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解放南路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忆启功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
2、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
3、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
4、,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
5、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6、,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
7、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参考答案:1.AE;( B“正面表现”错;C前后无因果;D偷换概念,不是启功亲自设立奖学金,是学校。)2.书法造诣高:独创“启体”,名满天下。治学领域广:涉猎广泛,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学术成就大:他以讲事实,重本质,析流的方法治学,因而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极高建树。(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3.概括了启功的主要生平,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诙谐幽默地表现了他为人的谦虚,对坎坷的豁达,对名利、生死的淡泊;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缅怀
8、和赞佩。(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再结合文体特点,分析其作用,行概括。)4.为学:建树颇丰,贡献卓越。对人:对师长至敬,对学生关爱至切。无私奉献,奖掖后学。对己:面对人生坎坷,坚强乐观。淡泊名利、淡对生死。对事: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亏操守。(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找出作品中体现“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的原因,结合文本进行概括。)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
9、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
10、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
11、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
12、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
13、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4.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B. 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C. 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D. “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
14、自豪的思想感情。5. “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提升精神:_一根骨头:_6. 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他人格精神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参考答案:4. C 5.(1). 提升精神:是指司马迁经历人生灾难后内心发生的一个转变,即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2). 一根骨头:是对司马迁独立人格的形象化比喻。赞美他面对强权的坚强不屈,以及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 6. 有独立人格。司马迁:“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
15、却打不倒我的精神。”“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才能成就事业。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一种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才能奉献社会。有理想,执著追求。司马迁:“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尽力。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定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不重名利,不迎合时俗。
16、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无中生有,文章从塑像写起,并未介绍人物的身世与经历,并
17、未直入后文的中心事件。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白文章的主旨中心,然后找到重要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和题目具体要求,认真审题,仔细揣摩解答即可。本题要求说明“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代内容。文章主要体现对司马迁风骨和精神的赞美,其中文中这句话在倒数第二段的末尾,最后一段是对太史公的赞美和歌颂,所以我们的搜索区间在倒数第二段。结合文章内容“提升精神”,侧重指的是改变和升华,文中的“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
18、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集中体现了改变,概括一下可以得出:司马迁经历人生灾难后内心发生的一个转变,即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骨头的意思是硬气和风骨,这里是比喻,把司马迁比作骨头,形象化的写出了他的独立精神,找到文中的句子,应该是“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可以概括出他面对强权的坚强不屈,以及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把以上内容条理下组织文字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叙述内容,抓住了叙事内容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的描写刻
19、画,还要留意作者议论和抒情的话语。本题说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这个题目首先要指出司马迁风骨和精神的具体内涵,然后联系现实谈对我们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的启发和补益。结合文中“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可以见出司马迁有独立的人格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人只有具有独立意识,才能不依附于任何权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追求真理,献身真理。文中“群臣或面
20、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可见司马迁敢于直言,坚持正义,不盲目从众,他有良知,是社会良心。“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可见他有理想,还有追求。启示就是一个人只有树立理想和追求,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才能有所作为;再就是他面对汉武帝的淫威毫不屈服,“威武不能屈”,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只有意志坚定,才能胜不骄败不馁,坚忍不拔
21、,走向事业的成功。最后一条,“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他不在乎功名利禄,也绝不媚俗。只有耐得寂寞,淡泊名利,才能心无旁骛,成就一番事业。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
22、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的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及国际合作办公室等部门都可能产生关系,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时,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不会脱离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方向,只会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摘编自“平地起楼”退役军人事务部第一个百天,新华网2018年8月)材料二:摆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前的,是
23、退役军人抛来的无数问题。据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安置政策的落实问题、身份认定问题、优抚标准问题、生活特殊困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还有些退役军人为新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新部门的工作表示支持和关心。目前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主要涉及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军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各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它们对退役军人及家属在医疗、供养、保健、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但部分法律存在立法时间较早、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针对性也有所欠缺。李卫海表示,退役军人工作涉及的环节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作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
24、基本法。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情况和彼时制定法规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很大不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包括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引进优质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在一些细分行业中进行创业。同时可以引进创业保险,一旦退役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有保险兜底。”(摘编自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新京报2018年3月)材料三: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又推重要举措。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
25、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省、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全面建立。(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2月26日)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成立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退役军人安置问题。B. 对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关涉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等。C. 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
26、系与合作,以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D. 材料二表明,既要给退役军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要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问题。2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退役军人事务部整合了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专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类事项而设。B. 目前关于退役军人事务的部分法规和规章制度,己满足不了退役军人现实需求。C. 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全部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D. 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已着力展开,制定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保障法未来可期。21. 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9. B 20. C 21.
27、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服务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项,“对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关涉”偷换概念,原文说“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部门”指“退役军人事务部”,它关涉“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退役军人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及对外关
28、系”。故答案为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C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扩大范围,原文说“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服务中心只是承担部分工作。故答案为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
29、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本题要求概括“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据材料二“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可总结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服务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据“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总结出“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据材料一“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可总结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点
30、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
31、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
32、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
33、闭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比冠,学通经史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
34、解。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参考答案:5C(发:发掘,发现)6B(句突出治学态度,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句赞美苏轼的人品)7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遗志。)8(l)(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成败”“要”各1分,整句通顺1分。)(2)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
35、惊叹却无法企及。(“川”“瞠然”各1分,整句流畅1分。)(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于”“善”“称”“斥”各1分)译文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公的文
36、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
37、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
38、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郑骧,字潜翁,信之玉山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知溧阳县,岁饥,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赋不少贷,骧患之,尽去其籍。使者欲绳以法,骧曰:“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赋愈不办。”使者不能屈。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数州民田,调江、浙二十五州丁夫,所费百万计。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
39、,力止之。钱盖自渭易熙,奏辟幕下。地震,秦陇金城六城坏,骧为盖言六城熙河重地,宜趣缮治,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以控西夏。堡成,以功迁官,赐绯衣银鱼。唃厮罗氏旧据青唐,置西宁州,其子董毡入朝,其弟益麻党征走西夏。大观中,羌人假其名归附,童贯奏赐姓名赵怀恭,官团练使。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骧谓贯欺君,请辨其伪。贯怒,将厚诬以罪,会败而止。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骧按格为常平总目十卷,颁之所部。时陕右大稔,骧奏乞以所部本息乘时广籴,得米六十万斛。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骧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
40、国,可以驻跸。”会帝东幸扬州,复请自楚、泗、汴、洛以迄陕、华,各募精兵,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骧曰:“所谓太守者,守死而已。”翼日城陷,骧赴井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威愍,诏赐庙愍节。选自宋史郑骧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B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C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
41、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D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夫指能够服劳役的成年男子,丁指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但具体年龄,各个朝代规定并不一样;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姓名皆赐。通常是君主赐给有功劳的大臣,赐姓以君主所姓“国姓”最为常见。C陕右是指陕州的西部。古代常用右指西面,因为面向南,则右手在西,左手在东,所以江西又称江右,江东又称江左。D幸扬州是指皇上和皇后到扬州去。中国古代封
42、建社会,皇上或皇后亲临称幸,例如“幸顾”是指皇上或皇后亲临垂顾。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骧敢于担当,心系国家。他免除了县里受灾百姓的赋税,致使漕司的使者欲绳之以法;在开凿漕运河道一事上,他细致剖析利弊,尽力阻止。B郑骧有战略眼光,注重实干。秦陇金城一带遭地震破坏,郑骧认为六城是防护重地,为防西夏应赶快修理整治;他自请监领建造,建好了城堡。C郑骧不惧权奸,遭到诬陷。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官职,郑骧指出童贯这样做是欺骗君主,遭到童贯党羽的诬陷。D郑骧忠于君主,为国尽节。在选择皇帝出行暂住之地时,他认为长安四面都有天险 ,可供皇上暂住;金兵
43、进犯,在城被攻破后,郑骧投井而死。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2)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参考答案:4C5D6C7(1)朝廷派遣官员考察能否实行,郑骧细致剖析其利害,尽力阻止这件事。(2)到这时益麻党征自西宁请求归附,童贯害怕事情暴露,议论的人迎合童贯的想法要拒绝他。4试题分析:第一处:“冲决”属前句,“不报”是没有答复,二者不能相连;第二处:“击之”的“之”指代金人的军队,“师”是宋朝的军队,二者相连在语法上也讲不通。第三处:“金人乘胜”与“径至城下”前后连贯密切,不断开。原文标点:首尾标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
44、报。金将娄宿犯通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D项,幸,只指皇帝亲临。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C项中“指出童贯这样做”在前后事实的认定上存在概括和分析上的错误,郑骧认为童贯欺骗君主主要是先接受了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后来真正的益麻党征要归附时,童贯的党羽却要拒绝。郑骧是针对这前后两件事来看,认为童贯欺骗君主,要揭穿他。再者,是童贯要诬陷郑骧,但没有成为事实。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要先理解文句大意,然后字字落
45、实,尤其是采分点的词语,要落实到位。尽量直译,译完后还要通读译句,使之语意流畅。关键词:(1)“遣”“条析”“力”(2)“归”“希”“绝”。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郑骧,表字潜翁,是信州玉山县人。宋哲宗元符三年考中进士。任溧阳县知县,年成不好,百姓大多逃亡。漕司的官吏按照户籍催促上交拖欠的赋税,一点儿也不宽容,郑骧感到忧虑,就全部清除了他们在簿册的名字。使者要把他绳之以法,郑骧说:“规章制度上规定夏秋两季缴纳的赋税是确定的数量,现在不免除,就拖欠的愈多,百姓就愈贫困,赋税就愈收不上来。”使者不能使他屈服。当时讨论从建康开凿一条用于漕运的河道,引导太湖的水以通向长江,
46、将毁坏几个州的民田,征调江、浙一带二十五个州的服力役的人夫,所费以百万计。朝廷派遣官员考察能否实行,郑骧细致剖析其利害,尽力阻止这件事。钱盖从渭州调到熙州,上奏将郑骧征召到幕府中。发生地震,秦岭陇山金城一带六个城遭到破坏,郑骧对钱盖说六城是熙河路的重地,应该赶快修理整治,于是自己请求带领兵士监领建造益机滩新堡六百步远的工程,来控制西夏。城堡建成,因功升官,被赏赐绯衣银鱼。青海东部的藏族首领唃厮罗氏过去占据青唐,设置西宁州,唃厮罗的儿子董毡去谒见天子,他的弟弟益麻党征跑到西夏。宋徽宗大观年间,羌人假借他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赵怀恭,任团练使官职。到这时益麻党征自西宁请求归附,童贯害怕事情暴
47、露,议论的人迎合童贯的想法要拒绝他。郑骧认为童贯欺骗君主,请求辨明他的伪诈。童贯发怒,将要用罪名来深加污蔑,赶上事情败露而停止。郑骧被升为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郑骧按照标准制定常平总目十卷,颁发到所管理的区域。当时陕州西部大丰收,郑骧上奏请求用本部的本息利用时机大量买进粮食,得到六十万斛米。宋高宗初年,以直秘阁的身份任同州知州,并兼任沿河安抚使。当时朝廷打算巡视都城近郊的金陵、南阳、长安,作为皇帝出行暂住的考虑,郑骧说:“南阳、金陵、处于偏远地方,不是使君王兴盛的地方;长安四面都有天险,是天府之国,可以供皇上暂住。”赶上皇上东幸扬州,郑骧又请求自楚、泗、汴、洛以到陕、华,各自招募精兵,首尾相呼应,希望敌人的力量不能冲破。没有回应。金人的将领娄宿侵犯同州及韩城,郑骧派军队凭借险要阻击敌人,军队失利,金人乘胜直接攻到城下。通判以下都逃走了。郑骧说:“所说的太守,就是守卫到死罢了。”第二天城被攻破,郑骧投井而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号威愍,皇帝下诏赐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