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木头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 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C.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D. 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2. 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A. 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C. 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D. 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 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 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D. 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参考答案:
1. D 2. D 3. C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据原文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故选D。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中内容要点,筛选信息能力。D项,“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冠李戴。应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说法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故选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用外科手术的技术处置不正常的大脑,对于医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精神外科的本意,即是通过外科手段改变人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早期使用的手术方法是大脑白质切除。1935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和神经外科医师Lima合作,施行双侧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手术,从而开创了精神外科学,并将该手术命名为Moniz—Lima手术。这种手术令病人冲动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变得温顺,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力、智能下降和人格缺陷等。到50年代初,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7年,脑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成功,这使得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70年代调查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因此得以重获肯定。因为立体定向手术毁损的脑组织直径仅0.5厘米左右,病人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副反应因此而大大减小。随之而进一步发展的X光刀、γ刀,则帮助病人把痛苦和副作用降得越来越低。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医生试图采取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专家们认为精神外科是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医生们不得不承认,人脑对于当代医学来说还是一个太复杂的人体器官。神经类疾病的生理机制仍在探索,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往往是引起对精神外科的争议的重要原因。像面对很多疑难医学问题一样,人类正在一边研究人脑,一边改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被用于癫痫,去掉那扭曲的病痛。还用于一些种类的精神病,去除执念,去除妄想。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难想象,为一些文艺界的著名精神病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我们应该给蒙克、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之类的人物开颅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用于规范精神外科手术的法律。这一空白产生的原因是,包括专业医生在内的人们对此类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而实际操作的例子也相当罕见。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是有危险的、潜力巨大的、将来时的医学手段。
7.下列对“精神外科”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外科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技术改变人们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B.1935年首创的切除大脑白质的精神外科技术会不可避免地给患者留下不可医治的后遗症。
C.1947年开始应用的脑立体定向技术大大提高了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
D.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精神外科将会成为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体器官,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和改动它。
B.精神外科目前还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人们对精神外科的治疗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C.人们是否可以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一些名人的精神活动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
D.相关法律的缺损使得精神外科发展缓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术。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白质切除手术虽然几乎被废弃,但它开创了精神外科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B.立体定向手术的最大优点在于毁损脑组织小,因此术后副作用大大减小。
C.随着科学进步,X光刀、γ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副作用。
D.采用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也可以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各个国家都有医生在摸索、采用。
参考答案:
7.B(第二段中“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说的是“部分”,而不是所有的,所以不能说“不可避免”。)
8.D(本项所述并非划线句所包含的内容,法律缺损与精神外科发展快慢及人们的认识并无一定的因果关系。)
9.B(脑立体定向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使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毁损脑组织小是优点,但不是“最大”优点。)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土地的密码
①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春种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
②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
③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家里曾有一份地契,早已发黄变朽,是从前我们家购买土地的契据。买的这块土地是板结的褐土,属于三类田,可就是这么一个被村民称为“鸭子屎”的土地,竟在地契上堂皇地写上了一级黄土。是卖地人的瞒骗,还是父亲的疏忽?要么是卖家与证人合伙欺骗父亲?后来我听母亲说,从前买卖土地都是这么写,不管是一级地二级地还是三级烂田,一律写成一级黄土,一是为了将来传给子孙时,显得上辈人有面子,家业殷实;二是为将来出卖土地留下好处,遇到不懂土地的,能多卖几个钱。听了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
④从此,再到这块田里收种,心里便生出许多不舒服的感觉。村里曾有几户人家放弃了在这里种粮食,只培育花椒树和杨树苗,收歉随天罢了。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红。我想,父辈们根本没必要装成财大气粗的模样哄骗后人,那究竟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说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读懂土地。
⑤土地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神秘而又充满力量。村里最懂得土地的要数郭其文,“种地首先要学会养地”,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每到冬季,河里的水下去了,郭其文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到河里挖河泥。稀薄的河泥被他们一筐筐抬到岸上,散发出一种烂鱼糟虾的腥臭。大约半个冬天的时间,别人不是打牌喝酒,就是赶集听戏,郭其文一家人就在河里抬河泥。直到河里完全结了冰,他们才结束。
⑥郭其文家翻地从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使用耕牛,他认为只有让人的汗水掺进泥土里,庄稼才会长得茁壮。他经常说,种地不能图省事,没有汗水的土地还叫土地?春天刚到,郭其文就让家人用铁锨把土地翻起来。铲起来的泥土也不敲碎,就一锨一锨地排在那里,远看非常壮观,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然后,他们就把铲碎的河泥撒在翻起的土地上。直到大地回暖,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这时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喧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奇怪地是,他家的地不光庄稼长得好,连野草也比别人家的壮实。他们家养了一群山羊,就用这草当饲料,个个膘肥体壮。结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
⑦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长年陪伴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还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株长在石缝中的高梁,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老农被这株高梁惊呆了,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昭示,他快乐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写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缝中去寻找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要知道,庄稼是泥土最诚实的子民,从不敢辜负大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要有生的希望,就无所畏惧地生长,这也是泥土赋予庄稼的品格。
⑧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那是泥土应该做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
⑨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这些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找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式来探望?
⑩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有人把土地比喻为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应该说“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着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用心去理解土地的意义,并深深地热爱土地,那么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取材于孙成凤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 成色:土地原有的特点
B. 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 晒酥:晒得松而易碎
C. 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 嶙峋:坚硬并且强壮
D. 上不了台面的杂碎 杂碎:不受重视的泥土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类田在地契上被写成一级田,买卖双方心照不宣,既为面子好看,又为今后出手方便。
B. “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既写出土地形状,还暗示其蕴蓄能量,为丰收做了铺垫。
C. 村里的人感慨郭其文一家种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尽心尽力,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
D. 受长在石缝中高粱的启发,老农在砾石满地的地方播下种子,收获了粮食,度过了荒年。
21. 第②段描写大地的语言十分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22. 第⑨段写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23. 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答案:
19. C 20. C
21. “撕裂”“弄伤的肌肤”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地被木犁翻起后的状态,由完整的一体变成一垄一垄,“阵痛”“伤口”写出了大地为孕育庄稼所承担的巨大痛苦和无私付出,人们要对大地心存敬畏和感恩。(意思对即可)
22. 哪怕是集聚来的点滴的泥土都能够孕育出花香,以此体现了泥土的力量。城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用芳香装点生活,不仅融入了对泥土的情思,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因泥土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泥土是全人类的命根子。
23. ①“我”在三类田里种烟收入颇丰,说明各类土地都有其价值,只有了解它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有成效。(可以联想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不同的人各有优势,要因势利导)②郭其文家冬天挖河泥,春天翻地全用人工,说明要善待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联想付出和回报的关系)③傍山而居的农夫在灾年依靠石缝里的泥土收获了粮食,度过了灾荒。城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为生活带来芳香。说明看似不起眼的泥土也有巨大的力量,要敬畏并珍视所有的土地和泥土。(可以联想不受重视的人或物也有其价值)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作答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将选项和原文对读,结合语境含义判断正误。本题C项,“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 中“嶙峋:坚硬并且强壮”解释错误,联系文本上下文,“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以及“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可知这句话里的“他”是一位一无所有的农夫,是一位贫困的老者,“坚硬并且强壮”不符合“贫困的老农”这一人物形象,此处“嶙峋”应该解释为“瘦削”。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本题涉及情节、手法、主旨、情感等方面,考生应认真对比选项。本题要求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村里的人感慨郭其文一家种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尽心尽力,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不合文意,根据文本“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中反问句“还能种出金子来?”可看出村里人对郭其文一家种地方法的不屑和否定,选项中“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与文本内容相矛盾,是错误的。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再结合已经掌握的常见语言风格特点分析。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按照“手法+分析+效果(情感)”的模式作答。本文第二段描写大地的句子是“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这里“撕裂”“弄伤”“阵痛”提示考生修辞手法是拟人;“撕裂”“弄伤的肌肤”,这两处形象地写出了大地被木犁翻起后的状态,由完整的一体变成一垄一垄,用“阵痛”“伤口”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地为孕育庄稼所承担的巨大痛苦和无私付出,从情感效果方面,赞美了大地无私的品质,表达出作者对大地心存敬畏之情和无限感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先看清题目,然后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能概括每段段意,然后结合作者的主旨情感和创作目的分析。解答本题时先概括内容,再从结构、主旨情感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文第九段“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这样做的结果是“由这些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作者接着升华了情感,想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惦念儿女的父母等,表达了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结构方面来看,本文的标题是“土地的密码”,本段文字既照应标题,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土地的赐予,引出下文“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的感悟;从情感主旨方面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强调文章的主旨“泥土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从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词语,从文本找出重要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要求为“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考生应首先理解“密码”一词,“密码”, 引申指隐密的信息,这不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渐渐摸索感悟出来的;本题“土地的密码”应该是在人类与土地的接触交流过程中从土地获得的新生与希望,也指土地给人带来的惊喜。通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在文中“土地的密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郭其文家、傍山而居的农夫。
一、“我”在三类田里种烟收入颇丰。“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红”说明各类土地都有其价值,只有了解它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有成效。(可以借普通专科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大有作为的事例,联想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不同的人各有优势,要因势利导)
二、郭其文家善待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喧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结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可以举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收获生态绿色的事例,谈付出和回报的关系)
三、傍山而居的农夫在灾年依靠石缝里的泥土收获了粮食,度过了灾荒。城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为生活带来芳香。说明看似不起眼的泥土也有巨大的力量,要敬畏并珍视所有的土地和泥土。(可以联想不受重视的人或物也有其价值,如清洁工,外卖小哥中他们虽地位不起眼,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附加题
2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加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宋人评苏轼《留侯论》: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一篇纲目在“忍”字。
21.文中的“子房们的名字。(2分)高祖”分别指谁?写出他
22.写出《史记》中为“子房”与“高祖”作传的篇(2分)
参考答案:
20.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
21.“子房”指汉代开国功臣张良;“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2.分别为:《留侯世家》《高祖本纪》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故:故意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报:报答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必以其兵临晋 临:逼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伐鲁过矣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而以教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 君因以兵迎之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D.乃使子贡之越 乃有二十八骑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夫鲁,难伐之国 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③吾兵业已加鲁矣 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⑥杀夫差而戮其相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 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5分)
参考答案:
9.答案:D(A故:所以,因此。B报:报复,报仇。C置:弃置,放过。)
10.答案:B(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
11.答案:C(②是田常的话,间接体现子贡“利口巧辞”:③是田常的话;⑥是越王灭吴)
12.答案:A(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13.答案:(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
(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忿忿地变了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据为已有,与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兵跟从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悦乐其心,言辞卑微来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被晋国困扰,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圉。”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整兵器让士兵休整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拟,字成季,镇江丹阳人。本弘姓,其先避南唐讳,改今姓。拟登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路学事,寻改福建路。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进侍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时山东盗起,屡攻城,拟率兵民坚守。建炎间,居母忧。终丧,为中书舍人,言:“兵兴累年,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须,无名之敛,殆无虚日,所以去而为盗。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夫丰财者政事之本,而节用者又丰财之本也。”高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谓“舍四通五达而趋偏方下邑,不足以示形势、固守御”。迁给事中、吏部尚书,言者以拟未尝历州县,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宣抚使孟庾总师讨闽寇,过郡,拟趣使赴援。庾怒,命拟犒师。拟借封椿钱用之,已乃自劾。贼平,加秩一等,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金人再攻淮,诏日轮侍从赴都堂,给札问以攻守之策。拟言:“国势强则战,将士勇则战,财用足则战,我为主、彼为客则战。陛下移跸东南,前年幸会稽,今年幸临安,兴王之居,未有定议,非如高祖在关中、光武在河内也。以国势论之,可言守,未可言战。”绍兴三年,以天旱地震诏群臣言事,拟奏曰:“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试以小事论之:比者监司、守臣献美余则黜之,宣抚司献则受之,是行法止及疏远也。小事如此,推而极之,则怨多而和气伤矣。”寻以言者罢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卒,年七十五,谥文宪。
(节选自《宋史·洪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B.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C.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D.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如唐宋进士就分甲乙科。“拟登进士甲科”即洪拟被进士甲科录取。
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始置于晋朝,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外,还为政府作政治咨询及祭典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