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043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小题。谁偷走了我的影子美国沙里斯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卫星导航仪也停止了工作,战友呢?全走散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低着头,使劲擦干满脸的汗水,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自己脚下没有影子,无论我怎么转身,身后除了沙漠,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合常理的,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怎么就照不出自己的影子呢?我焦急地爬上前方的沙丘,想着没了任何阻挡,影子大概就回来了,可是,没有,连一丁点儿都没找到。我眯着眼看了下天空,用手做了个角度比,结果反复论证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怕,阳光明明不是垂直角

2、度,我的影子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窃走了,而且,再往远处看,几乎每一座沙丘都有自己的影子,而我没有。作为一个空降兵,戎马一生,经历数百次行动,没有败绩,我一直为自己感到自豪,然而这次,我失去了信心。早就听说撒哈拉北部有许多神秘的部落,他们掌握着神的旨意,可以用无形的武器把敌人杀死。他们一定把我当敌人了,所以才会把我的影子收走。这让我有点后悔,波森和卢迪太冲动了,竟然扫杀了一群手无寸铁的土著人,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我的眼里似乎看到了牛扒、火鸡还有威士忌,队友们在一起狂欢,当然,我知道自己在臆想,沙漠臆想症。无论如何,我必须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烈日炎炎,而自己身上只剩下一袋干粮

3、,没有水,也没有了武器,我还是拼命地往前走。多年的野战经验告诉我,这里应该离绿洲不远了,而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希望。当年西点军校的课程的确没有欺骗我,在脚底下隔一里地挖一个洞,不仅可以缓解脱水,还可以通过湿润度判断绿洲的方向。我成功了,赶在夜幕来临之前。夜幕不仅掩盖了我的行踪,还暂时驱走了我对失去影子的恐惧,找到一间奇怪的房子,竟然是用飞机的残骸建造的,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绕过去,继续寻找,我想要的只有水。当然,这是沙漠臆想症的一种明显特征,其实除了水,我更需要休息,否则,我也不会在第二天一大早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躺在地上,而不远处正有几个小孩指指点点。他们全身黑亮,在朝阳的照射下,留下几条瘦长瘦

4、长的影子,恐惧再次向我袭来。我强作镇定地向他们打招呼,但他们却毫无反应,如幽灵般迅速退后了十来米。难道他们发现我没影子了?他们把我当作魔鬼了?我很担心,但还是试着从包里把干粮拿了出来,向他们招了招手,并大声喊道:“别怕,这些东西,全给你们,很好吃。”他们似乎动心了,尤其是那个黑人女孩,要不是一个稍大的男孩拉着她的手,我想她早就奔过来了。这让我有点儿感动,觉得孩子们需要自己,于是,便把手里的包放在地上,并跳了跳、转了转,向他们表示,我身上什么都没有,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他们终于向我奔来,严格地说,是向食物奔来,压缩饼干、牛肉干以及半条火腿瞬间一扫而光。那一刻,我想自己是幸福的,尽管仍然没有找到自

5、己的影子,但心里却已不再那么恐惧。然而,我再一次错了,当一阵轻机枪扫射,波森、卢迪和其他几个战友冲过来时,那几个孩子已经倒在血泊里。我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波森队长告诉我,这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对我发誓,他们都看到这群黑人抢我的食物。我无话可说,只是甩开波森的手,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如今已过去十年,我和自己唯一的女儿住在一起,每当恐惧袭来,我都会把她叫到身边,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因为唯有在她的双眸里,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感谢上帝,让我女儿能在机枪扫射下生还。 (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4分)A小说第一段中说“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从小说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我”既没有水,也没有武器。B“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我”不后悔的原因是“我”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C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如“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跳了跳,转了转”等。D小说以“我”寻找自己的影子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影子丢了、苦苦寻找影子、在女儿的双眸里找到了影子等内容。E小说以“谁偷走了我的影子”为题,启人深思。从小说内容看,偷走了“我”的影子的人是滥杀无辜的波森、卢迪等队友。18. 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如“头顶明明有

7、一轮红日”“尽管烈日炎炎”“在朝阳的照射下”等,这有什么作用?(4分) 19.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请探讨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6分) 参考答案:17、CD(“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丢失了自己的影子,故A项错;“我”不后悔的原因是“我”没有泯灭良知,“我”曾经帮助过孩子们,故B项错;偷走了“我”的影子的人应该是罪恶的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人,故E项错。18、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我”才发现自己的影子不见了,于是要去寻找影子。衬托人物形象。“尽管烈日炎炎”,但“我”依然拼命地往前走,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这衬

8、托出了“我”对寻找自己影子的执著。构成对比,彰显主题。几个小孩“在朝阳的照射下”全身黑亮,形象美好,但队友却残忍地将他们杀害了。通过这种对比,彰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9、“我”是个没有泯灭人性和良知的军人。“我”参与了一场战争,没有阻拦队友滥杀无辜,于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苦苦寻找人性和良知。“我”把食物分给了黑人小孩,“我”感到了幸福,“我”的良知又回来了。但是这些黑人小孩又被队友枪杀了,“我”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以示抗议。“我”的良知和人性一直没有泯灭,“在机枪扫射下生还”的不仅有“我”的女儿,还有“我”的人性和良知。(6分)20、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揭露

9、了战争反人性的罪恶,呼唤世界永远和平。小说中,“我”以及队友波森、卢迪等人,既是战争的参与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波森、卢迪等人枪杀土著居民,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他们已经丧失了人性,沦为战争的机器。“我”则在苦苦寻找人性和良知,一直处于深深的忏悔之中。由此可知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6分)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鱼儿陆颖墨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娘非要起了这个名。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

10、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

11、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

12、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

13、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

14、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莫非还活着?(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B

15、. 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C. 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D. 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5. 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参考答案:4. C 5. 管理严格。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很有些恼火。当知道是小孩

16、,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不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执着较真。将军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撒腿跑了,非要较真,极速追了上去。铁骨柔情。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 6. 示例一:我认为不应该删去。这是前面情节将军说当时是鱼儿爹所救潜艇的艇长的自然延续和补充。表现了军人的担当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莫非还活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未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示例二:我认为这两段应该删去。前面的情节都已完整了,这两段给人多余的感觉,删去这两段情节更为集中完整。这两段造成读者的困惑:这将军是不是艇长

17、?艇长是不是在海战中牺牲了?删去这两段更能真实地反应被救潜艇艇长就是将军本人,体现将军对母子两人的感激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合理。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C项表述错误,小说的主人公是“军人群像”,不是鱼儿。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特点”,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

18、由“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很有些恼火。当知道是小孩,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不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可以看出“管理严格”;“将军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撒腿跑了,非要较真,极速追了上去。”可以看出“执着较真”;“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可以看出“铁骨柔情”。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答题关键词“结尾两段” “观点理由”。答题应该从小说三要素和主旨等角度答题。点睛: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

19、、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

20、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伦理学是有关人际交往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以往的伦理学所

21、论证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在时间上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彼此触及。这种道德规范将人际关系塑造为契约与合作关系,能给契约双方带来利益,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这种伦理学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学,它们住往只须顾及当代生存着的并且彼此交往着的人际关系;至于那些不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人际关系,似乎便不在其关照的视野之内。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把一种新的、不具备时空关联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带到了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因为我们这一代与未来人类并不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所以无法像同代人那样通过道德建构起契约性的互利合作。我们

22、当代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未来的行为后果的承担者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行为者理论上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行为后果的承受者却无法对行为者做出惩罚。这是以往的伦理学所不曾触及的问题,要求我们探讨一种远距离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实则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伦理。代际传承,意指人类的发展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呈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即前辈把生命本身、生存条件完好地传递给我们,基于公正原则,我们也应当把这些惠赠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于是,代际公正就这样得到了理解。当我作为好的托管者把先辈委托我的价值物管理好,则我便能够说对于先辈和晚辈同样都是公正的。”公正是一种难以用其他基本前提得到论证的基本价值,基于公正理

23、念,罗泽对代际传承的思想做出了经典的概述:“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通过此链条,最终所有的世代,包括遥远的未来,都得到关照。尽管完全正确的是,我们对遥远未来的人类没有直接的义务,但这样一种义务可以间接地产生,当我们下一代拥有义务,而下一代对其再下一代拥有义务,这样连续下去。”这种代际链条,并不是祖孙三代这样短暂的连接,而是一种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祖孙三代式的人际传递仍然留有利己主义观念的印记:父母养育儿女意在指望以后能够获得子女的回报。而在代际传承的理念里,当下的一代不可能指望获得未来世代的任何回赠。我们对未来人的关照并不

24、以他们对我们的回报为前提,而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前辈的感恩与追忆。代际传承意识的道德支撑,并不能归因于对利益的算计与理性博弈,而是源于由前辈流传下来的充满爱意的情感,代际义务来自于对我们所得之物的感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强烈地感知到自身与其同类的一种深刻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当事人具备了一种合作的意向以及利他的行为趋向,而这也就为人类道德意识的萌发奠立了牢固的基础。这种对同一族群的由感同身受所驱动的同情,为我们对后代人的道德顾及,为当代人对未来人自觉自愿承担保护的责任义务,建构了最基本的道德心理依据和现实条件,这为我们处理好代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摘编自甘绍平代际义务的论证问题)1. 下列

25、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近距离伦理学由于只着眼于当下的契约双方,所以不关注无法参与契约签定的人。B. 远距离的伦理学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关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C. “远距离”和“近距离”伦理学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人际关系,但后者更公平一些。D. 代际链条,并不只是祖孙三代的短暂连接,也是一种在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类型切入,论证了人类完成代际义务的原因和可能性。B. 罗泽的经典概述,以假设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代际链条是代际义务产生的必要条件。C. 文章对远距离伦理学的论证阐释,实际上是以认

26、可代际公正作为逻辑前提的。D. 文章在层层推进的理性论证之外。还饱含着对人类在道德上的信任和期待之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未来人事实上无法惩罚行为不当的先辈,因为两者处于分离状态,并不具连带关系。B. 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先辈的馈赠,既是对先祖的不公,也剥夺了未来人类应有的权利。C. 利己主义观念追求付出后的回报,这是人们在履行代际义务时应当克服的心里障碍。D. 要让人类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代际义务就应巩固强化人们基于社会属性的同情能力。参考答案:1. B 2. B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

27、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不关注”过于绝对,原文只是“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丢掉“或许”一词,让推测变绝对判断,错误。C项“远距离伦理学”也是公平的,因为没有排除任何人,甚至比近距离更兼顾公平。D项“不只是”错,原文明确说“不是”,一字之差截然相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

28、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罗泽的经典概述,以假设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代际链条是代际义务产生的必要条件。”逻辑关系颠倒由,原文“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可知代际义务是代际链条产生的必要条件,选项把关系表述反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

29、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当代人与未来人是具有连带关系的,未来人是前辈行为后果的承受者,说明当代人的行为对未来人是有影响的。故选A。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吕景初,字冲之,开封酸枣人。以父荫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历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阳县,佥书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张贵妃薨,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以示天下。”不报。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嘉祐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乃

30、上疏称:“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欲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于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时狄青为枢密使,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景初奏疏曰:“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恂恂。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大臣宜为朝廷虑,毋牵闾里恩也。”知制诰刘敞亦论之甚

31、力,卒出青知陈州。李仲昌以河事败,内遣中人置狱。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还,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占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著限田令。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改度支副使,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以病,未入谢而卒。(选自宋史,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B.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C.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

32、更遣御史同讯D.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庇荫,古时指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也有此意。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C. 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收,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D.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景初谨守礼制

33、。对于张贵妃丧事辍朝天数的问题,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迎合皇帝,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进言争辩,最终阻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B. 吕景初思虑长远。他认为历史上许多朝代,有任命同姓或宗室担任要职的先例,这样能使国家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学习古人的做法。C. 吕景初顾全大局。狄青为士兵所拥戴,人们又有狄青兵变的议论,吕景初认为国家尚未立皇子,情势危急,为了国家安全,应将狄青调离京城。D. 吕景初抑制豪强。针对比部员外郎郑平在真定广占农田的现象,他奏请皇帝,要求郑平承担徭役,并著限田令,用来限制权贵之人的田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

34、2)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参考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有关官员请求依照荆王的旧例,停止上朝五天,有人想要再增加几天。(2)希望陛下早做打算,那么人心就不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就稳固。【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言”是说的意思,后面为说的内容,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中伤”的宾语为“善良”,“乃”是于是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句意:吕景初以为是贾昌朝所为,就上奏说:“事情未查清楚根,不能脱离政府管辖,以免阴

35、邪之人乘机伤害好人。”于是派御史一同审讯。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错误。两者反了,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最终阻

36、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以示天下。不报。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分析可知,并没有阻止辍朝七日。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请”,请求;“依”,依照;“故事”,旧例(古今异义词);“辍”,停止;“或”,代词,有的人;“更”,再、又。(2)

37、“惟”,希望;“蚤”,通“早”,早些;“之”,代词,这件事;“则”,连词,那么;“遥”,动摇;“固”,稳固。【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无参考译文。5. 阅读下面的文言

38、文,完成小题。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论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传退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截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贱。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轮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

39、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 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神宗即位

40、,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中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缢襄敏。(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注释】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B.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C.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D.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

41、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 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B. “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土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C. “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D. “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12

4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 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B. 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C. 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D. 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2) 给事中维遵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43、 C 13. (1)(谭纶)命令戚继光率领中军迫近敌人军营,左右军跟随他,大败倭寇。(2)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神宗下达嘉奖的诏书挽留他。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这句话的含义是“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逐级相互制约,分配明确,前进后退统一标准,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中的

44、名词和代词,如“参将戚继光”“之”“纶”“千人”“法”“裨将”等,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纶”是“谭纶”,是主语,“练”是动词,是谓语,宾语是“千人”,主谓宾俱全,故“千人”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未久”意思是“不久”,表时间的副词,在句中为状语,应放在动词前,故应放在“成”的前面,意思是“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排除B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科举考试中的“进士”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不同。报任安书中的“进士”是“进荐有才能的人士”之意。12.

4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文中谭纶说“以今之计,请调标兵三万”,而皇上也“诏悉如所请”,并没有请皇帝另择贤良之意。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46、、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四难”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第三段,从谭纶所说的话和皇帝的表现可知,选项“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谭纶”;“以”,动词,“率领”;“薄”,“迫近”;“之”,“他”,或“戚继光的

47、部队”;“垒”:堡垒,军营,阵地;“破”,打败。第二句中,“三”在古文中一般泛指多数,可译为“多次”;“疏”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呈上奏疏”“上奏”“上疏”;“优诏留之”补出主语“神宗”;“劾”,弹劾;“留”:挽留。参考译文: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谭纶沉着坚毅,懂军事。当时东南边境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敌人。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逐级相互制约,分配明确,前进后退统一标准,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倭寇侵犯栅浦,谭纶亲自带队迎击,多次作战,均获全胜。不久,他改任福建,请求回家守丧,于是辞去职务。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皇上再次启用谭纶。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中了埋伏战死,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倭寇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