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日照市玉皇山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810题。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连日来代表委
2、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冯骥才说。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
3、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对于文化如何强市、强省、强国,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委员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
4、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说。8下列不属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B. 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C. 现在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D. 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9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的
5、表现。B中国20年间建设的主题公园多为亏损,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C文化工作要“稳中求进”,工作要连续有序,不搞“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D真正的文化强国,不只是说建文化场馆,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10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探究“文化建设”的合理途径。参考答案:8. C(解析:C项,张冠李戴,“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有“大跃进”的表现,是本文否定的观点)9.B(解析:D项,无中生有,“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在原文中无据)10.示例: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区域战略;合理抓好文化产业工作;合理举办各类文化节,建设文化
6、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主题公园,以及文化产业园等;加强人文教育,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回答3点即给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湖草被人关注的季节,就是尖草成熟的季节。就像鄱阳湖畔的黄毛丫头,忽然长成红唇鲜艳的妮子,吸引出一双双后生的眼睛。湖草一片一片地铺一来,无边无际的样子,就像鄱阳湖绿波荡漾的湖面。一阵风儿吹过来,湖草连绵起伏,一种青悠悠的湖草的味道,从草根下散发开来,弥漫在湖畔的空气时。其实,湖草刚刚从沙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她们。或许是在冬末的雪后,或许是在初春的细雨中。在潮湿的沙土上,忽然就冒出一丛丛鲜嫩的湖草。湖草挺立着矮小细弱的身子,隐藏在远离人迹的沙洲上
7、。可是人们还是发现了她们,并且把她们加以分类,将其中可以食用的一种称之为萎蒿。萎蒿的生命很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萎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萎蒿,又变回了普通的湖草。经过漫长的梅雨季了,湖水涨起来了,把沙洲上的湖草淹没。细小的湖草们,在水中轻盈地摆动。有些不甘寂寞的湖草,把修长的手臂伸出湖面,仿佛在波涛中起舞。这个时候的湖草,沉浸在梦一般澄澈的境界里。她的颜色是青翠的,好的身材是柔软的。她将她青春的美,全部展示给水中的鱼儿,天空中的白云。夏季过后,湖水渐渐退却。湖草从水中露了出来,由于失去了湖水的滋润,她渐渐干枯。平常寂静的沙洲,忽然就热闹起来,妮子跟随阒娘来到割湖草。娘割草的时候,手握磨得白晃
8、晃的镰刀,身子弓下去。空气里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妮子不喜欢这个声音,尽管她手里也拿着镰刀。当看到娘毫无表情地割草时,她的心就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湖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耕耘,更不需要呵护。风里雨里,沙里泥里,她们挣扎着生存。到了秋天,她们等待着人们收割。把湖草编织成草帽、草筐、草绳,草鞋,或者把湖草变成一把火,用来取暖或烧饭。一年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湖水的涨落,湖草一茬一茬地接着生长。妮子想着湖草,心里就有一种委屈。于是她远离了娘,自己找了一块湖草地。她弯下身割草的时候,镰刀下得快,湖草却放得轻。她手里握着割下来的湖草,心里就涌
9、起怜惜之情。仿佛是为了安慰湖草,她把湖草放下的时候,不仅动作轻柔,而且还像绣花一样,把湖草码成菱形,或者是五星形,或者像荷花形的图案。娘抬起身子,用手臂揩掉额头的汗水时,就发现了妮子割倒的湖草。娘心里有些着恼,又有些伤感。着恼的是妮子在耽误时间,因为割湖草不是绣花。伤感的是妮子的举动,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想责怪妮子,可是责备的话到了嘴边,最后又咽了回去。当男人们撑着船儿,要把湖草收回家时,娘暗示男人把妮子割的湖草留到最后。可是妮子割的湖草还是被打也了捆,堆上了船。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12请按生长过程概括湖草的特点。(5分)答:(1)刚出生时: 、 (2)梅雨季后: 、
10、(3)夏季过后: 13第节中“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14第节中,娘子妮子是什么态度?从娘和妮子身上能看出鄱阳湖女子什么样的命运?(8分) 答: 15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任选一段画线文字加以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2(1)鲜嫩(或脆嫩)、矮小细弱 (2)青翠、柔软 (3)干枯(一点1分)13内容:用比喻生动形象地(2分)揭示了鄱阳湖女子的不幸(2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揭品主旨得1分)结构:由物到人(2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承上启下”或“过渡”得1分)14表面上:不关注、着恼;实际上:伤感、安慰(理解,呵护)(要求从两
11、个层面作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美丽短暂,缺少呵护,挣扎生存,心灵变得粗糙但不失对美的理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5第节:手法拟人;(特征轻盈摆动,姿态优美);情感寂寞(忧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节:手法比喻、动作(或细节)描写;(特征轻柔);情感怜惜(手法、情节、角度各2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曼德拉:传奇依旧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
12、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 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他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我本来不想有钱、有地位、有名声或者有权力,但是一个新世界焕然展现在我面前。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忽然时来运转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被许多事物所诱惑,我也不例外。” 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
13、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如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是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么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
14、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形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 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校,英语是惟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
15、夜空”。21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惟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 上世纪40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期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
16、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果,他被开除了。 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不仅写了曼德拉出生的时
17、间、地点、父母,还特别写到并解释了他的小名,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B曼德拉在摄政王府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受到新事物的诱惑,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去外部世界追求更高的理想。 C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既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影响,也和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共识意识有很多联系。 D文中“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姆卡伊的行为和言辞给曼德拉的思想带来的冲击。 E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 (2)文中说“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概
18、括本文选取和组织材料的特点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4)哪些生活经历对曼德拉日后建立民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CD(A.写到并解释小名,目的是领起下文,概括曼德拉一生的特点“不安分”;B.“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原文无据;E.只是“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为线索”。)(2)他在自传中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有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2分)他作为学生代表,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最终被学校开除。(2分)他被开除后不仅没有重回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
19、斯堡。(2分)(3)特点:从选材角度看:选取了对曼德拉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来写。(2分)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2分)好处:这种处理方式,使全文材料丰富而又重点突出,能很好地揭示曼德拉的成长过程极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中心。(2分)(4)他幼年时期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这种抗争精神可以算是对曼德拉民主思想的启蒙。(2分)他少年时期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从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中领略到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2分)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游吟诗人姆卡伊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
20、者,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2分)他的黑人同学拒绝为白人官员买邮票,这件事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日益激烈的冲突,更强烈地意识到了黑人反抗的必要性。(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21、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
22、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23、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注 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 谢:谢罪 B是狃我也 狃:轻侮C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 D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薄:单薄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B自唐末蕃户有
24、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C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D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B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才离开。C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
25、枉法受贿之案件。D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2)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5分)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
26、职,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
27、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
28、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前历试卷自序明艾南英余以童试受知于李养白先生,为诸生者二十年,试于乡闱者七年,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乃取而寿之梓,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名为观风。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与试。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绯坐堂上,灯烛闱炉,轻暖自如,诸生解衣露立,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诸生什伯为群,数百人夹坐,汗流浃背。虽设有供茶吏
29、,然卒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疑以为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既就席命题,一以教官宣读,便短视者,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而予目短视,不能咫尺。必屏气询旁舍生,问所目,诸生无敢仰视、四顾、离立倚语者。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虽溲溺不得自由,盖所以絷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烦简浓淡之异,而督学之好尚亦如之。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督学复衣绯坐堂上,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发声,当是时,其面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
30、能索。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无所不究,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每一念至,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若予者也。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敭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予虽事无所成就,试卷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况数先生者,又皆今世名人巨公,予以一日之艺,附弟子之列。语有之:知己重于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人以稻粱,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有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为刻也。若敷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
31、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形主司短长,放匿之。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之文以逢时,无学乃父之拙也。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 梓:刻板B. 诸生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 校:考察C. 而闱中又目之为老 老:陈旧D. 食人以稻粱 食:喂养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勤奋刻苦好学的艾南英曾经受知于李养白先生,但举业不顺,为诸生、试于乡闱多年。B. 无论是学习、考试、看题、阅卷,作者都深切感受到艰难,生理、心理上都饱受折磨。C. 作者七试七挫,于是决定改弦易辙,杜门著书,避世隐居终老一生
32、研究古今治乱兴衰。D. 文章写了作者举业路上的见闻感受,有苦痛有不安,更有不满,让儿子不学自己之拙。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诸生什伯为群,数百人夹坐,汗流浃背。当是时,其面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8. 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5. A 6. C 7. (1)(如果)遇上暑天太热,督学穿着轻柔的华美的丝绸服装坐在荫凉之处,众学生们则十几个上百个为一群,数百人夹坐两边,汗水流下来都湿透了后背。(2)在这个时候,众学生们的面目都不可以拿来告诉妻子儿女,这就是他们所写文章拘泥于文法而又缺乏气概的原因
33、(他们所写文章都像这样拘泥于文法而又缺乏气概)。 8. 学习勤奋,积极进取,压力沉重,内心焦虑【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应为动词,可解释为“付印”“雕版”。故选A。【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
34、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是“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意思是想到自己不能成为隐者以终老一生,选项曲解文意,反了。故选C。【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轻绮荫凉”:“穿着轻柔的绮罗服装坐在荫凉之处”;“酷”:“很,非常”;“夹”:“夹坐
35、”,两边坐。第二句关键点:“语”:“告诉”;“妻孥”:“妻子儿女”;“困折”:“使困折,缺乏”;“拘牵”:“被拘泥”。【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信息筛选题在整体上更注重与前后文的联系,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回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文,锁定答案的有效范围,然后分开概括。有限答题区间为:“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诸生解衣露立,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遇天暑酷烈,诸生什伯为群,数百人夹坐,汗流浃背。虽设有供茶吏,然卒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疑以为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
36、”“用是腰脊拘困,虽溲溺不得自由,盖所以絷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比阅卷,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发声”“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无所不究,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无所不习,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若予者也。”“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敭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予虽事无所成就,试卷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由以上语句或段落中,概括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特点:(1)勤奋努力;(2)积极进取;(3)压力沉重,(4)内心焦虑。本题如此简答即可。
37、【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38、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 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
39、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 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毫、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
40、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注常平:官仓名。赇:贿赂。4对文中划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B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C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D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41、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
42、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2) 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参考答案:4B5D6A7(1)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甫、冠、奇各1分,句意2分。共5分)(2)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根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
43、,很少能超过他的。(本原、工、鲜各1分,句意2分。共5分)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所给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理解其含义应为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依据文意可正确断句。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论语不是“六经”。本题涉及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考查。这类题目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
44、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45、到词达句顺。(1)“甫”,刚;“冠”,二十岁;“奇”,意动用法,认为奇异。(2)“本原”,以为根本;“工”,善于;“鲜”,很少。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