?金?”他问道。 “好极了。”金回答道。当然,他知道这是撒谎,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假如他口袋里现在有一磅钱,他就会马上买一块上好的炸牛排。 选手们由保尔裁判向观众一一介绍,汤姆?金好奇地望着几米之外的桑德尔,他的脸长得英俊极了,一头黄色卷发,厚实的胸脯,再加上强筋壮骨,浑身上下的肌肉块就像活物似的在缎子般的白皮肤下滑来滑去,全身充满了活力。汤姆?金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失去过朝气的生命。这种锐不可挡的朝气,会在长期的战斗中从每一个疼痛的毛孔里挥发掉,等到青春在这场角逐中付出代价之时,也就是他不再年轻之日。 锣声一响,他们立刻拉开了架势。桑德

17、尔一上来就发动进攻,动作轻捷灵巧,令观众眼花缭乱,台下立刻掌声四起,喝彩频频。这个由雪白皮肤和坚实肌肉造成的活怪物,像一张令人头晕目眩的进攻之网,片刻不停,数以千记的攻击动作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消灭汤姆?金。因为这个老家伙挡住他了他获取名望与光荣的通道。 汤姆?金很有耐心地忍受着,他知道该怎么对付。在对手没有多少消耗,锐气未减之前,是没有办法的。于是他暗自冷笑了一下,故意把头一低,头上挨了重重的一拳。这一招很阴险,不过从比赛规则来看,倒是很正当的。按理说,一个拳击手击打对手头顶的行为绝对是自讨苦吃。他这招儿使桑德尔付出了一个指关节的代价。眼下,桑德尔不会在乎什么。 第一个回合全是桑德尔的天下,

18、他那狂风暴雨般的攻击赢得了全场的喝彩。汤姆?金连一拳都没有回击,他的动作慢腾腾的,不慌不忙却深思熟虑。他那厚重的眼皮,缓缓转动的眼珠,看上去半睡半醒茫然无措。然而这却是一双无所不见的眼睛,早已训练有素,能够冷静准确地作出判断。 第二回合同第一回合一样,他还是采取拖延和扭抱的方法应付了过去。 第三回合开始时,照旧是一边倒,桑德尔掌握着全部主动权。半分钟过后,桑德尔过于自信露出了一个破绽。刹那间,汤姆?金眼到手到,他两眼放光,一记勾拳,把全身重量都加在拳头上,犹如一头佯装沉睡的雄师骤然伸出它的一只利爪。桑德尔下巴遭到这猛然一击,立刻像一头牛似的倒在了台上。观众顿时紧张起来,不由得发出一阵低沉的赞叹

19、,对汤姆?金立刻充满了敬畏之感。 这时候,喘得很厉害的汤姆?金非常失望。如果这场拳击就此结束了,那么,那三十个金镑就会归他了。他跟桑德尔不一样,他不是为了争荣誉或者前程而来斗拳的,他只为了那三十个金镑。 青年总有办法这句话忽然在汤姆?金的脑子里一闪,他想起来了他头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他打垮老比尔那天晚上。那个家伙说得对,今天晚上,如果象桑德尔那样斗,他连十五分钟也坚持不了。他不应该在斗拳之前走那两里路,还有他早上一起来就非常想念的那块牛排。他恨透了不肯赊账给他的肉店老板。区区一块牛排,最多不过值几个便士,然而对他来说,却等于三十金镑。 第十一回合的锣声响过后,桑德尔为了显示他实际上并没有的锐气

20、,发动猛攻。这正是汤姆金求之不得的事。他先装作用左拳进攻,引得桑德尔低头一闪,然后退半步,用右拳向上猛地一钩,迎面击中脸部,打得桑德尔摔倒在垫子上。 这时候,全场都疯狂了,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喊,“加油,汤姆金!”桑德尔已经站不稳了,这情形刺激得汤姆金产生了一股劲儿。他一连打了两拳,这两拳打得并不重,可是本来就昏迷无力的桑德尔,已经倒下去,躺在垫子上直哆嗦。裁判监视着他,对着他的耳朵,大声数着秒数。如果在数到十秒之前他还没有起来,他就输了。全场的观众都肃静无声地站着。汤姆?金两腿发抖,勉强支撑着。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观众的脸好象一片大海,在他眼前波澜起伏,裁判数数的声音,好象是从很远的地主传到他

21、耳朵里的。可是他认为自己是赢定了。一个挨了这么多重拳的人是不可能站起来的。 只有青年人能够站起来,桑德尔终于站起来了。桑德尔一起来,汤姆金就开始进攻,不料打出去的两拳都给招架的胳膊挡住了。他知道青年人恢复得很快,而且知道,只要狠狠的一拳就能把他打倒,叫他完蛋。汤姆金忽然一阵悲痛,想到了那块牛排,来支撑他这必要的一击,那有多好啊!他鼓足勇气,打了一拳,可是份量不够重,出手也不够快。桑德尔摇摆了一下,没有摔倒。汤姆?金忍受着好象要瓦解一样的剧痛,又打了一拳。这一拳他是对着下巴打过去的,可是只打到肩膀上。他本来想打得高一点的,可是疲劳的肌肉不服从指挥。他自己却受到一拳回冲力的影响,踉跄地倒退回来,几

22、乎栽倒。后来他又勉强打出了一拳。这一次简直完全落空,他因为身体衰弱到了极点。 青年总有办法。他所看到的,已经是一个身体复原的青年。桑德尔变得一刻比一刻强壮。他的拳头,起初还是软绵绵,现在已经变得又硬又准了。汤姆金的昏花眼睛看见他的戴手套的拳头正在向自己的下巴打来。他好象给电火击中一样,感到一种剧烈的痛苦,同时,眼前一黑,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到他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只听见观众的喊声象邦狄海滨的惊涛骇浪一样。汤姆金只觉得很饿,这不是那种寻常的、胃很疼的饥饿感觉,而是一种极度的衰弱,一种心口悸动,传遍全身的感觉。他回想起刚才比赛时,桑德尔摇摇欲坠,快要失败的那一刻。唉,一块牛排就顶用了!决定胜负的

23、那一拳,就缺少这块牛排,现在他输了。这全因为那块牛排。 回家的两里路好象特别长。他的确老了。他在公园一张凳子上垂头丧气地坐下来,他想起了他的老婆正坐着等他,等着听赛拳的结果。这比任何致命的拳头都沉重,简直无法承受。 他那些打碎了的指节很疼,它们在警告他,即使他找到了一种粗活儿,也要等一个星期,他才能握得住一把锄头或者铲子。饿得心口悸动的感觉使他要呕吐。悲惨的心情压倒了他,他眼睛里涌出了不常有的泪水,他用手蒙住脸,一面哭,一面想起了很久之前那天晚上,他对待老比尔的情形。可怜的老比尔!现在他才明白了比尔为什么在更衣室里痛哭。 (原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评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绘声

24、绘色地描写了拳击比赛的全部场景,生动揭示拳击比赛的残酷性,充满同情心和对拳击比赛的批判色彩。 B桑德尔最终成为这场比赛的胜利者,他的拳击技术、身体素质更出色,他将来的发展轨迹和老比尔、汤姆金并无实质差别。 C金生活贫苦,伤病缠身,年龄老迈,最终输掉了比赛,但他沉稳老练,意志顽强,善于观察形势,坚毅勇敢,是位硬汉。 D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肖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角度描写,还精心描写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E小说情节安排合理,别具匠心,运用“显示”而非“讲述”的方法,叙事节奏快慢随情节变化不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17、小说以“一块牛排”为题,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它的好

25、处和作用。(4分) 18、小说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该手法的作用。(6分) 19、汤姆?金在比赛末端有机会战胜桑德尔,但小说以他输掉比赛结尾,你同意这个结尾吗?简要阐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6、CD(A作者没有表达批判性,文中多次说拳击的规则是合理的;B金的拳击技术在文中并不比桑德尔逊色,文中也没有具体提及;E作者更多的讲两者结合使用,既客观描述,也不时从旁讲述) 17、牛排是汤姆?金生活状况的典型反映,它象征着汤姆金工作、生活、身体和青春等;牛排是文章行文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文章更显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18、汤姆金自身对比,汤姆金以前是著名拳手,生活奢侈,目空一切

26、;现在则穷困潦倒,举步维艰,为生计不惜冒着巨大危险打拳;这层对比突出了人物命运前后的巨大变化,极具震撼力,吸引读者思考,强化小说主题; 汤姆金和周围人的反应对比,汤姆金年轻的时候周围人对他无比恭敬,但汤姆金老去后,却连一小块面包都赊不到,更无法买到一块炸牛排;这层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为比赛的结果埋下伏笔; 汤姆金和桑德尔、比尔的对比,他们成长轨迹相同,现在的桑德尔和年轻时的金、比尔是相似的,参加比赛的目的是博取荣誉,老去的金则是赚取生活资本,两相对比更能突出拳击比赛的残酷,更能表现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无奈。 19、同意这样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更符合小说逻辑,故事的开端就强调金的贫困老迈和伤病

27、累累,这为金的失败埋下伏笔;描写金和桑德尔的比赛反复突出桑德尔年轻的优势,金则始终处于守势,又长期缺乏足够营养和系统训练,虽然凭借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灵活的比赛战术,坚持到最后,但当战胜对手的机会来临时,也无法真正把握。金的失败是故事情节逻辑发展的必然,更有悲剧性。 不同意这样的结尾。金虽然长期缺乏足够营养和系统训练,加上年龄和伤病因素,金的确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从事拳击比赛了,但他经验丰富,战术灵活有效,意志无比顽强,极富赛场智慧,他和桑德尔的比赛进程完全符合他的预先设计,比赛主动权也逐渐转移到他这一方,金完全有理由、有机会获胜,那么金的硬汉形象更为突出,而且金的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将得到丰富。二、 古

28、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

29、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

30、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

31、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8.( 际:交会。) 9.C ( 不是宴游西山的情景)10. B(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共14分)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

32、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33、!”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8下列各句中

34、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C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反:违反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9以下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B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D

3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0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B怀王听信子兰等人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异乡的悲剧。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D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11请将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参考答案:8C9C

36、10D11(1)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复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3分)(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3分0(3)这些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即使死九次我也绝不悔改。(2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

37、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反”如解释为“违反”,则与语境不合,因为此处是说屈原对朝廷的忠心,“始终不忘返回朝廷”。【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

38、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

39、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有误;从文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来看,楚王不是听从屈原的建议而出兵讨伐秦国的。【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

40、,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第一段,从文中所写楚王攻

41、打秦国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提到屈原的建议等内容。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存”,关怀;“反覆”,反复考虑;“致”,表现,表达。第二句中,“兵挫地削”,被动句;“亡”,失去;“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被动。第三句中,“亦余心之所善兮”,判断句,“善”,珍爱;“虽”,即使。【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42、、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

43、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

44、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

45、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6. 阅读渔父一文,回答1621题屈原既放,游于

46、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物)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吃)其糟而啜其醨(薄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赶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i)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6、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浑浊,使动用法,即弄浑浊B是以见放 见:看见 C鼓枻而去 枻:船板D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缨:帽带17、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