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中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
2、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随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3、)材料二: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材料三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
4、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B. 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
5、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C.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D. 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B. 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C. 因为在殷墟
6、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D. 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6. 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参考答案:4. C 5. B 6. 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
7、;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分析 错误,由材料二分析可知,“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较迟,持续时间较短”。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
8、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分析错误,原文中是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C项,“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分析错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只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D项,“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分析错误,除了缺少甲骨文证据外,还有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
9、,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以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为代表;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王国维为代表;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但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2. 现代文阅读(9分,
10、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布达拉宫壁画病害的原因分析 曹勇 在布达拉宫中,壁画的主要病害是空臌。这种病害危害很大,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画完全毁掉。其次的病害是龟裂起甲,它的现象是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坏。其他还有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等病害。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海拔3700米,属高山寒冷气候。拉萨市有“阳光城”之称,日照强烈。由于昼夜温差大,使石墙体与地仗层胀缩不匀,产生相对位移,导致空臌,同时加速清漆层老化。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韧性,促使
11、空臌蔓延发展。 壁画的空臌都是发生在墙体与地仗层之间。第一层地仗层是黄泥和粗沙以2:3的比例混合的泥层,这里所使用的黄泥是河道沉积的沙泥,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细沙,黏土类的胶结物质较少,所以这种泥浆黏结力很差,脆性大,极易粉化。从立体显微镜下观看壁画断面,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颗粒粗大,空隙多,结构疏松;而第二层地仗则细密均匀,空隙少。对比地仗层的X光衍射分析,也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中有大量的石英,少量的方解石和长石;第二层地仗中,方解石含量上升,但是石英仍然有较大的含量。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正是地仗的脆弱和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造成了墙体和地仗层之间的分离,从而导致空臌,加上地仗
12、层自身的厚重,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保护颜料层不受风沙、油烟、尘污的侵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不是很好的保护材料,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龟裂起甲,最后产生剥落。 由于历史上布达拉宫在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使得墙体各部分受力分配极不均匀,造成墙体裂缝,从而导致墙体上的壁画也跟着发生裂缝,遭到破坏。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殿堂的地面和屋顶是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要铺几层由粗到细的“阿嘎土”,每层都需夯击打实,夯击的方式是十几或几十人各持一个中间穿一
13、木把的石片,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同时夯击地面,它产生的振动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振动无疑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 屋顶漏雨也是壁画受到损害的一大因素。漏雨的部位,壁画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雨水渗入地仗,由于地仗多孔疏松黏结力差,吸水后导致地仗层坍塌,壁画空臌甚至脱落;二是雨水渗入老化脆裂的清漆层下,使清漆层起翘剥落。 (选自文物,有删改)1下列表述布达拉宫壁画病害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臌是壁画的主要病害,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 画完全毁掉,这种病害危害很大。 B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龟裂起甲这一病害,表 象是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掉。 C布达
14、拉宫壁画的病害是多种的,其中包括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 等病害。 D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 韧性,促使空臌病害蔓延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这种特殊 的环境条件是壁画形成空臌及其蔓延的重要因素。B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从而导致空 臌,并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C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由于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 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空臌危害。D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
15、构不尽合理,打“阿嘎土”的工序, 屋顶漏雨等都是布达拉宫壁画受到损害的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壁画的地仗层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黄色颗粒粗大不均匀的泥沙层,第二层为颗粒 细而均匀的泥沙层,然后是颜料层和保护层。B建筑施工中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绘制大型壁画,但这种工序的夯击方式所 产生的振动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C第一层地仗含有大量的细沙,两层地仗石英含量过大,造成了地仗的脆弱和较差 的黏结力,从而导致空臌危害的发生。D对病害的起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持布达拉宫的整体风 格,才能使珍贵的历史文物流传后代。参考答案:1.D。前三项
16、都属于布达拉宫壁画病害的现象表述,只有D项是分析病害形成的原因之一。2.C。保护层材料的缺陷导致的是龟裂起甲,最后产生剥落。3.B。“阿嘎土”的工序不是用来绘制大型壁画的。略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
17、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
18、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
19、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
20、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1、。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
22、的征服改造。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参考答案:1.B(偷换概念,“认识并遵循”的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2.C(因果倒置,应为“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得“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3.C(扩大范围
23、,应为“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 诫兄子严敦书,完成下列各题。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
24、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轻通侠客通:结交B妄是非正法妄:你们C父丧致客致:到达D数郡毕至毕:全都(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是 A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译文: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B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译文:就是俗话说的“刻天鹅不成,还能像只野鸭”。C郡将下车辄切齿译文:郡将一下车,就切齿痛恨。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译文:因此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样子。参考答案:(1)B(2)C
25、(1)B句译为: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妄,胡乱(2)C“下车”错,是就任的意思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
26、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坏人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27、,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
28、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
29、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新天子当使知稼 艰难 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
30、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参考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何
31、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
32、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
33、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节选自晋书何曾传)【注】纼(zh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B.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C.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入敬惮之D.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
34、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是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也指即位、登基,“武帝践阼”就是武帝登上帝位。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羊、猪,没有牛,则称为少牢。C.“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古稀。D.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嘉平”“正元”“咸宁”。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畏惧的
35、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
36、谴劭。曾见崇重如此。参考答案:4D5C6B7(1)曹爽被杀,他才出来任职治事。魏帝被废黜,何曾参与了谋划。(2)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君”为句子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时人”理解为“当时的人”,“时人”为句子的主语,排除C项;“赢病”的意思是“衰弱生病”,不能断开,排除B项。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
37、。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意思是武帝亲自和齐王司马攸一起去送。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诛(表被动)、视事、废(表被动)、预;(2)冠带、停、见。【备注】【参考译文】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年少时继承了爵位,喜好学习,见识广博。起初魏明帝为平原候,何曾为文学(官名)。等到皇帝即位,何曾也多次升迁直至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年间,任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借宠信作威作福,非法获利很多,朝廷内外畏惧
38、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弹劾他,朝廷称赞这件事,当时曹爽专权,宣帝宣称有病,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出来任职治事。魏帝被废黜,何曾参与了谋划。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怪诞,服丧时不守礼制。何曾在文帝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你放纵情感而违背礼制,是败坏风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掌政权,综合名实考察,像你这类人,不能长久。”又对文帝说:“您正在以孝治理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前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让他污染华夏。”文帝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你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言辞说理很是激切。文帝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当时的人却敬畏忌惮他。正元年间
39、,(何曾)任镇北将军、假节。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齐王司马攸送行数十里。何曾隆重地行宾主之礼,准备了牛、羊、猪等饭食。侍从随行(等人)没有不吃饱喝醉的。武帝离开后,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何劭说:“客人一定会(顺路去)拜访你,你应当事先准备,端正仪容,以示严肃恭敬。”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武帝登上帝位后,任何曾为太尉,爵位进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过了很久,在本职之外又兼任司徒。后进位为太傅。何曾以年老为由,多次请求退职。诏书说:“司徒掌管的事务繁多,不能长久地使老人劳累。晋升他为太宰,侍中一职照旧。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
40、,如同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一样。”何曾生性极孝,家门严肃庄重,从小到大没有歌舞或宠幸婢妾的爱好。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都端正衣冠,相待如宾。自己面向南,妻子面向北,拜两拜进酒,敬酒应酬完毕就出去。一年中像这样的情况不过两三次。然而何曾性情奢侈,一定要豪华铺张。帷帐车服,极其绮丽,酒肉饭食,超过王室。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皇帝因为他是重臣,一概不过问。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做牛鼻绳,装饰牛的蹄角。后来何曾征召刘享做属官,有人劝刘享不要答应。刘享以为这完全是公事,不卷入私人怨恨,于是应召。何曾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所谓表面宽容而内心忌恨,就是这一类事。
41、当时司空贾充权势可与皇帝相比,何曾在贾充面前便低三下四,依附于他。等到贾充与庾纯因饮酒发生争执,何曾偏袒贾充而压制庾纯,因而被正直的人非议。何曾于咸宁四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一则“招领启事”在格式、表达上有几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招领启事各位同学们:本人于4月27日下午3:30在学校运动场看台上捡到红色皮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伍拾圆、借书卡一张、饭卡一张、精美图片五幅,请失主速与高三(7)班张宁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2018年4月27日高三(7)班张 宁参考答案:掉“各位” 或“们”,启事不需要称呼语。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改为“捡到皮夹一只
42、,内有物品若干”。去掉“本人十分感谢”。署名与日期颠倒了,应署名在上,日期在下。“招领启事”要放在正文上方靠中央位置。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招领启事”在格式、表达上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加以改正。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能力。“各位同学们”不当,应去掉“各位”或“们”,启事不需要称呼语。“内有人民币伍拾圆、借书卡一张、饭卡一张、精美图片五幅”不当,作为“招领启事”,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可以改为“捡到皮夹一只,内有物品若干”。去掉“本人十分感谢”,因为自己是捡到皮夹之人,不必向“失主”表示感谢。署名与日期颠倒了,应署名在上,日期在下。“招领启事”要放在正文上方靠中央位置。8.
43、下面是某超市的打烊广播稿,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亲爱的顾客朋友们,晚上好!感谢您的赏光,您购物辛苦了。现在距离我们超市关门打烊的时间还有15分钟,又到了和您说再见的时候了。请您尽快挑选好您所需要的商品到收银台结账,同时不要遗忘随身携带的物品。我们从内心深处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明日登门进言。(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或短语,分别是_和_。(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参考答案: (1). 打烊(关门) (2). 从内心深处(衷心) (3). 赏光 (4). 登门 (5). 进言【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
44、明、得体的能力。考生应看清题目要求,了解文体特点,然后认真阅读材料,明确表达的对象和场合,确定语体风格。本题为“某超市的打烊广播稿”,表达要充满人文关怀,语气不能生硬。本题中“关门”和“打烊”语意重复,应去掉一个;“从内心深处”和“衷心”与语意重复,应去掉一个。“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此处用来表达商家对顾客热情的态度,可将“赏光”改成“光临”;“登门”,用于到对方的门口拜访,此处将“登门”改成“进店”;“进言”,多用于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劝谏,此处不合场景,可改成“交换意见”。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笔者20世纪80年代末读研究篷时,随先师何以聪先生听过沪上不少名
45、师的课或他们的上课录像,各有特色,也采访了不少名师,各有不同特点,B学生考得不好,作为教师的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再过一年多,学生就要迎来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考,我必须对他们的未来负责。C歌剧红楼梦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以便于将红楼梦呈献给没有读过原著的美国观众,特别是西方的观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l8世纪的中国文化与社会。D对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和对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担当,激发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惊天动地的力量,成就了长征胜利的不朽传奇。参考答案:D【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
46、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属于逻辑递进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10. 一位游客正在天安门,他想去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但又不知如何走,于是向李华问路。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及对话情境补写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有变化。(5分)中国铁道博物馆位置示意图游客:同学,您妤。我想去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请问怎么走?李华:您好! 游客:到达正阳门之后,怎么走?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