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肇庆市长岗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示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
2、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谷,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大量古体诗和音韵、戏曲论著。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拍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于王羲之十七贴,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
3、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工。学戏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国剧学会”。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漠,在他人眼中,张伯驹的言谈举止便十分“怪异”,不循常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地拨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庭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
4、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拥有偌大家业,但其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也许,正是这份狂狷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对此深为痛惜,所以为了收集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
5、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贴;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到后来,即使当他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细心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
6、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1)下列对传记有关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苦下功夫,进步很快;后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学会”,他在京剧艺术方面造诣很高。 B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张伯
7、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守收藏,建国后,将名贵收藏捐给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可以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2)张伯驹作为“一代名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3)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的名士圈中被朋友称为“大怪”?请简要分析。(6分)(4)“品格”是造就“一代名士
8、”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1)B、E(B,逻辑错误,“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与“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再说自幼也不可能具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E,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错。)(2)他热爱国家,多才多艺,对感兴趣的事坚持执著,是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他为人狂狷洒脱,又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富有奉献精神,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他生性豁达乐观,恬退隐忍,“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具有强大的文化和人格力量。(答出一点给2分
9、)(3)表明张伯驹对世俗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十分“怪异”;侧面突出张伯驹不刻意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单纯的性格特征;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答出一点得2分) (4)品格:好的品性与风格会让人高尚脱俗,心有大局,面对困境时不会降格以求,而是愈挫愈勇,历久弥坚。(2分)张伯驹淡泊名利,不媚流俗;有气节,国难当头时为避免国宝外流,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乐于奉献,建国后将价值连城的收藏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文革落魄时仍乐观豁达。(3点即可,6分)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高原与民歌刘志成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
10、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
11、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太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
12、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表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颠动起来。我一下子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
13、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 “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j匕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
14、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予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14结合全文,概括高原和民歌的关系。(6分)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梦在民歌中飞翔。16文章第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
15、用?(6分) 17文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尾段有什么含意?(6分)参考答案:14(6分)高原的地理条件决定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风格反映了高原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的环境使得民歌凝重、悲怆、荒凉;在商品经济下,民歌渐渐荒落;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生存环境时,民歌变得明朗起来。(6分。第一句3分;后一句答出l点得1分)15(4分)(1)高原民歌是伴随苦难诞生,商品经济使苦难远去,民歌也将消失。 (2)民歌中蕴含着高原人林密草茂,水沛土肥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梦想。(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我决定抢救已临消失的陕北民歌。从内容上说,对陕北民歌的即将消失表示惋惜;从文章形式上说,丰富了内涵,深
16、化了主题。(大意3分,作用3分,意思对那可。)17(6分)对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迁的思索,对高原和民歌的由衷热爱。结尾段对高原的美好未来和民歌的健康发展满怀希望。(每问3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
17、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
18、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
19、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 ”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 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B“平民慈
20、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8.下列各选项是对“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
21、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参考答案:7.D。8.B。9.B。7.D D项是解释可能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原因。8.B不是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9.B文章第二段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的“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一个比方,意在强调平民慈善开发意义重大,而B项的表述完全绝对化了
22、,从文中看不出“走向消极”的结果。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0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5解释以下加点字。(4分)(1) 秋水时至( ) (2) 不辩牛马(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4)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16.翻译下列句子
23、(4分)(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7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参考答案:15、(4分)按时节 同“辨”,辨别 以为少,认为见识少尽头16、(4分)(1)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给1分),说
24、的就是我啊(给1分)。(2)我会永远被一些博学多才的人(行家)所嘲笑。(“大方之家”、被动句式各1分)17、(2分)A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英宗不豫,诲请皇
25、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
26、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注】革:通“亟”,病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7、 )A.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B.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C.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D.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
28、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C. 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D. 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B. 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C. 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
29、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D. 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参考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2)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
30、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谏官”“事”“政”“职分”“官(职权)”“平生”“暧昧(隐私)”“刻薄之态(刻薄的情状)”“风”“诏”,虚词“以”“为”“乃”“之”,再结合本句意思: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句子可以断开为: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
31、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
32、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说法错误,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故选A。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体现了吕诲的鲠直”说法错误,体现的应是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故选C。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
33、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大的事情;“宜”,应当;“咨访”,咨询,征求意见;“行”,做;“弗”,不;“专”,专权擅断;“宜咨访然后行”,省略句,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2)中的“乃”,是;“腹心之疾”,指心腹大患;“逮”,及,达到;“顾耶”,怎么呢,难道吗。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34、;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
35、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大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
36、。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
37、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奸人,喜好别人逢迎他。听他说的很完善,实施起来却粗疏。如果让他居于宰相的高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二、三个执政大臣罢了,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
38、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6.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
39、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
40、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晋书陈寿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勖忌华而疾寿 疾:憎恶B、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 按:审查C、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原:原来D、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质:质量9、下列句子中
41、,反映陈寿“德行”的一项是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A、 B、 C、 D、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陈述了陈寿一生事迹,其人虽有才能,但德行上毁誉参半,有正直行事的,也有贪图一己私利、对人褒贬失当的。B、在陈寿一生中,张华、杜预等人对他很赏识,并推举他为官;而荀勖则忌恨他。C、陈寿从小就师从谯周,谯周曾告诫陈寿:才华一定会成就他,也会损毁他,要相当小
42、心。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最终再一次被罢官。D、陈寿的事迹再一次告诫我们:一个人有才未必有德,德与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德才兼备”却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译文: 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译文: 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8、C(原:推究)9、B(德:,才:) 10、C(“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错误。)11、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因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平”“坐”“沉滞”“累”被动句:2分;语句通顺:1
43、分)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的时候,说诸葛亮并不擅长谋略,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人们因为这看不起他。(“谓”“将略”“应”“工书”“少”: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2分)您一定会因为您的才学而成名,却会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不是不幸啊,一定要慎重!(“以”“被损折”“非不幸”“宜深慎”: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1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
44、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
45、,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D.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B.
46、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著作,很难被遗忘的开创性著作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B.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C.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参考答案:17. A 18. D 19. 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