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城市沁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芦草之思 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
2、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
3、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道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
4、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
5、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
6、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
7、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第一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 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
8、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 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 “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这句话,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E. 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15. 四至七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16.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参考答案:14. CD 15. 四个方面:(1)芦叶可以包粽(2)芦秆可以编炕席。
9、(3)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4)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16. 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和芦草一样,生命力勤劳、智慧、顽强、飒爽、慷慨。【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
10、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A项考查的是内容和手法。B项考查的是分析结构,C项考查的是手法,D项考查的是内容和主旨。E项考查的是内容。读懂全文,仔细分析各个备选选项是否表述正确。C项,手法错误,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D项,情感理解错误,“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有误,前文的内容已融入了对人的赞美。故选C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相关的内容的能力。这四节文字是从不同角度描写芦草的,首先阅读四至七段,逐段概括其内容要点。然后找到描写芦草的语句或段落,尤其要注意每一节的首句,从几个方面筛选有关描写芦草的语句,并要注意落脚点
11、应在“芦草”上。第四节,“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第五节,“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第六节,“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第七节,“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
12、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综合以上语句,可以分别从芦叶可以包粽,芦秆可以编炕席,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四个方面概括。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筛选本文的主题。概括散文主题的方法:1、阅读全文,找关键词句;2、借助信息标志;3、理清句间关系,分条阐述。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散文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从标题看,本文就是一篇咏物散文,所以主题一定是“赞颂芦草的”,至于具体赞颂了芦草的什么品质,则可以在文中找到。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
13、就要回到原文,概括每一节意思,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第一节写想起了家乡的芦草,第二节写芦草走进诗文,也走进村民的心里,第三节写芦草的功用,并对芦草的赞美,第四节写芦叶可以包粽,第五节写芦秆可以编炕席,第六节写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第七节写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第八九节作者感慨“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如文本倒数第三段中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从文本倒数第三段来看,本文还是赞颂
14、“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的。答题模式:可以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美(肯定、否定、批判)。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考查的主要形式
15、: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要按部就班地去读。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4、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5、注意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主题的所在。6、使用散文的主题答题模板:可以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美(肯定、否定、批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乱世才子郁达夫唐宝民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
16、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会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
17、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
18、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
19、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
20、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10月9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中国现代文坛具有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郁达夫的人生充满了悲壮色彩。B. 三岁丧父,生于乱世的郁达夫,一生颠沛流离,充满“悲剧”色彩,正由于此,其作品才充盈
21、着苍凉沉郁的忧伤、心灵深处的苦闷,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C. 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喜欢他的诗,同情他的生活,学他的诗,在暗夜中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D. 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表达了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意识,作品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B. 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
22、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C. 文学上,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人格上,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爱国主义者;因而胡愈之先生从文学和爱国两方面给予了郁达夫高度的评价。D.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作者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与王映霞的婚恋,以及于苏门答腊岛死于日本宪兵之手的悲惨结局。6. 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4. C 5. A 6. 特点:人生更具悲壮色彩。原因: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悲剧的出生:家道中落,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爱情失意。郁达夫
23、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是黄仲则发出的哀叹。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
24、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A项,“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说法错误。“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
25、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是“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结合“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可知,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第二问要求分析他的人生悲壮的原因,结合“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社会因素;结合“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
26、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可知,郁达夫家道中落,他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家庭的因素;结合“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可知,他爱情失意,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因素;结合“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可知,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
27、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政治因素;综合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28、祝福(节选)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
29、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
30、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16.解释“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的意思。(2分)17.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3分)18.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3分)参考答案:16.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但总是会发生。这里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17.从“简捷”“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等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做很平常的一件事情。(1分
31、)说明了人心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能够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分)18.从吃饭时冷冰冰的氛围;(1分)“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1分)“我”要离开,四叔也不很留(1分)等叙述中可以看出。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
32、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
33、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平事:评议事情。子母:利息和本金。责券:求取借据。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10、下列
34、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橐重资于途 月出于东山之上B吾往买若田宅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追偿以金 夫夷以近D或问之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
35、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答: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答: (3)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4分)参考答案:(3)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略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
36、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
37、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杀人如不能举 沛公起如厕B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桮杓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距关,毋内诸侯ks5uD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项王按剑而跽 塞源而欲流长C今日之事何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D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0.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劳苦而功
38、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参考答案:8、答案CC项“内”通纳,接纳,使进入A项句中“如”,只,句中是往,到的意思。B项句中“胜”是尽的意思,句中是承受之意。ks5uD项句中“意”为意图,句是料想的意思。9、答案A. A项两句“以”均表目的,可译为“来”。B项“而”表修饰, 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之”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独。D项“因”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经由。10、略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昱,字元晷。起家广平王怀左常侍。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
39、谏得免后除太学博士。初,尚书令王肃除扬州刺史,出顿于洛阳东亭,朝贵毕集,诏令诸王送别,昱伯父播同在饯席。酒酣之后,广阳王嘉、北海王详等与播论议竞理,播不为之屈。北海顾谓昱曰:“尊伯性刚,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前对曰:“昱父道隆则从其隆,道洿则从其洿;伯父刚则不吐,柔亦不茹。”一坐叹其能言。延昌三年,以本官带詹事丞。于时,肃宗在怀抱之中,至于出入,左右乳母而已,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浅,备位宫臣,太子动止,宜令翼从。然自此以来,轻尔出入,非所谓示民轨仪,著君臣之义。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为后世法。”诏从其言。久之,转太尉掾,兼中书舍人。灵太后尝从容谓昱曰:“今
40、帝年幼,朕亲万机,然自薄德化,不能感亲姻,在外不称人心,卿有所闻,慎勿讳隐。”昱于是奏扬州刺史李崇五车载货,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并饷领军元乂。灵太后召乂夫妻,泣而责之。乂深恨之。后贼围豳州,诏昱兼侍中,持节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颢。豳州围解。雍州贼姜神达知州内空虚,谋欲攻掩,刺史元修义惧而请援,一日一夜,书移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赴。昱曰:“长安,关中基本。今大军顿在泾豳,与贼相对,若使长安不守,大军自然瓦散,此军虽往,有何益也!”遂与叔仁等俱进,于陈斩神达及诸贼四百许人,余悉奔散。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南叛。侃兄深,时为徐州行台,府州咸欲禁深。昱曰:“昔叔向不以鲋也见废,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
41、深也?宜听朝旨。”不许群议。(选自魏书杨昱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显以忠谏得免/B.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C.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D.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42、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如晋书杜预传载:杜预“起家拜尚书郎”。B. 太学:我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云:“今诸生学于太学。C. 持节: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云:“持节云中。”D. 关中:指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同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昱善于言辞,受到称赞。在尚书令王肃的饯行宴席上,北海王元详称其伯父不如其父,他十分得体地评价了两人的不同性格,在座之人都为之叹服。B. 杨昱忠于职守,勇于进谏。延昌三年,肃宗尚幼,出入时身边只
43、有乳母,东宫僚属并不知闻,他建议皇帝召见太子必须下手令,并将此作为后代法则。C. 杨昱直言不讳,遭到忌恨。灵太后担心亲戚行为不端,希望他有所隐瞒,他却揭发元乂收受李崇和杨钩的贿赂,元乂受到太后责备,因此十分怨恨他。D. 杨昱虑事深远,当机立断。雍州贼姜神达图谋袭击长安,刺史元修义连发九通文书求援,都督李叔仁迟疑不决;杨昱分析形势,力主出兵,打败敌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不以臣等凡浅,备位宫臣,太子动止,宜令翼从。(2)昔叔向不以弟鲋见废,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深也?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陛下不因我等平凡浅陋,(让我等)充任东宫
44、臣属,太子的行动举止,应当让(我等)保护随从。(2)昔日叔向不因弟弟叔鲋而被罢黜,春秋称赞这件事。(我们)为什么因为羊侃而怪罪羊深呢?【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元怀喜好军事,多次外出游猎,杨昱经常劝谏。正始年间,因广平王的臣僚有多人骄横放肆,公然进行请托,于是诏令御史中尉崔亮彻底查办这件事,只有杨昱因忠心进谏得以免罪。句中,“多有纵恣”指“有多人骄横放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45、AB两项。“于是”与上句“公行属请”没有联系,是用来连接下句的。“于是”之前应断开。排除D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嘉略关以西”解说不正确,应为函谷关以西。见鸿门宴课下注释。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希望他有所隐瞒”不正确。原文为“卿有所闻,慎勿讳隐”,太后是让他听到什么就说出来,千万不要隐瞒。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凡浅”平凡浅陋;“动止”行动举止;“翼从