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853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黄宗洛 配角与龙套的哲学黄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黄宗河,192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话剧演员。黄宗洛在演艺界以擅演小角色闻名,荣获“龙套大师”称号。黄宗洛与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兄妹三人被誉为艺术圈里的“黄氏三杰”。2012年6月,两位专演配角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前后离世。6月26日“反派大师”陈强老先生逝世,享年94岁;6月30日“龙套大师”黄宗洛老先生辞世,享年86岁。因陈强、张瑞芳逝世在

2、前,媒体刚做过对影坛的历史回顾和纪念,倒使黄宗洛老先生的辞世,显出了一丝“配角”意味。黄宗洛一生在影视剧中塑造了100多个小人物的艺术形象,自诩“百丑图”。虽然他演的角色小、台词少,却常常让人过目不忘,不着痕迹地显示了一个老艺术家的艺术智慧。黄宗洛先生尽管被誉为“龙套大师”,但向世人阐释的却是龙套与配角的艺术哲学。北京人艺有句流行语,叫“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黄宗洛的演艺生涯,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精神,用无数的小角色确立了一个“大演员”形象。至今我想起经典话剧茶馆,首先想到的仍是黄宗洛演的松二爷。据说黄宗洛为演活这个角色,曾“走火入魔”,不仅学习了旗人的生活习俗,还在腰带上挂上了13

3、件旗人喜欢的烟荷包、鼻烟壶、挖耳勺等10多种挂件。他蓄须留指甲,苦练兰花指,天天在隆福寺、地安门一带遛鸟、泡茶馆。时间久了,那些茶客已把他当成了满清遗老。此后,黄宗洛饰演了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常公公”,更是让人们一提起太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宗洛的形象。我们今天缅怀黄宗洛这样的老艺术家,怀念的正是他那种“小角色、大演员”的艺术情怀与境界。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高悬着“戏比天大”四个字,这其实正是黄宗洛这一代老艺人的艺术之根和灵魂。他们生活经验厚重、艺术阅历广阔、表演功底扎实,即使演的是小角色,但常常只是一个简单的亮相,就让观众无法忘怀。在这个崇尚成功学与“主角”的年代,这种配角与龙套的哲学,显然不受

4、欢迎,但它们却是黄宗洛、陈强这些老艺术家的成功之道。智取威虎山中,黄宗洛演的黄排长之所以能让人记住,就是因为他为这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写了两三千字的角色小传,对一个龙套也进行了前剧情设计,这个瞬间黄排长才变得鲜活起来。其实在任何一部戏剧与影视剧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自足的生命体,本身就构成一个世界,也是他那个世界的主角。所以无论主角、配角,只有把自己当成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时,一部艺术作品才能呈现出整体的美感。可以说北京人艺的老一代艺术家,对此多有心得。这也是“戏比天大”的真正含义。从这个角度说,一辈子演好配角比演好主角要艰难得多。老一代艺人常说“一台无二戏”,配角和龙套的举手投足,同样决定了

5、一出戏的艺术完整性。一个配角,只有拥有了主角的心理预期,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逻辑。黄宗洛的表演生涯,向我们证明的正是这样一种配角与主角的哲学。两位专演配角的老艺术家在同一个月走了。我猜测,也许是想对这个只崇尚明星与主角的时代有所启示。如果两位老人的走,能让今天的演艺界对配角的艺术哲学有一些认知和反省,也算是满足了两位老人的艺术心愿。(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北京人艺的老一代艺术家认为演好配角比演好主角要艰难得多。配角和龙套的举手投足,决定了一出戏的艺术完整性。B话剧茶馆中松二爷、大宅门里的常公公都是黄宗洛塑造的经典角色

6、。本文详细记述了黄宗洛塑造这两个角色的过程。C“戏比天大”正是黄宗洛这一代老艺人的艺术之根和灵魂。他们厚重的生活经验、广阔的艺术阅历、扎实的表演功底,也许给这个只崇尚明星与主角的时代有所启示。D本文概括和探讨了黄宗洛的戏剧人生,对当下演艺界的道德走向、价值走向表达了深切的忧虑。E以黄宗洛为例,即使小角色,只要用心钻研,就能显示出艺术家的智慧,可以让观众无法忘怀。(2)“黄宗洛老先生的辞世,显出了一丝配角意味”这个句子中“配角”一词如何理解?(6分)(3)黄宗洛“小角色、大演员”的艺术境界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配角与龙套的哲学”的理解。(8分)参考答

7、案:(1)E得3分, C得2分,D得1分。A选项的说法与文本“一辈子演好配角”有出入;B选项文章没有详细记述塑造常公公的过程;D选项文章没有表达“深切”的忧虑。(2)黄宗洛是以擅演小角色而出名的艺术家;老艺术家逝世,引起媒体关注;而后黄老先生逝世,媒体已不再合适做同样的节目了;黄宗洛一生都完美践行了“配角与龙套的哲学”。(6分)(3)一生塑造了很多小人物形象;专注体验,苦练角色;前剧情设计,完整把握人物。(6分)(4)谦逊的态度,不争名夺利(自诩“百丑图”);认真踏实做事(塑造松二爷、黄排长);不着痕迹,人淡如菊(辞世,做事);拥有主角的心理预期,把自己当成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真实感受生命存在

8、的价值(“戏比天大”、“一台无二戏”)。(设点1分,举例分析1分,共四点,8分)略2.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体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

9、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合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有些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

10、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民族性冲突等方式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

11、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即可感受到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合院式、干栏式、帐篷式、吊脚楼式、碉楼式-在一一述说着中华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独特魅力。 (有删改)13、对下面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B、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C、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

12、美趣味首先具有开放性,然后又具有封闭性。D、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后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14、下列对“建筑审美冲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审美冲突必然会产生区域文化上的排外性。B、建筑审美冲突体现了建筑审美情趣和标准的差异性。C、建筑审美冲突会促进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D、建筑审美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冲突。15、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筑审美冲突与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因此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区域内。B、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审美文化也具有民族性,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主要表

13、现为开放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封闭性。C、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审美群体越来越小型化,这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有关系,特别是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关。D、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已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新的审美群体。16、请给本篇文章加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13、B 画线句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说明“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不是说它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画线句中的“在-的同时”说明“开放性”和“封闭性”是“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具有的特性,二者没有先后之分。因此判定ACD三项的理解都不恰当。14、A A项,由原文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

14、,产生排外性必然会产生审美冲突,所以该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15、C A原文只是说“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但没有说,在一个区域内不能同时存在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此为强加因果。B文章在讲到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时候,强调它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且辩证地阐述它既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讲建筑审美的民族性冲突时并未提及开放性和封闭性,因此该选项说区域主要表现为开放性。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封闭性,属错误的说法。D原文表述此情况用的是“必将”,不是“已经”,该项犯了将“未然”说成“已然”的错误。16、建筑审美的冲突 解析 给文章加标题考查的是

15、考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加标题时要注意:第一,标题要具体,有内容。第二,标题要贴切。所谓贴切的标题,就是标题和文章的内容相照应。第三,标题要简洁。标题的文字不能太多,要用最少的文字把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概括出来。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曾彦修先生二三事陈四益 彦修先生同我的几位长辈应当是熟悉的,但我们却一直无缘相识。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大概是1986年吧,曾彦修和牧惠二位先生正受托于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一套当代杂文选粹丛书。丛书的第一辑、第二辑已经出版,每辑十种,每种一人,入选作者都是活跃于当代的杂文名家。我从1981年调到北京,编辑之余

16、,也写些杂感之类的文字。一天,忽然接到彦修先生一封信,说他与牧惠正在着手编选粹的第三辑,因为看到我的几篇杂文,希望我能再多选一些寄给他看看。我那时所写有限,搜罗起来也不过五六万字,便一起寄了去,心中并无奢望。不料时隔未久,他又写信约我去他家一谈。 彦修先生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就像他的衣着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一样。一件已经嫌紧的中山装,我总疑心还是“文革”前的旧衣。后来一次天热时去,一件圆领汗衫已经有好几个破洞,但他依然穿着。一把蒲扇,还是我大学时代在上海用过的那种。若在街上见到,绝想不到他是著名的学者、杂文家、出版家。这样的装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相识久已。 谈到我的那些

17、文章,他的话很简洁,没有客套,开门见山。记得是那么几层意思:一是告诉我,他和牧惠都读了;二是他们两人都觉得可以收入选粹第三辑;三是要我最后校核一下,是否有增删,但告诉我后面的二十九则“杂说”一篇也不要删,只是限于体例,丁聪先生的图无法收入,是个遗憾。然后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交稿。说完后,虽没有端荼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 那时,出版社编辑丛书大致都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主编,再找一位年轻些的当副主编。主编是借重其声望,副主编则是实际操盘者。像彦修先生这样不担虚名,勤于实事,从遴选作者到审读稿件,到同作者谈话,再到最后定稿,事必躬亲的主编,可谓稀有。 因为他做事认真,所以最不能忍受他人的马虎。上

18、个世纪八十年代,刊物如雨后春笋,但编辑多为新手。新手自有新手的好处,譬如勤快、敏锐、胆大,但也有毛病,那就是马虎、自负,但又学养不足,不当改的乱改,甚至改出笑话。这一点让彦修先生很是恼火。 那时我所在的嘹望周刊,有一个副刊珍珠滩。珍珠滩有一个杂文栏叫“枥下谈”,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是专为一些年事已高的名家所设。“枥下”谐音“历下”,也含“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意思,以名家汇聚为号召。创办之初,请几位老前辈座谈,其中就有李锐、李普、彦修、黎澍四位。 第一次收到彦修先生来稿,欣喜之余,也令我吃了一惊,因为他在稿纸上方作了如下申明:“对稿件如有一字之改动,请与作者联系”。这样的申明我还

19、是第一次看到。于是“谨从命”,我把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处改动都写信告诉彦修先生,无非是几处衍字或笔误。经过几次这样的告知,彦修先生大概觉得我这个编辑还靠谱儿,所以下一次寄稿时解除了这条“禁令”,并告诉我是因为被有些编辑改怕了,不得已出此策以应之。这件事让我很是感慨:一个能对自己的文章如此认真的人,必定对别人的文字也同样尊重;反之,一个随意删改他人文字的人,对自己的文字也必定不会认真。这对于编辑,当是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 对文字的态度,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彦修先生是那种方正坚守,绝不苟且的人,因此他也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个栏目叫“望海楼随笔”,我的一篇怀师刊发在那里,

20、其中讲到刘大杰先生在“文革”中修改自己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事,觉得强制学者修改著作,从施之者言,是极大的愚蠢;从受之者言,是极大的悲哀。大杰先生是受害者,又何必苛求于他呢?此文彦修先生读后给我一信,后来又读到他更为详尽的批评文章,认为“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彦修先生责以大义,我是赞同的,“文革”中那些栽赃陷害、见风使舵、曲意迎合的事令人不齿,但对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我觉得彦修先生毕竟有些隔膜,何况就是在复旦,刘先生也未能见谅于许多前辈。因此我未作任何辩解或争论。不料两年以后,又收到彦修先生一信,说是读到一些文章,知道了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文人处此

21、际会,实也大难,还是要多谅解些才好。因此他将前次对我文章“不妥当的评论收回作罢,并致歉意”。彦修先生的为人处事,真称得起前辈风范。 (选自杂文选刊2015年4期)相关链接 曾彦修,四川宜宾人,1919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2015年3月3日4点4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曾彦修是中共罕有的好人,1957年曾自划右派完成单位指标。 百度文库 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

22、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 曾彦修(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传记的开篇写到,“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这里的“惊喜”源于曾彦 修先生在编辑当代杂文选粹第三辑时看中了“我”几篇杂文。B在“我”第一次与曾彦修先生见面,双方交谈完稿件事宜后,曾彦修先生“虽没有端茶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对方待客的不满。C为了更好地刻画传主曾彦修先生的形象,这篇人物传记成功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既 有对传主语言的直接描写,也有对传主外貌和衣着的细致描绘。D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年事已高的曾彦修应约在珍 珠

23、滩栏目座谈并为之写稿,是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E在曾彦修先生看来,“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表现了他对刘大杰先生胡乱修改著作的不满。(2)文中写了“我”与曾彦修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3)从文本看,曾彦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6分)(4)你如何理解曾彦修的世界上唯有“良心”绝不能有例外?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参考答案:(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A.除了看中了“我”几篇杂文外,还有可以与曾彦修先生见面,“约我去他家面谈”。B.“表现了作者对对方待客的不满”理解

24、错误,这里表现的是曾彦修先生生活的随意。C.“对传主外貌和衣着的细致描绘”错。E“这表现了他对刘大杰先生胡乱修改著作的不满”理解错误,表现的是其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 (2)曾彦修约“我”编辑当代杂文选粹丛书;曾彦修给瞭望周刊投稿的特别说明;曾彦修对怀师一文和刘大杰先生的评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衣着朴素,生活简朴;不担虚名,勤于实事;尊重他人,做事认真;方正坚守,绝不苟且。(6分,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4)“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曾彦修是个有良心的好人。他收回对“我”文章的批评,表达自己对刘大杰的理解,做到体谅他人、知错就改;在多灾多难、政治运动不断的20世纪,曾自划右派

25、完成单位指标,宁愿自己蒙冤,人格风范实属罕见。(4分)可见,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表现,曾彦修用自己的良心给人们做出了榜样。如今物欲横行的社会,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价值观,这正需要我们聚集正能量,心怀坦荡,关心他人,承担责任以塑造自己的良心,进而塑造全社会的良心,做一个有良心的人。(4分,言之成理即可)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

26、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

27、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注】醮:ji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

28、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

29、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

30、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参考答案:4.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重点断好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

31、置句“弗之劾也”。5.A 情感错误。“慷慨陈词,直接坦率”有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6.D 人事错误。“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7.(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师”、“方”为关键得分点)(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敌”、“碎”为关键得分点)解析: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本题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

32、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一定要翻译出来。(1)句 “师”“方”都是名词意动,“拜为师”“把他比作”的意思,“而”作连词,翻译为“并且”,“之”作代词,翻译为“他”。(2)“无己敌”,宾语前置句,即“无敌己”,“没有和自己相当的” 的意思;“是以”固定句式,翻译成“因此”;“碎”,琐碎的意思。“耳”,判断句的标志。【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33、。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

34、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

35、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3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薄。丁外艰,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戌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不

37、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煎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卒,年

38、六十一。(取材于宋史郑文宝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菱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B. 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菱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C. 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菱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D. 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菱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11.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明清也曾用以称呼皇帝,如乾隆等.B. 丁艰也叫作丁忧,是指遭逢父母丧

39、事,其中丁外艰是指遭逢父丧,丁内艰是指遭逢母丧.C. 党项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又矛盾不断,后于北宋时建立西夏政权.D. 车驾常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并用来代称帝王,但其初始意是指马驾的车,文中就是此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B. 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治民族关系。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C. 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

40、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D. 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B 13. 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

41、)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殿中丞”是官职名,作“召拜”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乘舸”是“泛江”的手段,故“泛江”必须属上,而“一夕数百里”是对“泛江”的补充,“一夕”与“数百里”间省略了谓语“泛”,故“泛江”不可属下,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车驾常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并用来代称帝王,但其初始意是指

42、马驾的车,文中就是此意”错误,车驾在文中指的是帝王,而不是马驾的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错,在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是“其人或呼为父”,意思是这些人中有的人称他为父亲。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

43、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以“,介词,拿;“蠲”,减免;“自劾”,宾语前置句,应为“劾自”,弹劾自己;“所费”,所花费的钱。“营壁”,营垒;“本贯”,原籍;“行“,实行;“之”,代词,这种做法;“已”,已经。参考译文:郑文宝字仲贤,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郑文宝靠恩萌被授为奉礼郎,又升为校书郎。进入宋朝,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郑文宝想见他一面,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渔夫的身份求见,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

44、。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被授为修武主簿。父亲去世,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暂住渝、涪地带,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一晚上行进几百里,用计策平定了叛乱。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通晓外族的情况,熟悉他们的语言,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首长的帐中,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升为工部员外郎。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七年没有得到替换,想回家而谋乱。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郑文宝说:“威州峭石盘结,不能挖

45、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一且边境有紧急情况,难道可以抵御吗?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略,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让他们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区,这是开头。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真宗即位。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难以获得钱粮,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又想使强壮户买马,准备征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另外,强壮之户散居村落,没有什么拘束管辖,勒令他们买马,也恐怕不合适。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担心可能生事。皇上说:“

46、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于是停止。大中样符初年,改任兵部员外郎。皇帝祭祀汾阴回来,郑文宝到郑州求见。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912题每小题3分)真州东园记欧阳修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